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orld
國際

《佾舞》演出實況。
首爾

跨界鬼才鄭具浩耕耘30年 話題舞作《佾舞》集大成

首爾市立舞蹈團(Seoul Metropolitan Dance Theatre )作品《佾舞》(One Dance)於世宗文化會館第四度登台,再次掀起話題。為期4天的演出,門票在開演前一個月即售罄,印證了這部作品在國內外累積的口碑。 2023 年,《佾舞》於紐約林肯中心(Lincoln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首演,當地演出評論人留下高度讚譽:「簡潔且精緻的完美同步,精密編排的動作僅僅是開啟這前所未見、驚豔舞蹈之夜的序幕。」獲悉此評價的導演鄭具浩(Kuho Jung)不禁含淚道出「這就是耕耘30年的成果,我就是為了這一刻奔馳至今。」

文字|許景涵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9/16
東京

日本實演藝術福祉財團成立 盼改善表演藝術工作者勞動環境

為了改善長期以來表演藝術工作者不穩定的勞動環境,包含「日本藝能實演家團體協議會」(簡稱藝團協)、「日本演劇興行協會」等單位共同發起,成立「日本實演藝術福祉財團」,並於 7 月 22 日正式註冊,23 日在東京舉行記者會。「實演」泛指在舞台上從事表演藝術工作的人員,包含劇場演員、音樂家、舞者、編導、舞台技術人員等等。希望透過財團的設立,提升表演藝術工作者與幕後工作人員的社會福利,並建立能支撐整個產業的安全網絡。 根據財團於記者會公開的資料,日本的表演藝術界正面臨許多挑戰,例如日圓的貶值與物價高漲,導致大企業調高薪資,吸走人才,造成表演藝術領域人力缺乏;整體社會對職場規範與騷擾議題的關注提升,讓業界意識到改善工作方式與環境的重要性;同時,少子化及高齡化的趨勢,也讓願意承繼藝術工作的人力減少,形成日本多樣的表演藝術文化傳承危機。 日本實演藝術福祉財團的成立契機,是在 2021 年,文化藝術推進論壇針對受文化廳補助的機構進行調查後,建議建立由表演藝術業界支撐的互助合作制度。在這之後,藝團協也多次舉辦研究會,針對歐洲、韓國、美國等國家的藝術家社會福利及保障制度進行研究,並於 2024 年發表「藝術家互助制度」中期建議。而在今年 4 月,由藝團協與日本演劇興行協會等團體成立籌備委員會,終於在今年 7 月落實成立財團。 財團成立後的首要任務,是先著力於推動「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加保業務」。由於表演藝術工作者大多屬於個人接案工作,普遍缺乏勞工與雇用保險的保障,一旦在排練或演出中受傷,往往必須自行負擔醫療費。財團指出,國家制度的勞災保險相比民間保險的費用合理、補助制度完整,更可以藉此建立與一般勞工相同的安全網絡。為了減輕個人負擔,財團也將分攤加入團體的營運費用,並推動簡化手續、強化宣傳,以提高團體及個人的加保意願。在政府與地方層面,近年已經有多項配套措施,包括文化廳設立的「文化藝術契約指引」、法律諮詢窗口,以及地方自治體如東京「ARTNOTO」、京都「KACCO」、滋賀「AMADO」等設立的專門諮詢平台。同時,《特定受託事業者取引適正化法》(簡稱「自由業法」)也已制定,逐漸擴大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加入的適用範圍。 除了保險業務,財團也陸續進行政策研究與提議,例如計劃與今年 9 月成立的「劇場等演出空間運用基準協議會」合作,

