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看戲 整座城市都是我的藝術節
第廿五屆澳門藝術節預覽第廿五屆澳門藝術節將於五月二日至六月八日舉行,澳門本土及國際藝術家與團體,帶來卅一項精采的表演節目,加上延伸活動超過兩百場的展演活動,音樂、舞蹈、戲劇、兒童劇場、展覽任君選擇。不妨規劃一趟澳門步行看戲之旅,享受一下「整座城市,都是我的藝術節」。
第廿五屆澳門藝術節將於五月二日至六月八日舉行,澳門本土及國際藝術家與團體,帶來卅一項精采的表演節目,加上延伸活動超過兩百場的展演活動,音樂、舞蹈、戲劇、兒童劇場、展覽任君選擇。不妨規劃一趟澳門步行看戲之旅,享受一下「整座城市,都是我的藝術節」。
一篇發表在網路雜誌的〈古典音樂在美國已死〉文章,掀起了一片撻伐討論之聲,也讓人看到與古典音樂界一樣危機重重的新聞媒體界,潛藏內在「心有戚戚焉」的憂心。自○八年以來愈來愈黯淡的美國古典音樂界,雖然的確有不少機構無法支撐宣告結束,但更多人企圖另覓出路殺出生天,正所謂「危機就是轉機」!
柏林第一座大型國際機場威利‧布蘭特柏林布蘭登堡國際機場二○○六年開始施工,原定二○一○年開幕。但因施工延誤,延遲至二○一二年開幕。然而就在開幕前夕,柏林市政府發出緊急聲明,因消防設施來不及完成,必須再度延遲開幕日期,各界譁然。面對這個依然無解的國際機場笑話,柏林的劇場界開始在舞台上回應,以表演藝術回應荒謬時事。
英國的上議院與下議院經常衝突連連,高潮迭起,劇作家紛紛把握機會推出以英國國會為主題的戲劇作品。《議會》以一九七○年代的英國為背景,根據「懸峙國會」事件加以改編,呈現出許多源遠流長的國會禮俗。《鴨屋》則是用惡搞喜劇的方式,將國會議員浮報費用的醜聞以戲劇手法加以嘲諷。
因預算大幅緊縮,法國文化部要求國家級劇院、音樂廳想辦法提高各自營收,自力更生。調漲演出票價是最直接,也是無可避免的結果。結果搞得買戲票就像買火車票、機票一樣,有尖峰、離峰日期及時段上的價位差別。複雜的票價調整,搞得大家怨聲載道。
在中國看表演,最為人詬病的就是票價居高不下。為了刺激文化消費,北京、天津、煙台紛紛推出「文化惠民」辦法,以低票價吸引人民看表演,成效不錯。然而「打壓」票價是治標的做法,因為不可能綿綿無絕期,而且觀眾因低票價而非合理票價走進劇院,長遠看來對健康的文化市場消費並無助益。
第三屆的「中國舞蹈向前看」於二月中舉行,來自香港、珠海、台北、西安、北京、廣州、南京、長沙等地共十一個作品於一個晚上演出,題材風格各異,讓觀眾一嘗中國現代舞年輕舞者的活力。演後交流活動則讓創作人思考創作本質,激發身體狀態不同的可能性。
傳統媒體的經營日益艱困,也衝擊到藝術報導的版面篇幅,藝術報導篇幅變少,讓藝術演出訊息更難突圍傳遞給大眾,在這趨勢下,數位媒體就成為必要開拓的訊息通路。而芝加哥交響樂團更進而推出《聲音與故事》的線上多媒體雜誌,透過專業新聞人的操盤編輯,希望能打造自己的媒體通路。
雖然翻修工程延宕,但暫居席勒劇院的菩提樹下大道邦立歌劇院終究會有離去的一天,之後這個百年老劇院又將何去何從?曾經是德國最大的話劇劇院,席勒劇院幾經波折,才又回到柏林人的劇場版圖,不當歌劇院暫時據點之後,有人建議將它轉型為舞蹈劇院,讓舞蹈創作豐富的柏林有一個舞蹈人真正的「家」。
去年倫敦西區,發生了正在演出熱門劇碼《深夜小狗神秘習題》的阿波羅劇院之天花板崩塌意外,雖然僅七十多人受傷無人死亡,但也造成相當驚嚇,甚至讓劇院經營者擔憂影響新年檔期票房。目前事件原因仍在調查中,但也引人思考這些屬於「歷史建物」的劇場的修繕維護問題。
關注數位文化發展的導演沛赫新作《回覆:瓦登湖》,以「數位化」舞台、電子音效及人造影像投影的現代感演出,來回應作家梭羅在結束森林隱居後寫下的作品《湖濱散記》,頗受好評。除了科技感很強,但形式上仍算中規中矩,沒有什麼過於挑戰大家耐力的革命手法,如詩如畫且出人意外地毫不冷場,大家都看得懂又留有各自解讀的空間。
《驢得水》是北京近兩年頗受矚目、票房滿座的小劇場戲劇,除了荒誕喜劇的趣味與背後探討主題的深度,透過網路社群的傳播,口碑醞釀出的效應非常可觀,對宣傳資源少的小劇場戲劇來說,《驢得水》算是這兩年北京一個以口碑建立票房基礎的最佳範例。
這時節演出活動頻繁,宣傳如何突圍讓劇組傷腦筋,但不管好壞,總是進場見真章。不過,最近幾檔戲如音樂劇《劇院魅影》、《芝加哥》,還有影劇大咖陳道明主演的《喜劇的憂傷》,分別傳出演出中斷電、製作單位內部理念差異導致取消演出,與主角生病延後演出演出連帶造成後續檔期無法安排的等等「意外」大家買票時充滿期待,但卻也像風險投資,可能希望落空,也是「看戲的憂傷」。
