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法約束「情」難為 佛旦的權力困境
面對最鍾愛的聰慧女兒,佛旦先傾吐心中的苦楚:「我作繭自縛,/是最不自由的一位。」接著展開了長大的敘述,這段敘述看似說給女兒聽,實則告訴觀者許多未在舞台上發生事情的始末,交待了由《萊茵黃金》到《女武神》之間發生的事情,還預示了後兩部的情節;如此的敘事手法亦是華格納成熟作品的一大特色。當青春漸逝時,佛旦轉向追求權力,卻也難忘愛情,成為他的致命傷。權力遊戲的縱橫捭闔,固然將他推上權力的高峰,卻也讓他為許多合約與律法所拘束。
面對最鍾愛的聰慧女兒,佛旦先傾吐心中的苦楚:「我作繭自縛,/是最不自由的一位。」接著展開了長大的敘述,這段敘述看似說給女兒聽,實則告訴觀者許多未在舞台上發生事情的始末,交待了由《萊茵黃金》到《女武神》之間發生的事情,還預示了後兩部的情節;如此的敘事手法亦是華格納成熟作品的一大特色。當青春漸逝時,佛旦轉向追求權力,卻也難忘愛情,成為他的致命傷。權力遊戲的縱橫捭闔,固然將他推上權力的高峰,卻也讓他為許多合約與律法所拘束。
踏入劇院看歌劇前,何不先做做功課,搞清楚有那些精采劇情與唱段,正式上場時才能悠哉欣賞?本刊特邀歌劇達人林伯杰來為大家紙上導聆,風趣剖析中領你進入華格納《女武神》的神妙世界
高齡七十九歲的德國歌劇導演漢斯-彼得.雷曼,曾製作華格納歌劇超過八十次,且擔任過華格納之孫、魏蘭德.華格納和沃夫崗.華格納的助理多年,對於華格納歌劇的詮釋,更強調貼近作曲家的原意。這次應邀擔綱國內首次完整製作《女武神》導演工作,雷曼強調,這部歌劇清楚地點出了整齣《指環》的張力、問題點、戲劇性,此外《女武神》中交織了各式各樣細膩的人性,這些特點,他都會在台北的製作中呈現出來。
《指環》系列歌劇中,女武神布倫希德的戲份不但吃重,角色際遇、心境轉折更是起伏巨大,要擔綱這樣的角色,非能量強大的戲劇女高音不可。這回NSO製作的《女武神》,邀來這兩年在歐陸備受矚目的女高音依姆嘉德.費絲麥爾擔綱,本著日耳曼人嚴謹認真的性格,她從長年的配角升任舞台主角,在角色中找到自己的詮釋特色。趁此機會,本刊越洋訪問到費絲麥爾,與我們分享她對演出的準備功夫與生涯的未來規劃。
國家交響樂團於二○○六年以音樂會形式上演《尼貝龍指環》全本歌劇,創下國內歌劇演出史的記錄,今年更為華格納兩百歲冥誕,挑戰《女武神》全新製作。為了讓國內觀眾看到原汁原味的華格納歌劇,音樂總監呂紹嘉特邀長期在拜魯特劇院工作的導演雷曼與台灣藝術團隊合作,資深舞台設計師蔡秀錦擔任舞檯燈光暨服裝設計。一個暨經典又在地的製作即將登場,令人拭目以待
北京國家大劇院從○九年開始舉辦歌劇節,今年活動將於四月開始至七月初,一共上演十二齣歌劇。國家大劇院對歌劇的看重從其自製節目中的占比可以看出,五年間自製的廿八齣作品中歌劇就占了廿一齣。而距北京不到一百五十公里的天津,也有天津歌劇院今年以「有歌劇的城市」為主題,自三月廿日起陸續演出九齣經典歌劇。這樣傾力於歌劇發展,是否寓意了中國意圖邁向「歌劇強國」之路?
在台北市立交響樂團新樂季開始前,與北市交團長黃維明進行面對面專訪,談到北市交新樂季的製作,黃維明迫不及待地要向樂迷預告令人耳目一新的歌劇與音樂會製作。擔任團長三年以來,黃維明對樂團有十足的信心,對北市交,他的經營理念就是:「在地經營,國際接軌,讓世界都看見」!
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獨唱音樂會,係以歌者為中心,選曲主要為了一展歌喉,不同於此,費雪狄斯考在安排他的音樂會時,匠心獨具,以作曲家為主,安排一組組的歌曲,他更是第一位在音樂會中,將聯篇歌曲不間斷地完整演唱的歌者。他不僅唱德語藝術歌曲的代表作,如舒伯特、舒曼等人的作品,也發掘孟德爾頌、布拉姆斯等人較不為人知的藝術歌曲。諸此種種,以一人之力,費雪狄斯考讓愛樂者得以一覽作曲家精心寫作的藝術歌曲全貌,擴大了古典音樂欣賞曲目的深度與廣度。
歌劇,到底要用耳朵聽,還是用眼睛看? 歌劇製作,劇場元素只為了音樂而服務? 歌劇歷史長達四百多年,十九世紀末,受到華格納提倡「總體劇場」的影響,歌劇成為現代劇場導演大展身手的舞台。廿世紀劇場赫赫有名的大師級導演,不約而同地跨足歌劇製作,為新一代觀眾帶來全新的藝術形式。 當代歌劇的舞台演出,長久以來一直有正反兩面的論戰:反對者宣稱,過度強調戲劇與視覺效果,損及了音樂本身;贊同者認為,音樂與劇場元素的充分融合,相輔相成。 在這波歌劇革命的新浪潮中,歌劇到底產生了哪些質變?當現代劇場遇上古典歌劇,作品如何被賦予迥異於過去的觀點與解讀?除了視覺的加乘之外,當代導演面對經典歌劇,又有何詮釋策略? 彼得.布魯克執導莫札特的《魔笛》即將在台灣國際藝術節登場,本刊帶你一起挖掘,歌劇何以為劇場的極致範例,所有元素都極其劇場化,比劇場還劇場的「超級劇場」(mega theatre, hyper-theatre)!