文字|新田幸生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9/14
北京

港製音樂劇《大狀王》受肯定 映照出中國音樂劇發展困境

由香港西九文化區委託,香港話劇團創作、製作及演出的原創粵語音樂劇《大狀王》7月11日至20日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演出11場,座無虛席,讚美之聲漫天而來,甚至眾口同聲地認為這是華語音樂劇的天花板之作。《大狀王》藉清朝判官的原型,講述著現代人對人生的夢想與挑戰,以及對於善惡的價值觀。自2015年開始構思,2019年試演,經過多方修改,2022年正式公演之後又做了不少調整,2023年的版本演出之後,大獲成功,短短數年間不但拿了超過20個舞台劇的獎項,也獲得絕大多數觀眾的喜愛,甚至被譽為香港有史以來最好的音樂劇。 然而,一部由話劇演員演唱的音樂劇竟然會被認為是中國音樂劇發展了數十年之後的極致之作?這對目前繁榮的中國音樂劇市場與當紅的音樂劇明星來說,情何以堪? 在對《大狀王》的一片讚揚聲中,劇評人北小京倒是看到了一部分的真相:「香港話劇團所做的鐵杵磨針般的努力,不過是嚴謹的專業精神,也是藝術工作者本應該具有的品質,被這樣拿出來大加讚賞,只能更加說明我們的戲劇行業裡有多少急功近利、被粗糙炮製的作品在占據舞台。」「急功近利」、「粗糙炮製」確實是目前中國音樂劇發展困境的癥結所在。 如果問DeepSeek目前中國音樂劇發展的困境,它會從劇本、音樂、人才、產業生態與市場機制等方面系統性地展示中國目前的情況,然而,如果DeepSeek所根據的是目前中國音樂劇發展至今所有論述與批評文獻的大數據,這種結論只能說明中國內地音樂劇圈的自省與自覺完全不著邊際,因為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個繁榮卻並不健康的音樂劇市場的現象描述,問題的源頭還是得回溯到根本的思維。 音樂劇是唯一一種能夠完全由市場機制生存下來的表演藝術品類,所憑藉的是它特殊的產出機制與商業模式,這在倫敦西區和百老匯被證明是有效的。然而在中國,中國特色的「國情不同」這個藉口的背後紮實地站著做生意─投資,只關注短期收益的思維,當劇本缺乏戲劇邏輯、音樂與表演不匹配、導演調度不合理、演員忘詞這些情況一再發生,日復一日,只能以明星效應和商業手段(如同時扮演著被操弄與反噬角色的粉絲經濟)凌駕於專業,最終讓人懷疑幾度浪淘沙之後到底能留下多少值得再看的作品,當觀眾由期待轉向失望甚至絕望後,市場的泡沫化也就可以預期了。 人才、資源(資金與設備完善的劇院)與市場規模都是中國發展音樂

文字|王泊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9/06
澳門

嬰幼兒藝術節「Cute Fest」將登場 澳門兒童劇場更趨近以兒童為中心

緊接官方主辦的「第二屆澳門國際兒童節」之後,由「大老鼠兒童戲劇團」舉辦、澳門嬰幼兒藝術創新網絡協會協辦的「Cute Fest」嬰幼兒藝術節,將於9月4日至14日舉行,來自澳門、新加坡、澳洲、波蘭等地的嬰幼兒劇場團體、導師將在澳門密集舉行演出、講座及工作坊。該藝術節延伸自「大老鼠」自2020年底開展之「推廣及發展嬰幼兒劇場計畫」,原預計於2023年舉行,由於疫情及政府資助條例的限制,延至今年發生。主辦單位除推出本地創作的《親親.媽咪.大Tummy》外,也邀請了波蘭亞杜飛劇團的幼兒音樂劇場《紙先生Satie》及新加坡The Artground的嬰幼兒舞蹈劇場《跳進繽紛畫室》到澳門演出。此外亦將舉辦多場分別為家長、幼教工作者和劇場工作者而設的分享講座及工作坊,雖然首次舉辦但已具相當規模及國際化,也是澳門各個民辦藝術節、戲劇節中,唯一以兒童、嬰幼兒為對象的。

文字|莫兆忠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8/31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一場從失敗出發的家族哀歌與告別旅程

小川彩《鼻血》

從紐約到東京:《鼻血》的追尋旅程 「你認識你父親嗎?」這是《鼻血》(The Nosebleed)的核心提問,也是活躍於紐約劇場的日裔美籍創作者小川彩(Aya Ogawa)在此自傳式作品中,拋向觀眾也拋向自己的困惑。這部作品,近年來在紐約劇場界激起廣泛共鳴,以直率的手法、幽默的基調且深具實驗性的文本書寫,引導觀眾直視由家庭記憶、自我認同與跨國族文化所共織而成的複雜課題。今年11月,《鼻血》將於日本東京新國立劇場上演(註),不僅對這部作品來說,是種國際巡演的里程碑,對這位日裔美籍的創作者而言,無疑也是某種文化意義上的回返與對話。 語言與文化之間:小川彩的劇場世界 小川彩是一位橫跨劇本創作、導演與表演的跨界劇場藝術家,出生於東京,成長於紐約,作品常圍繞身分、語言、性別與家庭等主題。在展演形式上,她經常以集體創作的方式與演員、設計師共同發展作品,關注的不只是語言與文本,也包括身體性、音樂性與觀眾的互動關係,風格兼具形式解構與深層情感,富饒豐沛多層且爆發性的表演能量,持續打破劇場的第四面牆,並挑戰傳統敘事結構。她獨特的敘事手法與蓬勃的創作能量,備受紐約劇場關注,曾與林肯中心(Lincoln Center)、The Play Company、Soho Rep、Bushwick Starr等紐約重要劇場機構合作。 作為雙語創作者,小川彩擅長在英語與日語之間穿梭,將語言的轉換作為思考文化與權力結構的一種方式,而其多語能力與跨文化思考,不僅展現在創作上,也實踐於日本劇作的譯介。她不僅曾翻譯岡田利規、前川知大、市原佐都子、神里雄大等多位知名日本劇作家的作品,同時也是日本劇作家協會所推動的劇本英譯刊物《演劇:日本劇場在新千禧年》(ENGEKI: Japanese Theatre in the New Millennium)的御用翻譯,並為該刊物的選書委員。著名雜誌《Time Out》評其譯作為「毫不費力、語感道地的翻譯」,而《Village Voice》則稱之為「一場語感轉譯的奇蹟」。

