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墨林
-
劇場快門
王墨林帶領演員排練《黑洞3》二○一一年版
地點:澳門「牛房倉庫」 時間:二○一一年十一月九日
-
演出評論 Review
如果,對戰爭更深沉的詰問——
我們當然都知道軍隊的存在是荒謬的,戰爭是無人性的,對歷史失憶更是不可寬宥的,國家、忠誠、犧牲、正義這些觀念的本質與謬誤,更有被深刻檢驗之必要,只是,在這樣一個我們(包括創作者)無法接受,卻只能與之妥協共存的明亮世界裡,這些可貴的洞見,是否能幫助我們對當代戰爭與軍事體制的本質,有更尖銳直指核心的詰問?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王墨林《黑洞3》 探索個人存在的政治性
因為九二一震災的強烈感觸,讓王墨林展開了「黑洞」系列創作計畫,從生存處境、盲人身體到個人軍旅經驗,一路走來,在劇場中剖解存在中的巨大黑暗。新版《黑洞3》以「軍隊」為關注對象,軍隊不僅是國家的象徵,更是人類潛在殘酷暴力的黑暗慾望。劇中將把赤裸裸的暴力通過詩意轉化,用低限抑制的美學,表現一種無路可出的絕望。
-
戲劇
召喚的,不再是悲壯
《再見!母親》一劇,潛流著一股跨文化交流中的劇場能動性,展現在詩性的身體和語言中。這裡,展現的並不是轉譯的企圖。亦即,絲毫沒有要運用戲劇性的文脈,將一個台灣觀眾陌生的自焚事件或人物,重現或再現在舞台上。相反地,是以受難前後,對於生與死的價值性質問,往返於全泰壹和他的母親之間,這便也讓表演者與觀眾一起融入(或沒入)在一種召喚中。
-
戲劇
深掘軍旅記憶,刻畫身體黑洞
導演刻意經營劇中演員的身體,完全處於一種極度壓抑、找不到出口的苦悶,所以從「身體」的觀點來檢驗,甚至回顧《黑洞》系列作品,這些導演長期以來關心的議題,這些不斷重複的荒蕪淒涼身體景象,讓人不禁要問,是否在劇場中,只有他還極度在意,體制無所不再地對身體進行宰制?
-
幕後群像 當代藝術家、舞台裝置設計
陳界仁 讓舞台幫助擴散演員的能量
活躍於當代藝術界,創作類型涵括攝影、行為藝術、錄像裝置的陳界仁,雖然參與舞台設計裝置的作品只有《軍史館殺人事件》與《荒原》,但以精簡、詩意而強悍的意象,令人驚豔且難忘。他說他的任務,是「讓舞台幫助擴散那能量」,「我常想的,不是台詞講了什麼,而是當演員沉默,意象仍然流動。這才是舞台的作用。」
-
戲劇
隱喻為翼,飛馳探索歷史深處
當人物的滑稽扮演,快速轉換於工廠與電腦之間,譬如扮演紂王的演員,也同時扮演暴發戶工廠老闆、演受雇殺手的金烏,也同時是工廠警衛,這種多重角色扮演,隱喻了事件的核心,及權力階級運作的歷史脈絡。
-
戲劇
絕望之為虛妄 正與希望相同
《荒原》無疑是王墨林近年來所編導的最為成熟的作品。鋪滿整個實驗劇場台面的廢舊報紙,幽暗而明滅不定的燈光,營構了一種寥落、沉鬱的氛圍;詩性的台詞產生一定程度的抽離作用,防止演員情感過分沉溺於其中;生命行將走到盡頭的緊迫感,促使作者和他筆下的人物,更加急切,更加專注地叩問:何為人生意義?何為終極信仰?
