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
-
特別企畫 Feature 莫札特歌劇的音樂特色
市場性與藝術性兼具
莫札特歌劇的音樂,通常與劇情及劇中角色特質亦歩亦趨,幾乎為歌唱家量身打造的音符,讓現場演出更有看頭;同時莫札特也會室內樂技法轉化為人聲重唱,或把新樂器引進歌劇中,綜觀莫札特的作品,要稱他為兼顧市場收益與藝術性的作曲家,實在一點都不為過。
-
特別企畫 Feature
人性角力場
莫札特的歌劇作品除了旋律動聽外,更重要的是他透過音樂對於人性的細膩刻劃,這也是樂評家和樂迷極度推崇他的主要原因。莫札特在歌劇舞台上塑造的人物性格,就像是一座「人性大觀園」,從角色之間的互動,您可以見識到現代人性的影子。
-
特別企畫 Feature
攀向總體劇場的高峰
莫札特的歌劇戲劇性強烈,滿載精準微妙的人性觀察,跨越時代而不減其意涵之深刻。所以當代各種不同風格的導演都愛拿莫札特歌劇「開刀」玩出各式各樣有趣的新觀點。觀照那些刷洗經典塵埃的製作,自然能夠體會,當今歌劇的演出何以未顯疲態,反而較過去兩百年來的所謂全盛時期,匯集更多能量,直探「總體劇場」的高峰。
-
音樂新訊
讓作曲家反覆思慮的熾熱情愛
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劇《胡桃鉗》,被寫成管絃樂組曲,再由羅馬尼亞鋼琴家艾可諾姆(Economu)改編成為他自己和女鋼琴家阿格麗希彈奏的雙鋼琴版本,曲折的過程,展現了藝術家對童話世界與純真愛情的嚮往。 布拉姆斯根據德國詩人道默(Daumer)所作之詩,寫出了《新愛之歌》,圓舞曲風格的愛情詩歌,道出作曲家內心深藏的熱烈情感。 李斯特根據莫札特歌劇《唐璜》選曲所改編的雙鋼琴《幻想曲》,將歌劇中的序曲及兩首著名的旋律《我們手拉手到那邊去》及《飲酒歌》重新組合,以最燦爛多彩的炫技,表現出花花公子「唐璜」的多面性。 這些作曲家們對音樂裡「愛情」、「親情」的反覆思慮,將一一展現在「聖誕情話愛之歌」音樂會中,經由舞蹈、歌唱、影像演奏等媒介,傳達給聽眾。 「聖誕情話愛之歌」將邀請曾任布達佩斯國家劇院的舞者莊士賢、男低音廖聰文、女中音楊艾琳、在台北愛樂電台擔任主持人的女高音黃瑞芬(Zoe),加上魏樂富、葉綠娜的雙鋼琴共同演出,在聖誕夜,將短暫、熱烈永恆的愛情,長亙的親情與純真柔美自然之愛,融合成為一場多彩多姿的連綿情話。(廖俊逞)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大手牽小手,一同看歌劇
「2005兒童表演藝術圖書影音主題展」將播放「福茂動畫版歌劇OperaVox」一套六齣的歌劇入門必備指南。這六齣歌劇分別以各種不同的動畫形式,透過擬人化卡通的極致表現,呈現瑰麗眩目、動人無比的另類空間。打破了歌劇舞台的限制,賦予六部經典歌劇全新的視覺感動,同時要在三十分鐘內交代完三小時的歌劇劇情,更厲害的是每齣歌劇的精采曲目也沒錯過。三十分鐘看完歌劇,栩栩如生的動畫,緊湊的劇情,好聽的曲目,的確是歌劇入門的好教材。 影片充滿了啟發性 OperaVox是瑞典一家藝術動畫科技公司,將令人深深著迷的音樂及永難忘懷的故事濃縮在短短卅分鐘的影片中,使影片充滿了啟發性、情感與趣味。