文字|吳政翰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8/29
檳城

《中陰身》結合民俗與搖滾 一場跨越禁忌的另類喪禮

來自檳城的高永杰是獨立音樂場景中的一個傳奇,他除了是搖滾樂隊的鼓手,本身也是一名繼承家族事業的紙紮師,平日亦擔任華人喪禮的禮儀師。年輕時組團參與各類音樂場景,從Swearwood、灰色地帶、COMA演變到如今的䰱樂隊,20多年來初心不變。他從麵包師回歸家傳的紙紮店,白天忙工作晚上練團,一有機會就接演出,兩年前應舞蹈家李瑞強邀請參與《曇花堂:非典型之旅》的正念劇場演出時,首次把本身對生死輪迴的觀念實踐在創作上,於是便有了《中陰身》的雛形。 「中陰身」是佛教觀念,指人的意識離開肉身後至投胎之前的一個狀態,沒有實體但感受強烈。可以瞬間移動,最終會受到生前業力的牽引,投生到六道輪迴中的其中一道。了解中陰身,可以幫助人們更加理解生死輪迴的意義。䰱樂隊的「䰱」是一個古漢字,是指古代一種人面獸身的神明,䰱樂隊擅長後搖(Post-rock)、龐克、迷幻和死亡金屬等暗黑音樂風格,完全契合中陰身脫離肉身的撕裂氛圍。

文字|陳偉光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8/24
柏林

反對以色列政府對加薩作為等同「反猶」? 《劇場今日》刊他國作家公開信表態批判

2025年7月,德國權威劇場雜誌《劇場今日》(Thater heute)在第一頁刊登了一篇相當不尋常的文章,是來自英國和愛爾蘭387位作家聯名的一封公開信全文,批判以色列政府在加薩走廊對平民進行大規模的屠殺行為。 此公開信以〈不同意的觀眾 Unzustimmende Zuschauer〉為標題,借用了國際人權聯盟和國際刑事法庭以「同意的觀眾」一詞,描述許多前南斯拉夫公務員在內戰期間沉默看著軍隊對人民進行屠殺,這樣的沉默,在戰後被國際刑事法庭視為默許屠殺進行。如今,簽署此信的作家們則不願意對以色列在加薩進行的攻擊保持沉默。 此文描述,在2023年10月哈馬斯組織對以色列進行恐怖攻擊後,被定調為犯下戰爭罪和反人類罪,這點毫無疑問。然而,當以色列對加薩持續進行無差別大規模攻擊,使得每天數以百計的巴勒斯坦平民身亡,醫療人員、記者、婦女、孩童和身心障礙人士都成為攻擊目標、人道救援物資管道被切斷、巴勒斯坦累計死亡人數更超過6萬人時,「時至今日,我們也必須以種族滅絕、戰爭罪和反人類罪來描述以色列政府對加薩居民的持續攻擊」。 《劇場今日》刊登這封公開信的不尋常之處,在於它借用英國和愛爾蘭作家的文字,刺進了在德國最為敏感的政治議題:指控以色列政府大規模攻擊加薩走廊的行為是種族滅絕,是否算是反猶太主義言論? 在德國,非常有可能。 2023年11月,德國最大的當代攝影雙年展(Biennale fr aktuelle Fotografie)策展人之一,來自孟加拉的Shahidul Alam,在展覽籌備期間於臉書上發表一則貼文,內容包括將以色列與哈馬斯之間的衝突與二戰期間猶太人大屠殺相提並論,並指責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進行種族滅絕。在貼文發表隔天,雙年展的贊助單位集體撤資,再隔一天,主辦城市曼海姆市政府決定直接全盤取消2024年的雙年展,並且以違約方式立即遣散工作團隊,理由是策展人Shahidul Alam發表反猶言論。 大約在同一時間,德國各文化機構都收到了「上級指示」,表示受到公立補助的各項文化計畫不得透出「反猶色彩」,也就是,不得帶有任何形式批判以色列政府的言論,也不允許任何同理巴勒斯坦人民或是支持雙方和平協商的觀點。德國政府和許多德國人民將反猶的定義與批判以色列政府綁在一起

文字|彭靖文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8/21
無限卡福利廣告圖片
新加坡

不服新劇本讀劇遭禁 野米劇場盼為觀眾展現多元視角

6月份,野米劇場為新劇本《Homepar》進行的讀劇活動,未獲准公開舉辦。根據資訊通信媒體發展局和內政部的聯合文告,《Homepar》的內容描繪並「美化」吸毒行為,違反藝術娛樂分級準則,有違新加坡的禁毒政策。 野米劇場反對這項指責,指有關當局把一部探討人們為何會接觸毒品的深刻反思,過於簡化成向觀眾宣導吸毒行為的作品;並且把讀劇與正式演出相提並論,如此指責有欠公平。 《Homepar》的讀劇本來會進行兩場,每場只限60人入場,這部新作品是野米劇場今年啟動的「飯鍋讀劇」計畫(培育新劇本創作的平台)所孵育的新作。 「飯鍋讀劇」是劇團在2024年設立的「文藝部門」旗下的劇本創作平台,公開徵集新劇本以後,獲選參與的編劇將有機會接受劇團提供的指導,其創作也有機會以讀劇方式呈現,讓編劇能夠得到觀眾的反饋,繼續調整並完善劇本。

