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志民(林敬原 摄)
特别企画 Feature 看!音乐剧的流行密码 流行音乐剧/台湾篇

创作人说话 果陀剧场导演 梁志民

把音乐实验室搬上舞台

「我觉得我就像实验室,喜欢将将不同的东西加在一起,看看会有什么不同。」果陀剧场梁志民如此比喻他尝试不同音乐类型加入音乐剧的创作历程。从十二年前《大鼻子情圣-西哈诺》至今,他已将近古典、摇滚等近十种音乐类型丢入他的戏剧实验室里,创造出多样的音乐剧面貌。

从小抱收音机写功课,音乐敏感度超高

梁志民在二○○二年推出以一九二、三○年代老歌为音乐主题的《情尽夜上海》,筹备时他对老歌的熟悉度,让蔡琴惊讶不已。梁志民说:「那是因为我自小没有收音机就没法做功课,小时候就是抱著唱盘、收音机长大。」而且他自认很能掌握音乐旋律、调子,往往一首曲子,他听过一、两次,就再不会忘了。对于音乐的敏感,让他在处理音乐剧时,更如鱼得水。

成立果陀前,他在伦敦看了《猫》等音乐剧,决定要将这样的表演型态带回台湾。剧团成立初期,推出的多是舞台剧,他在工作中与音乐家吸取经验,直到他认为时机成熟了,《大鼻子情圣-西哈诺》就此诞生。吸收经验后,第一个试验品,带入的是音乐家张弘毅的古典乐风,从此音乐剧与果陀、梁志民三个名字再也无法分开。那一年,梁志民才三十岁。

从摇滚、拉丁,玩到蓝调和R&B?!

如果仔细回想果陀的历史作品,从摇滚的《吻我吧娜娜》、拉丁的《天使不夜城》、取材原住民音乐的《看见太阳》,每出戏就是一种独特曲风。因为,这不只是梁志民自己的实验,张雨生、鲍比达、陈国华、蔡琴、陈乐融等人,每次都为带给每个实验新的素材。刚创团时,台湾没有人写音乐剧剧本,写歌词起家的陈乐融,架出音乐剧的剧本骨架。被梁志民形容为天才作曲家的张雨生则是以摇滚,一新国内音乐剧的耳目。蔡琴更是从欣赏、享受音乐剧,甚至从果陀开出截然不同的演艺生命。

梁志民说,不同乐种的结合实验,并非随机发生,而是他从开始做音乐剧,便决定好的创作方向:「我的音乐胃口很大,不排斥各种形式,只是希望有能抓出一个架构一种线条。」他的实验室里已采用过摇滚、爵士等素材,他说接下来的「实验品」说不定也可以有蓝调和R&B。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