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歌劇

相關文章 116 篇
  • 黃瑞芬
    藝問藝答

    藝問藝答 藝搭藝唱

    問:我是歌劇門外漢,如何欣賞「歌劇」?根據觀賞一、二齣的經驗發現,歌劇演員在「演戲」方面很差,所以我日後觀賞時,是不是只要注意「聽」歌就好了(桃園 林欣怡)? 答:我不太淸楚您「觀察」過的是那兩場歌劇演出。 一位職業的歌劇演員所要受的訓練,除了技巧與語言,還要每天接受肢體的磨鍊。從舞台走步、古典芭蕾、劍道,甚至「鞠躬」都要訓練,除了這種外型的練習,還有戲劇上的訓練。當然最重要的就是對整個語言的了解,所以完整的訓練中一定有「戲劇」,從唸台詞(歌詞)、即興演出等都與肢體語言同等重要。所以現在在音樂院對歌者都有這種訓練,當然也有更近一步,就是對「角色」個性的硏究。歌劇演員也是「演員」,很少有人會「砸」自己的招牌。如果您遇到不會演戲的歌劇演員,大概有兩種情況,就是演員不「專業」或觀眾「不專業」,都要加油。 問:學聲樂是不是一定得學好幾種語言?我聽説女高音Te Kanawa並不懂法文,可是她還是演唱法國歌曲,她是怎麼做到的?(樹林 王妙妙) 答:古典音樂雖然被稱爲是「國際語言」,這句話比較是對「欣賞者」說的。因爲學習古典音樂是一個「跨國」敎育,除了該具備的技巧,還有必須要有不同文化的灌溉與薰陶。學樂器的人幾乎可以在任何地方學習技巧,然後依個人的條件與需要來選擇文化的環境。 而學聲樂的就比較麻煩一點,因爲整個聲樂技巧是與「語言」有很密切的關係。所以在一個完整的聲樂敎育中最開始是要學義大利文,以這個最有歌唱性的語言來學聲樂應該是最自然的,之後就是學德文、法文、斯拉夫語系或西班牙文,也同時學這些語言寫的歌曲。 Kiri Te Kanawa一開始是在紐西蘭與一名修女學聲樂,基礎打得十分堅固(不要忘了在敎會演唱的詩歌大部分是拉丁文),之後在倫敦這個所有「高手」聚集的文化都市發展。在國外,每一場音樂職業的演出,都有專門的語言專家來訓練歌手的歌詞發音,所以歌者在被千挑萬選出來之後,還得在工作過程中戰戰兢兢的接受「演出前的演練」,因爲台下的樂評與觀眾都有備而來,漏掉歌詞(歌劇院裡都有職業提詞師躱在觀眾看不見的地方執行工作)或音樂不正確,就會失去口碑。而像Kiri這樣的超級巨星,她的努力是普通人想像不到的,因爲要維持Super Star的名譽,不是可以「混」的。然而

    文字|黃瑞芬
    第72期 / 1998年12月號
  • 阿旺伯和他的傑作稻草人。
    台前幕後

    從昏暗到光明 曾道雄創作靑少年歌劇

    《稻草人與小偷》主要的場景取材自外國故事,但是因爲和台灣當下的環境問題相結合,所以故事的呈現沒有文化移植不完全的痕跡,反而充滿土地的氣息。

    文字|楊璧菁
    第80期 / 1999年08月號
  • 歐洲音樂院製作的《魔笛》演出宣傳明信片。
    巴黎

    戲劇導演歌劇獻新藝

    一九九九年度巴黎歌劇出現不少唱作俱佳的作品,其中《黑桃王后》、《無地斯》Outis與《魔笛》三齣歌劇的導演,面對不同的作品與挑戰,各有不同的導演考量,其導演意念頗値探究,其中或有可資借鏡之處。

    文字|楊莉莉
    第90期 / 2000年06月號
  • 《說贊成的人》當年演出的劇照。
    紐約

    從東方舞台到西方舞台的一則故事

    紐約市的「日本協會」在今年推出由日本能劇《谷行》與德國歌劇《說贊成的人》Der Jasager聯演的節目,除了展現不同文化的劇種對於相同題材的詮釋與表現手法之差異之外,更透露出一段値得玩味的跨文化劇場歷史軌跡。

