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两位合作至今25年,不仅没分开过,更得到无数观众喜爱,是京剧史上重要纪录,合作默契怎么这么好,有最喜欢合作的戏码吗?
于、李:喜欢的太多了……
于:早在正式合作之前,我们曾在中央电视台、浙江电视台的戏曲晚会同台,当时她还在山西京剧院,我在中国京剧院,彼此不熟,只知道她是位好演员。
我们两人能合作,首先要感谢剧作家贡敏老师,是他力荐胜素,再加上那时我们同在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学习,在这两大契机下,促成合作。我们配合得十分默契,最重要原因是对艺术的理解以及对艺术追求方向很接近,观众看我们在台上表现的音色、调门、台风等等各方面很搭,我们彼此也觉得合作时能发挥顺畅,找到表演上的共鸣。
王:两位个性都很好,有没有在塑造人物上发生过冲突?
于:我有时比较主观,想法比较跳跃,胜素性格跟梅派艺术风格特别像,非常沉稳淡定,无论遇到什么样大问题,她都不慌不惊。
排练时候,我会直接说出「我觉得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她可能不认同,但不会当下反驳我,会给我留面子,让我先发表,排完后再告诉我,她是怎样理解人物的情绪、性格、场景,我可能哪里理解得不对,有时我的理解会跑偏而不自知。
再来,我有时在台上会比较冲动。所谓冲动是指我在后台听见锣鼓声响就兴奋,手脚会发热出汗。我常在想,如果有一天听到锣鼓,我的手脚不出汗,那就是我的艺术生命要结束了。虽然我已经尽量控制自己保持稳定,但偶而受现场气氛影响难免波动,她会平和提醒我「别卯上,别猛」,把我的热气火气降下来。不管台下有多大领导,多少观众,多么热烈的回应,她总是心静如水。这么多年下来,我受她影响也慢慢学会调节情绪,特别是舞台上的感觉。
李:我举个例子。2004年我们在北京演出大型史诗交响京剧《梅兰芳》,他饰演梅兰芳。我说:「师爷爷发展和创造了许多优美的手势,生活中肯定会磨戏,扮演师爷爷生活面时,可以加一点手势的表现力。」遭他抗拒,说:「我唱老生的,这手法指了这么多年,要我兰花指,实在是没开发过。」
于:饰演梅兰芳是我的突破。我10岁开始就直奔老头,可以说是未老先衰,摇头晃脑学老生手势,生活中偶而还会流露传统的痕迹,但胜素说:「梅爷爷的日常生活一定也会流露旦角痕迹。这是戏的要求,你就比划两下兰花指,不必多。」这我当然知道,我看过梅先生舞台艺术生活纪录片,受胜素影响也多所接触葆玖先生,见他们生活中的确带著梅派神韵,坐姿、站姿及手势、言谈举止都跟其他艺术家不同。但我的手指头扳不过来呀。
排练之前,导演为帮助我塑造人物,租四合院给我住,里面所有的摆设及照片都是梅兰芳先生资料,我安静地在里面住了一段时间,的确让我在表现人物、刻画人物内心活动时体悟到大师心境。在这个状况下,胜素教我梅派基本动作,领会梅派艺术韵律,后来上了舞台,的确展现自信,我一张嘴观众就叫好。
时代发展变化很快,观众文化层次以及知识面都不断提高,既然大家认可我们呈现舞台的方式,我们就好好合作。25年来我们相处时间非常长,没有过任何争执,这是一份很难得的缘分,我们就像家人一样。她不会别的,我也不会别的,我们的生活只有戏,排练场、舞台,就这样。我们每年巡演上百场,感觉很欣慰。
特别是我们一方面要继承前辈艺术家留下的经典作品与艺德风范,同时也要在青年观众间推广京剧艺术。京剧题材宣扬的都是传统美德,我至今记得1993年跟魏海敏等多位艺术家同台演出《四郎探母》,看到台下好多观众掉泪,深深感受一出好戏真能触动观众内心情感。
王:胜素曾在您的《失空斩》前面唱《洛神》当开锣 (梅派《洛神》,当开锣唱),您也曾在胜素的《鳯还巢》助演洪功,今年《霸王别姬》您演韩信,韩信虽然在历史上关键,但说真的未必要出动您演出,这样的合作让我们感受到不仅仅是戏的品质保证,更多的是不计较戏分的无私付出,令人感动。
于:舞台上就像前辈说:「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霸王别姬》的韩信戏不多,其他青年演员也可以演。但对我们来说,既然大家喜欢看我们两人合作,我们就好好合作。每一出合作的戏,无论谁为主、谁为辅,我们都非常认真严肃地从角色、剧情、人物去分析去安排,希望这个戏能够让观众感受到分量。韩信的戏分在那里,再怎么演也不可能漫过虞姬,但我就是当一个正戏来演。京剧讲究「一颗菜」,每一个角色都不能塌腰,这样观众看起来才好看,才饱满。
王:《霸王别姬》上半场比较碎,可是您的韩信一出来,整个气势就镇住了,分饰两位大王的刘魁魁、胡滨也是青壮演员。
于:他们拜师杨赤,都是袁世海先生再传弟子,我跟他们说:「当年你们师爷在台湾打下基础,你们两个霸王在舞台上要充分发挥。」包括危佳庆的项伯也演很好,他们对袁派艺术心存敬畏,令人欣慰。

薪火相传,因材施教忌墨守成规
王:二位都是十几岁开始学戏,有哪几位老师对您们影响很大?