同時演兩齣戲,對以身體程式演出的戲曲演員來說是家常便飯,但對講究自然生動的西方劇場,就是演員的一大挑戰了!最近紐約有幾檔一台演雙戲的製作,在戲碼選擇上分別都有足以兩相串連的主題,而演員一人飾多角、易於更換的布景設計等,都是製作的大挑戰。
二○一三年歡慶舞團廿周年的德國知名編舞家莎夏.瓦茲,在一整年慶祝活動的尾聲,丟出驚人的震撼彈,解雇所有舞者,此後只接委託創作,不以舞團型態創作。創作成就斐然、跨界規格驚人的莎夏.瓦茲表示,因柏林文化單位無法承諾給予長遠經費挹注,因此難以好好完成作品,既然經費不足以建構理想,不如就解散舞團。
讓觀眾邊用餐邊看戲,在西方劇場是很少見的(在東方傳統劇場倒是很正常)。近期皇家宮廷劇院的新戲《美食家》,讓觀眾在劇場中享用三道餐點,搭配劇情進行,讓一杯即食扁豆湯,串起劇中人物的兒時回憶。而劇中也穿插現下最受矚目的飲食議題,讓人看戲吃喝之外,讓人省思。
法國現任女性文化部長費黎皮特自上任以來,動作頻頻,勇於改革,其推動的國立劇院藝術總監更新,更讓劇場界屢屢跌破眼鏡。最近宣布的兩位新任國立劇院藝術總監,都屬嶄新的「後戲劇劇場」一派,跳脫傳統文本戲劇,也呼應文化部長倡議新劇場美學的主張。
由「現代戲劇谷」承辦的「首屆市民文化節話劇大賽」,歷經半年,總共卅支隊伍入圍最後決賽。決賽戲碼描繪身邊的精采與感動,以民間活潑的視角和語言,展現上海另一種繽紛風情。話劇大賽找來焦晃等多位知名人士參與頒獎,頒出「最佳市民原創劇碼」、「最具人氣市民話劇」、「最佳編導獎」、「最佳男/女演員」等獎項。
由前進進戲劇工作坊主辦的「文本與劇場:廿一世紀發展趨勢」於十二月十一至十六日舉行,內容包括導演工作坊、讀劇沙龍、講座及劇場研討會,邀請了海外多位嘉賓來港,探索、討論文本最新的發展。
在今年香港藝術節所展現的當代藝術英形象,並非是打敗巨龍或惡霸的對抗性角色。相反的,我們看到的,都不是個人主義式的自我創造,而是回到過去,試圖與經典對話,賦予傳統新的生命。不論是《水滸傳108之終極英雄:蕩寇誌》,三部多元化的莎士比亞製作,還是對華格納的新詮釋呈現了在今年香港藝術節中演出的英雄們,幾乎都採取了和解的立場,不像早期現代主義,把傳統當作革命的對象,而是努力活化傳統,創造一個既傳統又當代的新藝術世界。
二○一三不只是華格納和威爾第誕生兩百周年,同時也是斯特拉溫斯基的舞劇《春之祭》Le sacre du printemps(1913)首演後的一百周年紀念。《春之祭》對廿世紀音樂發展影響之深刻,眾所皆知。而《春之祭》的音樂還可以隨著時代在人的記憶中喚起什麼樣新的生命,總是可以從它新的編舞中來一探究竟。為了慶祝一百年前這部作品的誕生,柏林邦立歌劇院(Staatsoper Berlin)特地邀請德國知名編舞家莎夏.瓦茲(Sasha Waltz)在今年重編新舞。十月廿六日,瓦茲的《春之祭》在柏林席勒劇院登場。
由旅英南韓藝術家金滉製作的劇場影像實驗作品《全民披薩》,在今年十月的南韓首爾藝術市集中展演。作品從一則○九年北韓領袖金正日派遣美女廚師赴義大利學習正統披薩製作的新聞出發,以四段虛實交織的情節鋪展,不同食材各自突顯,卻又彼此搭配詰問,反諷共產體制下的北韓政府,也對同文同種的北韓人民表達關懷。
二○一三年的夏季,本文作者、台灣鋼琴家李世揚應邀赴歐洲親臨幾個重要的即興音樂節,本文將分享他於奧地利尼克爾斯多夫第卅四屆「對立音樂節」、法國米魯斯第卅屆「氣象音樂節」的所見所聞。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揚為「氣象音樂節」卅年來首位受邀演出的台灣人,不僅身為樂手,同時也作為聆聽者,透過多方角度觀察,期能更客觀理解,分析台灣相對於歐洲所面臨的處境。
由美國知名藝術學者RoseLee Goldberg創辦的Performa雙年展,十一月在紐約展開,共有超過一百個不同的「節目」,在超過四十個地點舉行。Performa是一個呈現「各領域的現場視覺藝術表演」的藝術節,參與的藝術家非常國際化,也非常「跨領域」,所以也相當難以定義,其中很多「作品」都可以歸類為Performance arts(行為藝術)。
柏林馬克西姆.高爾基劇院的新任雙總監於十一月上任,其中雪敏.朗霍夫既是女性又是土耳其裔,備受矚目。朗霍夫早先在瑙寧街劇院即以「移民後裔劇場」打造劇院特色,接任新工作後則宣布要帶領劇場走向一個更開放的城市劇場,多元包容。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