文字|梁海彬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8/17
上海

多齣正版演出遭冒牌山寨 多個市場因素助長荒誕劇

7月流火,中國劇壇的演出市場又迎來了一個火紅的時節。一二線城市忙著在打造亞洲演藝之都、中國演藝之都或西南演藝之都,三四線城市也在搭建改造更多的演藝新空間或舉辦各類小劇場戲劇節。不過,此刻一些知名的劇團負責人或製作人卻很難笑得出來。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上話)的原創大戲《覺醒年代》即將亮相臨港演藝中心,但是製作人卻接到了眾多觀眾的舉報和投訴,「《覺醒年代》被山寨了,我們花錢看了一場冒牌戲。」她有些無奈,真李逵老是遇上假李鬼,去年上話被迫發布《覺醒年代》版權聲明,今年3月底又發了一遍,但至今依舊有觀眾上當。 無獨有偶,中國國家話劇院(國話)近期也為舞台劇《青蛇》發布了版權聲明,起因是觀眾投訴,有打著《青蛇》招牌的話劇,但觀眾進劇場後發現並非是著名導演田沁鑫執導的《青蛇》。國話為此聲明:「中國國家話劇院經授權根據香港作家李碧華同名小說改編話劇《青蛇》。近期,社會上發現有公司未經中國國家話劇院同意擅自使用上述作品,違法進行冒演、虛假宣傳、濫用AI換臉技術欺騙觀眾。請觀眾在購買話劇《青蛇》演出票時,擦亮眼睛,辨別真偽。」 事實上,這些並不是個案,而是當下中國戲劇市場正在上演的荒誕連續劇。

文字|李翠芝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8/16
香港

藝術發展局資助公布 有保留有刪減讓藝團面臨挑戰

香港藝術發展局(藝發局)在2025年初公布修訂資助政策,為了加強藝術團隊的流動性與讓更多藝術家受惠,除了取消年度的3年資助,只設2年和1年資助外,本來只有獲資助藝團能申請的額外資助計畫也取消,所有藝團都需在計畫資助的「大海」內碰運氣。 每年藝發局的年度資助期由7月1日開展,以往為了讓獲資助藝團有比較充裕的時間去開展工作計畫,一般來說會在3週或4週前通知結果,今年不知是否受修訂資助政策和藝發局行政總裁更替的影響,藝團遲遲未獲任何有關資助結果的消息,加上政府銀根緊張,以及很多外圍因素的衝擊(如世界性的經濟下行和國際政治局勢不定),早前由政府直接資助的「九大」旗艦藝團已被削減資助,讓中小型資助藝團的不安全感更是強烈。 最後藝團在6月30日分別收到通知,本年度有不少藝團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包括「影畫戲」和「同流」兩個戲劇團體不獲資助,另外有兩個劇團則由獲3年資助變為只獲1年資助,其他如「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劇場空間」等都保留在2年資助的名單內,資助額都沒有太大改變。另外「光影作坊」和「藝術到家」兩個視覺藝術團體都不獲資助,另有藝團的資助額則大幅削減。 此外,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社區文化發展中心兩個屬跨媒體資助的組織,亦只獲1年資助,資助額亦被削減10%;舞蹈方面則有3個藝團只獲1年資助;連八和粵劇學院亦難逃落入1年資助的境地。藝發局在15年前因應藝團長遠發展和減省行政程序,推出3年資助多年後作出如此修訂,在加強藝團的流動性的同時,亦相對更容易從資助增減上管理藝團出入這個機制的可能性。政府目前大力以KPI衡量部門成績,受資助藝團目前也似乎更得在量化(如觀眾數量)的成績上做出增長,才合乎當下「發展」。這樣的寒冬不見得是短期現象,而整體看來文化資助在各地城市亦不見增長,可以預期的是,藝術家們將面對疫情後的大挑戰。

文字|陳國慧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8/10
巴黎

第12屆國際偶戲藝術節 跨越物質與人世的邊界

兩年一度的國際偶戲藝術節(La Biennale internationale des arts de la marionnette)自市中心擴展至巴黎近郊,邀請觀眾探索融合工藝、身體、情感的當代偶戲。從2001年創辦以來,法國國家偶戲中心(Le Mouffetard Centre national de la Marionnette)透過這場藝術盛會推廣迸發想像的創作形式,並鼓勵跨領域合作,突顯偶戲藝術在材質與敘事上的多元可能。2025年的第12屆國際偶戲藝術節於5月13日至28日舉行,邀請歐美各國創作者以獨特的美學語言,探討生命與死亡、理智與瘋狂、歷史與未來的邊界,讓偶戲超越美學疆界,介入當代現狀。 出死入生的美學書寫 美國藝術家Lone Wolf(又名Kevin Augustine)以奇幻又詭譎的視覺語彙,營造出一場徘徊在塵世與幽冥之間的旅程。受舞踏啟發的他運用雙手、雙腳操控以泡棉與橡膠製成、肌理細膩的人形雕塑宛如被解剖的殘破屍骸,卻帶有一種溫潤又細緻的手工質感。《肉身演奏會》(Body Concert)透過軀殼與靈魂的互動,突顯生死之間的辯證,提出浮生如寄的存在哲思。