以七百萬美金的預算,委託多家世界知名的動畫公司製作一系列的世界級大師鉅作。 福茂動畫版歌劇OperaVox包括:比才令人心神蕩漾的《卡門》、莫札特永恆的喜劇《魔笛》、華格納充滿神秘力量的《萊茵的黃金》、充分捕捉了羅西尼富含機智及天份的《塞維里亞理髮師》、浦契尼充滿東方風情的《杜蘭朵公主》以及威爾第的駝背《弄臣》。偉大的歌劇已經攫獲了全世界的各個世代,並且將他們帶進從所未見的螢幕世界。由世界一流的撰稿者、編曲者、動畫工作者及歌劇專家間的大規模通力合作,力求完美。並在多達一百多團的管絃樂團中擇取最能豐富表達歌劇張力的團體擔綱幕後演奏。 六齣歌劇以不同的炫目技法來表現 厲害的是,六齣歌劇各出奇招,以不同的炫目技法來表現:《卡門》以真人演出、再以電腦處理成動畫。《魔笛》及《萊茵的黃金》則以奇幻卡通2D表現;《杜蘭朵公主》融合中國式軸畫風格,比迪士尼的《木蘭》更能掌握東方元素,甚至還融入東方繪畫的特色與技法;以俄羅斯木偶展現的《弄臣》,則有東歐偶戲的傳統,以黑暗面的呈現,描寫出弄臣的內心世界,劇情豐富,無片刻冷場也無多餘片段。而同樣以偶動畫呈現的《塞維里亞理髮師》,則重現了劇場風格,木偶搬道具,對白唱歌的嘴型也維妙維肖。 這些已經感動過數個世代愛樂人士的歌劇故事,如今結合了不同的動畫表現形式,將延續這些作品原本已經不平凡的生命,重新呈現了歌劇的新面貌,讓小孩到大人都看得懂!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劈腿一族的情愛人生
唐‧喬望尼這樣的男人,愛的不是女人,愛的是征服感。像一匹並不飢餓的狼,只喜歡咬斷頸動脈的淋漓快感,其實並不想進一步啃肉吸髓。就像肥胖的人未必真需要食物,唐‧喬望尼胡亂吃甜食,他從沒真正吃過純巧克力;在愛情裡流浪的人,從來不曾嘗過真正的愛情滋味。
-
專輯(一)
服侍藝術的謙遜職業
優秀的伴奏必須具備傑出的視譜能力,極具彈性度,懂得以戲劇的模式思考,能立即決定與平衡許多事情,當晚間在舞台上臨時出任何狀況能保持清醒頭腦臨機應變,當然,還有傑出的鋼琴技巧。然而最好的伴奏是「別人並沒有感覺到他們的存在」
-
專欄 Columns
歌劇:新世紀的藝術
不是歌劇(就像任何一門百年以上的藝術形式)正走向不可避免的僵化和死亡,而是我們對歌劇的僵化想像需要革命。
-
專欄 Columns
再會,歌劇 啟動音樂戲劇的多元思考
一九八七年李泰祥的《棋王》則開啟台灣音樂劇風氣之先,「戲劇─音樂」表演形式隱然復興。可惜十六年過去,音樂劇並沒有隨時間得到成比例發展,原因是民間音樂工作者的創意,無法和學院音樂家的技術充分交流結合,而資源阻塞的根本關鍵,還是在於「觀念」。
-
深度藝談
歌劇製作,就是要以音樂為中心
葛哈德‧布魯納博士為歐洲資深的舞蹈與歌劇製作人,曾邀請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赴歐導演歌劇《羅生門》。此次應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之邀,擔任第一屆台新藝術獎決選評審,並榮任評審團主席。藉此機會,並與本地藝文愛好者分享他對音樂劇場與歌劇製作的看法。以下即為講座記錄摘要。
-
藝知平台
這群流傳千古的精神病患們!
