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orld
國際

莊梅岩及一群藝術家、原定在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演出的製作《我們最快樂》傳出被取消,後來在演藝學院事件爆發後又獲開綠燈,但最終還是取消演出。圖為該製作宣傳海報。
香港

名編劇莊梅岩遭母校抽下訪問影片 舊作踩紅線引爆公關危機?

香港演藝學院新任校長陳頌瑛是香港資深舞蹈教育工作者和劇場製作人,長袖善舞亦廣結本地和海外朋友,圈內人士對她上任寄予期望,但無奈新學年9月首天就迎來大型炸彈,令戲劇學院以致許多師生和校友都議論紛紛。 本地著名編劇莊梅岩的作品屢獲獎項,其中部分也被翻譯成英語,多年前講述新聞工作者的作品《野豬》最近甚至譯成日文出版和演出。但小部分她的舊作,現在卻可能被視為敏感題材。她在9月1日於社群媒體發出《致母校》信件,公開學院早前邀請她參與拍攝40周年校慶系列講座的事件,「因為這是我作為藝術家追求真善美的天性,也是我身為演藝學院舊生應盡的責任。」但該影片完成後在沒有通知莊梅岩的情況下被抽起,原因是影片上載不了「小紅書」,莊梅岩感嘆:「只是沒想到,在香港暢通無阻的社交平台,學校還是選擇放棄了我這位校友。」信末甚至說:「讓這封信成為我在香港演藝生涯的墓誌銘,我亦無憾。」 正當大家還在消化上述事件時,莊梅岩再發文講述引領年輕人正向思維和鼓勵追夢、亦獲很多獎項肯定的音樂劇《奮青樂與路》,在剛結束的演出中,她被要求「不要上台謝幕」。這作品自2017年公演以來,多次由不同學校的年輕人重演,作為在表演製作上的訓練外亦培養他們的品格,最近的公演正是由香港演藝學院的EXCEL演藝進修學院(舉辦很多演藝短期和校外課程)主辦。據莊梅岩說宣傳品上她的名字被刪,「而其隊友為了不丟下她,於是也沒把主創名字放上海報」。後來有觀眾發現場刊內另外兩位主創作曲者高世章和填詞者岑偉宗的照片也是留白。最後雖然她還是上台了,但文中所見的其間過程令人實在莫名其妙,所謂的「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傷害了多少我們珍視的藝術家和作品。 莊梅岩及包括黃秋生在內的一群藝術家、原定在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演出的製作《我們最快樂》傳出被取消,在網上預售數天後停止售票,但在演藝學院事件爆發後,曾一度獲開綠燈,不知是否因場館單位不想帶來公關災難。其後《文匯報》連續刊出文章指作品宣揚「文化亂港」,正當門票要正式開售前的兩小時,團隊接獲場地書面通知,「演出被取消」。作品首演和這次重演在同一場地,場館單位指因接獲「不少投訴」稱作品「宣揚對抗」所以取消出租場地;團隊目前正為已購票觀眾安排退票,或選擇更換為同等價值的周邊產品。紅線到底是有或沒有,這真的是一個問

文字|陳國慧
官網限定報導  2025/10/24
法蘭克福

艾薩.霍克森《菲律賓女超人樂團》 探討菲律賓人歌聲在殖民過程中的演變

2025年秋天,菲律賓編舞家艾薩.霍克森(Eisa Jocson)(編按)在法蘭克福莫索頓藝術中心(Knstler*innenhaus Mousonturm)首次以策展人身分帶來為期11天、以「誠摯敬上,菲律賓」(Sincerely Yours, the Philippines)為題的藝術節,並以她的作品《菲律賓女超人樂團》(The Filipino Superwoman Band)作為藝術節開幕演出。 《菲律賓女超人樂團》是霍克森2019年的作品,已在馬尼拉、中國上海、荷蘭烏特勒支、瑞士伯恩、德國布倫瑞克等地巡演,此作是以「海外菲律賓音樂家(Overseas Filipino Musicians,OFM)」現象為出發點,聚焦於在全球酒店、酒吧、餐廳、俱樂部、郵輪、遊樂園以翻唱西方歌曲娛樂賓客的菲律賓籍樂手們。 開場時,3位表演者長髮飄逸,穿著鏤空黑紗上衣、緊身牛仔褲和短靴、戴滿叮咚作響的首飾,以「寶貝就是妳(Baby, its you)」為首句開唱,緊接著演唱許多西方熱門流行歌的副歌。隨後表演者帶著甜美微笑、熱情問候現場觀眾,並在繽紛的燈光效果中和觀眾訪問聊天,聊觀眾的出身、工作、薪水、推薦的法蘭克福餐廳和景點等,過程中不時點綴著電視娛樂節目特有的現場樂隊音效,並在各訪問話題之間穿插相關主題的流行歌演唱。