-
戲劇
舞場裡的骷髏
面對一場其實是由左翼知識人所編織出來的革命場景,理想/幻想/憧憬都不免化作破碎的身影,在毀壞的烏托邦廢墟前徘徊浪盪,畢竟,那是過高的浪漫現實主義。然而,迫在眼前的是,與此同時,「革命」已是一種無法抹去的渴望,就算再少的變革,能夠擊碎「解嚴」之於「戒嚴」的虛妄性,都是《荒原》中的一絲生機。
-
藝號人物 People 資深劇評人暨導演
王墨林 在黑盒劇場裡 召喚歷史幽靈
資深劇評人、也是劇場導演的王墨林,是台灣劇場界永遠的批判者。出身國家機器軍隊體制的他,拒絕遺忘過往歷史刻印在自己身上的記憶,透過書寫、劇場創作與社會行動,持續地針砭整個劇場與社會。這回,他借用美國詩人艾略特著名的長詩及其篇名,在新作《荒原》裡將詩句拆解、組裝到兩位角色的對白裡,以死亡的話語訴說失落的理想,以頹敗的軀體,讓枯萎的精神顯影,王墨林說:「《荒原》會是我生命歷程中一個很重要的作品,它不是我的傳記,而是我生命的光影。」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狂飆八○ 到繼續革命
從狂飆的八○年代,到進入廿一世紀,台灣的小劇場,曾與熱情的社會改革同步呼吸,創造了台灣獨特的表演榮景;也曾走入穩定,少了與社會問題直接對話的氣度與能量。有人已經轉向,更有人堅持對抗就是這些只問耕耘的劇場工作者,慷慨地賜予了這個社會理想和希望。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國內篇之三
多元開放的藝術展演場
除了租用公部門閒置空間作為棲身的家,藝術團隊也接受公部門委託,將公共空間經營成一個延伸劇場創意,實踐文化生活,兼具經營與社會功能的有機場域。台北市最知名的例子就是紅樓劇場與牯嶺街小劇場,在團隊的經營下,分別展現出截然不同的藝術風景。而東台灣的台東鐵道藝術村,更已形成一個融合觀光與藝術的創意空間。
-
藝@書
身體與政治 犀利超越的觀點
《台灣身體論》裡的諸多文章,呈現了當年的文化氛圍與話語特色。那也是一個相信只要掌握知識與批判力量,就可以改變社會的年代。不論是用後殖民來批判台灣漢人對原住民的建構,或是用左派觀點來解剖社區總體營造所掩蓋的社會衝突王墨林為我們揭露表象底下的真實,其犀利程度,超越當年許多人的觀察視野,現在讀來依舊讓人頻頻點頭。
-
特別企畫 Feature 蘭陵的兩條創作路線
卓明 × 金士傑 分進合擊的自我挑戰
孕育無數劇場人的蘭陵劇坊,最為人熟知也最具突破性的「創作」,是吳靜吉當年結合辣媽媽劇團訓練和心理戲劇的表演練習,一舉打破當時流於制式的話劇表演方式,讓演員們站上台後,能夠從容自信地做出各種前所未有的表演形態。 然而,蘭陵突破的不僅只是表演的窠臼,當時劇團兩位固定發表創作的編導全才金士傑和卓明,在「什麼都能嘗試」的基礎下持續提出新文本、新構想,為蘭陵定調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戲劇風格。
-
其他分類
Two is One 西方的前衛在東方
兩廳院旗艦製作、首屆臺灣國際藝術節開幕演出《歐蘭朵》,於二月二十一日世界首演,這個結合西方前衛劇場大師羅伯.威爾森與京劇名旦魏海敏的演出,西方前衛與東方傳統的相遇,這中間的碰撞激盪,最後出來的舞台成果,在在令人矚目。 二月十七日中文戲曲版《歐蘭朵》舉行第一次的彩排,兩廳院邀請多位藝文界蒞臨觀賞,次日並邀請與會座談,以下即為此次座談的摘要。
-
演出評論 Review
好一張以汗水與身體寫就的戰帖!
這是魯迅嗎?!魯迅的文字能讓這群表演者在劇場裡這樣堅定地宣示自己「視死如歸」嗎?曾幾何時,我們能在劇場機制運作下,讓台上的表演者毫無疑惑地執行導演概念?
