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蒂摩尔古薪舞集《去排湾》(张震洲 摄)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因为我们的语言是身体

以身体为量器,为台湾舞蹈记录时代样貌

回推至关键的1991年,台湾社会在此前后的10年间,不仅走过股市万点崩盘的谷底,历经民间抗议房价飙涨自主发起的无壳蜗牛运动;以及随之而来的野百合学运,促动国会改选、宪政改革,奠定了台湾今日自由、民主、开放的基础。

回推至关键的1991年,台湾社会在此前后的10年间,不仅走过股市万点崩盘的谷底,历经民间抗议房价飙涨自主发起的无壳蜗牛运动;以及随之而来的野百合学运,促动国会改选、宪政改革,奠定了台湾今日自由、民主、开放的基础。

1999年云门舞集为了深入乡镇、将舞蹈扎根台湾角落,成立了云门2团,由资深舞者罗曼菲担任创团艺术总监,大力招考年轻舞者、网罗青年编舞家。这一年台湾历经921大地震,云门2也曾到灾区以艺术抚慰民众。1998-2000年间,代表性的表演艺术团队如云门舞集、无垢舞蹈剧场、优人神鼓(原:优剧场)首次登上法国亚维侬艺术节、里昂双年舞蹈节等两大重要的国际舞台,陆续敲开欧陆巡演大门。除了打开国际能见度,也激励了台湾舞蹈工作者的自信与创作能量。

而在迈入21世纪后的10年间,经过政策面与大环境的推波助澜,许多海外学成返台的舞蹈与肢体剧场工作者相继于各地成立中小型团体,与过往立案的大型团队有著更不同的创作诉求,以及更风格化的识别,甚至开启共同组队创作的风气,也就此揭开台湾舞蹈崭新的篇章,带来有别于过往的创作风貌。

 解放压抑,绽放的创作能量

2004年,台湾首支主打全男子的舞团「骉舞剧场」以不受拘束、充满创意的集体创作,外加精准到位的舞蹈肢体表现,开启了独树一帜的舞蹈剧场风格。作品《速度》以「没有传统的负担与包袱,利用不同的尝试,追求型式与概念的创造,发展独特的舞蹈语汇,开创全新的视野。」拿下该年台新艺术奖表演艺术大奖,也奠定了该团队日后创作的方向。

与「骉」同期成团的还有编舞家苏文琪「一当代舞团」、林文中与其同名舞团等,他们著力于海内外巡演并获奖连连,三团灵魂人物陈武康、苏威嘉、苏文琪与林文中更在千禧年之初相继前往欧美担任职业或客席舞者,深造习舞人生并累积创作能量,尔后回台创团。

除了骉舞剧场持续探索当代舞蹈与编舞形式的可能,苏文琪专注结合新媒体与表演艺术,尝试从新媒体的角度重新思索表演艺术的可能性,并延伸当代艺术面对数位科技的冲击所带来的提问与省思。2021年受委托创作的《Moving Towards the Horizon》作品,更于同年巴塞尔艺术博览会(Art Basel Miami Beach)独家演出。

而旅美10年、曾任比尔.提.琼斯舞团专职舞者的林文中,创团时专注于纯粹且根本的身体动作研究,试图形塑属于台湾的现代舞身体风格。他在皇冠小剧场发表的创团作品《小》,将5名舞者局限于3米立方的压克力箱内,从辞海中对于「小」字的释文发展出极简的动作,引导观众观察人体细腻的动作发展,以及充满张力的微型剧场。

林文中的创作悠游于舞蹈与音乐间的交融,不论是早期微型剧场系列,或后来解构传统音乐再结构现代舞的《小南管》、《慢摇・滚》乃至于气势磅礴获奖的《长河》,再到近期为舞蹈空间与国家交响乐团合作的圣桑斯《舞夜狂欢》一作,他持续细腻地累积具当代特色的新动作风格与新身体美学。值得一提的是,林文中与蒂摩尔古薪舞集于2020年发表共同创作《去排湾》,爬梳个人与舞团的家史、双方各自传承的文化及乐舞脉络、生活历练,与身体训练的养成,既展现台湾当代舞蹈身体文化堆叠融合的多样性,也突显了双方近年各自发展身体美学的成果,可视为21世纪台湾当代舞蹈重要的里程碑与集大成之合作。

在此之间,云门2亦邀请郑宗龙担任特约编舞家、艺术总监,台湾表演艺术团队则在这10 年间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并于1998年台湾团队首登亚维侬艺术节后,从2007年起开始组团前往外亚维侬艺术节(Festival d' Avignon OFF),渐进地开拓创作者的国际视野。

走出剧场亲近生活 打开舞蹈的影响力

随著台湾青年舞者持续出走、取经国外,不管求学或成为职业舞者,甚或转为编舞创作者,争取认可与认同依然是不同世代共同面临的课题。不同于回台开创舞蹈新局的创作者,台湾各地亦出现不少深耕在地、走入社区的创作者或舞团。如七年级前段班的舞蹈艺术家周书毅,从人本主义出发,在移动中体验生活,透过自身独特的艺术语汇展现跳脱传统剧场的观演关系。

2007年,他在台北艺术村驻村发表现地制作《看得见的城市,人——充满空气》,是他第一次结合生活空间、公共场域与舞蹈身体的创作。12名舞者伴著美国极限音乐大师Steve Reich的《给18个乐师的音乐》,从户外庭院、楼梯、电梯、回廊到顶楼露台,一场超过60分钟、且观众需要跟随舞者移动的舞蹈演出,创造了音乐、舞蹈、建筑的相互对话。此作亦揭示他日后创作历程将专注于城市、环境、剧场与人之间的觉察和链结。

2011至2014年间,周书毅则创办「周先生与舞者们」,以及开创「舞蹈旅行」计划带领舞者们深入社区乡镇,近距离与民众分享舞蹈的美好。而当年这些获得编创、表演机会的青年舞者们,也将启发转为创作的动力,持续开创属于自己的舞蹈之路。当中包括近年大放异彩的小事制作创办人杨乃璇,以及透过编舞与身体探索对社会、性别以至政治等议题的《洞》编舞者暨《群众》共创独舞者田孝慈、《少女须知》苏品文、《台湾制造》林祐如等人。

而周书毅未曾停下脚步,持续挑战跨媒材舞蹈创作,如与电影导演陈芯宜共创VR舞蹈影像《留给未来的残影》、2020年于疫情期间策划「静观未来—身体影像短片展」等。去年正式移居高雄的他,亦与剧场工作者郑志忠共创《阿忠与我》,探究身体在体制压迫下是否平等与自由的处境,尝试改变现今社会对于人权与各种身心障碍别的思考。今年他更接手策划卫武营「舞蹈书写工作坊」,扩大舞蹈与身体的感染力,让创作成为社会公众的沟通平台,体现舞蹈创作者以⾝体为器,反思议题、紧扣社会本质,也挑战艺术创作的可能性。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