文字|彭靖文
官網限定報導  2025/10/21
新加坡

文化通行證9月啟用成效鮮明 藝術家如何借力使力有待思考

今年初,新加坡政府發表年度財務預算聲明時,宣布將配合新加坡建國60周年推出財政配套,其中包括了「新加坡文化通行證」,旨在鼓勵更多人參與藝術與文化活動。 在這項計畫下,18歲以上的民眾能獲得總值新加坡幣100元(約台幣2,360元)的新加坡文化通行證,用以觀看戲劇演出、參加文化導覽、藝術展覽、工作坊等活動。 新加坡文化通行證在9月份正式發放,使用期限至2028年。3年的時效,除了讓公眾善用機會參與文藝活動,也能讓藝術從業者有足夠時間規劃、組織藝術活動。

文字|梁海彬
官網限定報導  2025/10/19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在世界末日的陰鬱中 探討衰老和永生

奧地利編舞家弗倫亭娜.霍金格的《無夏之年》

當前十分火紅的奧地利前衛編舞家弗倫亭娜.霍金格(Florentina Holzinger)今年的最新作品《無夏之年》(A Year without Summer)5月底才剛在柏林人民劇院盛大首演,也是漢堡坎波納格(Kampnagel)8月國際夏日藝術節的壓軸重頭戲。與她以往勇猛強悍的創作風格截然不同,此作探討了衰老、疾病、易逝、人類對於長生不老的追尋,以及以醫療和科技打造出的永恆神話等議題,展現了編舞家難得一見的柔軟面向。 開場時,一位衣著整齊的表演者描述了歷史上實際出現過的無夏之年。在1816年,印尼的坦博拉火山(Mount Tambora)爆發,大量火山灰覆蓋了大氣層,遮住陽光,造成歐洲和美洲氣候異常,夏天冰冷如冬,各地農作物欠收,引發了嚴重飢荒和瘟疫。

文字|彭靖文
官網限定報導  2025/10/17
奧里亞克

奧里亞克國際街頭藝術節 開幕夜爆發警民衝突

每年8月,法國中南部城市奧里亞克(Aurillac)聚集上百個街頭劇團,以自由而狂野的表演形式,為觀眾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其實,早在「沉浸式劇場」興起之前,街頭劇場就已經走出劇場黑盒子,重新擁抱廣場、曠野、星空等公共空間,直面挑戰觀演關係的極限。今年邁入第38屆的奧里亞克藝術節雖以「共融」為理想,但開幕卻爆發警民衝突,更突顯當前社會愈演愈烈的危機現實。

文字|王世偉
官網限定報導  2025/10/12
檳城

環保劇團Plasticity Theatre Troupe創立10周年 再製創團影戲《塑膠城市》

檳城劇場界有一個定位很特別的環保劇團Plasticity Theatre Troupe,演的是環保主題的影戲,使用的物件都是回收物品,例如用過的塑膠袋,保麗龍飯盒、寶特瓶、紙皮等等,這些別人眼中的垃圾經過他們升級再造後,都成了創意十足的演出道具。 10年前,一群來自劇場的朋友發現用塑膠垃圾和手電筒投影的效果很好玩,就在資深劇場人朱錫添的引導與建議下,辦了一場名為《塑膠城市》(Plastic City)的影戲演出,不料觀眾回響超乎預期,無心插柳促成了劇團的成立,劇名也啟發了團名,陳麗香、吳專選、劉志凱、莊喻雯因此成了第一代創辦人。這部影戲過後巡迴馬來西亞、台灣、新加坡、澳門、泰國各地演出多達39場,反應之熱烈始料未及,劇團的環保形象也進一步建立。

文字|陳偉光
官網限定報導  2025/10/11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2025阿勞馬戲藝術節現場(二)

為了那些難以被定義,但值得被記住的作品

專訪阿勞馬戲藝術節總監羅門.穆勒

不同於人們對藝術總監的刻板印象,羅曼.穆勒(Roman Mller)穿著印花襯衫、盤著一頭長髮,不修邊幅的樣子,更像是一位自在不羈的藝術家。他總是一派輕鬆地穿梭在藝術節現場,與觀眾、藝術家聊天互動,時不時傳來爽朗笑聲。無論哪一場演出,都能看見他坐在觀眾席間,毫不保留地鼓掌喝采,為每一位表演者真心叫好。 他說:「與其說我是一個策展人,不如說,我是從藝術家的角度出發,去發現城市的可能性。」 在接掌阿勞馬戲藝術節(Cirqu Aarau Festival)的總監之前,穆勒本身就是一位當代馬戲領域創作者。過去20年,他與他所創立、以扯鈴藝術聞名的團隊 Trespace 在世界各地巡演超過20年;當時,瑞士德語區幾乎沒有當代馬戲的舞台。直到 2012 年,他回到這個家鄉旁的小城演出,才開啟了日後藝術節的機緣。 出於藝術家天馬行空的想像,穆勒讓這座安靜得彷彿與「節慶」無關的小鎮,被馬戲的氛圍與能量包圍。從一座舊馬術訓練場改建的表演空間開始,他邀請觀眾走進教堂、圖書館、公園廣場和街道,也走進那些還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但很馬戲的時刻。