文字|王世偉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8/03
法蘭克福

威廉.佛塞重返昔日舞團 編創新作《娛樂未滿》疊合30年創作經典元素

現年75歲的編舞大師威廉.佛塞(William Forsythe)於2015年離開法蘭克福成為自由編舞家,2025年再次回到當年離開的舞團,創作最新作品《娛樂未滿》(Undertainment)。 威廉.佛塞的創作生涯和法蘭克福緣分匪淺,他自從1984年擔任法蘭克福芭蕾舞團(Ballett Frankfurt)的總監,直到2004年此芭蕾部門被關閉為止。離開市立劇院之後,2005年他與部分原班人馬在法蘭克福成立佛塞舞團(The Forsythe Company),並以總監身分帶領舞團持續發表創作至2015年。在此30年間, 佛塞以古典芭蕾體系為基礎,發展出其獨特的編舞概念、思考方式、動作語彙和即興技巧,以此將芭蕾轉化為屬於21世紀充滿生命力的全新藝術形式。2015年佛塞卸任總監,原佛塞舞團更名為「德勒斯登法蘭克福舞團」(Dresden Frankfurt Dance Company),此冠名顯示出給予舞團幾近全額財務資助的兩個城市,也呈現出舞團必須在這兩個城市進行每個作品首演的義務。

文字|彭靖文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7/27
紐約

音樂劇大師開放作品新詮 讓經典與時俱進

舊戲新演在西方劇場界很普遍,尤其是古典戲碼像莎士比亞、席勒、莫里哀、易卜生、尤金.歐尼爾等劇作家的作品,原因之一是經過時間考驗而仍能留存至今的作品,必然有其恆久價值。另一個原因是,已經作古的劇作家,沒法反對任何詮釋手法,導演乃至演員有很大的空間去重新解釋、甚至是挑戰劇作家的藝術觀。(這當然有例外,像貝克特版權持有者就有很嚴格的限制,因此他的作品比較少重演) 要重新詮釋在世劇作家的作品,顧忌就多得多,尤其是現代很多劇作家,不只寫下對話,甚至對舞台動作場景都有註記(田納西.威廉斯是此中代表),任何偏離原著的表演,首先要通過劇作家這一關。如果劇作家已進入大師等級,那就更是讓人敬而生畏。 當然不是所有創作者都如此堅持己見,美國音樂劇大師桑坦(Stephen Sondheim)就是眾所周知很願意聽取年輕劇場人意見的人,英國音樂劇泰斗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最近也開始容許新的詮釋。這兩位同一天生日卻代表全然不同的音樂劇風格的大師,很可能因為這個開放的態度,而要在21世紀的音樂劇場界繼續發揮影響力。

文字|謝朝宗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7/20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直擊2025布魯塞爾國際藝術節(上)

30年的淬煉 辯證當下、探索未知

每年5月,布魯塞爾國際藝術節(Kunstenfestivaldesarts,下簡稱KFDA)匯集全球30多部最新創作,將歐洲交通樞紐大城轉化為前衛藝術的實驗場。今年適逢藝術節創立30周年, KFDA延續以跨域精神與國際視野,展現藝術家對世界變動局勢的敏銳觀察,突顯當代表演藝術介入社會的政治力,無愧它與亞維儂、維也納藝術節並列為當代表演藝術的指標。

文字|王世偉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7/18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直擊2025布魯塞爾國際藝術節(下)

30年的淬煉 辯證當下、探索未知

本屆最受矚目的藝術家,莫過於巴西女導演碧昂奇(Carolina Bianchi)。兩年前,她才以在舞台上吞下迷姦藥的《婊力三部曲》(Trilogie Cadela Fora)首章《新娘╱晚安灰姑娘》(A Noiva e o Boa Noite Cinderela),震撼亞維儂藝術節。今年她在KFDA呈現二部曲《兄弟情》(The Brotherhood),再度將身體化爲抵抗創傷的工具,透過自我剖析突顯普世的殘酷現實。從性侵惡夢甦醒,她直視藝文創作的罪惡根源。以《海鷗》的妮娜為藍本,碧昂奇指出某些男性創作者濫用權力,對女性施加身心虐待。然而,她批判的對象不僅限於男性,更涵蓋西方藝術史傳承的父權價值,及其共犯結構,包括曾經將楊.法布爾視為偶像的自己:「劇場不是無辜的,它是一個權力的場所()我們由大師們所塑造。對抗他們的同時,也背負著他們。」(註7)對她來說,儘管兄弟情誼帶來暴力與創痛的陰影,但它卻凝聚了創作團隊的向心力,成為藝術家必要的生存手段。碧昂奇透過不宣洩、不煽情、不寬恕的自我覺醒,揭露當代女性創作者內心深處的自我矛盾,並探詢藝文產業的病灶。

