鈴木忠志
-
特別企畫 Feature 西班牙花市劇院總監
翁潔兒.瑪嘉莉 陪著藝術家與其作品長大
西班牙巴塞隆納花市劇院總監翁潔兒.瑪嘉莉,集舞者、編舞家與舞蹈教育者於一身,可說是西班牙加泰隆尼亞地區最重要的當代編舞家之一。兩年前她接手花市劇院總監一職,透過CL.LULA計畫,開始陪伴藝術家重回創作、開展創作,她說:「我希望透過這樣的計畫,讓大家可以有比較長時間的認識彼此,創造就像實驗室LAB的環境,我也希望讓編舞家們之間互相對話、分享,遇見其他創作者、舞者╱演員。」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長城之上的跨文化劇場
繼去年的《酒神狄俄尼索斯》之後,日本戲劇大師鈴木忠志再度在古北水鎮最高處的露天長城劇場演出,帶來喜劇《哢哧哢哧山》和悲劇《厄勒克特拉》。兩部看似迥異的作品被鈴木放進了醫院這樣一個場所,延續其「世界是座病院」的概念,由多國演員操著各自的母語共同呈現,中日英三國語言充斥於同一時空中,卻沒有令觀眾產生絲毫隔閡之感。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一把《椅子》各自表述 交流中激盪劇場火花
自二○○○年開辦的「利賀導演競賽」,是日本第一個戲劇競賽,是為了鼓勵新人導演的舞台創作,並且為日本戲劇界發現新的藝術表現手法,也是日本第一個戲劇競賽。今年這個競賽首度擴大範圍,參賽者從原本限於日本國內,延展為亞洲,共有來自中、日、台、韓四組,以尤涅斯柯的《椅子》為題發展詮釋。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專訪《放屁蟲》導演
神里雄大:希望觀眾看完不是覺得有趣,而是「有趣嗎?」
在日本東北大地震發生後創作的《放屁蟲》,透過荒謬劇般的情境,對日本社會的無力感提出深沉省思。應臺北藝術節之邀,《放屁蟲》將於八月中旬來台演出,本刊趁此機會,專訪編導此劇的日本新銳導演神里雄大,一談個人走上戲劇之路的歷程與創作《放屁蟲》的思考。
-
戲劇
《茶花女》的選擇
現成經典文本的跨文化處理,始終都是一個選擇問題。縱然成敗往往在選擇的那一瞬間就已決定,但探討這些選擇的過程卻變得更有趣。鈴木忠志的「茶花女」,亞蒙腦海中的瑪格麗特,到底是什麼模樣?至少有一個意象是鮮明的、不再受原作所困綁的──那大雪過後繁華落盡的身影。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旗艦的未來 共同的遠景
自從兩廳院邀請日本劇場導演鈴木忠志執導的製作《茶花女》首演以來,引發了台灣表演藝術界與觀眾的熱烈討論,議題從劇場的美學到製作的內涵,更延伸到兩廳院「旗艦計畫」的制度與內容,以至國家資源的公平與否等。為了讓各方對話更有意義地交流,本刊在三月初舉行了「兩廳院旗艦計畫座談會」,邀請了兩廳院與表演藝術界人士與會。在此刊出當日座談內容精華摘要,以饗讀者。
-
藝@書
找回肉體的呼喊與存在
《茶花女》一劇演出後餘波蕩漾,但也讓人對鈴木忠志的劇場美學充滿疑問,透過《文化就是身體》這台灣第一本鈴木忠志著述集結之作,即便未必能讓觀眾全面釋疑,但也提供了另一條解讀鈴木忠志的蹊徑。
-
演員排練日誌 《茶花女》Facebook演員日記之一
吳朋奉:遇到鈴木大師,我真是好狗運
兩廳院旗艦製作《茶花女》於二月十日首演,為「2011台灣國際藝術節」揭開序幕,這也是日本劇場大師鈴木忠志頭一次與台灣演員合作的戲,鈴木大師獨到的演員訓練法「鈴木方法」,對台灣的演員有怎樣的影響?本刊特別取得《茶花女》兩位演員吳朋奉與邱安忱的同意,刊載他們在臉書上書寫的演員排練日記,透過他們第一手的記錄,看他們如何進入鈴木的劇場世界!