文字|顏清琪
官網限定報導  2025/10/10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2025阿勞馬戲藝術節現場(一)

物質的多重宇宙

關於2025阿勞馬戲藝術節

阿勞(Aarau),位於蘇黎世與巴塞爾之間,阿勒河畔(Bren an der Aare)的一個中世紀小城,人口僅兩萬,卻擁有一個節目品味不俗、策展視野鮮明的馬戲藝術節(Cirqu Aarau Festival)。這個創立於2013年、每兩年舉辦一次的藝術節,以舊馬術訓練場(Alte Reithalle)為基地,演出遍布整個小鎮,從老城廣場、教堂、美術館,乃至河岸湖面,都成為馬戲演出現場。今年為期10天的活動,總計70場演出與26項製作,吸引了超過11,500名觀眾,創下近30%的觀眾人數成長新紀錄,幾乎所有場次皆告售罄,證明了藝術節過往所締造出的口碑效應。 雖然沒有特定的策展主題,但藝術節大多數的節目聚焦於物質與感知的探索,從朱利安.佛格爾(Julian Vogel)的陶瓷所象徵的脆弱與失控,到約格.穆勒(Jrg Mller)與布料共舞所展現的呼吸與共鳴;從Sackripa團隊在水中尋求平衡的詩意幽默,到羅納多馬戲團(Circus Ronaldo)父子在日常物件中傳承的溫暖與哀愁;最後以法國當代雜技團Cie XY與哈希德.烏蘭登(Rachid Ouramdane)透過身體構建的集體信任與協作壓軸,漫遊在物及其所創造的多重宇宙。每一件作品都超越了單純馬戲的技巧展現,令人得以窺見當代馬戲的發展趨勢。

文字|顏清琪
官網限定報導  2025/10/09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面向藝術也面向大眾 在坎波納格一起做夢

漢堡2025國際夏日藝術節

每年8月,北德表演藝術重鎮之一、位於漢堡的坎波納格(Kampnagel)皆會舉辦為期3週的「國際夏日藝術節」(Internationales Sommerfestival)。此藝術節向來以兩個策展面向聞名:前衛藝術和大眾文化。此兩個表面上看似不太互補的主軸,在策展人Andrs Siebold及團隊的規劃下,轉變成重新定義美學和社會邊界的方式。在今年55個類型各異的受邀節目中,有9個舞蹈與前衛表演、6個戲劇、31場音樂相關和其他9場類型混合的演出活動,散布在坎波納格和城市中的各文化場館舉辦,吸引了超過45萬名觀眾前來觀賞。

文字|彭靖文
官網限定報導  2025/10/03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穿越現實與幻想的地獄旅程(上)

東京新國立劇場歌劇《娜塔莎》

人類對未知的恐懼與想像,始終蘊藏著無限的可能。近年來,全世界共同面對流行病毒的肆虐與國際局勢的動盪,人們對生存環境的不安更加深切,也因此激發出更廣闊的想像力。作為對社會動向最敏銳的一群,藝術家如何透過創作回應這個世界的脈動,並與觀眾分享心中的感受,已成為重要的課題,他們經過時光淬練、打磨而出的作品,正是人類表演藝術最真實且珍貴的寶藏。2025年8月初,日本東京新國立劇場(New National Theatre,Tokyo)全新製作、世界首演的歌劇 《娜塔莎》(ナターシャ)就是這樣一部傑作。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9/30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穿越現實與幻想的地獄旅程(下)

東京新國立劇場歌劇《娜塔莎》

《娜塔莎》歌劇在形式上最令人矚目的做法就是多語言的使用。主角娜塔莎來自烏克蘭,但生活在德國,因此她說著以上兩種語言,而阿拉托則以日語對應。多語言的做法是來自於劇本作者多和田葉子、指揮大野和士及導演克里斯蒂安.雷特(Christian Rth)等人的構思,不僅是形式上的實驗,而是關乎於歌劇主題核心與哲學觀點。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9/30
東京