文字|王世偉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7/18
斯旺西

演員麥可.辛創辦威爾斯國家劇院 宣布2026年第1季劇目

位於英國卡地夫(Cardiff)的國家劇院威爾斯( National Theatre Wales) 因為在 2023 年失去所有威爾斯文化部( Arts Council Wales )的補助,苦撐1年而最後在去年年底宣布關閉。今年1月,威爾斯議會發布了一份跨黨派報告,內容顯示過去10年威爾斯的文化平均支出在歐洲排名倒數第二人均 69 英鎊,僅高於希臘,而英格蘭為 91 英鎊,榜首為冰島的 691 英鎊。 同在今年1月,知名威爾斯籍演員麥可.辛(Michael Sheen)宣布要籌備資金創辦威爾斯國家劇院(Welsh National Theatre);並因威爾斯文化部確認將提供過渡資金以協助新劇院發展其結構和願景,麥可.辛於4月發布了2026年第1季的演出節目,包括由威爾斯導演古德里奇(Francesca Goodridge)執導的《我們的小鎮》(Our Town),麥可.辛將為此劇主角之一,還有威爾斯劇作家歐文 (Gary Owen) 的劇本《歐文與亨利》(Owain And Henry),麥可.辛將在劇中飾演威爾斯王子。作為新威爾斯國家劇院藝術總監的麥可.辛,他的願景是在此創作來自威爾斯的世界級作品,並將其推向世界,他渴望以此劇院匯集威爾斯的藝術人才,讓這個國家的故事能栩栩如生地流傳下去。 上個月,麥可.辛創辦的威爾斯國家劇院找到了它的新家,其總部將設在斯旺西市政中心(Swansea Civic Centre),俯瞰斯旺西灣。麥可.辛的戲劇生涯始於威爾斯第2大城斯旺西,當時他是西格拉摩根青年劇團(West Glamorgan Youth Theatre )的成員,對麥可.辛來說,回到起點組織國家劇院感覺再合適不過了。他說:「新劇院總部不僅僅是一個辦公室,更是一個歡迎藝術創作人士的文化中心。我們正在擬定計畫,在作品誕生前讓演員、導演、製作人、劇作家為此空間注入活力。再過7個月,斯旺西的觀眾將成為全球首批現場觀賞威爾斯國家劇院作品的觀眾,倒數計時現在正式開始。」 斯旺西市政中心於 1982 年開始運作,目前是市議會會議廳和中央圖書館的所在地。斯旺西市議會主席斯圖爾特 (Rob Stewart )表示這項決定更確定了斯旺西作為創意城市發展的目標,在斯旺西成立全國性的英語劇團將改變這座城市

文字|林大貂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7/12
首爾

《也許是美好結局》斬獲東尼獎 韓國音樂劇30年從文化輸出到與世共感

原創音樂劇《也許是美好結局》(Maybe Happy Ending)近期榮獲美國劇場界最高殊榮東尼獎(Tony Awards)6項大獎,在韓國國內及國際表演藝術領域引發廣泛關注與討論。為慶祝此項殊榮,韓國國立中央圖書館推出特別企畫,展示 1966 年首演的首部國產音樂劇《悄悄來到我身邊》(Saljagi-Opseoye)的原始劇本及影音資料,並彙整自1994 年以來 190 餘部韓國音樂劇的歷史檔案。透過包括劇作家朴天休(Hue Park)在內的創作者深度訪談,以及東尼獎頒獎典禮實況影像,引領觀眾深入回顧「K-Musical」從初創階段邁向成熟發展的珍貴軌跡。 韓國音樂劇邁向國際的開拓之路已經走了30年。1997 年,由韓國第一代導演尹浩鎮(Ho-Jin yoon)執導的《明成皇后》(The Last Empress)在紐約林肯中心(Lincoln Center)舉辦短期公演,成為首部登上歐美主要音樂劇舞台的韓國原創音樂劇;其後,描摹民族英雄安重根的《英雄》(Hero)亦曾在林肯中心登台。儘管兩部作品的評價褒貶不一,但都開啟了文化輸出的先河,也為後起之秀奠定市場開發與創作實驗的基礎。2015 年,《也許是美好結局》以創作工作坊為起點,歷經多次重製,從首爾大學路的迷你舞台一路進軍百老匯,至今獲得東尼獎高度肯定,不僅為當代音樂劇注入新範本,也成功突破「韓國原創劇作僅能局限於本土市場」的想像。

文字|許景涵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7/07
上海

當文物成「戲精」 「博物館戲劇」是解藥還是糖衣?

