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歌劇

相關文章 116 篇
  • 歌劇《夜宴》是第一部在維也納美泉宮首演的中文歌劇。圖為飾演紅珠的高蕾,背後二角為劇中的畫家。
    環球舞台

    維也納宮殿裡上演的南唐奢華

    剛好落在每個角色交叉點的家妾紅珠,在劇裡幾乎不動,與韓熙載的對話貫穿全劇,然而兩人的視線卻完全不交集,幾乎是靜止的舞台跟懸掛在舞台右前方的螢幕上播放的影像,形成一股在黑暗中擴張的力量。

    文字|林芳宜
    第112期 / 2002年04月號
  • 因為男女主角的性格迥然不同,使《卡門》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悲劇。圖為多年前國內製作演出的《卡門》。
    特別企畫 Feature

    挑戰世俗眼光 追求自由的愛情悲劇

    《卡門》故事從小說改編為歌劇,又從歌劇衍生出多樣的改編如芭蕾舞劇、電影、戲劇,為什麼這個故事如此魅力驚人,讓人願意用不同的形式訴說?從小說的源頭看起,到歌劇的改編工程,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悲劇故事,以主角性格的強烈對比,文明與野性的激烈衝突,是這樣撞擊著多少閱聽者的感官與心靈!

    文字|林琬千
    第198期 / 2009年06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知平台

    這群流傳千古的精神病患們!

    崑劇《琵琶記.吃糠》裡的蔡婆,她的多疑可能來自極度的貧窮,但也可以詮釋為被迫害妄想症;不停洗手的馬克白夫人,她雖然是莎翁筆下的戲劇人物,卻比真實世界中任何一位強迫症病患更為著名;歌劇《伍采克》裡的醫生總夢想著自己的研究能名垂不朽,他的追求終究是一種狂躁偏執行為;而《蟠桃會》的孫行者興高采烈地模仿八仙的姿態,靈感很有可能來自於現實世界中的杜雷氏症病人。

    文字|蔡振家
    第124期 / 2003年04月號
  • 歐洲有一個說法:要知道這個城市多有錢,去看一場歌劇大概就可見一斑。
    回想與回響 Echo

    西哈諾的大鼻子「嗅」到了什麼

    西哈諾有個大鼻子,他嗅到了詩歌的美與愛的眞諦。觀衆也帶著靈敏的五官來感覺西哈諾的魅力。而觀衆除了在視覺上了解劇情之外,也會期待在歌聲裡感覺到十七世紀的文化感情。

    文字|佐依子
    第78期 / 1999年06月號
  • 歌劇(夜宴)是南唐李後主時期大臣韓熙載的家宴情景,魏曉平以融入奧國泉宮場景的手法,重新詮釋古中國的氛圍。
    深度藝談

    在腔聲中跨越文化鴻溝

    電視的内容,影響了我們的感覺、思維、視覺,造就了另一個比較不真實的空間,是一種想像的空間,因為它總是讓我們覺得,太真實了。我希望用這種具有強烈現代工業感的東西, 在這樣的一個空間裡,呼應出這段一千年前的人事糾紛,那段奢華。

    文字|林芳宜
    第112期 / 2002年04月號
  • 一九九七年薩爾茲堡音樂節的製作《後宮誘逃》邀請巴勒斯坦導演執導,加入古蘭雋語及女性自覺宣言,賦予政治與性別的當代意義。
    特別企畫 Feature

    攀向總體劇場的高峰

    莫札特的歌劇戲劇性強烈,滿載精準微妙的人性觀察,跨越時代而不減其意涵之深刻。所以當代各種不同風格的導演都愛拿莫札特歌劇「開刀」玩出各式各樣有趣的新觀點。觀照那些刷洗經典塵埃的製作,自然能夠體會,當今歌劇的演出何以未顯疲態,反而較過去兩百年來的所謂全盛時期,匯集更多能量,直探「總體劇場」的高峰。

    文字|鴻鴻
    第157期 / 2006年01月號
  • 贊貝洛的英國柯芬園版的《卡門》,舞台上是由設計師麥考科林取材西班牙畫家哥雅畫作為佈景,連真馬都牽上舞台。這也是這次澳洲歌劇團要訪台與NSO合作演出之《卡門》版本。
    特別企畫 Feature

    人多場面大 就是要「俗又有力」!

