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靜吉
-
藝@書
《創造力的激發》書摘
知名心理學學者,也是台灣劇場發展重要推手的吳靜吉博士,長年研究「創造力」的奧秘,將心得彙整為這一本《創造力的激發吳靜吉的七十堂創造力短講》,透過心理學實證、幽默故事、名人名語,從觀念構思、精緻化、倡導到最後實踐,為讀者層層揭開激發創造力的訣竅。本刊特別選摘書中精采篇章,與讀者分享吳博士的機智與文采。
-
專欄 Columns
觀衆從哪裡來?
在一個預算中有觀賞演出經費、在生活風格中有藝術活動的社會,觀衆真心誠意地尊重藝術工作者,同樣地,藝術工作者的心中永遠在乎觀衆。台灣的藝術教育沒有培養足夠的有品味有紀律的觀衆,藝術工作者可以透過正式的教育體制與終身學習的非正式管道,讓我們的社會能「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
-
專欄 Columns
國際表演藝術協會聯想
我的夢想就是希望所有的表演藝術團體、表演場所、藝術經紀公司、各級學校藝文中心、藝術節、表演藝術相關的社團或基金會、文化局、文化中心、文建會及其所屬的相關機構都能夠聯合起來,平起平坐,交流互助,靠會員合作的力量,為台灣的表演藝術開創更好的表演空間和機會,造就更多的藝術人才,培養更多的藝術領導人物。
-
專欄 Columns
多元智慧的理論找到了表演藝術才能的科學證據
表演藝術界的朋友在回想成長的歷程中,是否覺得自己優勢的智慧缺乏有利環境,但終於還是突破重重困境而有限制地發揮。不管你的回憶是什麼,我們可以很慶幸地說,終於有個心理學家尋根究柢,肯定了音樂、肢體動覺等等的獨特智慧,而且可以應用自己擅長的智慧在某一相關的領域中表現創意。
-
專欄 Columns
再探華文戲劇節
想想奧運四年才舉辦一次,而亞運也是四年舉辦一次,華文戲劇節也不必急著年年舉辦,而是如何把每次的戲劇節辦得活潑創意、多元發展才是重點,而在每兩屆之間,可以舉辦一些小型的、專題性的深度對話,以及成長導向、創意激發的交流。
-
專欄 Columns
攸關藝術未來的「守門人」
當我們進入公元二〇〇〇年,在敎改上九年一貫制課程改革將「藝術與人文」列入七大學習領域正要試辦的今年,我們必須面對「守門人」的重要性的問題。藝術界的人在從事藝術敎育時,必須有「學習者中心」的概念,讓學習者從互動中主動建構藝術對他們的意義,你是他們最好的守門人,而這些受敎者以後也是你作品最好的守門人。
-
專欄 Columns
國際兒童民俗藝術敎育會議的聯想
大陸、美國、日本可以依賴其強勢的明星地位吸引國際注意,而台灣在文化上得要靠其整合最佳的資源、發揮高度的創造力、展現最佳的演技,才能轉移別人的眼光,進而得到別人的尊重。今年七月十七到二十二日在宜蘭舉辦的國際兒童民俗藝術敎育會議就是一個好的開始。
-
專欄 Columns
被迫的喜悅心情
抱著被迫的喜悅的心情,我經常會有一些意外的發現,有些發現還能澄淸自己的錯覺。一個硏討會的成功,不是只求答案,而是能夠激發辯論,提出値得深討的問題、分享經驗和「英雄所見略同」的發現,或是因挑戰而互相認識。
-
專欄 Columns
山不來就我,我來就山
父母和師長認眞的對待戲劇活動,讓這些靑年學子在專業人員的輔導下共同體驗戲劇的創作、訓練、排演,最後將他們共同參與完成的作品公開演出,讓更多的人分享他們的體驗,創造共同的回憶。