暮春初夏的時節,總是演出市場的旺季。當「戲劇+景區+商業」的演藝模式正在中國劇壇盛行之際,一種戲劇的新業態已在京津滬及廣州、南京、蘇杭、成都、武漢、長沙等眾多大中型城市此起彼伏。從洛陽博物館的《博物館奇妙夜》到北京國家典籍博物館的《永樂長思》,從沉浸式導覽劇到科幻國風互動劇,「博物館+戲劇」的模式正以破圈之勢席捲表演藝術和演出市場。 「戲精」創造了全新文化消費場景 在故宮暢音閣,明代瑞獸甪端與當代文物保護專家的跨時空對話引發觀眾驚歎。這不是虛構場景,而是北京故宮博物院推出的音樂兒童劇《甪端》的現場。該劇以故宮文物南遷史為背景,首演後在全國巡演48場,吸引超10萬人次觀看,相關微博話題閱讀量突破2.3億次。而蘇州的吳文化博物館原創的《身臨其「鏡」》、《尋槎記》等文物劇,累計觀眾超10萬人次。 文物不再是冰冷的器物,而是化身戲精,承載著人性溫度的故事載體。在國家博物館的肢體劇《俑立千年》中,一尊沉睡千年的女陶俑蘇醒後,帶著好奇與不同朝代的俑對話,觀眾透過她的視角感受歷史的悲歡離合。這種擬人化敘事,讓文物從「被觀看」變為「主動訴說」,滿足了年輕人對「共情」與「代入感」的渴望。 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館的互動劇《宣南往士》則利用真實古建築作為舞台,讓觀眾移步換景間「穿越」至光緒年間,與文物共情。這種「身體在場」的體驗,讓年輕人從被動接受資訊變為主動探索,也滿足了他們對新奇感和參與感的追求。 票房數據也印證著這種模式的爆發力。敦煌研究院和甘肅演藝集團打造的首部洞窟體驗劇《樂動敦煌》首演至今,觀眾達15萬人次,其中25歲以下群體占比達62%,衍生文創產品銷售額突破800萬元人民幣;這種高消費意願讓博物館戲劇迅速成為演出產業的「潛力股」。 狂歡背後的冷思考:博物館戲劇的隱憂 儘管眼下全國博物館戲劇新創劇碼較去年同期增長了68%,但在知名的新媒體豆瓣評分上,均值卻僅為6.2分。 當秦始皇帝陵的兵馬俑在《復活的軍團》演出中「復活」,用陝西方言講述征戰故事時,這種演繹也引發了兩極評價。據製作方表示,這部劇演出兩年接待超50萬遊客,但學界質疑聲不斷,41%的專業人士認為此類改編存在「

文字|李翠芝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7/05
檳城

喬治市姑婆屋的沉浸式演出 述說「媽姐」人生

1930年代有一群來自中國廣東省的自梳女,為了家計離鄉背井,來到南洋一帶當華人家庭的幫傭。為了不再成為盲婚啞嫁的受害者,她們選擇終身不嫁,通過自梳儀式紮起一條長辮子,身穿白衣黑褲,成為人們眼中的「媽姐」。她們集結成社,合力籌錢買下屋子住在一起,就是外人俗稱的「姑婆屋」。 檳城喬治市南華醫院街一帶是當年媽姐的落腳地。街上都是百年歷史的戰前老屋,很多被當時的媽姐買來當姑婆屋養老。經過半個世紀的洗禮,姑婆屋不復存在,其中一間坐落在29號的屋子近年被修復成藝文空間Journal Caf,屋內張掛著泛黃的媽姐生活照,記載著這段特殊的歷史。

文字|陳偉光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6/29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澳門

澳門劇作首獲曹禺劇本獎 《捉迷藏》以懸疑故事包裝東西價值差異

澳門曉角話劇研進社製作、李宇樑編導的《捉迷藏》一劇,最近獲得「第10屆中國戲劇獎.曹禺劇本獎」,頒獎晚會5月21日於上海舉行,李宇樑及該劇主要演出者、劇團成員等專程赴滬出席頒獎活動。 《捉迷藏》2023年於深圳首演,同年12月在澳門文化中心演出3場,是澳門劇作家李宇樑最新戲劇作品。《捉迷藏》故事講述與丈夫離異的退休教師惠貞,帶著畢生積蓄從澳門飛到加拿大,準備投靠自小就被自己送到親戚家中長大、在異國接受教育的女兒Crystal,到加國後,才發現母女兩人在語言、生活習性、價值觀上難以磨合,惠貞更因為自己手上那筆錢經常感到生命受到威脅懸疑推理的故事包裝著華人社會與西方世界的家庭、親緣的價值差異。劇作家李宇樑於1975年與友人共同創立「曉角話劇研進社」,50年來筆耕不絕,即使於1990年代移民加國,期間亦經常編寫劇作,供澳門劇團搬演。2000年,由李編劇、曉角話劇研進社製作的《水滸英雄之某甲某乙》代表澳門參加在台舉辦的「第3屆華文戲劇節」,於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上演。