-
演員排練日誌 《茶花女》Facebook演員日記之二
邱安忱:這是一個有趣的成長與學習
兩廳院旗艦製作《茶花女》於二月十日首演,為「2011台灣國際藝術節」揭開序幕,這也是日本劇場大師鈴木忠志頭一次與台灣演員合作的戲,鈴木大師獨到的演員訓練法「鈴木方法」,對台灣的演員有怎樣的影響?本刊特別取得《茶花女》兩位演員吳朋奉與邱安忱的同意,刊載他們在臉書上書寫的演員排練日記,透過他們第一手的記錄,看他們如何進入鈴木的劇場世界!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鈴木忠志《茶花女》
聽取「身體的聲音」拼貼幻視者的邏輯
不論是希臘悲劇、莎士比亞、契訶夫、高爾基或其他西方經典文本,擅長處理跨文化題材的日本戲劇大師鈴木忠志,往往以異質拼貼手法,注入優雅而富音樂性的形體化表演風格,呈現其獨特的文化和世界觀。對他而言,每一個文化都有其獨特性,藝術家要做的,其實是把不同文化的組件,重新組合,而創造新的形式,將異質文化並置呈現,讓觀眾直接審視。為台灣量身打造的《茶花女》,便在這樣的認知基礎上,對法國作家小仲馬筆下的愛情悲劇進行改編與詮釋。〈何日君再來〉、〈最後一夜〉、〈愛拼才會贏〉、〈愛情的限時批〉等二十多首台灣不同年代的流行歌曲貫穿全劇,召喚台灣人的共同記憶,展現了台灣文化的獨特性。本次特別企畫將從《茶花女》的文本揭開序幕,一探鈴木忠志的導演美學、演員訓練、工作方法、音樂設計,並訪問實際參與製作的台灣劇場工作者,透過他們的分析,為讀者先行導讀這次的全新製作,一窺本劇的創作理念與排練過程。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精準的時代獵術 「鈴木方法」
日本劇場大師鈴木忠志,以他所獨創,反西化、反寫實的「鈴木方法」在一九六、七○年代,逼顯日本身體的存在感;而到了現代,他則是與時俱進,把「鈴木方法」從一套追尋日本身體的表演訓練,變成一種跨文化的「平台」,轉為一個和世界各地演員共同合作的場域。這次與台灣合作的《茶花女》,就是這樣的一個文化實驗。本刊特地專訪長期研究鈴木中志、並擔任此次《茶花女》劇本編修林于竝老師,一談他對鈴木大師的工作方法觀察。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演員能量 造就劇場
一九六○年代中期,鈴木忠志開始以拼貼劇本的手法,脫離文本和語言的局限,將劇場空間還諸演員,成為身體能量的場域。為了尋找屬於日本文化的身體性,鈴木忠志重回日本傳統舞台,汲取能劇、歌舞伎及白石加代子獨特的「肉體派」表演方式,逐漸建立出一套「下半身」的演員訓練法。這些年鈴木忠志主要做音樂劇,持續實驗聲音的課題。本刊特地專訪熟稔鈴木演員訓練法、並擔任《茶花女》副導演的資深編導劉守曜,一談他對鈴木中志演員訓練的了解與近身觀察。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追蹤大師的足跡—鈴木忠志《茶花女》
鈴木忠志曾經說過:西方戲劇以文字探討人的處境,而東方戲劇則用身體達到同樣的目的。文字使人思考,身體令人感受,他要做的就是結合兩者。這種理想也決定了他總體藝術的方向 以日本的表演方法去演繹西方的經典。所以他從能劇當中探索劇場美學,找到了「傳統」與「前衛」結合的可能:延伸能劇中行走與地板的關係,強化當下的存在感,發展出以演員為主、強調「動物性能源」的劇場理論,進而打造了屬於鈴木忠志的表演體系。而他的作品,也忠實地呈現了他的理念,帶給觀眾一種全新的劇場體驗。 