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锦筵(左)、洪千涵(右)(蔡诗凡 摄)
特别企画 Feature 艺术家的读书术 编剧与导演谈读剧

胡锦筵X洪千涵:读出剧本里的声音

读剧,虽是「读」却不只是「阅读」,它一直是剧本创作到正式演出间的排练方式,也陆续发展成公开、或是售票的演出形式——以相对简单的剧场手法来呈现剧本,可能是正式演出前的尝鲜、或试演,也可能是独一无二的展演方法。而身为创作者的编剧与导演该如何看待读剧?或是在读剧演出之后怎么继续面对这个剧本?我们邀请到去年在台北艺术节「北车写作计划」中发表《呜呜呜OHOHOH》读剧(影像版),然后即将于今年正式演出为《北栖》的编剧胡锦筵与导演洪千涵,聊聊他们眼中的读剧。

读剧,虽是「读」却不只是「阅读」,它一直是剧本创作到正式演出间的排练方式,也陆续发展成公开、或是售票的演出形式——以相对简单的剧场手法来呈现剧本,可能是正式演出前的尝鲜、或试演,也可能是独一无二的展演方法。而身为创作者的编剧与导演该如何看待读剧?或是在读剧演出之后怎么继续面对这个剧本?我们邀请到去年在台北艺术节「北车写作计划」中发表《呜呜呜OHOHOH》读剧(影像版),然后即将于今年正式演出为《北栖》的编剧胡锦筵与导演洪千涵,聊聊他们眼中的读剧。

编剧角色的被重视

Q:「读剧」是什么?

胡锦筵(以下简称胡):我认为读剧分成两种,一种是为了推销自己剧本,为了了解剧本更多可被执行的方向,所以举办读剧会,邀请制作人、制片、导演,或是可以提供剧本修改意见的专业人士来现场。

我不知道导演的立场,但就编剧的立场来说,新写一个剧本出来,最终目的是希望可以被演出、或拍摄,演出或拍摄中间过程会经历很多现实问题,包含经费、人员组成等,而读剧是个达到最终目标的捷径。有些剧本,编剧可能早知道很难被搬演,也不会有人愿意去制作,读剧或许是个阶段,然后就会被止住。

另外一种就是某种演出——「读剧演出」。因为剧本里的文字不应该是用看的,而是用听的,透过人的声音和讲话方式讲出来,那些台词跟某些情节会有一种「音乐性」。读剧演出,是可以透过听觉知道完整故事的。

洪千涵(以下简称洪):因为舞台剧剧本不会只是文学作品,最终当然会希望被实体扮演,所以有角色、有剧组人员加入,可能创造一个想像空间,但在读剧过程里面比较特别的是有「舞台指示」,会在读剧时创造那个想像空间。

读剧时,可能演员并没有花那么多排练时间去钻研角色,但可以听到不同年纪或是个性、性别的诠释差异,我觉得这也是重要的。

另外,读剧的出现,是因为现在台湾的剧场产业开始更在意前期计划,也就是一个作品不该是3个月、半年就这样蹦蹦蹦跑出来的!例如像北艺中心有很多前期计划,或者是国家两厅院现在有「新点子实验场R&D」计划,都是为期两年的创作时间,所以读剧有点类似try out的其中一种形式。同时,也是更重视编剧的这个角色吧!

胡:我觉得读剧很直接,真的是编剧与他的剧本直接面对观众,不管是一般观众,还是为了制作考量请来的专业人士。因为读剧往往没有太多表演、或导演手法,就是演员把剧本用声音的方式演绎出来,连舞台指示都被听到。

洪:节奏感跟音乐性也蛮重要的,但我在想,如果去年做《呜呜呜OHOHOH》读剧,是现场演出而不是影像,会不会有差别?因为影像版很尴尬的是,一般读剧会是现场,演员们拿著剧本、靠著谱架并不尴尬,不知道为什么拍成影像,这件事情变得很新,就是好像没有人看过只有影像的读剧会。

其实要做读剧的售票演出,导演该做多少其实超难抓的,到底观众大老远跑来,然后票价是300、500块,要给他们什么才对?对于很内部的观众来说,大家约定俗成地知道读剧大概是什么东西,可是对一般观众来讲,却像一个连半成品、彩排、或是try out都不到的演出。