文字|莫兆忠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6/28
柏林

面對文化預算「深淵」 2025戲劇盛會精采落幕

今年5月中旬,第62屆柏林戲劇盛會(Theatertreffen)順利落幕。作為一年一度德語區最具指標意義的盛事,柏林藝術節的總監馬蒂亞斯.皮斯(Matthias Pees)以「歡迎來到深淵」作為開幕典禮的歡迎致詞,不只意指開幕演出《深閨大宅》(Bernarda Albas Haus)劇情陰暗壓抑,也同時影射當下文化預算被大幅刪減的慘況。(編按)

文字|彭靖文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6/22
巴黎

法國國會公布文化界性暴力調查 揭開藝術背後的瘡疤

4月初,法國國會公布針對文化產業性騷擾及侵害的調查報告,震撼全體藝文圈。舉凡法蘭西戲劇院、亞維儂藝術節、陽光劇團,這些聞名遐邇的文化機構都無法擺脫權勢性暴力的陰影,突顯出「#Metoo」絕非個別事件,而是根深柢固的病灶。 相濡以沫的暴力溫床? 整起國會調查起源於電影女演員戈德雷奇(Judith Godrche)的吹哨者控訴(註1),並擴延至影視、表演藝術、時尚、廣告等整體藝文產業。在長達6個月的調查中,國會共舉辦了85場聽證會,邀請共計350位業界人士展開長達118個小時的會談,最後於279頁的報告中列舉87項改革方案。調查報告指出,施暴者通常都是長輩、雇主或師長,善用權力行踰矩之實。受害者往往為了職涯發展忍氣吞聲,反而再次承受凌辱與懲罰。而多半的見證者都選擇相互包庇,因為人脈是在藝文界的生存關鍵。調查會主席盧梭(Sandrine Rousseau)強調:「無論是性別歧視、性暴力、金援壓迫、身體暴力,整體藝文產業對施暴者都採取比較寬容的態度。藝術環境盲目地崇拜才華與天分,似乎為擁有權力的創作者尋找一切開脫的藉口,讓他們故技重施,並一再剝奪受害者的人性尊嚴。」(註2)

文字|王世偉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6/21
香港

慶祝成立40年 香港演藝學院音樂劇《我佛無著經》體現傳承

香港表演藝術的專業化發展,以戲劇為例,多會以1970年代末由當時政府直接管理的香港話劇團的成立作為里程碑;當時的演藝專業人才培訓,很多時候會是從影視方面探索師資。而香港演藝學院在1980年代中成立,提供包括戲劇、音樂、舞蹈和舞台藝術等多方面的專業課程,為香港的表演藝術發展往後的發展奠下基礎。 今年演藝學院迎來了創立40周年誌慶,亦在4月正式由資深的舞蹈教育工作者、行政人員陳頌瑛教授接任院長,正如她在學院通訊的訪問中提及與學院的緣分很深,除了她在1987年就報讀了學院的舞蹈課程外,也與她在學院擔任教育、行政和推廣等不同的職務有關。陳頌瑛一方面熟悉演藝學院內部的文化和工作方式,同時她在節目策劃和連結本地和海外網絡方面亦有豐富經驗,這些優勢相信會讓她在院長這位置上更能有所發揮。

文字|陳國慧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6/15
新加坡

新加坡國際藝術節與「公園中的莎士比亞」 親民活動設計以培育未來觀眾

今年5月,一年一度的新加坡國際藝術節登場,而一年一回的新加坡專業劇場的「公園中的莎士比亞」也再度與觀眾見面。 1997年,新加坡專業劇場首次舉辦「公園中的莎士比亞」,在福康寧公園演出了《哈姆雷特》。這當然是效仿紐約每年夏日在中央公園舉辦的戲劇盛宴「莎士比亞節」,希望讓新加坡觀眾在島國的星空下一邊野餐一邊欣賞莎劇。 自2007年起,新加坡專業劇場開始了每兩年一次的「公園中的莎士比亞」;從2011年起,這終於成了一年一度的劇場盛事。在2017年,由於資金不足,劇團停辦這項演出,積極向各方籌資,並在2018年再次演出。然而2018年之後,「公園中的莎士比亞」還是停辦了5年(期間也受疫情影響),直至2023年才捲土重來。

文字|梁海彬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6/14
多倫多

結合傳統與現代元素 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登上加拿大舞台

加拿大舞台(Canadian Stage)於4月8至27日上演《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兩部曲,全劇合計共4個半小時,由「為何不劇團」(Why Not Theatre)製作。 《摩訶婆羅多》由拉維.賈恩(Ravi Jain)與米里亞姆.費爾南德斯(Miriam Fernandes)編導,劇中採用的詩歌段落選自英國作家卡洛爾.薩蒂雅姆提(Carole Satyamurti)於2015年出版的《摩訶婆羅多:現代重述》。原作《摩訶婆羅多》是一部古印度史詩,講述婆羅多王朝中兩大家族為了爭奪王位而引發的戰爭,並從中開啟對生命、道德和宇宙觀的哲學對話,被認為是印度及南亞文化的基礎,至今仍影響著印度人的價值觀。

文字|陳明緯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