費森斯坦以降,許多導演企圖從現代角度檢驗歌劇演出,尋找一種與音樂之美與力相互匹配的表演形式;也有許多導演努力將傳統劇目和現實生活連結。在他們手中,古典世界不再只是懸空的心靈居所,而能夠幫助我們從中找到與時代的對位關係。歌劇在廿世紀吸引了更普及的觀眾,遠勝其前兩個世紀的創作全盛時期,這正是現代歌劇演出不斷求變求全的成果。
面對限制重重的歌劇,導演可說是又愛又恨,歌手演員不好用,還要跟指揮「左右共治」,在此中如何揮灑創意,就看導演的想像與功力。不過,樂於接受挑戰的當代導演不少,更有各種奇妙策略執導出精采製作,無論是去蕪存菁的簡化、或是走表現主義的誇張,也都能在歌劇濃烈元素的基礎上,得到發揮的空間。
今年適逢普魯士的腓德烈克大帝三百年誕辰,為了紀念這位政治家、軍事家、哲學家、音樂家集於一身的大帝,德國各地都推出了相關紀念活動。而他親筆編劇的歌劇《蒙特蘇瑪》,柏林國家歌劇院也於一月底舉行音樂會形式的重演,讓我們有機會認識腓德烈克大帝是如何結合音樂與他的王朝。
七月的柏林「感染音樂節」,以日本作曲家細川俊夫的《松風》作為壓軸。這齣改編自日本能劇的歌劇,全以德文演唱,演出樂器也以西方管絃樂為主,但仍營造出東方的幽韻;而相對於靜謐的劇情與聲響,莎夏.瓦茲編創的舞蹈動作顯得橫衝直撞,和能劇中沉緩的肢體語言截然不同。
各大交響樂團的歌劇製作,是國內樂迷難得觀賞精緻總體歌劇演出的機會,而今年適逢建國百年,各家端出的菜色自是更勝以往。NSO主打歌劇大師浦契尼,演出台灣少見的《修女安潔麗卡》與大家耳熟能詳的《蝴蝶夫人》;北市交則是把羅馬歌劇院的《阿依達》原味搬來,還有帕華洛帝接班人里契特拉加持;國臺交也難得演出歌劇音樂會,邀請國外聲樂家來唱貝多芬的《費黛里奧》。
《卡門》故事從小說改編為歌劇,又從歌劇衍生出多樣的改編如芭蕾舞劇、電影、戲劇,為什麼這個故事如此魅力驚人,讓人願意用不同的形式訴說?從小說的源頭看起,到歌劇的改編工程,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悲劇故事,以主角性格的強烈對比,文明與野性的激烈衝突,是這樣撞擊著多少閱聽者的感官與心靈!
《卡門》是齣場面大、人頭多,演得熱鬧滾滾的嗆辣好戲!通俗的劇情,好聽的音樂,讓它成為音樂史上最受歡迎的歌劇之一。通常把歌劇《卡門》搬上舞台,不是「向外」把場面搞大、人頭增多,製造超級舞台景觀,就是「朝內」挖掘人物內心,強調男女主角對比性格。總之,不論看熱鬧還是看門道,都絕對有看頭!
二○○○年由舊金山歌劇院製作的歌劇《越過死亡線》,與一九九五年的同名金獎電影,都是改編自美國致力推動廢除死刑運動人士海倫.普列金修女於一九九三年出版,根據其在一九八○年代初期以精神導師身分輔導死刑犯的親身經驗所成書的同名小說。歌劇版啟用「全美」卡司,作詞、作曲家則是當時仍沒沒無聞的泰文斯.馬克立與賈克.海吉,當時因電影的盛名備受矚目,也因作詞、作曲家的生澀令人擔憂。但這部作品出乎眾人意料地成功,而且令人最印象深刻的竟就是當初令人最憂慮的作曲與作詞。
十八到二十世紀初,歐陸國家歌劇正盛行,但英國卻表現頗為冷感,作品乏善可陳。這或許與英國強大的戲劇傳統有關,因為英國作曲家無法在外來的音樂形式(歌劇)和本土的戲劇文學當中找到平衡。這個現象,一直要到二十世紀中,布瑞頓歌劇的出現,他的音樂語彙成功地結合當代文學,解決了語言和音樂的矛盾,英國人終於找到屬於自己的歌劇。
作為華人作曲家,譚盾可說是最受矚目的一位,不只因為他曾得過奧斯卡的電影配樂獎,也因為他創新的作曲手法,混融了各種東方聽覺與視覺元素,打造出不同凡響的歌劇新貌,從《馬可.波羅》到《秦始皇》,為東方歌劇邁向西方跨出第一步。
「《黑鬚馬偕》是我構思了將近七、八年的作品!」感動於馬偕的事蹟,金希文,這位台灣當代最受矚目的作曲家,投注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籌畫以大型的歌劇製作,來貼近馬偕這一個人在台灣付出三十年的故事,希望能夠引發共鳴,讓馬偕這個他心目中景仰的對象,被更多人模仿和效法。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