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偶同台 解碼克萊斯特的寫作狂熱
看安德烈.克里根堡執導《海布龍城的凱西》安德烈.克里根堡執導、柏林德意志劇院製作的《海布龍城的凱西》,是去年柏林各大劇院為紀念作家克萊斯特逝世兩百年紀念,把克萊斯特重要的劇作都搬上舞台的製作之一。面對這部號稱「一齣盛大的古裝歷史騎士劇」,克里根堡並不照本宣科,而是大量穿插克萊斯特生平自傳書信,追尋還原創作的源頭、線索與路徑,回溯鬱鬱不得志的傳奇一生,並與故事情節交相對照呼應。
安德烈.克里根堡執導、柏林德意志劇院製作的《海布龍城的凱西》,是去年柏林各大劇院為紀念作家克萊斯特逝世兩百年紀念,把克萊斯特重要的劇作都搬上舞台的製作之一。面對這部號稱「一齣盛大的古裝歷史騎士劇」,克里根堡並不照本宣科,而是大量穿插克萊斯特生平自傳書信,追尋還原創作的源頭、線索與路徑,回溯鬱鬱不得志的傳奇一生,並與故事情節交相對照呼應。
什麼是玩具劇場?如果你來參加兩年一度的玩具劇場偶戲節,偉大小工程劇團(Great Small Works)的團員就會在每天節目開演之前,以吟唱的方式告訴你玩具劇場的五大元素:舞台鏡框(proscenium arch)、尺寸迷你(miniature)、平面2D(flat)、以紙為素材(made out of paper)、每個人可以自己動手做(do it yourself)。過程中往往會有來自不同表演團體的樂師加入這個暖場活動即興演奏,他們不但說唱俱佳,同時還加上有趣的肢體語言,邀請觀眾一起動,讓人印象深刻難以忘懷。但是真正的好戲還在後頭,一百六十人的觀眾群會被分為兩隊,分別在不同的表演空間交叉輪流觀賞三到五個十
即將卸任的香港藝術發展局行政總裁茹國烈,任內用心推動的表演藝術業界實況研究,在二月份正式發佈了《香港藝術界年度調查報告2007/08》,藉著對場地與團隊演出的數據分析,反映出藝術界對場地與資源的需求,它的出現無疑令業界對藝術發展的分析和前瞻更有把握。
二○○七年秋天,德國政府正式頒佈了「聯邦政府文化創意產業策略」,由「經濟科技部」與「文化媒體委員會」共同執行。四月初上線的「聯邦政府文化創意產業策略」官方網站,讓在德國從事文化產業的人士都能更容易找到資源,找到自身的專業領域該找那些特定的單位協助。更重要的是,這個計畫希望能提供有效便捷的資訊,讓更多年輕人走入文化創意產業。
二○○七年才創立的曼徹斯特國際藝術節,以委託世界知名的藝術家推出跨領域的新製作打響名號,對老牌的愛丁堡藝術節帶來強勁壓力。曼徹斯特以頗受矚目的It Felt Like a Kiss一劇作為開幕,在殘破舊公寓中的演出令觀眾融入戲劇場景。愛丁堡則維持對蘇格蘭當地文化的關注,演出The Last Witch等劇均與蘇格蘭的歷史有關。
一九八六年的電影《變蠅人》,由原班底的導演大衛.柯能堡與作曲家蕭爾改編成歌劇版,於今年七月在巴黎世界首演。集合東尼獎編劇黃哲倫、知名男高音多明哥擔綱指揮,這齣歌劇備受期待,可惜音樂不算突出,但演員表演和聲音都令人信服。
卡內基音樂廳在十月底十一月初,舉辦「古今迴響:歡慶中國文化」藝術節,三周內四十多個節目,有音樂會、舞蹈、演講、展覽,呈現中國音樂的傳統和現代風貌。
一年一度全球最盛大華麗的音樂盛宴「逍遙音樂節」,從七月下旬開跑,接下來兩個月,將有世界一流大師、各種主題迥異的音樂會連番登場,讓大不列顛成了名符其實的「樂不落國」。
自二○○六年上任開始,大都會歌劇院經理吉爾伯以種種措施「改變大都會的文化」,令人印象深刻。但在○九/一○樂季不為金融風暴推出的八個新製作,卻是毀多於讚,令人擔憂吉爾伯與大都會歌劇院的未來前途。
由歌德學院北京分院、杜塞朵夫劇院主辦的「新戲劇藝術:中國/德國」,旨在通過比較、討論戲劇的不同創作方式和工作環境,增進兩國戲劇工作者的了解,期望建立長久的合作交流平台。活動分別於中德兩國進行,今年三月在杜塞朵夫劇院揭開序幕,中國劇作家到訪德國;而十月則移師北京,德國劇作家應邀到中國交流。兩國劇作家的作品被翻譯成兩地語言,並以情景朗讀的形式呈現。
比利時編舞家亞蘭.布拉德勒日前在巴黎城市劇院推出新作《斷章取義─給碧娜》,是一個承接碧娜.鮑許「舞蹈劇場」精神,且又更往跨步的重要作品。舞中運用極簡的碧娜舞作符號如麥克風、低胸連身長禮服,以人類精神狀態入舞,企圖捕捉是更深層的人類抽象意識狀態與社會之間的關係。
「國際街頭劇場藝術節」由達壘爾於二○○三年創立,第一屆僅以瑪麗安娜廣場為主。在短短幾年內,因成效驚人且大受市民歡迎,加上來自世界各地的街頭表演藝術家,踴躍地紛至沓來,使這個藝術節越演越盛!各式各樣奇巧驚人的演出,讓柏林街頭充滿開懷笑聲!