崑劇《琵琶記.吃糠》裡的蔡婆,她的多疑可能來自極度的貧窮,但也可以詮釋為被迫害妄想症;不停洗手的馬克白夫人,她雖然是莎翁筆下的戲劇人物,卻比真實世界中任何一位強迫症病患更為著名;歌劇《伍采克》裡的醫生總夢想著自己的研究能名垂不朽,他的追求終究是一種狂躁偏執行為;而《蟠桃會》的孫行者興高采烈地模仿八仙的姿態,靈感很有可能來自於現實世界中的杜雷氏症病人。
-
專輯(二)
音樂難以表達的禪意
在《八月雪》劇本中,禪意一再出現,是全劇的重點。因為音樂並不適於表達這些抽象的禪意,所以常有劇詞與音樂不契合的地方。筆者並不認為《八月雪》把音樂作為重要工具非常不當,但是如果要求完美,這裡提到的難題必須克服
-
主角上場
用戲說禪,如何「安放」?
從創作源起所設想的「現代京劇」,到最後朝「歌劇」發展,文建會製作、高行健編導的《八月雪》展現了欲畢其功於一役的企圖心。在看到作品之前,本刊帶您先思考看看:在兩岸都做過不少中文歌劇實驗後,《八月雪》如何讓京劇演員去程式化,以重新「安放」的聲音演示只破不立的禪宗公案?
-
樂響思考
歌劇新勢力,怎麼走?
新世紀看歌劇演出,簡約與娛樂二股勢力已大致底定。因此不管你喜不喜歡,歌劇所面臨的競爭已經不是「與另一部歌劇」或者與「世界」共步的競爭。台灣的歌劇必須嚴肅地找到與李安、與果陀綠光、與《哈利波特》同台競爭的優勢,才有新的希望。
-
藝史探索
英雄與歷史之歌
迷戀表面的繁榮,沉浸於當中形式化的英雄、歷史性的題材,貴族們在「莊嚴歌劇」裡,好似看到自我的反影,卻也慢慢消耗他們所享有的特權和尊容。在桃花源式的鄉愁裡,無意識到,當時啟蒙運動,已匯聚成改變歐洲歷史的動力。
-
音樂
史詩歌劇,何必要灑狗血
幾位男角的獨唱部分,總是伴隨著令筆者如坐針氈的銅管合奏與抗戰歌曲般的旋律,穿插在各幕之間的民謠吟唱錄音,雖然多餘總還不至於突兀而馬蹄聲,具象的程度令筆者直想掉淚,撇開音樂的氛圍蕩然無存不說,難道沒有這個錄製好的人工馬蹄聲,觀衆會追問劇中的使者所乘坐的交通工具嗎?
-
音樂
走在傳統與蛻變之間
本劇架構由過去動不動端出民族大義的政策劇,朝西方浪漫劇靠攏。開頭交待歷史背景,宣示民族受到外族威脅,然後縮小場景描寫兒女私情,而這些私情又與國家民族利益相衝突這些情節都在威爾第的《阿伊達》、《納布果》中找得到類似痕跡。
-
音樂
巧婦的無米之炊
當晚的演出,最吸引人之處不是在舞台上,而是在樂池中,人們不是在看歌劇,而是在聽歌劇──熟練且頗具權威的女指揮伊娃.米琪妮統馭著全場;樂團的每個聲部, 尤其是管樂器,時而融合無間,時而層次分明、起落有致地相互呼應。這種靈活、融洽的表現出自一個地方性的樂團,可說是相當難得。
-
環球舞台
維也納宮殿裡上演的南唐奢華
剛好落在每個角色交叉點的家妾紅珠,在劇裡幾乎不動,與韓熙載的對話貫穿全劇,然而兩人的視線卻完全不交集,幾乎是靜止的舞台跟懸掛在舞台右前方的螢幕上播放的影像,形成一股在黑暗中擴張的力量。
-
深度藝談
在腔聲中跨越文化鴻溝
電視的内容,影響了我們的感覺、思維、視覺,造就了另一個比較不真實的空間,是一種想像的空間,因為它總是讓我們覺得,太真實了。我希望用這種具有強烈現代工業感的東西, 在這樣的一個空間裡,呼應出這段一千年前的人事糾紛,那段奢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