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orld
國際

《路.一起走》中,在導演巧思安排下,展能藝術家與劇場視形傳譯員合作無間,讓聽障觀眾順利欣賞演出。
香港

真正體現《路.一起走》 劇場共融詩意躍動

一月重演的共融劇場作品《路.一起走》,在比首演場地大了數倍的香港賽馬會演藝劇院演出,導演及劇本改編陳美莉表示重演的兩大調整,一是劇場視形傳譯員將更自由地在舞台上演出,二是以展能藝術家作為藍本的角色,由藝術家本人、演員和劇場視形傳譯員共同呈現,在詩意的調度安排中,和大家一起去討論「什麼是藝術」。

文字|陳國慧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進入慾望的剪影 讓私密青春占領街頭

岡田利規《渴望—占有的肖像》巴黎演出

由日本導演岡田利規與泰國合作的《渴望占有的肖像》,去年十二月中在巴黎秋天藝術節搬演,演出改編自泰國作家Uthis Haemamool原著小說《慾望的剪影》,將泰國的街頭社會運動大歷史與畫家的私密青春日記交織,四個小時中,演員與工作人員不下台,滿台物件在觀眾眼前不暗場地變化出各種場景,正是不同劇場機器與社會運動機器,不同機器不斷重新「組裝」重新連結的微妙體現。

文字|詹育杰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拒絕改變的社會 日本與泰國共通的絕望

訪《渴望—占有的肖像》導演岡田利規

曾帶著探討日、韓、美三國關係的《棒球奇蹟》訪台演出,岡田利規對社會現象、國際局勢的犀利觀察,令人印象深刻。在與泰國劇場界聯手創作的《渴望占有的肖像》中,岡田利規表示「失望」是一個重要的動機,因為日本社會在三一一震災、核災後仍猶豫不決且拒絕改變,而泰國社會也經歷了同樣的失望。對他來說,這個目睹社會拒絕變革的經驗,比災難本身對他的影響更大。

文字|詹育杰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當代歌劇製作的新「光」景?

燈光藝術家艾里亞森與拉摩歌劇《伊波呂特與阿麗西》

知名的燈光裝置藝術家艾里亞森,去年參與了柏林國家歌劇院的製作、法國作曲家拉摩的《伊波呂特與阿麗西》。這齣講述四位神話主角間情愛糾葛的歌劇,滿溢著音樂奇才拉摩的豐富創意,但這次兼任燈光、服裝與舞台設計的艾里亞森,卻沒能體現拉摩作品中的戲劇質素,導致抽象舞台的象徵意涵相對薄弱,缺乏戲劇張力與吸引力。

文字|邱映潔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舊金山

沙隆年接掌舊金山交響樂團 將成立八人小組激盪創意

知名芬蘭籍指揮家沙隆年自二○○九年卸任洛杉磯愛樂音樂總監後,因希望將多數時間放在作曲上,不再接任樂團總監職務,直至上月舊金山交響樂團宣布將聘任他為新任音樂總監,預定於二○二○樂季上任。沙隆年表示要多給年輕作曲家機會,他也不打算走唯我獨尊的領導路線,而將組成一個八人創意小組共同腦力激盪,來為舊金山交響樂團打造新面貌。

文字|謝朝宗
第313期 / 2019年01月號
柏林

瑙寧街劇院系列演出 歡慶柏林「後移民劇場」十周年

由現任高爾基劇院藝術總監雪敏.朗霍夫於二○○八年在瑙寧街劇院舉起的「後移民劇場」大旗,發展迄今已經十年。瑙寧街劇院去年底以「持續的擾動」為主題,演出廿三位來自全球的藝術家作品,歡慶這十年的發展。現任瑙寧街劇院藝術總監卡瓦略表示:「有更多非裔藝術家跟酷兒視角的作品進駐了我們的劇場。我們愈來愈少談論身分,談論我們從何而來。」

文字|陳成婷
第313期 / 2019年01月號
倫敦

牙買加後裔重拾《九夜》傳統 移民家族故事登上商業舞台

表演遍及舞台、電視及電影牙買加裔英國演員娜塔夏.葛登,去年五月在英國國家劇院推出她的首齣劇作《九夜》,正式成為劇作家,此劇演出後頗受好評,於去年十二月應邀在倫敦西區的商業劇院上演。《九夜》講的是牙買加移民家族如何度過一個加勒比式的傳統喪禮哀悼過程,有別於一般非裔劇作強調的政治性,葛登透過親人間的爭鋒相對、喜劇趣味的介入,深刻呈現平凡人生背後的故事。

文字|林大貂
第313期 / 2019年01月號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
巴黎

政治角力無所不在 表演藝術界掀起茶壺風暴

法國近兩個月掀起「黃背心運動」,突顯了法國政府長久以來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在位者只重視數字與成效,愈來愈輕視公共服務。而這樣的現象也反映在法國的場館經營與文化政策上。近期表演藝術界的紛擾頻傳,除了多位文化機構的藝術總監請辭,還有場館內的勞資爭議,重要劇場資料庫網站因預算縮減可能被迫停擺等等,政治角力、資源分配種種問題,也無法藝術歸藝術,政治歸政治。