    文字|張明傑
    第90期 / 2000年06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劈腿一族的情愛人生

    唐‧喬望尼這樣的男人,愛的不是女人,愛的是征服感。像一匹並不飢餓的狼,只喜歡咬斷頸動脈的淋漓快感,其實並不想進一步啃肉吸髓。就像肥胖的人未必真需要食物,唐‧喬望尼胡亂吃甜食,他從沒真正吃過純巧克力;在愛情裡流浪的人,從來不曾嘗過真正的愛情滋味。

    文字|莊裕安
    第136期 / 2004年04月號
  • 將義大利歌劇美學推向極致與集大成者,不僅是音樂史上受人景仰的音樂家,更是義大利的民族英雄。
    特別企畫 Feature 威爾第百年祭/歷史篇

    從歌劇舞台上緩緩走下的英雄

    威爾第將歌劇創作視為生命的一部分。他的歌劇貼近現實的人生,卻被視為通俗歌劇的代表;他的作品響應了義大利的統一運動,而被視為義大利的民族英雄;他的歌劇也呼應了當代浪漫主義,但是人們卻忽略了他刻意將音樂、戲劇與文學作緊密結合的用意,來賦予戲劇中的人物鮮明的性格,以展現戲劇的最大張力。他傳奇的一生就是一齣永不謝幕的浪漫歌劇。

    文字|陳漢金
    第101期 / 2001年05月號
  • 為了寫出馬偕「平凡人」的一面,邱瑗做了許多「填空」的構思。
    其他分類 專訪歌劇《黑鬚馬偕》劇本原創

    邱瑗 寫出馬偕「平凡之大愛」

    因為寫這齣戲,邱瑗從長老教會、靈糧堂到溫哥華的中文、台語各種聚會到都去感受心境,那陣子也讀聖經,從裡面找想法。然而她卻很明確地決定自己的方向:「我不要這齣戲是一部宗教劇,我不要只寫給基督徒看,我不要只寫給台灣人看,我要寫給大家看!」因為馬偕來台的目的雖是傳教,但邱瑗更認為馬偕的影響力不會只有宗教,他對台灣有更多的貢獻值得稱頌。

    文字|李秋玫
    第188期 / 2008年08月號
  • 大都會歌劇院會邀請羅伯.勒帕吉導演的新版《尼貝龍指環》。
    特別企畫 Feature

    老古董大改裝 與當下時空對話

    費森斯坦以降,許多導演企圖從現代角度檢驗歌劇演出,尋找一種與音樂之美與力相互匹配的表演形式;也有許多導演努力將傳統劇目和現實生活連結。在他們手中,古典世界不再只是懸空的心靈居所,而能夠幫助我們從中找到與時代的對位關係。歌劇在廿世紀吸引了更普及的觀眾,遠勝其前兩個世紀的創作全盛時期,這正是現代歌劇演出不斷求變求全的成果。

    文字|鴻鴻
    第231期 / 2012年03月號
  • 威爾第最具代表性的三齣歌劇是《阿伊達》、《奧泰羅》、《法斯塔夫》,而當中改編自莎士比亞的劇作卻已佔了兩部,足以證明威爾第以莎士比亞為師,以刻劃人物性格為主要目的。
    特別企畫 Feature 威爾第百年祭/文學篇

    徜徉在浪漫主義中的音樂家

    威爾第之於浪漫主義文學,有其獨特的見解與詮釋,他筆下重新刻畫的人物,以嶄新的風貌栩栩如生地站在歌劇的舞台上;莎翁筆下的法斯塔夫原是飽受訾議的貪瞋爵士,搖身一變為歌劇中的喜劇人物。音樂有可能化醜為美,或化美為醜,然而,威爾第為了戲劇的效果,並不抗拒,只要沉浸在浪漫主義之中。

    文字|呂健忠
    第101期 / 2001年05月號
  • 《卡門》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大手牽小手,一同看歌劇