維也納Impulstanz舞蹈節於一九八四年由巴西的舞者伊斯麥爾.艾佛與其經紀人卡爾.羅森柏格創立,從內容僅有舞蹈課程,到加入舞碼展演,迄今已是全歐洲規模最大的舞蹈節。在為期一個月的演出節目中,今年安排了由卅九個團體推出四十七齣作品的九十五場表演,觀眾共二萬四千人次。包括當代歐美大師如季里安、崔莎.布朗、楊.法布爾、瑪姬.瑪漢等人的作品,都在此演出。
配合《南非高地的沃伊采克》演出,倫敦巴比肯中心特別邀請《戰馬》原始製作的三位偶師,舉辦為期兩天,名為「操偶祕技」(Secrets of Puppetry)的密集工作坊,對《戰馬》裡精妙偶戲瞠目結舌的我,怎能不挺身一試,親探其中奧秘?
里昂雙年舞蹈節的「聚焦舞蹈」研討會中,特地安排多齣法國最新舞作演出,好讓外籍專業人士一覽法國舞蹈的創作新貌。除了有老將瑪姬.瑪漢、普雷祖卡的精采新作,更有多位新銳編舞家的作品呈現,面貌紛陳、形式豐富,從編舞家多樣的文化背景來看,可說是多元包容的文化混融,造就法國當代舞蹈的繽紛多彩。
創立於一九四七年的英國當代藝術中心一直是英國前衛藝術重鎮,ICA的網站簡介上自豪地指出這裡是全世界最創新、最具影響力的文化機構之一。但ICA近年飽受活動不夠新穎、組織定位不清的批評,近期更傳出經營不善可能在五月關閉的消息。
與北京「梅花獎」並稱中國兩大戲劇表演獎的上海「白玉蘭獎」,今年邁入第二十屆,同時獎勵個人成就與團隊成績、觀照傳承也鼓勵創新。今年來自台灣的台北新劇團以新編京劇《原野》榮獲最佳團隊集體獎,成為白玉蘭獎創立以來第一個獲大獎的台灣藝術團隊。
帶著自己的舞團「拉芳」,知名舞者許芳宜來到美國最重要的兩個舞蹈節之一雅各枕舞蹈節演出,一改紐約人對她在葛蘭姆舞團中的演出形象,許芳宜與這群年輕舞者展演布拉瑞揚從生活面出發的幽默舞蹈。
由德、法合資的公共電視台ARTE,與巴黎郊區的「灌木叢農場」文化園區(La Ferme du Buisson)合辦的歐洲「影像時代」藝術節,已於十月初開始起跑。這個以新興藝術媒材「影像」,運用在戲劇、舞蹈、馬戲、行動藝術、電影、錄像、裝置等跨類型的藝術節,雖然規模不大,但是內容五彩繽紛,打破了我們對於藝術類型的傳統分類。
德國規模最大的舞蹈節柏林國際舞蹈節「舞在八月」,今年適逢二十週年,更是擴大舉辦,邀請無數國際知名編舞家與舞團來共襄盛舉,如崔莎.布朗、阿喀郎.汗等,在短短的十七天內,共邀請了三十多個團體,於十座劇場中呈現近二十五個演出製作,推出超過五十場次演出。
沒有大卡司、沒有景觀場面,美國劇作家唐諾.馬戈利的《作品輯》與英國劇作家克蘿伊.摩斯的《無盡之夜》,分別都是透過女性角色探討議題的劇作,前者描繪女作家教授與自己調教的指導學生之間的微妙互動與衝突,後者則演出女性受刑人出獄後的適應與期待。
Longplayer是由英國專門委任藝術家進行大型創作計畫的機構Artangel所委託創作的計畫,由音樂家法能(Jem Finer)作曲。這項計畫最初是在一九九九年午夜跨越至千禧年時所啟動,將從兩千年持續不間斷到二九九九年的最後一秒,是名符其實的Longplayer。
位於德東邊陲的包岑古城,最為德國人熟知的反而是它的前東德政治犯監獄, 來自漢堡的導演馬丁.克萊特與記者克里斯多福.特維克受「包岑德語索布語人民劇場」之邀,來到了這裡就地做一齣與這個特殊場域有關的戲。他們選擇了希臘悲劇《安蒂岡妮》為題材,演出《安蒂岡妮在包岑:渴望自由的訓練營》,透過戲劇的力量,讓德國人重新關注這個邊陲小城。
香港導演榮念曾製作實驗戲曲《夜奔》一個選擇從體制出走的人,心中所思所想為何?一個崑劇演員,又如何面對面對個人生涯與藝術傳承的兩難?《夜奔》由三名演員:柯軍、楊陽與來自香港的楊永德,交互演出「林沖」、守在台邊六百年的「檢場」、以至「演員自己」等不同角色,在今年的香港藝術節中首演。
首演於二○○九年三月的「香港藝術節」委約製作《聖荷西謀殺案》,為本年度香港原創劇目的話題之作;作品是年輕女劇作家莊梅岩自英國留學後的首部發表作品。「年輕」和「女性」雖容易把莊梅岩歸納和分類在目前香港舞台劇作家光譜中,但一定是過於約化的詮釋;其才華一直未受意識形態框架所約制,反而更見諸於其作品的格局和題材,正是貫徹了莊一直嘗試跨開存在狀態的探索闊度、直搗人性呈現不同面向的風格,這與她念心理學出身的背景有莫大關係。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