隕石來襲! 翻轉東京的秋日藝術景觀

東京舞台藝術祭執行委員會宣布,將於2025年10月1日至11月3日,以池袋東京藝術劇場為中心,舉辦「秋之隕石2025東京」(Performing Arts Festival: Autumn Meteorite 2025 Tokyo)藝術節,首屆藝術總監由劇作家、導演兼小說家岡田利規擔任。 於首波公開節目名單中,包含:由岡田利規擔任編導、為被「所有」邏輯牽制的人們創作的舞蹈與戲劇作品《舞蹈評審的舞蹈》;東京藝術劇場與羅馬尼亞拉杜.斯坦卡國家劇院共同製作,由橫跨劇場與影視領域的演員佐佐木藏之介獨挑大梁的《Jonah》;劇場巨匠羅伯.威爾森與法國知名演員伊莎貝.雨蓓合作的獨角戲《Mary Said What She Said》,描繪悲劇女王瑪麗.斯圖亞特在處刑前夜的獨白;鬼才編舞家戴米恩.雅勒與雕塑家名和晃平合作的《Planet [wanderer]》;以及來自台灣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與日本庭劇團PENINO共同創作的《誠實浴池》,呈現在海邊廢棄澡堂中無法見光的慾望預計將帶來日本國內外共15組作品。 岡田利規表示:「『隕石』指的是那些『尚未出現在此地的事物』,那些與日常迥異的存在。這些事物來到這裡,與我們相遇,提供全新的形式與思考框架,刺激感性與思維。」因此,首屆的策展概念,選擇以藝術與「現實」之間的關係為核心,因為人們所面對的「現實」會讓人不自覺地視為唯一、具有主導性的「現實」,然而這些「現實」其實都可以透過藝術被質疑或動搖,並從新的角度重新觀看,「秋之隕石2025東京」希望可以強調藝術所具備的這項作用。

文字|新田幸生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9/28
多倫多

加拿大各地藝穗節輪番上陣 在邊緣中走出劇場的下一步

7月初的多倫多藝穗節一結束,漢彌爾頓藝穗節與北灣的邊緣藝穗節便輪番登場,而密西沙加多語藝穗節則於8月底才剛落幕;這些僅是安大略省眾多藝穗節中的幾個例子。 今年3月至10月間,加拿大共有 23 個藝穗節,全都是加拿大藝穗節協會(Canadian Association of Fringe Festivals,簡稱 CAFF,1994 年成立)的成員;該協會的 34 個會員中另有 11 個來自美國。CAFF宣稱,加拿大是全球舉辦藝穗節數量最多的國家。

文字|陳明緯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9/25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
倫敦

抗議加薩戰事與親俄女高音 英國皇家芭蕾舞團與歌劇院8月風波不斷

英國皇家芭蕾舞團與歌劇院(The Royal Ballet and Opera,RBO)的8月和其他位於倫敦的劇院比起來可說是熱鬧很多。月初,RBO才因為全體員工的強烈反對,而取消在以色列上演浦契尼《托斯卡》(Tosca)的新製作,月中則面臨眾多烏克蘭藝術家和英國議院的壓力,被要求把俄國女高音安娜.涅翠柯(Anna Netrebko)從將到來的劇季中移除。 舞者佩瑞(Danni Perry)與幾名表演者在7月19日《吟遊詩人》(Il Trovatore)演出謝幕時在台上展開一面巴勒斯坦國旗,隨後歌劇院發言人表示此舉並未受歌劇院授權,而佩瑞也表示受到團內高層警告他們將可能失去在歌劇院工作的機會。為回應此事件,RBO的180多名員工,包括藝術家、技術人員和行政部門,共同於8月1日撰寫了一封公開信,表達對公司在加薩走廊持續衝突相關決策深切的擔憂,譴責RBO的舉動狀似中立,其實是公開合理化在加薩屠殺平民的勢力。目前,RBO已確認取消在特拉維夫以色列歌劇院(Israeli National Opera in Tel Aviv)的《托斯卡》演出。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月中,一封致《衛報》(The Guardian)的公開信表示女高音涅翠柯長期以來被視為為推廣戰爭政權的文化宣傳,此信敦促RBO重新考慮涅翠柯在9月《托斯卡》製作中擔任主演的可能性,因為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攻擊將持續整個夏天。

文字|林大貂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9/21
麻薩諸塞州

技術經理意外辭世 雅各枕舞蹈節取消整個8月後半演出

美國舞蹈界知名的雅各枕舞蹈節(Jacob's Pillow Dance Festival)今年原本是要高高興興慶祝火災後重建的劇場啟用,沒想到因為一件職場災禍,取消整個8月後半段的演出,舞蹈節提前收攤。 雅各枕位在美國東北麻州和康州交界山巒的一個小山頂,上山只有一條彎彎曲曲的路,冬天常被雪封,原本有點與世獨立的感覺,但自從現代舞先驅泰德.蕭(Ted Shawn)在1931年買下這塊地並創立舞團後,此地就與現代舞畫上等號。舞蹈節的雛形可以追溯到1940年,主要是為在地舞者和觀眾而演出。1942年,經濟窘困的蕭與英國芭蕾舞星Alicia Markova及Anton Dolin合作,有國際視野的舞蹈節才算奠定,到現在成為美國歷史最悠久的舞蹈節,也是世界現代舞壇的聖地。台灣在此表演過的有羅曼菲、許芳宜、越界舞團、留島舞蹈劇場等。