    「2005兒童表演藝術圖書影音主題展」將播放「福茂動畫版歌劇OperaVox」一套六齣的歌劇入門必備指南。這六齣歌劇分別以各種不同的動畫形式,透過擬人化卡通的極致表現,呈現瑰麗眩目、動人無比的另類空間。打破了歌劇舞台的限制,賦予六部經典歌劇全新的視覺感動,同時要在三十分鐘內交代完三小時的歌劇劇情,更厲害的是每齣歌劇的精采曲目也沒錯過。三十分鐘看完歌劇,栩栩如生的動畫,緊湊的劇情,好聽的曲目,的確是歌劇入門的好教材。 影片充滿了啟發性 OperaVox是瑞典一家藝術動畫科技公司,將令人深深著迷的音樂及永難忘懷的故事濃縮在短短卅分鐘的影片中,使影片充滿了啟發性、情感與趣味。以七百萬美金的預算,委託多家世界知名的動畫公司製作一系列的世界級大師鉅作。 福茂動畫版歌劇OperaVox包括:比才令人心神蕩漾的《卡門》、莫札特永恆的喜劇《魔笛》、華格納充滿神秘力量的《萊茵的黃金》、充分捕捉了羅西尼富含機智及天份的《塞維里亞理髮師》、浦契尼充滿東方風情的《杜蘭朵公主》以及威爾第的駝背《弄臣》。偉大的歌劇已經攫獲了全世界的各個世代,並且將他們帶進從所未見的螢幕世界。由世界一流的撰稿者、編曲者、動畫工作者及歌劇專家間的大規模通力合作,力求完美。並在多達一百多團的管絃樂團中擇取最能豐富表達歌劇張力的團體擔綱幕後演奏。 六齣歌劇以不同的炫目技法來表現 厲害的是,六齣歌劇各出奇招,以不同的炫目技法來表現:《卡門》以真人演出、再以電腦處理成動畫。《魔笛》及《萊茵的黃金》則以奇幻卡通2D表現;《杜蘭朵公主》融合中國式軸畫風格,比迪士尼的《木蘭》更能掌握東方元素,甚至還融入東方繪畫的特色與技法;以俄羅斯木偶展現的《弄臣》,則有東歐偶戲的傳統,以黑暗面的呈現,描寫出弄臣的內心世界,劇情豐富,無片刻冷場也無多餘片段。而同樣以偶動畫呈現的《塞維里亞理髮師》,則重現了劇場風格,木偶搬道具,對白唱歌的嘴型也維妙維肖。 這些已經感動過數個世代愛樂人士的歌劇故事,如今結合了不同的動畫表現形式,將延續這些作品原本已經不平凡的生命,重新呈現了歌劇的新面貌,讓小孩到大人都看得懂!

    文字|田國平
    第151期 / 2005年07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輯(二)

    音樂難以表達的禪意

    在《八月雪》劇本中,禪意一再出現,是全劇的重點。因為音樂並不適於表達這些抽象的禪意,所以常有劇詞與音樂不契合的地方。筆者並不認為《八月雪》把音樂作為重要工具非常不當,但是如果要求完美,這裡提到的難題必須克服

    文字|游昌發
    第122期 / 2003年02月號
  • 彼得.布魯克的《唐喬望尼》從細節出發,開發人物彼此間親密的關係互動。圖為該劇DVD封面。
    特別企畫 Feature

    地獄或天堂? 全看你怎麼玩!

    面對限制重重的歌劇,導演可說是又愛又恨,歌手演員不好用,還要跟指揮「左右共治」,在此中如何揮灑創意,就看導演的想像與功力。不過,樂於接受挑戰的當代導演不少,更有各種奇妙策略執導出精采製作,無論是去蕪存菁的簡化、或是走表現主義的誇張,也都能在歌劇濃烈元素的基礎上,得到發揮的空間。

    文字|鴻鴻
    第231期 / 2012年03月號
  • 其他分類 專訪歌劇《黑鬚馬偕》作曲家

    金希文 用音樂寫馬偕的生命境界

    「《黑鬚馬偕》是我構思了將近七、八年的作品!」感動於馬偕的事蹟,金希文,這位台灣當代最受矚目的作曲家,投注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籌畫以大型的歌劇製作,來貼近馬偕這一個人在台灣付出三十年的故事,希望能夠引發共鳴,讓馬偕這個他心目中景仰的對象,被更多人模仿和效法。

    文字|李秋玫
    第189期 / 2008年09月號
  • 音樂

    史詩歌劇,何必要灑狗血

    幾位男角的獨唱部分,總是伴隨著令筆者如坐針氈的銅管合奏與抗戰歌曲般的旋律,穿插在各幕之間的民謠吟唱錄音,雖然多餘總還不至於突兀而馬蹄聲,具象的程度令筆者直想掉淚,撇開音樂的氛圍蕩然無存不說,難道沒有這個錄製好的人工馬蹄聲,觀衆會追問劇中的使者所乘坐的交通工具嗎?