繼《酒神》與《大鼻子情聖》之後,鈴木忠志這位當代亞洲的戲劇大師,又要為台灣的劇場界投下新的震撼彈:《茶花女》。與之前的兩部作品不同、也最難能可貴的是,這次的新製作《茶花女》是和我們的國家兩廳院合作,不但以台灣的演員擔綱,而且還運用了許多大家都能朗朗上口的國、台語流行音樂,發展出台灣本土「流行音樂新歌劇」。 您一定會很好奇什麼是「流行音樂新歌劇」?鈴木忠志如何將小仲馬《茶花女》的文本,配上〈何日君再來〉、〈最後一夜〉、〈愛拼才會贏〉、〈愛情的限時批〉等流行歌曲,融入他獨特的表演體系,來呈現這次的新作?他又如何能在排戲之中傾聽身體的聲音,並幫它找到語言出口?為了追尋這個答案,本刊編輯部特別從《茶花女》的文本出發,一路探索鈴木忠志的導演美學、演員訓練、工作方法等面向,並訪問了在製作過程中赴日參與訓練與排戲的劇場工作者,透過他們的了解,為讀者導覽這次的全新製作。此外,我們也特別專訪了本次的編曲櫻井弘二,期待藉由他的引導,讓觀眾一窺鈴木忠志運用歌曲的方式與邏輯,了解本劇的創作理念。 本期雜誌中,我們也藉著「比利時當代舞團」首度訪台的機會,帶領讀者一同走進比利時繽紛的創作世界,看看這個以跨界藝術而知名的國度,在舞蹈、當代視覺藝術、甚至是流行時尚等各項領域中,如何藉由跨界,激盪出璀璨的創意火花。當然,我們也專訪了比利時當代舞團的創團人暨編舞家亞蘭.布拉德勒,以第一手的資訊為讀者介紹這位雖非舞蹈專業出身,但能善用早期擔任動作治療師、從事特教等工作經驗為編舞的基底素材,開發出另類舞蹈美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一朵茶花 四味芬芳
法國文豪小仲馬的經典小說《茶花女》,其實出自作者個人的親身經歷,書中描繪的社會現實與愛情波折,充滿戲劇張力,所以不止小仲馬本人曾改編成舞台劇演出,後來更有威爾第的歌劇改編留芳後世。而日本劇場大師鈴木忠志的新編版本又與之前的小說、舞台劇與歌劇有什麼不同的詮釋手法?本文將從小說到最新版本逐一分析。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傾聽現場身之音 拼貼幻視者的邏輯
鈴木忠志曾說過:這個世界是一間大醫院,而且是所精神病院。因此出現他舞台上的角色基本上都是神經病。對於鈴木忠志而言,「神經病」的概念與其說是戲劇的內容,到不如說是他的戲劇形式,一個讓他用來處理經典劇本的方法。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我想處理的是人類共通的孤獨
鈴木忠志說,他想處理的是人類共同的孤獨,「《茶花女》中那種不能被完成的愛情、受制於家族與階級的阻礙與孤獨,正好是早年流行歌曲裡,反映人類在群體中共有的孤獨狀態,那種激勵人心、哀嘆愛情的主題。」他認為,三十年前的流行歌,無論是日本或台灣,講的都是弱勢的心情;寫苦戀、失戀、想愛又不能愛等的台灣早年國台語流行歌曲,十分適合映襯《茶花女》的悲悽曲折。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非常內心」的流行音樂再構
鈴木忠志的《茶花女》將呈現近廿首台灣人耳熟能詳的台灣流行歌曲,這些曲子如何與《茶花女》的故事情節與表演結合,當然令人非常好奇。擔綱此次編曲重任的作曲家櫻井弘二,透露要將樂曲串起,必須將劇情與歌手、演員的狀況或前後關係作調整。而劇本中看似突兀的歌曲安排,也蘊含著導演透過拼貼重新詮釋劇情的用心。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台式流行,唱出浮沉情夢