文字|謝朝宗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9/20
首爾

跨界鬼才鄭具浩耕耘30年 話題舞作《佾舞》集大成

首爾市立舞蹈團(Seoul Metropolitan Dance Theatre )作品《佾舞》(One Dance)於世宗文化會館第四度登台,再次掀起話題。為期4天的演出,門票在開演前一個月即售罄,印證了這部作品在國內外累積的口碑。 2023 年,《佾舞》於紐約林肯中心(Lincoln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首演,當地演出評論人留下高度讚譽:「簡潔且精緻的完美同步,精密編排的動作僅僅是開啟這前所未見、驚豔舞蹈之夜的序幕。」獲悉此評價的導演鄭具浩(Kuho Jung)不禁含淚道出「這就是耕耘30年的成果,我就是為了這一刻奔馳至今。」

文字|許景涵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9/16
東京

日本實演藝術福祉財團成立 盼改善表演藝術工作者勞動環境

為了改善長期以來表演藝術工作者不穩定的勞動環境,包含「日本藝能實演家團體協議會」(簡稱藝團協)、「日本演劇興行協會」等單位共同發起,成立「日本實演藝術福祉財團」,並於 7 月 22 日正式註冊,23 日在東京舉行記者會。「實演」泛指在舞台上從事表演藝術工作的人員,包含劇場演員、音樂家、舞者、編導、舞台技術人員等等。希望透過財團的設立,提升表演藝術工作者與幕後工作人員的社會福利,並建立能支撐整個產業的安全網絡。 根據財團於記者會公開的資料,日本的表演藝術界正面臨許多挑戰,例如日圓的貶值與物價高漲,導致大企業調高薪資,吸走人才,造成表演藝術領域人力缺乏;整體社會對職場規範與騷擾議題的關注提升,讓業界意識到改善工作方式與環境的重要性;同時,少子化及高齡化的趨勢,也讓願意承繼藝術工作的人力減少,形成日本多樣的表演藝術文化傳承危機。 日本實演藝術福祉財團的成立契機,是在 2021 年,文化藝術推進論壇針對受文化廳補助的機構進行調查後,建議建立由表演藝術業界支撐的互助合作制度。在這之後,藝團協也多次舉辦研究會,針對歐洲、韓國、美國等國家的藝術家社會福利及保障制度進行研究,並於 2024 年發表「藝術家互助制度」中期建議。而在今年 4 月,由藝團協與日本演劇興行協會等團體成立籌備委員會,終於在今年 7 月落實成立財團。 財團成立後的首要任務,是先著力於推動「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加保業務」。由於表演藝術工作者大多屬於個人接案工作,普遍缺乏勞工與雇用保險的保障,一旦在排練或演出中受傷,往往必須自行負擔醫療費。財團指出,國家制度的勞災保險相比民間保險的費用合理、補助制度完整,更可以藉此建立與一般勞工相同的安全網絡。為了減輕個人負擔,財團也將分攤加入團體的營運費用,並推動簡化手續、強化宣傳,以提高團體及個人的加保意願。在政府與地方層面,近年已經有多項配套措施,包括文化廳設立的「文化藝術契約指引」、法律諮詢窗口,以及地方自治體如東京「ARTNOTO」、京都「KACCO」、滋賀「AMADO」等設立的專門諮詢平台。同時,《特定受託事業者取引適正化法》(簡稱「自由業法」)也已制定,逐漸擴大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加入的適用範圍。 除了保險業務,財團也陸續進行政策研究與提議,例如計劃與今年 9 月成立的「劇場等演出空間運用基準協議會」合作,