-
專欄 Columns
談創意夥伴
創意夥伴並不是新觀念,而是新主張和新行動。在回應全球化和本土化的緊張時,創意夥伴的關係就應運而生。兩岸交流至今已開放十年,不論文化、藝術和政治,兩岸都應該成爲創意夥伴;兩岸在政治上的衝突,應該化爲創意夥伴的關係。
-
專欄 Columns
尋找台灣的文化隱喩
今年暑假,八個表演藝術團體將要去參加亞維儂藝術節,到底要以什麼樣的主題才能顯現台灣表演藝術的特色?或甚至藝術該如何反映台灣的文化特色?就像歌劇能成爲義大利的文化隱喩,具有台灣特色的表演藝術成就當然也可以成爲台灣的文化隱喩
-
專欄 Columns
辣媽媽的關愛眼神投向了無名小卒
當「媽媽」不出國的期間,她幾乎每次開演前都會搖鈴,等觀衆全部注意力集中她臉上時,她只說一句話:辣媽媽是奉獻給劇作家及所有劇場相關事物的,希望大家能享受今天的演出。顧名思意,辣媽媽是以培養、發覺劇作家爲其重心,而所有相關的劇場藝術家也跟著水到渠成地成長。
-
十年演藝
表演藝術二十七變
十年來的台灣因著解嚴後釋放的自由及世界局勢變動後的廣闊空間,直接或間接觸動表演藝術的大小變化,但眞正影響表演藝術發展的是經濟的實力和展現這種實力的高度意願。政治的自由和經濟的富裕改變了人民的生活風格,觀賞或參與表演藝術就是這種生活風格改變的現象之一。這種政治的自由和經濟的繁榮也影響了藝術家及團體對於如何經營產生了巨大的改變。
-
專欄 Columns
戲劇經驗可以創造靑少年美好的回憶
靑少年原本就是戲劇化的,活在戲劇中,也要靠戲劇解決衝突,將戲劇成爲靑少年學校敎育的一環,也是最適性的敎育,符合靑少年的成長需求,當然也符合敎育的原理。
-
專欄 Columns
期待世界華文戲劇節
相對於法語戲劇之於亞維儂藝術節,英語之於愛丁堡藝術節,華人散布世界各地,全世界有四分之一的人口應該都懂華文,而我們是否也可考慮一個世界的華文戲劇節?
-
專欄 Columns
企業與劇場「調戲新配」
「你是在黑暗中拼命的對面前走來的美女眨眼,你淸楚你在做什麼,可是她並不知道,廣吿就是把燈打開,讓她看到你的好處而投向你。」劇場行銷人員就是打亮那盞燈的人,請觀衆、社會、媒體、企業界,甚至政府人員都能淸楚看到他們的表現而走近、支持劇場。
-
專欄 Columns
藝術與文化的發現之旅
以亞維農的戲劇節來說,一年主辦單位邀請的團體約有四十五個,而其他近四百個團體完全是自費。團體和當地將自己住家改爲表演場地的業主訂下契約,經過多年這些業主便開始組成了委員會。而街頭的表演更是在共同的社會互諒下舉行的即興表演藝術。在八月約一個月的戲劇節及其前後各半個月期間就讓當地居民賺足了一年所需的所有費用。
-
專欄 Columns
表演藝術團體的自我追尋
台灣的表演藝術行業、團體,在邁向成熟專業的獨立自主路上(包括創作方向)可說也在追求認同中。譬如大家常常在會議中談論,到底表演藝術在社會發展中眞正的意義在哪裡?這意義不僅是指藝術家或文建會的定義,而主要是對消費大衆及贊助者的意義。
-
專欄 Columns
藝術的英雄本色
應是互相尊重異己的時候反而急躁不安,甚而產生誤解與成見;更應要互相欣賞以增加創作素材、共同開拓資源的時候,反而無法設身處地。這樣的危機也許只是民主社會中的一個過程,但我們到了必須進入另一個境界的時候了,那就是我們需要容忍,我們需要建立藝術生命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