    文字|林芳宜
    第113期 / 2002年05月號
  • 音樂

    巧婦的無米之炊

    當晚的演出,最吸引人之處不是在舞台上,而是在樂池中,人們不是在看歌劇,而是在聽歌劇──熟練且頗具權威的女指揮伊娃.米琪妮統馭著全場;樂團的每個聲部, 尤其是管樂器,時而融合無間,時而層次分明、起落有致地相互呼應。這種靈活、融洽的表現出自一個地方性的樂團,可說是相當難得。

    文字|陳漢金
    第112期 / 2002年04月號
  • 威爾第的分析者巴塞威認為威爾第的歌劇《西蒙.波卡内格拉》受到德國格國歌劇的影響;圖為Tito Gobbi飾演西蒙.波卡内格拉與飾演阿密莉亞的Orianna Satuniones於一九六五年在倫敦柯芬園演出的劇照。
    特別企畫 Feature 威爾第百年祭/表演篇

    以人聲戲人生

    各種人聲在威爾第的筆下,似乎早已安排妥當;飾演反派角色的女中音、受到命運捉弄的男中低音,比起女高音與男高音是幸運多了,他們不一定是主角,但是是歌劇中的靈魂人物。威爾第給予女高音與男高音吃重的音樂與悲劇性的角色,讓他們遭受命運的撥弄,他更以暴烈的音樂凌辱歌手,教他們嘔出心血,以製造威爾第式的悲劇,而讓觀衆處於這施虐與受虐難分的痛苦快感中。

    文字|金慶雲
    第101期 / 2001年05月號
  • 音樂

    走在傳統與蛻變之間

    本劇架構由過去動不動端出民族大義的政策劇,朝西方浪漫劇靠攏。開頭交待歷史背景,宣示民族受到外族威脅,然後縮小場景描寫兒女私情,而這些私情又與國家民族利益相衝突這些情節都在威爾第的《阿伊達》、《納布果》中找得到類似痕跡。

    文字|楊忠衡
    第113期 / 2002年05月號
  • 《費加洛的婚禮》以音樂呈現人物特色,鬧中帶戲,笑而不謔。
    特別企畫 Feature 莫札特歌劇的音樂特色

    市場性與藝術性兼具

    莫札特歌劇的音樂,通常與劇情及劇中角色特質亦歩亦趨,幾乎為歌唱家量身打造的音符,讓現場演出更有看頭;同時莫札特也會室內樂技法轉化為人聲重唱,或把新樂器引進歌劇中,綜觀莫札特的作品,要稱他為兼顧市場收益與藝術性的作曲家,實在一點都不為過。

    文字|林芳宜
    第157期 / 2006年0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輯(一)

    服侍藝術的謙遜職業

    優秀的伴奏必須具備傑出的視譜能力,極具彈性度,懂得以戲劇的模式思考,能立即決定與平衡許多事情,當晚間在舞台上臨時出任何狀況能保持清醒頭腦臨機應變,當然,還有傑出的鋼琴技巧。然而最好的伴奏是「別人並沒有感覺到他們的存在」

    文字|王曉嵐、葉思嘉
    第130期 / 2003年10月號
  • 《後宮誘逃》充滿強烈異國色彩,這也是十八世紀當時風靡歐洲大陸的音樂風味。
    特別企畫 Feature

    人性角力場

    莫札特的歌劇作品除了旋律動聽外,更重要的是他透過音樂對於人性的細膩刻劃,這也是樂評家和樂迷極度推崇他的主要原因。莫札特在歌劇舞台上塑造的人物性格,就像是一座「人性大觀園」,從角色之間的互動,您可以見識到現代人性的影子。

    文字|邢子青
    第157期 / 2006年01月號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檳城

    「檳城廟會」帶頭,啟動癸卯兔年演出

  • 特別企畫 Feature

    身障音樂家,後來怎麼了?

  • 戲劇

    《夢與陰影》 帶著觀眾一起離地飛行

  • 焦點專題 Focus

    李明潔:「不著痕跡的日常感最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