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明
-
專欄 Columns
良
「良」是由通道與平台組成,是關係的建立,大小不是絕對因素,劇場也是,角色也是,職務也是,意識到通過平台愈多的無形有形通道,創作和結構的素材也就愈多,一但陷入自我感覺良好封閉的單純方塊內,作品就永遠無法形成「良」。
-
一字一劇場
中
創作如古老的提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中心是由創作者創作出,或原本就在觀眾心中?不然共鳴從何而來?兩面旗幟的中心,是本身重要,或只因是眾人的焦點所在而變成重要?慾望本是眾人的中心,或中心因眾人慾望的交集而發生?
-
專欄 Columns
夸
在所謂「跨領域」的合作中,我反而看到更多的是共同點,例如對表演的要求和具體的訓練,對劇場整體性思維及在大系統下對細節的要求。合作中常發現原來有這麼厲害的一群人(如布袋戲偶師和歌仔戲演員),但當事者因為習以為常反而不自知,因此我的工作便是如何更了解他們,和讓觀眾知道他們真的很厲害
-
專欄 Columns
服
舒服,會失去批判意識嗎?舒服地坐在觀眾席的觀眾批判意識就較低嗎?一起互動就會高嗎?體制外吶喊不服從vs.體制內服從但積極作為,哪一種比較舒服?合身的衣物舒服嗎?量身訂作的西裝舒服嗎?鬆垮的衣服舒服嗎?穿的人舒服,看的人舒服嗎?表演者舒服,觀眾看得舒服嗎?
-
專欄 Columns
永
「永」,不管是流動的河或運動的人,都是變動的形象,是隨時保持平衡下沉和上浮可以呼吸和前進的空間,或是有隨時上岸的準備。因此,如何保持合適的體格和培養體力,平衡不時冒出的念頭/想像(如中國市場)和評估目前的能力,盡量保持清明的狀態隨時面對危機和機會的處理,不是揮舞著「永」夸夸其談,穿上不合腳而無法動彈的鞋。
-
即將上場 Preview 劇場頑童首度編舞
王嘉明《七》 透過身體再探人的「缺陷」
嫻熟於文字遊戲的導演王嘉明,這回放下擅長的武器,第一次編起舞來。《七》與楊乃璇、蘇品文、林素蓮、張堅豪、黃懷德、劉彥成六位舞者合作,透過身體,持續探索人的「缺陷」,他希望讓觀眾經由缺陷去進入真實生活的核心,戳破渴望與別人相同的「完美」的不可能。
-
專欄 Columns
下
下,是創作中將「-」分裂為「=」最艱難的過程,常因「責任感」,誤將原地轉圈認作是下一步的策略。下,是不斷自我詰問與實踐的賭注,像是耽溺在輪盤桌旁的賭徒,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下彷彿無止盡前衝的火車列,重點不是輸贏,而是墜入宇宙虛空的那股衝動與亢奮。
-
專欄 Columns
步
步,隨時都是十字路口,就像生涯規劃或旅行,是要跟著旅行團放空安全有效率地到各景點,還是準備一堆資料,不時面對意外狀況的背包客?這不是二選一的問題,只是好奇,我們到底是從何開始僵化、難以溝通、碎嘴、視野狹隘及失去變動與接受的能力。
-
專欄 Columns
表
如果按照「專業」的工作流程,劇本出依照角色甄選演員,那麼基本上已不自覺地踏入「無視」的第一步,因為已戴上「角色深刻」的眼鏡,在看/選擇眼前這群演員們,而演員們也以意欲攀登經典角色高峰的姿態遠離自己,一種交相賊的共犯結構。
-
專欄 Columns
初
講出「莫忘初心」時,還真的感覺「初心」存在(真的,真的),而且正輕聲呼喚我(來,快來初心懷裡,讓我秀秀)心中滿是暖暖的安慰。可是,連精神分析許多童年創傷的案例都是當事者「真心相信」的虛構,初心,有真實的容顏嗎?
