音樂
-
四手聯談
音樂是世界語言?
對西方人來說,如果聽到了亞洲音樂或是巴洛克時期以前的音樂,一定會對「音樂是世界共同語言」之理想起疑。就像我吧,當我聽到某些中古時期音樂或是平劇時,想到這些音樂應該是無國界,而且所有人都應能感受其中奧妙時,就讓我沮喪萬分或許我並非真正的「世界人」,甚至有可能連屬於此宇宙都不夠格呢!
-
專題
駱錦明 打造科技園區裡的藝術天地
沒有一般企業家的架子,談起藝術收藏也總是有說不完的精采故事。由於自己的生肖和姓氏的關係,不僅馬的雕塑品成了他的最愛,就連銀行的商標也都是馬的標記。無論雕塑品、畫作、玉石等,台灣工業銀行董事長駱錦明都有他的一本藝術經,當然,對音樂的喜好程度,也使得他不僅要讓自己的辦公室內充滿著音樂的聲響,更要在新大樓裡,建造一個精緻優美的音樂廳。
-
音樂 華語電影一百年
用音樂銘刻的電影故事
你可知道,第一部中國人自製電影的男主角,就是京劇名角譚鑫培?你可知道,在華人電影的歷史中,音樂扮演了多麼重要的角色?曾獲金鐘獎的台北愛樂電台「電影最前線」主持人藍祖蔚,也是本次「華語電影一百年音樂會」策畫人,為我們從頭說起華語電影裡的「音樂傳奇」。
-
藝號人物 People 來自六○年代的老靈魂──
貼近賴聲川的異想世界
你可以說他是一個屬於六○年代的老靈魂,也可以說他是關照內心的自由派。執導戲劇不輟的賴聲川,除了與老班底創作新的劇本,今年還要再度執掌歌劇,讓莫札特的《唐.喬望尼》再度發光發熱。他所創造的台灣戲劇傳奇「表演工作坊」倏忽已邁入雙十年華,而這位耕耘不懈的戲劇人,轉瞬間即將邁入天命之年,人生,又有了不同的況味。
-
專輯(一)
誰怕現代音樂?
「無調性」遠離了二十世紀前以和諧觀念為主的「調性」音樂,迎向前去開發不諧和音的領域,預示了二十世紀音樂的主流。「無調性」為音樂發展進行了自由與大膽的「解構」之後,頓時將音樂導入一個失序而令人感到無所適從的「無政府狀態」之中
-
最PAR!
舞蹈劇場,絕非再現
綜合看來,鮑許的舞蹈劇場與傳統的再現劇場╱舞蹈截然不同,表現的手法並不在於呈現某些人物在某時、某地遭遇某種衝突──這是傳統劇場擅長的。也因此,雖然《拭窗者》以一九九七的香港為背景,但其演出並未探討香港大限等時事問題,相反地,《拭窗者》透過了拼貼的音樂及意象,在某種程度上「再現」了香港多元文化的背景。
-
專輯(二)
音樂難以表達的禪意
在《八月雪》劇本中,禪意一再出現,是全劇的重點。因為音樂並不適於表達這些抽象的禪意,所以常有劇詞與音樂不契合的地方。筆者並不認為《八月雪》把音樂作為重要工具非常不當,但是如果要求完美,這裡提到的難題必須克服
-
環球舞台
照片為譜,音樂「無為而治」?
今晚,卻不是這樣一回事。他們看到的,就是我們看到的。這些視覺上的經驗會怎樣地實現在聽覺上?「譜」面上沒有任何解釋──沒有人告訴他們──現代音樂中常見的──譜要怎麼看。從上到下或從左到右?是什麼樣編制?給什麼樂器?點指的是單音?大的點指的是重音?曲子大約多長?該是什麼速度?表情?等等等。演奏者得到的唯一指示僅是──從那一百五十張照片中,自由選出他們想要詮釋的圖。
-
專欄 Columns
回歸立足的文化大地
音樂是件「本立而道生」的事,有了文化基底,精緻音樂垂手而來。而構築文化基底,只有謙卑地研究心靈大地,找尋音樂的切入生存點,再重新出發。全世界作曲界每天生產的「箱底音樂」已多如牛毛,真不需台灣來湊熱鬧。作曲家若徒務學術虛名,隨波逐流,那不過是繼續多幾座沙丘城堡,大地動一動,瞬間化為烏有。
-
樂響思考
尋找台灣的創作花園
小型聚會式的音樂會,是很難推廣台灣現代音樂的,因為知道的人太少了,更難要求會有聽衆,一個大型現代音樂節的功能,不僅可以彌補這樣的缺失,也提供培養演奏家與樂團的功能。
-
回想與回響 Echo
當音樂遷徙落在文化版圖上
與其說這種被迫移民反映在音樂上,而呈現出強烈的面貌,不如說整個因世代遷徙產生的民族性,形成了格外吸引人的文化性格。這些因不斷遷徙而產生的音樂文本,幾乎都存在著相同的基底,一些悲劇的音符,加上訴諸天地(而非城市)的生存祈求,以及遼闊與堅忍的生命力量。
-
專欄 Columns
音樂能說什麼?怎麼說?
以音樂本身來講,你一聽到就有感覺就是有感覺,若你聽到以後沒有任何感覺,你跟它就毫無關係。當我們說音樂能說什麼的時候,它其實不能說什麼,但是它又好像能說什麼, 你「感受」到什麼,往往就是它在跟你「說」什麼。
-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印象手記
音樂
-
專欄 Columns
詞與曲
文字的完美並不能保證歌曲的完美,有時完美的詩詞配上了音樂反而喪失了原詩之美。話雖如此,好的詩詞對作曲家來說仍然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在於作曲家由詩詞而來的感受,這種感受直接地影響到作曲家創作的「內容」。
-
專欄 Columns
詞與曲
文字的完美並不能保證歌曲的完美,有時完美的詩詞配上了音樂反而喪失了原詩之美。話雖如此,好的詩詞對作曲家來說仍然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在於作曲家由詩詞而來的感受,這種感受直接地影響到作曲家創作的「內容」。
-
九四回顧
憂喜交集! 一九九四國內音樂現象觀察
過去一年,對台灣樂界而言,是學習的一年──學著拓展視野、翻新曲目和表現形態。在走出自我框架後,才能看到更寛廣的未來,才有接受新觀念的可能,能在距二十一世紀的最後幾年織出一片燦爛的音樂世界。
-
九四回顧
市場主導?還是引導市場?! 回顧1994的國外音樂演出節目
近幾年國外節目大量引進之後,觀衆們也被市場「敎育」得不再是「外國的月亮一定圓」的心態了。過去只要是進口的交響樂團不論售票率或贊助單位的尋求,都能輕騎過關;但自從兩年前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訪華後,似乎一切都變了。
-
專題報導 Feature
一九九三預知演出紀事
旺盛的創作風氣,熱絡的國際交流,多樣化的演出表演者、創作者、藝術經紀團體緊鑼密鼓,對自己、對觀衆都有更高的期許。我們把一至六月的精采的演出活動列在這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