李:我是1979年考入河北省艺术学校,学习京剧表演。启蒙老师齐兰秋、刘秀荣、刘元彤、梅葆玖、姜凤山等几位老师帮我打下非常好的基础。在校时每星期要看一场电影,我常看梅爷爷的《宇宙锋》、《贵妃醉酒》,那时我很喜欢那种风格,就想学梅派。
于:好的京剧演员必须要有好的师承,每位演员成长过程中都离不开几个重要阶段的老师。我10岁考入沈阳京剧院学员班学习京剧,武戏的启蒙老师是黄云鹏先生,文戏是杨元咏先生,两位老师在唱念做打各方面,给我打下扎实基础。老师们个个无私奉献,天天跟我们朝夕相伴住在一起,管理我们的生活、排练,这6年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之后到了中国戏曲学院,再接受恩师,现在85高龄的叶蓬老师,也是叶盛兰先生长子的指导,加上李世霖、王世续、何金海等前辈艺术家亲传,他们都是我艺术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老师。
我们教学采两轨制,一轨学文戏、一轨学武戏,这边学伍子胥,那边学《林冲夜奔》;这边学杨延辉,那边学《八大锤》。我特别佩服这些老师,他们会根据你自身条件,因材施教。例如胜素,老师认为你适合青衣就不会让你唱刀马旦,但是你还是要学武旦,以梅为主,以武为辅,才能成就到今天。
随著时代发展,现在除了清楚自身条件,还要了解顺应当代审美需求,不能墨守成规死学,例如梅大师当年在表演服装、音乐、舞蹈等方面进行改良,我们特别有幸,能在梅大师、袁世海、杜近芳、叶盛兰这些艺术大师大力传承创新下,从事自己喜爱的艺术。

王:这次《杨门女将》、《霸王别姬》、《打金砖》、《龙凤呈祥》4出戏是30年前来台演出的戏码,回想30年前《杨门女将》演出时,我看著台上的杨秋玲老师一直哭,实在是我看过影片中的她是23歳演穆桂英的样子,怎么1993年来台演出已近60岁,顿时感觉30年时间被偷走,如今又过了30个年头,当时杨老师年纪比胜素现在稍大一点。
李:我今年都57了。
于:我在幕后面看胜素的穆桂英出场,那个角度跟30年前杨老师出场一样,《龙凤呈祥》也是,30年前是杜近芳老师,30年后出现的是胜素。30年前、30年后都是盛况, 令人备感珍贵。
王:您说过会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为京剧不停息地耕耘播种,现在很多人选择在手机上看影视作品,特别是这群青少年,请问如何吸引他们进剧场看戏?
于:传统艺术本身是严肃的,虽然我们从事传统艺术,但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鼓励演员,包括我自己,多接触学习新事物。我们尊重传统戏曲内涵,同时在舞美上做象征性改变,让观众有新意,例如《霸王别姬》里的《十面埋伏》音乐,过去可能只有唢呐,现在加了琵琶,感觉不一样。我们这一代该向梅先生学习,移步不换形,小改大变样,让传统戏有新活力。
我鼓励年轻人接触微视频,一方面交流艺术,二方面作为日常训练,例如刘垒会在晚上做直播吊嗓子,我看了给他发讯息,说这字该怎么唱之类的, 也是锻练。他们透过新媒体新平台积攒人气,圈了很多粉,现在他们演出也有粉丝拉横幅,比我们过去好多了。
李:这时代一定要透过各种现代平台推广京剧,一些青年演员平常没演出会做抖音,抖音全球用户好几亿,目标群为90后、00后年轻人,影响很大,只要做得好,还是可利用来推广传统艺术,吸引年轻观众,事实证明效果很好。我们也唱京歌,本来不太懂戏的在听了新元素的京剧后,喜欢了就走进剧场看戏。
于魁智X李胜素X王安祈 30年时空映照,25年京剧奇缘(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