-
藝壇動態
「興青聯」、「種植藝術」走上街頭,向新政府提文化建言
【台灣】 「興青聯」、「種植藝術」走上街頭,向新政府提文化建言 新政府在五二○走馬上任,針對其承諾在一年內成立「文化觀光部」,並完成「文化創意產業立法」,一群關心文化藝術的青年組成的「興文化青年聯盟」日前走上街頭,以行動劇方式,表示對此政策思維的質疑。興青聯認為,「文化創意產業」是文化建設的選項,非全部,除了提升「觀光產值」,文化建設應該具有更深廣的內涵,除了興土木蓋硬體,「軟體建設」更為基礎。興青聯發表了「2008興文化建言」對馬政府提出九大訴求,包含:文化政策應超越政黨意識形態,具備起碼政治抵抗力,維護文化施政自主性、獨立性和專業性,要求下情上達的決策模式,還有拓展台灣文化的市場版圖,通盤檢討現行的文化法令政策及活絡民間資源挹注文化等訴求。 此外,由藝術家湯皇珍發起的「種植藝術」行動聯盟,也在文建會新任主委黃碧端上任的第一天,和一群藝術家從華山藝文中心遊行到文建會表演行動劇,讓藝術家扮演種子並在身上澆水,希望文建會思考「種植藝術」的初衷。湯皇珍強調,當文建會以經建思維處理文化,將導致「經建領導文建」、導致「文建只剩文創」、「文創只剩鈔票」的惡性循環,致使沒有「市場」的藝術創作枯萎,傷害藝術創作者。而大砲級的前衛藝術家與文化評論人王墨林也在網路發起「One People文化對決網路行動」,質疑黃碧端接任文建會主委及「文化觀光部」是項錯誤的決策。 對此,黃碧端回應,對於文化界人士擔心「觀光是包裝文化的外衣,可能耗光文化的資源。」她強調,觀光與文化資源整併後,補助更大,也會帶來更大的收益。她表示,「觀光本來就無法取代文化的內涵,但是結合觀光,藝文團體辛苦的作品可以被更多的人看到,這應該是他們所期望的。」(廖俊逞) 圖說 R-01 「興文化青年聯盟」以行動劇方式表達對成立「文化觀光部」與「文化創意產業立法」的疑慮。(許斌 攝) 永豐愛樂古典菁英獎展開徵選 由永豐銀行與愛樂電台共同舉辦的「永豐愛樂古典菁英獎」已經邁入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鈴木忠志導演直擊 以日本的「下半身」驚艷世界
日本劇場大師鈴木忠志去年初應台北藝術大學之邀訪台,以「在全球化當中文化是什麼?」進行演講,提出以「動物性的能源」改造劇場與世界,引起一陣旋風。同時也為今年《酒神》訪台演出先行勘查國家戲劇院場地的鈴木大師,也接受本刊的訪問,本刊特地邀請對熟悉日本劇場運動脈絡、一直著力於身體與劇場思考的身體氣象館創辦者、資深舞/劇評人、現任牯嶺街小劇場藝術總監王墨林,為本刊向大師提問對談。透過王墨林的提問,我們得以釐清大師的創作出發點與對身體表演的思考重心。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兩岸三地當代表演藝術研討會紀實
誰在「消費」表演藝術!
在面對「消費時代」下,兩岸三地的劇場界近年來都起了非常大的變化,除了有各種不同的戲劇形式興起之外,在演員表現、導演創作、經費成本、宣傳造勢等,各種劇場基本的結構也都產生了大幅的改變。而表演藝術工作者在面對這樣的一個劇烈變動的環境時,應該要如何自處?是要臣服於「消費時代、觀眾至上」的巨獸之下,還是要學唐吉柯德,拖著夢想之矛,與其戰鬥?
-
舞蹈 台灣的視障表演者與法國的蒙眼舞者
台法合作《鼴鼠計畫》 演出「看不見」的舞姿
此次峇思蔻麗舞團導演Anne-Marie Pascoli帶來兩名舞者,加上曾在國家劇院實驗劇場發表盲人舞蹈《靈蕊》的法籍舞蹈家愛蜜莉,與六至八名曾到東京、上海、香港演出的台灣視障表演者進行《鼴鼠計畫》工作坊。明眼舞者將從頭到尾戴上眼罩,與視障舞者一起站在相同的「黑暗」基準點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