    《卡門》是齣場面大、人頭多,演得熱鬧滾滾的嗆辣好戲!通俗的劇情,好聽的音樂,讓它成為音樂史上最受歡迎的歌劇之一。通常把歌劇《卡門》搬上舞台,不是「向外」把場面搞大、人頭增多,製造超級舞台景觀,就是「朝內」挖掘人物內心,強調男女主角對比性格。總之,不論看熱鬧還是看門道,都絕對有看頭!

    文字|歐頭
    第198期 / 2009年06月號
  • 簡文彬將《托斯卡》定調為「歌劇音樂會」,導演林懷民誓言要打造一個讓台北人像「看完一場電影」般舒暢愉快的歌劇。
    樂響思考

    歌劇新勢力,怎麼走?

    新世紀看歌劇演出,簡約與娛樂二股勢力已大致底定。因此不管你喜不喜歡,歌劇所面臨的競爭已經不是「與另一部歌劇」或者與「世界」共步的競爭。台灣的歌劇必須嚴肅地找到與李安、與果陀綠光、與《哈利波特》同台競爭的優勢,才有新的希望。

    文字|黃俊銘
    第120期 / 2002年12月號
  • 維雨葉死亡的眞相和一生的思想在古典音樂圈中一直很少被披露。
    現代音樂盒

    早逝的靈魂 維雨葉

    我的音樂並不是由我而作 這些音樂是由我所聞過的花 我所做過的動作 我見過的人、星星所作的

    文字|顏涵銳
    第81期 / 1999年09月號
  • 馮.史達德在《越過死亡線》中扮演母親(左),和死刑犯有感人的對手戲。這部千禧年才問世的作品迅速贏得大眾共鳴,是廿一世紀大受歡迎的最新作品。
    特別企畫 Feature

    以寬恕包容憎恨的宗教救贖

    二○○○年由舊金山歌劇院製作的歌劇《越過死亡線》,與一九九五年的同名金獎電影,都是改編自美國致力推動廢除死刑運動人士海倫.普列金修女於一九九三年出版,根據其在一九八○年代初期以精神導師身分輔導死刑犯的親身經驗所成書的同名小說。歌劇版啟用「全美」卡司,作詞、作曲家則是當時仍沒沒無聞的泰文斯.馬克立與賈克.海吉,當時因電影的盛名備受矚目,也因作詞、作曲家的生澀令人擔憂。但這部作品出乎眾人意料地成功,而且令人最印象深刻的竟就是當初令人最憂慮的作曲與作詞。

    文字|林祖誠
    第191期 / 2008年11月號
  • 《狄托王的仁慈》乃莫札特最後一部莊嚴歌劇,也是少數傳世的Opera seria。
    藝史探索

    英雄與歷史之歌

    迷戀表面的繁榮,沉浸於當中形式化的英雄、歷史性的題材,貴族們在「莊嚴歌劇」裡,好似看到自我的反影,卻也慢慢消耗他們所享有的特權和尊容。在桃花源式的鄉愁裡,無意識到,當時啟蒙運動,已匯聚成改變歐洲歷史的動力。

    文字|徐玫玲、黃俊銘
    第119期 / 2002年11月號
  • 布瑞頓
    特別企畫 Feature

    結合音樂與思潮的理性之聲

    十八到二十世紀初,歐陸國家歌劇正盛行,但英國卻表現頗為冷感,作品乏善可陳。這或許與英國強大的戲劇傳統有關,因為英國作曲家無法在外來的音樂形式(歌劇)和本土的戲劇文學當中找到平衡。這個現象,一直要到二十世紀中,布瑞頓歌劇的出現,他的音樂語彙成功地結合當代文學,解決了語言和音樂的矛盾,英國人終於找到屬於自己的歌劇。