文字|新田幸生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9/14
北京

港製音樂劇《大狀王》受肯定 映照出中國音樂劇發展困境

由香港西九文化區委託,香港話劇團創作、製作及演出的原創粵語音樂劇《大狀王》7月11日至20日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演出11場,座無虛席,讚美之聲漫天而來,甚至眾口同聲地認為這是華語音樂劇的天花板之作。《大狀王》藉清朝判官的原型,講述著現代人對人生的夢想與挑戰,以及對於善惡的價值觀。自2015年開始構思,2019年試演,經過多方修改,2022年正式公演之後又做了不少調整,2023年的版本演出之後,大獲成功,短短數年間不但拿了超過20個舞台劇的獎項,也獲得絕大多數觀眾的喜愛,甚至被譽為香港有史以來最好的音樂劇。 然而,一部由話劇演員演唱的音樂劇竟然會被認為是中國音樂劇發展了數十年之後的極致之作?這對目前繁榮的中國音樂劇市場與當紅的音樂劇明星來說,情何以堪? 在對《大狀王》的一片讚揚聲中,劇評人北小京倒是看到了一部分的真相:「香港話劇團所做的鐵杵磨針般的努力,不過是嚴謹的專業精神,也是藝術工作者本應該具有的品質,被這樣拿出來大加讚賞,只能更加說明我們的戲劇行業裡有多少急功近利、被粗糙炮製的作品在占據舞台。」「急功近利」、「粗糙炮製」確實是目前中國音樂劇發展困境的癥結所在。 如果問DeepSeek目前中國音樂劇發展的困境,它會從劇本、音樂、人才、產業生態與市場機制等方面系統性地展示中國目前的情況,然而,如果DeepSeek所根據的是目前中國音樂劇發展至今所有論述與批評文獻的大數據,這種結論只能說明中國內地音樂劇圈的自省與自覺完全不著邊際,因為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個繁榮卻並不健康的音樂劇市場的現象描述,問題的源頭還是得回溯到根本的思維。 音樂劇是唯一一種能夠完全由市場機制生存下來的表演藝術品類,所憑藉的是它特殊的產出機制與商業模式,這在倫敦西區和百老匯被證明是有效的。然而在中國,中國特色的「國情不同」這個藉口的背後紮實地站著做生意─投資,只關注短期收益的思維,當劇本缺乏戲劇邏輯、音樂與表演不匹配、導演調度不合理、演員忘詞這些情況一再發生,日復一日,只能以明星效應和商業手段(如同時扮演著被操弄與反噬角色的粉絲經濟)凌駕於專業,最終讓人懷疑幾度浪淘沙之後到底能留下多少值得再看的作品,當觀眾由期待轉向失望甚至絕望後,市場的泡沫化也就可以預期了。 人才、資源(資金與設備完善的劇院)與市場規模都是中國發展音樂

文字|王泊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9/06
澳門

嬰幼兒藝術節「Cute Fest」將登場 澳門兒童劇場更趨近以兒童為中心

緊接官方主辦的「第二屆澳門國際兒童節」之後,由「大老鼠兒童戲劇團」舉辦、澳門嬰幼兒藝術創新網絡協會協辦的「Cute Fest」嬰幼兒藝術節,將於9月4日至14日舉行,來自澳門、新加坡、澳洲、波蘭等地的嬰幼兒劇場團體、導師將在澳門密集舉行演出、講座及工作坊。該藝術節延伸自「大老鼠」自2020年底開展之「推廣及發展嬰幼兒劇場計畫」,原預計於2023年舉行,由於疫情及政府資助條例的限制,延至今年發生。主辦單位除推出本地創作的《親親.媽咪.大Tummy》外,也邀請了波蘭亞杜飛劇團的幼兒音樂劇場《紙先生Satie》及新加坡The Artground的嬰幼兒舞蹈劇場《跳進繽紛畫室》到澳門演出。此外亦將舉辦多場分別為家長、幼教工作者和劇場工作者而設的分享講座及工作坊,雖然首次舉辦但已具相當規模及國際化,也是澳門各個民辦藝術節、戲劇節中,唯一以兒童、嬰幼兒為對象的。

文字|莫兆忠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8/31
表藝年鑑廣告圖片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一場從失敗出發的家族哀歌與告別旅程

小川彩《鼻血》

從紐約到東京:《鼻血》的追尋旅程 「你認識你父親嗎?」這是《鼻血》(The Nosebleed)的核心提問,也是活躍於紐約劇場的日裔美籍創作者小川彩(Aya Ogawa)在此自傳式作品中,拋向觀眾也拋向自己的困惑。這部作品,近年來在紐約劇場界激起廣泛共鳴,以直率的手法、幽默的基調且深具實驗性的文本書寫,引導觀眾直視由家庭記憶、自我認同與跨國族文化所共織而成的複雜課題。今年11月,《鼻血》將於日本東京新國立劇場上演(註),不僅對這部作品來說,是種國際巡演的里程碑,對這位日裔美籍的創作者而言,無疑也是某種文化意義上的回返與對話。 語言與文化之間:小川彩的劇場世界 小川彩是一位橫跨劇本創作、導演與表演的跨界劇場藝術家,出生於東京,成長於紐約,作品常圍繞身分、語言、性別與家庭等主題。在展演形式上,她經常以集體創作的方式與演員、設計師共同發展作品,關注的不只是語言與文本,也包括身體性、音樂性與觀眾的互動關係,風格兼具形式解構與深層情感,富饒豐沛多層且爆發性的表演能量,持續打破劇場的第四面牆,並挑戰傳統敘事結構。她獨特的敘事手法與蓬勃的創作能量,備受紐約劇場關注,曾與林肯中心(Lincoln Center)、The Play Company、Soho Rep、Bushwick Starr等紐約重要劇場機構合作。 作為雙語創作者,小川彩擅長在英語與日語之間穿梭,將語言的轉換作為思考文化與權力結構的一種方式,而其多語能力與跨文化思考,不僅展現在創作上,也實踐於日本劇作的譯介。她不僅曾翻譯岡田利規、前川知大、市原佐都子、神里雄大等多位知名日本劇作家的作品,同時也是日本劇作家協會所推動的劇本英譯刊物《演劇:日本劇場在新千禧年》(ENGEKI: Japanese Theatre in the New Millennium)的御用翻譯,並為該刊物的選書委員。著名雜誌《Time Out》評其譯作為「毫不費力、語感道地的翻譯」,而《Village Voice》則稱之為「一場語感轉譯的奇蹟」。

