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年,一个断裂的剧场世代
看戏不忘电影

10年,一个断裂的剧场世代

若以10年作为一个世代,我觉得近10年的台湾剧场呈现出某种断裂,大概仅次于解严时期的小剧场运动,原因可能是电信4G普及、网路视讯串流、艺穗节等,因篇幅所限无法深入探究。我想描述这样的现象,就让我们先回到10年前看看当时状况。

若以10年作为一个世代,我觉得近10年的台湾剧场呈现出某种断裂,大概仅次于解严时期的小剧场运动,原因可能是电信4G普及、网路视讯串流、艺穗节等,因篇幅所限无法深入探究。我想描述这样的现象,就让我们先回到10年前看看当时状况。

2013年,文建会刚升格文化部一年,李国修过世屏风剧团解散,表演工作坊出走赴中国,台湾商业剧场重创,台中国家歌剧院、卫武营国家艺术文化中心、台湾戏曲中心、台北表演艺术中心都陆续开工,但表演团体陷入国家补助的循环低潮而显得死气沉沉。文学奖纳入剧本项目也已满10年,相较于上世纪剧本创作的无人闻问,照理说这世代应该有更好的文本表现,起码不是上世纪导演身兼编剧的作者论创作模式,但这世代却常见以形式化为内容的创作方式,引起我的好奇。

走出剧场空间的剧场

2010年飞人集社石佩玉开始策划的「超亲密小戏节」,让观众沉浸穿梭于市区巷弄,在不同场域阅读著一出出各种形式的戏剧呈现。「原型乐园」2014年在花莲吉安乡自强夜市,推出限地制作的「夜市剧场」,以摊贩价目表的形式,用铜板价买一档节目来看;2015年推出参与沉浸式的《跟著垃圾车游台北》,将剧场带入生活中。石佩玉因参加荷兰国际偶戏节的经验,难忘作为观众被带领至当地居民住家看戏的体验而开启小戏节,「原型乐园」的贡幼颖则因国艺会「艺术经理人出国进修专案」,来到欧洲观摩实习site-specific艺术节,接触非文本走向的纪录片式戏剧表演,渐渐离开虚构的情节,以真实的纪录剧场作为创作的主轴。

2011年河床剧团推出只有一位观众的「开房间」系列,逐年发展历经在旅馆、美术馆、画廊、茶馆及台南巷弄等不同空间表演,到2019年在有章美术馆中搭景,发展到极致的沉浸式剧场《开房间计划──边界》,观众像是爱丽斯梦游仙境的第一视角,游走或是载具,穿梭在机关重重的各种密闭空间,10多位表演者服侍一位观众,那样如梦似幻的经验永生难忘。

明日和合制作所2017年在剥皮寮演出的《尚未指称的对话》,成功结合了募资计划,将沉浸式剧场结合「密室逃脱」,让观众共同参与破解重重谜题关卡,在主轴的戏剧设定下,完成拼贴真相的任务,让观众共同参与成为剧中的一部分。2019年的《半仙》,邀请宫庙乩身参演,在剧场中请来济公禅师,一边摇扇喝酒,开放观众问事对饮。2020年的《祖母悖论》作品以「两天」为一单位,第一天为演后座谈,邀请了物理学家、咨商心理师与催眠师为特别来宾,同时催眠观众,问观众在演出中看到了什么,结束后立刻将观众的反馈,熬夜编成剧本排练,第二天正式演出,来制造穿越时空的假象。

跨领域、更宽广的艺术表现

2017年进港浪制作洪唯尧在松烟LAB的《人类派对》,一开始观众会先进入「展区」参与不同摊位的演出互动,大约过了20多分钟后进入另个空间的观众席坐下,会发现原本的隔间是一面单向窥视镜,等到下一场的观众进入,这边就有导游透过耳机为观众导览「展区」中人类的种种行为。风格涉的李铭宸如横空出世般的导演手法,所推出的创作如《Dear all》、《摆烂》、《#》等有著新世代的剪辑拼贴,有著灵活的物件运用,表演者调度有著当代舞蹈的既视感,杂乱无章的舞台,和比利时编舞家杨法布尔的作品有著几分神似。复象公场2020年的《大桥1988》结合实境剧场与社区导览APP的应用,以大桥町社区作为戏剧舞台,带领观众穿梭驻足在装置过的废弃房舍内,以在地史料故事串起不同动线。

明日和合制作所的洪千涵、黄鼎云、张刚华,以及风格涉李铭宸,都毕业自北艺大戏剧系,在校时都不约而同深受王嘉明创作的影响,明日和合的创作也受到洪千涵后来赴英国所学与黄鼎云继续在跨域研究所钻研的影响。而复象公场则由台艺大戏剧毕业的双胞胎兄弟李承寯、李承叡与舞蹈系王珩共同成立,同样都出身于江源祥的「破空间」,展现了台艺大跨域间合作的自由学风。

这个世代创作者从观众的体验出发,突破了上个世代在乎的观众人数,对於戏剧、剧场的定义更为宽广与跨界,也透过网路世界开拓更大的视野与想像,尝试实践各种类型与可能,在新场馆到位、制作过剩、音乐剧、新马戏、5G、观众口味等变数激荡下,这个世代后续将如何发展?接下来这10年,让我们继续观察期待。

(本文出自OPENTIX两厅院文化生活)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