文字|王世偉
第313期 / 2019年01月號
北京

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 承繼傳統的創新

繁星戲劇村主辦的第五屆「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自十月下旬至十二月下旬舉辦,此屆以「融」為主題,彙集京、崑、越等跨越地域的代表性劇種,演出創新傳統的十八齣劇目,並結合了繁星戲劇村既有的當代藝術資源,策劃了「對戲展」,用當代藝術形式呈現中國戲曲文化。這個小劇場戲曲藝術節在中國算是獨一無二,的確為小劇場戲曲這類型演出有推廣助益,但策展概念上還看不到突出的個性,令人期待其未來的轉變。

文字|王泊
第313期 / 2019年01月號
上海

梨園戲生旦滬上爭鋒 傳統與新編共逐獎項

有「古南戲活化石」美名、源自福建的梨園戲,頗受上海觀眾歡迎,屢屢應邀北上演出,在去年十二月上旬,就有參與上海小劇場戲曲節的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搬演的新編戲《陳仲子》,與同樣出身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退休的資深旦角吳藝華搬演折子戲專場,前者主演生角林蒼曉與吳藝華一樣有卅年從藝經歷,兩人都可能爭逐白玉蘭表演獎,新編與傳統表演,誰能勝出?

文字|李翠芝
第313期 / 2019年01月號
全球搶先看 World Stage

一步一舞台 踏出疆界、邁向無限

第四十七屆香港藝術節

即將在二月廿一日揭幕的第四十七屆香港藝術節,以「一步一舞台」為主題,為觀眾帶來在創作歷程上位處不同階段的藝術家,呈獻多個在不同發展階段的重要製作。本刊特邀前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現任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顧問耿一偉,以專業眼光切入今年的繽紛節目,選出他心中不可錯過的絕妙演出,與讀者分享他獨到的「個人意見」!

文字|耿一偉
第313期 / 2019年01月號
全球搶先看 World Stage

走過身體的歷史 打開另一扇門

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Almost 55 喬楊》

明年將屆滿五十五歲的喬楊,是從十二歲開始習舞迄今,仍不停下舞步的舞者。二○一六年,台灣編舞家周書毅在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的工作坊與喬楊相遇,牽引出合作的契機,於是有了獨舞《Almost 55 喬楊》。喬楊觸動周書毅的,是一份慢而不變的價值,她的身體呈載的是一段跨世紀的舞蹈歷史,周書毅說:「愈來愈覺得自己不是在編舞,而是在一個人物主題中旅行,從中找到養分,然後轉化到身體裡,與舞者和創作夥伴撞擊,最後在劇場作品中反射出當下的生命。」

文字|許雁婷
第313期 / 2019年01月號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在世界盡頭,與「非人類」一同舞蹈

菲利浦.肯恩《墜機樂園,島嶼的一生》

曾於二○一六年來台演出《龍之憂鬱》的法國導演菲利浦.肯恩,於二○一八年底在南特爾-亞蒙迪劇院演出新作《墜機樂園,島嶼的一生》,劇中以墜機在小島上的倖存者為主角,鋪陳人類重新建構歷史的過程,也讓人思考:當人類不再是世界的主角,人類與「非人類」(自然與其他物種)如何建構和平共處的未來。

文字|詹育杰
第313期 / 2019年01月號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
柏林

《阿勒曼尼亞大舞廳》 德、土之間的移民愛恨

高爾基劇院近期演出的《阿勒曼尼亞大舞廳》,是一齣關於當代土耳其與德國之間愛恨糾纏的舞劇,透過歌舞劇形式,在極少的台詞中,描寫從過去至今近六十年的移工史。不熟悉的觀眾,可直接接收到衝突狀況和舞劇形式堆砌的嘲諷與荒謬;熟悉歷史脈絡的觀眾,則能從精心設計的各種橋段中,看到微縮版的德國移民史演譯。

文字|鄭安齊
第312期 / 2018年12月號
倫敦

從劇場觀眾到總監 廿八歲的琳頓接掌布許劇場

以培養劇作家聞名的倫敦布許劇院,在現任藝術總監攸尼斯的經營下,成為一個更具反思與包容多樣性的藝術場所。九月時攸尼斯宣布將卸任轉職,經過兩個月,布許劇院在上月公告新任藝術總監將由同為導演與劇作家的布莉奈特.琳頓接任。琳頓年方廿八歲,本身是圭亞那裔,從布許劇場的觀眾到成為藝術總監,她自許讓布許劇場為倫敦的藝術家帶來更多靈感。