文字|吳政翰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8/29
檳城

《中陰身》結合民俗與搖滾 一場跨越禁忌的另類喪禮

來自檳城的高永杰是獨立音樂場景中的一個傳奇,他除了是搖滾樂隊的鼓手,本身也是一名繼承家族事業的紙紮師,平日亦擔任華人喪禮的禮儀師。年輕時組團參與各類音樂場景,從Swearwood、灰色地帶、COMA演變到如今的䰱樂隊,20多年來初心不變。他從麵包師回歸家傳的紙紮店,白天忙工作晚上練團,一有機會就接演出,兩年前應舞蹈家李瑞強邀請參與《曇花堂:非典型之旅》的正念劇場演出時,首次把本身對生死輪迴的觀念實踐在創作上,於是便有了《中陰身》的雛形。 「中陰身」是佛教觀念,指人的意識離開肉身後至投胎之前的一個狀態,沒有實體但感受強烈。可以瞬間移動,最終會受到生前業力的牽引,投生到六道輪迴中的其中一道。了解中陰身,可以幫助人們更加理解生死輪迴的意義。䰱樂隊的「䰱」是一個古漢字,是指古代一種人面獸身的神明,䰱樂隊擅長後搖(Post-rock)、龐克、迷幻和死亡金屬等暗黑音樂風格,完全契合中陰身脫離肉身的撕裂氛圍。

文字|陳偉光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8/24
柏林

反對以色列政府對加薩作為等同「反猶」? 《劇場今日》刊他國作家公開信表態批判

2025年7月,德國權威劇場雜誌《劇場今日》(Thater heute)在第一頁刊登了一篇相當不尋常的文章,是來自英國和愛爾蘭387位作家聯名的一封公開信全文,批判以色列政府在加薩走廊對平民進行大規模的屠殺行為。 此公開信以〈不同意的觀眾 Unzustimmende Zuschauer〉為標題,借用了國際人權聯盟和國際刑事法庭以「同意的觀眾」一詞,描述許多前南斯拉夫公務員在內戰期間沉默看著軍隊對人民進行屠殺,這樣的沉默,在戰後被國際刑事法庭視為默許屠殺進行。如今,簽署此信的作家們則不願意對以色列在加薩進行的攻擊保持沉默。 此文描述,在2023年10月哈馬斯組織對以色列進行恐怖攻擊後,被定調為犯下戰爭罪和反人類罪,這點毫無疑問。然而,當以色列對加薩持續進行無差別大規模攻擊,使得每天數以百計的巴勒斯坦平民身亡,醫療人員、記者、婦女、孩童和身心障礙人士都成為攻擊目標、人道救援物資管道被切斷、巴勒斯坦累計死亡人數更超過6萬人時,「時至今日,我們也必須以種族滅絕、戰爭罪和反人類罪來描述以色列政府對加薩居民的持續攻擊」。 《劇場今日》刊登這封公開信的不尋常之處,在於它借用英國和愛爾蘭作家的文字,刺進了在德國最為敏感的政治議題:指控以色列政府大規模攻擊加薩走廊的行為是種族滅絕,是否算是反猶太主義言論? 在德國,非常有可能。 2023年11月,德國最大的當代攝影雙年展(Biennale fr aktuelle Fotografie)策展人之一,來自孟加拉的Shahidul Alam,在展覽籌備期間於臉書上發表一則貼文,內容包括將以色列與哈馬斯之間的衝突與二戰期間猶太人大屠殺相提並論,並指責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進行種族滅絕。在貼文發表隔天,雙年展的贊助單位集體撤資,再隔一天,主辦城市曼海姆市政府決定直接全盤取消2024年的雙年展,並且以違約方式立即遣散工作團隊,理由是策展人Shahidul Alam發表反猶言論。 大約在同一時間,德國各文化機構都收到了「上級指示」,表示受到公立補助的各項文化計畫不得透出「反猶色彩」,也就是,不得帶有任何形式批判以色列政府的言論,也不允許任何同理巴勒斯坦人民或是支持雙方和平協商的觀點。德國政府和許多德國人民將反猶的定義與批判以色列政府綁在一起