-
專欄 Columns
商
劇場面對觀眾本就有市場商業機制的層面,商業面對顧客研發產品,不管是3C或餐飲,也需思考與創意,各自領域又有各自層面,餐飲中台菜、眷村菜、法式甜點、美式漢堡電玩可分動作、格鬥、益智、體育、策略、歷史都有各自邏輯和難處。不可否認,各領域突出者真不多,但碎嘴的還真多。
-
專欄 Columns
眾
觀眾是劇場一部分,但排練時卻又不能一起排,完全無法控制的巨大黑洞。演出時,對他們又愛又恨,希望他們開心,但又覺得是否廉價?希望他們看得懂,但又懷疑是不是太膚淺?觀眾席彷彿是潛意識的空間,裡面坐著一群來來去去的觀眾,有笑聲、罵聲、冷漠的沉默,各種喧囂的雜音,無法掌握但又充滿挑逗、曖昧莫名的情感,這潛意識的空間屬於觀眾,同時,也是屬於我的。
-
專欄 Columns
光
光,是相信,讓我們相信自己眼前所看見的人、事、物為真,相信劇場上演員的情感為真,相信我們看到眼前所有的想像都是真實的,即使虛假,也是因為在光的照耀之下,才得以顯露,才得以相信我認為「他是虛假」的判斷為真。至於為何「光」是相信?因為祂是光。
-
即將上場 Preview 劇場頑童王嘉明首度執導歌仔戲
《文成公主》 鏡像中的公主心事
唐代文成公主受命嫁給吐蕃王松贊干布,開創唐蕃交好的時代,也因她帶入的醫療、烹調、工藝、耕種、佛教等文化,讓她成為西藏人民心中的傳奇。唐美雲歌仔戲團《文成公主》將這段歷史搬上舞台,不只再現初唐時期吐蕃王朝的昂揚神采,更著墨於文成公主曲折的心路歷程;並邀來現代劇場導演王嘉明執導,以鏡子為意象貫穿,連結了過去與現在、故鄉與他方、記憶與想像。
-
專欄 Columns
具
我當然可以花很多心力做一頓難吃卻充滿了愛的晚餐給情人,但是,今天一餐有一百位觀眾,那不能用僅停留在自己腦中的概念和心中的「愛」可以解決的,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愛」具體化為一百道同樣溫度和味道的料理,這就是服務業基本的原則。
-
專欄 Columns
作
這些其實都是在談劇場,畢竟「手作」是劇場的本質。「淺焙可以保留不同豆子的風味」的台詞可以換成「以超現實的手法顛覆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虛幻」,「食材原味」換成「認識劇本的原意」,或「有機健康」替代成「面對真實的生命」一堆如New Age修辭學、《壹週刊》般高度的道德怒吼或勸戒,但這是「作」劇場嗎?
-
特別企畫 Feature
解剖台上的理查三世 王嘉明的莎劇導演功課
莎士比亞的歷史劇《理查三世》刻畫英國玫瑰戰爭中最後一位君王,演繹詭譎多變的政治風暴理查三世,一位駝背跛腳、矮小醜陋、性格暴虐、充滿心機的獨裁者,他為奪權登基不惜剷除異議人士,許多人命喪在他的計謀與慾望之下。 理查三世的反派形象深植人心,來到當代,卻不斷有歷史學者、文學作家企圖為之平反。一九五一年,英國作家約瑟芬.鐵伊的推理小說《時間的女兒》,就以許多真實的證據和線索,重新給予他不同的歷史定位。二○一二年,萊斯特市中心教堂旁一座停車場,挖出理查三世的遺骸,日前更在英國重新戴上王冠風光下葬。 繼《泰特斯》、《羅密歐與茱麗葉》後,導演王嘉明再度與莎士比亞交手。他重新翻譯、改寫劇本,將理查三世放上解剖台,透過同步錄像、身聲分離、人偶同台等手法,追尋歷史如何被述說與建構,探問是權力讓真相變成曖昧不明,還是真相的姿態就是曖昧不明? 從文本到形式、王嘉明如何思考莎劇在當代舞台的轉譯與搬演?肉身與聲音分離的表演形式,如何落實於演員表演中?空間調度與聲響設計,又如何呼應他的導演觀點?本刊走入《理查三世》排練現場,深入解析王嘉明的導演功課。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停車場到「玫瑰戰爭」 一場「在地化」的旅程
去年的《理查三世和他的停車場》,王嘉明結合莎翁《亨利六世第三部》與《理查三世》編織當代文本,今年的《理查三世》則貼近莎翁原貌,但依然編織入許多《亨利六世》場景與對白,依然充滿並置文本的趣味;尤其王嘉明以台灣的當代語言與事件交織入戲,或可讓讓不了解英格蘭複雜歷史的台灣觀眾,進一步了解莎翁歷史劇。
-
特別企畫 Feature
說書人最終會被幹掉的解剖學劇場
王嘉明版本的《理查三世》藉由改編莎劇,提示馬克思式的歷史意識,意不在為理查三世翻案,而是希望在建構中還原歷史的歧義和生產過程。就像他借用了羅馬尼亞哲學家蕭沆的話作為序言:「每個人身上都沉睡著一位先知,當他醒來時,這世界,就多了一位恐怖分子。」題點出個人與群體對於世界中心的狂熱、歷史空想的激情與虛妄,從中質疑並挑戰既定的理念。
-
特別企畫 Feature
解剖教室中重探角色 爵士即興裡精準聽戲
從《理查三世和他的停車場》到《理查三世》,王嘉明的舞台與音樂幾乎是「打掉重練」:舞台以中古歐洲特有的解剖教室為概念,U型觀眾席上群眾演員數十人跟觀眾對坐,搭配即時影像與複雜動線,多元演繹歷史角色;音樂部分則讓現場樂團上陣,玩盡「配」的概念,音樂和戲緊緊咬在一起,讓觀眾讚嘆多麼精準,鉅細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