胡:我第一次读剧是在牯岭街小剧场的第一届「为你朗读」(2013),跟导演谭钰樵一起发表《二楼的声音》,希望在正式演出前透过读剧演出知道这个文本可以修改的空间。读剧演出版本的确跟后来实体演出版本不一样,一是因为进到剧场空间的关系,另外也是听完那次读剧后有做修改。

洪:我觉得「策展框架」也很重要,像「为你朗读」有一个系列,或是我知道《阴道独白》也有。有一个策展框架,有一个论述,好像会让观众比较可以知道⋯⋯

胡:为什么要买票。

(大家点头微笑)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胡锦筵推荐剧本

《爱在三部曲:爱在黎明破晓时+爱在日落巴黎时+爱在午夜希腊时》

李察.林克雷特、金.克里桑、茱莉.蝶儿、伊森.霍克╱著,穆卓芸、谢静雯╱译,奇光出版,2020

我没有完整看过这3部电影。这个剧本超好,因为它们的舞台指示超极简,只有大量台词,但完全可以从场景的情境中知道剧中角色的关系,以及他们10几年内的变化。看完之后也没特别去看电影,因为这些台词已经在脑中变成某种声音。它不只是电影剧本,用读剧呈现也成立。

《激情年代》

亚瑟.米勒╱著,于而彦╱译,轻舟出版社,1997

《激情年代》是个舞台剧剧本,也被拍成电影,我觉得这个剧本和《爱在三部曲》的落差有点大。有些剧本在听读剧的时候会觉得超级难听,但是你会感受到、也可以想像它实体演出会有多么精采好看,《激情年代》就是。这个剧本有非常完整的结构,而那个结构在听读剧时是可以听出情节转变。

 

洪千涵推荐剧本

《Our Generation》

Alecky Blythe╱著,Nick Hern Books,2022

《Our Generation》是我今年3、4月时去伦敦看的National Theatre演出。看完之后,就买了剧本。导演花5年的时间来记录一群青少年从12岁到大学的生活,中间经历疫情这段时间,包含学校、朋友、家庭、爱情关系等。我最近的创作很在意表演者的真实性,也就是上台演出不再只是虚构跟扮演,而这与「纪录剧场」有连结;所以,接下来要跟北艺大戏剧系学生工作学院制作,也希望用这种方式去面对他们的真实人生。

《海鸥&万尼亚舅舅》

契诃夫╱著,陈兆麟╱译,联经,2001

推荐《万尼亚舅舅》的理由其实是因为电影《在车上》。看完结局后,我再次拿出这个剧本,念出那段台词:「我们要继续活下去⋯⋯」在家大声念出来的那种。

《踏青:蜿蜒的女同创作足迹》

蔡雨辰、陈韦臻╱编,女书文化,2015

我最近已经很少购买剧本,多半是跟教学、创作相关。明年因为要制作同志相关的创作,所以我突然翻到了收录于这本书里的剧本《踏青去》。徐堰铃真的是我的偶像!我记得,这也是当时一看完《踏青去》再版演出,就立刻买下的剧本。或许没什么特别的理由,除了喜欢作品,当时印象深刻的就是,一群在剧场圈非常重要的女演员们与创作者们,一起组个团,然后一起创作吧!

 

胡锦筵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剧本创作研究所毕业,并以剧作家身分与三缺一剧团、果陀文创、活性界面制作、阮剧团、莎妹剧团、盗火剧团及进港浪制作等合作。2018年开始,与朴实映画有限公司签约,投身影视编剧工作。近年剧场编剧作品有《国姓爷之梦》、《我们分手吧》、《阿吉先生》、《消失台北》、《新!王冠度假村》等。

 

洪千涵

剧场导演,「明日和合制作所」核心创作者。毕业於伦敦皇家中央戏剧与演讲学院(Royal Central School of Speech & Drama),为进阶剧场实务硕士(MA Advanced Theatre Practice)、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主修导演。近期作品有《祖母悖论》、《小路决定要去远方》、《抬轿Lift Me Up》、《家庭浪漫》、《半仙》等。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