    文字|林慈音
    第191期 / 2008年11月號
  • 雖然合唱人數略嫌單薄,但在舞台上激發出來的戲劇性,卻一點也不小家子氣。
    音樂

    合唱與獨唱良性互動

    拉脫維亞是個俄國風味濃厚的國家,民族性情反映在音樂中,就顯得率直厚重,而拉脫維亞向來也有悠久的合唱傳統,在這一次的歌劇演出中可以印證這一點。

    文字|邢子靑
    第86期 / 2000年02月號
  • 深度藝談

    歌劇製作,就是要以音樂為中心

    葛哈德‧布魯納博士為歐洲資深的舞蹈與歌劇製作人,曾邀請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赴歐導演歌劇《羅生門》。此次應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之邀,擔任第一屆台新藝術獎決選評審,並榮任評審團主席。藉此機會,並與本地藝文愛好者分享他對音樂劇場與歌劇製作的看法。以下即為講座記錄摘要。

    文字|班奕筠
    第125期 / 2003年05月號
  • 譚盾的創作總是與中國的傳統、中國的美學脫離不了關係。
    特別企畫 Feature 「有機音樂」為底 傳統元素混融

    東方歌劇開拓者——譚盾

    作為華人作曲家,譚盾可說是最受矚目的一位,不只因為他曾得過奧斯卡的電影配樂獎,也因為他創新的作曲手法,混融了各種東方聽覺與視覺元素,打造出不同凡響的歌劇新貌,從《馬可.波羅》到《秦始皇》,為東方歌劇邁向西方跨出第一步。

    文字|林琬千
    第191期 / 2008年11月號
  • 蘭道夫斯基曾爲羅斯托波維奇譜曲,顯示了其對管弦樂織體層次的探索。
    現代音樂盒

    吿別蘭道夫斯基

    蘭道夫斯基從來不是一位耀眼的作曲巨星 然而他的作品中卻有一種平實的美感 始終能夠感染任何有音樂感受力的人

    文字|顏涵銳
    第87期 / 2000年03月號
  • 張藝謀爲走進太廟廣場的觀衆製造了一個東西方藝術交界的海市蜃樓。
    回想與回響 Echo

    屬於張藝謀的《杜蘭朶》

    在這些敎人眩惑的表相之下,整齣歌劇的本質表現是否和它所呈現出來的華麗場景一致,是否充份地展現出歌劇中的音樂與戲劇性,是頗値得商榷玩味的事。

    文字|劉淸彦
    第71期 / 1998年11月號
  • 《卡門》
    音樂曲式

    戲劇與音樂的永恆愛戀 歌劇音樂

    整部歌劇史實際上便是一部戲劇與音樂搏鬥史,二者的相互搭配關係與二者之比重常在不同時代中有著不同的變革。

    文字|陳樹熙
    第22期 / 1994年08月號
  • 《費加洛婚禮》是典型的喜歌劇,並不是嬉笑怒罵,而是題材比較詼諧、生動、生活化。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關於歌劇的天才十問

    為什麼歌劇不用說的,而要用唱的呢? 義大利文或德文歌劇根本聽不懂,為什麼不用中文唱咧? 什麼是莊歌劇,什麼是喜歌劇呢? 一、二月接連著多場精采的歌劇演出,有莫札特莊歌劇《克里特王:依多美聶歐》,兩廳院歌劇工作坊的「歌劇風華」,還有應香港藝術節之邀演出的帕爾馬皇家歌劇院《弄臣》,想品味不同形式的歌劇演出,這正是最好時機。 本刊特邀國內的歌劇研究權威、台灣師大音樂系的曾道雄教授,為想輕鬆走進歌劇殿堂的你,打開這扇五彩繽紛的華麗大門

    文字|曾道雄、李秋玫
    第181期 / 2008年01月號
  • 現代音樂盒

    薩悌的門徒,最後的巴蘭欽靈感

    梭給的音樂中有一種樂觀 和找不到線索的章法 他的音樂還有一種高貴的旋律美 是近代法國諸家中極難找到的

    文字|顏涵銳
    第77期 / 1999年05月號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林靖嵐:用腳底板抓緊節拍,踩在音樂的震動上

  • 上海

    直播間成為蠶食演藝市場的「第二舞台」

  • 特別企畫 Feature

    艾芙琳.葛蘭妮:以多重感官,打開世界的多元聆聽可能

  • 特別企畫 Feature

    思啊想啊起——滄桑中綻放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