文字|彭靖文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8/21
新加坡

不服新劇本讀劇遭禁 野米劇場盼為觀眾展現多元視角

6月份,野米劇場為新劇本《Homepar》進行的讀劇活動,未獲准公開舉辦。根據資訊通信媒體發展局和內政部的聯合文告,《Homepar》的內容描繪並「美化」吸毒行為,違反藝術娛樂分級準則,有違新加坡的禁毒政策。 野米劇場反對這項指責,指有關當局把一部探討人們為何會接觸毒品的深刻反思,過於簡化成向觀眾宣導吸毒行為的作品;並且把讀劇與正式演出相提並論,如此指責有欠公平。 《Homepar》的讀劇本來會進行兩場,每場只限60人入場,這部新作品是野米劇場今年啟動的「飯鍋讀劇」計畫(培育新劇本創作的平台)所孵育的新作。 「飯鍋讀劇」是劇團在2024年設立的「文藝部門」旗下的劇本創作平台,公開徵集新劇本以後,獲選參與的編劇將有機會接受劇團提供的指導,其創作也有機會以讀劇方式呈現,讓編劇能夠得到觀眾的反饋,繼續調整並完善劇本。

文字|梁海彬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8/17
上海

多齣正版演出遭冒牌山寨 多個市場因素助長荒誕劇

7月流火,中國劇壇的演出市場又迎來了一個火紅的時節。一二線城市忙著在打造亞洲演藝之都、中國演藝之都或西南演藝之都,三四線城市也在搭建改造更多的演藝新空間或舉辦各類小劇場戲劇節。不過,此刻一些知名的劇團負責人或製作人卻很難笑得出來。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上話)的原創大戲《覺醒年代》即將亮相臨港演藝中心,但是製作人卻接到了眾多觀眾的舉報和投訴,「《覺醒年代》被山寨了,我們花錢看了一場冒牌戲。」她有些無奈,真李逵老是遇上假李鬼,去年上話被迫發布《覺醒年代》版權聲明,今年3月底又發了一遍,但至今依舊有觀眾上當。 無獨有偶,中國國家話劇院(國話)近期也為舞台劇《青蛇》發布了版權聲明,起因是觀眾投訴,有打著《青蛇》招牌的話劇,但觀眾進劇場後發現並非是著名導演田沁鑫執導的《青蛇》。國話為此聲明:「中國國家話劇院經授權根據香港作家李碧華同名小說改編話劇《青蛇》。近期,社會上發現有公司未經中國國家話劇院同意擅自使用上述作品,違法進行冒演、虛假宣傳、濫用AI換臉技術欺騙觀眾。請觀眾在購買話劇《青蛇》演出票時,擦亮眼睛,辨別真偽。」 事實上,這些並不是個案,而是當下中國戲劇市場正在上演的荒誕連續劇。

文字|李翠芝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8/16
香港

藝術發展局資助公布 有保留有刪減讓藝團面臨挑戰

香港藝術發展局(藝發局)在2025年初公布修訂資助政策,為了加強藝術團隊的流動性與讓更多藝術家受惠,除了取消年度的3年資助,只設2年和1年資助外,本來只有獲資助藝團能申請的額外資助計畫也取消,所有藝團都需在計畫資助的「大海」內碰運氣。 每年藝發局的年度資助期由7月1日開展,以往為了讓獲資助藝團有比較充裕的時間去開展工作計畫,一般來說會在3週或4週前通知結果,今年不知是否受修訂資助政策和藝發局行政總裁更替的影響,藝團遲遲未獲任何有關資助結果的消息,加上政府銀根緊張,以及很多外圍因素的衝擊(如世界性的經濟下行和國際政治局勢不定),早前由政府直接資助的「九大」旗艦藝團已被削減資助,讓中小型資助藝團的不安全感更是強烈。 最後藝團在6月30日分別收到通知,本年度有不少藝團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包括「影畫戲」和「同流」兩個戲劇團體不獲資助,另外有兩個劇團則由獲3年資助變為只獲1年資助,其他如「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劇場空間」等都保留在2年資助的名單內,資助額都沒有太大改變。另外「光影作坊」和「藝術到家」兩個視覺藝術團體都不獲資助,另有藝團的資助額則大幅削減。 此外,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社區文化發展中心兩個屬跨媒體資助的組織,亦只獲1年資助,資助額亦被削減10%;舞蹈方面則有3個藝團只獲1年資助;連八和粵劇學院亦難逃落入1年資助的境地。藝發局在15年前因應藝團長遠發展和減省行政程序,推出3年資助多年後作出如此修訂,在加強藝團的流動性的同時,亦相對更容易從資助增減上管理藝團出入這個機制的可能性。政府目前大力以KPI衡量部門成績,受資助藝團目前也似乎更得在量化(如觀眾數量)的成績上做出增長,才合乎當下「發展」。這樣的寒冬不見得是短期現象,而整體看來文化資助在各地城市亦不見增長,可以預期的是,藝術家們將面對疫情後的大挑戰。

文字|陳國慧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