何日君再來 曲 劉雪庵(宴如) 詞黃嘉謨(貝林) 一提到這首華人皆耳熟能詳的名曲,一般人都會直接聯想「這是鄧麗君的歌!」事實上,此曲確是一九七八年由鄧麗君一唱成名,然而早在一九三○年代二戰時期,它便曾掀起一波傳唱熱潮,只是,就像歌中面臨惆悵離情的紅顏,〈何日君再來〉亦歷經多次被打成禁歌的命運,其命運翻轉頗有「華人最傳奇歌曲」的意味。 此曲的原唱人為周璇。大約七七事變前夕,上海藝華電影公司籌拍新片《三星伴月》,導演方沛霖請當時還在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唸書的劉雪庵亦即日後以〈踏雪尋梅〉、〈長城謠〉、〈紅豆詞〉等曲聞名的音樂家以當時流行的探戈風格譜曲。曲子做成後,方沛霖另請該片編劇黃嘉謨填詞。歌曲面世後漸為街頭巷尾傳唱,然而真正大紅並隨之引起爭議,則是在日籍女星李香蘭(山口淑子)灌唱之後。 李香蘭非常喜歡這首歌,不只演唱中文版,還改成日文版。一時之間,〈何日君再來〉超越戰爭,成為兩國熱門歌曲,更演變為中國的愛國歌曲,人們視「君」為國軍之意,使日本當局以抗日歌曲的理由禁唱。到了中日戰爭末期,卻換成中華民國政府下禁令,原因是日軍將這首歌改成「賀日軍再來」,使得當時總司令蔣中正大為震怒,唱片販售者紛紛收回銷毀,此曲從此沉寂。 直到一九七八年鄧麗君將原有的四段歌詞縮減成兩段唱紅前,這首歌未獲聞問,劉雪庵甚至因此曲在文革中被按上「賣國賊」的罪名下放勞改。一首能使眾人琅琅上口的動聽樂曲,身世如此坎坷,亦頗暗合茶花女瑪格麗特的遭遇,令人期待它將如何被改編演繹。 思慕的人 曲洪一峰 詞葉俊麟 這首至今仍為台灣經典K歌的〈思慕的人〉,由甫於二○一○年二月辭世的寶島歌王洪一峰,與填寫〈孤女的願望〉、〈寶島曼波〉、〈媽媽歌星〉等多達八千餘首歌詞的葉俊麟(於一九九八年逝世)合作而成。出生於日治時期,少年即出外演唱討生活的洪一峰,在一九五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全球化浪潮下,藝術家應有的使命
去年十一月十日,鈴木忠志受邀至台北藝術大學參與大師講座,和校長朱宗慶展開一場精采對談。會中,鈴木忠志除分享他對藝術之獨特見解與想法,提供年輕藝術家們不一樣的創作思維與態度,也針對「全球化」與藝術之間的話題提出看法,為國內藝術工作者帶來全新的思考與激盪。本刊特摘要鈴木忠志對朱校長提問的回答精華,與讀者分享身為廿世紀亞洲的戲劇大師鈴木忠志,如何以其超越藝術領域的視野與眼光,找到當代藝術家的使命與位置。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鈴木忠志《茶花女》
威爾第歌劇《茶花女》,是我踏進聲樂領域之後,所看的第一齣全本西洋歌劇;也是我生平擁有的第一套全曲CD;還是我十多年前攻讀聲樂碩士時,歌劇課期末考 的學習角色;前幾年也唱了北市交製作的《茶花女》;家中目前有的歌劇版本應該有十來套了吧。看過、也唱過形形色色的製作,有的感動人心、有的毫不起眼、有 的慘不忍聽、有的連提都不想提。沒想到兩廳院近幾年來積極推動旗艦製作,結合國內外藝術家試圖開拓屬於自己的新作,這次竟然把腦筋動到這齣經典劇碼。由戲 劇大師鈴木忠志操刀、台日音樂的拼貼、故事藍圖的重新解讀與號稱近未來的服裝視覺,讓人忍不住想聽聽、想看看,這齣佔據我人生二十年的巨作,會是以怎樣的 新面貌出現在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