文字|林大貂
第312期 / 2018年12月號
巴黎

與法蘭西戲劇院合作 歐斯特麥耶《第十二夜》狂歡搬演

受到近年來保守勢力在歐洲崛起所影響,德國知名劇場導演歐斯特麥耶想要重探《第十二夜》,呈現莎翁怎麼透過風趣的筆觸,突顯超越性別框架的慾望。這三年來,他在巴西、羅馬和柏林的導演工作坊中與大學生一起探索此劇情節,近期並與法蘭西戲劇院新生代演員合作搬演,透過符號的拼貼與錯置,不僅突顯劇中的扮裝橋段,也顛覆了大家對於性別和身分的既定認知。

文字|王世偉
第312期 / 2018年12月號
上海

華人音樂劇大師黎錦揚辭世 《花鼓歌》傳奇永留

醉心於打造亞洲演藝之都的上海,年末之際也以豐富多樣的音樂劇展現企圖,但與此同時,出身上海、首位征服美國百老匯的音樂劇大師黎錦揚以百歲高齡辭世,卻未在上海激起回響。出身書香世家的黎錦揚,上有兩位對中國流行音樂界影響深遠的哥哥,自己赴美後,則以小說《花鼓歌》被改編為音樂劇與電影而備受矚目,堪稱是為華人創作和打造音樂劇樹立了成功的案例和經驗。

文字|李翠芝
第312期 / 2018年12月號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
全球搶先看 World Stage

龐智筠+金在德 不同取徑的兩樣精采

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不期而遇》

出身香港的龐智筠,來自韓國的金在德,將在十二月初聯手在香港推出《不期而遇》,兩人在同晚各推出一支舞作,分別以不同的編舞取徑展現:前者的《固步自瘋》往內在精神世界探尋,探問正常╱瘋狂的界線;後者的《跌宕》則一貫其「以當代的方式重新詮釋韓國傳統」路線,以韓國傳統武術「跆跟」入舞,以俐落的動作節奏,展現如大火快炒般的恢弘大器。

文字|吳孟軒
第312期 / 2018年12月號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美學形構與政治閱讀

香港導演鄧樹榮的《馬克白》

鄧樹榮的《馬克白》改編以廣東話演出,設定為一對現代夫妻午夜夢迴,來到遠古的中國,遇上莎劇的人物,開展同樣的情節歷程。在暴君馬克白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從古到今、放眼海內外的政治風雲,舞台上的馬克白再現了當代極權者的面貌,而當演員不斷說著「祖國」的稱謂時,遠古中國的時空便即時落入中共的歷史版圖,作為香港的觀眾,在政治的聯想中,不可能無所震盪!

文字|洛楓
第312期 / 2018年12月號
紐約

MeToo風波愈演愈烈 表演藝術圈「下重手」處理

因名人性騷擾引爆的#MeToo活動,火球在各領域沿燒,但不同領域的處理態度不盡相同,表演藝術界近期又有多人遭指控,其中包含知名指揮家丹尼爾.加堤與比利時跨界導演楊.法布爾,被指控者或遭免職、調查或自行辭職,相較於其他領域,表演藝術界各單位的處理都迅速明快,表演藝術觀眾對此運動的態度與整體社會顯然不同,是各團體不得不下重手的原因。

文字|謝朝宗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柏林

搞藝術就是窮? 藝術工作者薪資調查報告掀討論

位於柏林的「舞台空間設計師協會」今年九月在其社群網站上轉貼了一篇文章〈失去麵包的日常:藝術家賺得了什麼?〉報導了一項由漢斯-博克勒基金會基金會補助的調查研究,指出四分之三左右的藝術工作者,收入遠低於全德國年收入平均值,又一次在遍地藝術家的貧窮柏林,掀起關於這個話題的熱烈討論。

文字|陳成婷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倫敦

楊維克新總監第一個劇季 以《第十二夜》與民同歡

倫敦知名的楊維克劇院,近期展開由新任藝術總監夸梅.奎厄瑪規劃的第一個劇季,他選擇了改編自莎翁作品的《第十二夜》,也是他以總監身分在楊維克執導的第一齣戲。這個版本的《第十二夜》是由九十分鐘的音樂串連改編而成,首演於紐約公共劇院,而此次的英國版更狂野與尖銳,除了將舞台背景改設在倫敦的諾丁丘,也邀請楊維克劇院所在社區的合唱團與演員參與,展現奎厄瑪所帶領的楊維克將是平易近人、具有同理心、慷慨並包容的劇院。

文字|林大貂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巴黎

慶祝法日建交一百六十年 巴黎秋天颳起哈日旋風

為慶祝法日建交一百六十周年、以及明治維新一百五十周年,日法政府聯手,今年初秋至明年春在巴黎舉辦系列日本節目,名為「2018日本主義」,企圖透過東西文化交流,打造全新美學風景。參與演出的除了日本傳統藝能界國寶級明星演出的歌舞伎與狂言,還有當紅影視明星參演、重量級日本導演執導的舞台作品,強力和式文化旋風,讓花都巴黎為之風靡。

文字|王世偉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