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如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場新偶像
台灣劇場小天后─徐堰鈴
今年初台新獎的年度評選入圍會議上,徐堰鈴成為無法讓評審們不注意的名字,不只是演出量大,而且各種角色都有,從屏風表演班《女兒紅》的客家婆婆到幾米《地下鐵》裡的企鵝,每一次出現,都在舞台上成為亮眼的焦點。
-
專題
「學生沒有摸索的義務」
完整體系的建立非常辛苦,可是卻是戲劇教育不可或缺的根基。李國修抱持綿密紮實的堅持,一步一步地從戲劇認識觀開始扎根,為的就是要讓學子省去盲目摸索的時間。
-
專題
前菜?還是正餐?
劇團的表演訓練班是演員之路的開始之一,它未必是最健全的路,但絶對是開啓表演生命的一扇窗。 然而,沒有延續性的劇團表演訓練班,對於想踏上演員之路戲劇愛好者,看來只是開胃前菜,要品味能果腹充飢的正餐,需要長時間的累積。
-
專題
為新生代喝采!
他們的共同特色都是練就了一套適應環境的本領,不管是出身戲劇、舞蹈、音樂或傳統戲曲的領域。有的幸運兒因為師長前輩特別拉了一把,從而確立自己的志向,當然也懂得飲水思源;有的人卻在環境的競爭條件下,耐心等候自己最閃亮的一刻,從容地接受台底下的掌聲!
-
劇場思考
說「母親」,何必太沉重?
當代台灣劇場的母女關係往往被塑造成親密仇敵,基調沈重,而且常不小心就流於討論,忘記了以戲劇的手法包裝。討論母女關係的戲,有輕盈的可能嗎?
-
遊藝場 ART SPECE
堅實硬體內的一股和風
就士敏廳的色系、氣氛來看,的確是和風洋溢的空間,淺色系的地毯、淺褐色的舞台、淡色系的基調,乾淨、舒服的指數可列為台北展演空間的冠軍。
-
特別企畫 Feature
美好的仗還會打下去
在台灣政治改革史中,劇場人一直扮演著批判者的角色,無論是由劇場直接走入政治者如李永萍,或是用戲劇直接批判政治、台灣現況的如王墨林、魏瑛娟,他們藉由參與社運表達他們的建言,正如魏瑛娟說:「沒有任何媒介比戲劇更接近、更易表達政治立場,尤其是和觀衆直接面對面的爆發力。」
-
台前幕後
貝克特的烙印
對賴聲川而言,貝克特的劇作就是他的老師,他說:「貝克特教我太多太多東西了,要發掘貝克特、完成貝克特都來不及了,怎麼可能還去斷章取義地借用他、完成自己的藝術表現!」
-
新秀登場
舞台是表演老師的實驗室
台大戲劇系講師姚坤君,是目前劇場界備受期待的實力派演員。從土木科系出身,到半路出家栽入戲劇天地,從接受學院、舞台專業訓練的洗禮,到現在嘗試不同表演型態的挑戰,姚坤君以演出與教學經驗雙管齊下,充實自己,也造福學子。
-
台前幕後
流體的做答
面對場景極瑣碎的劇本,導演傅裕惠思考著如何將所有的片段流暢地串聯起來,如同操弄著俄羅斯方塊,好讓他們墜落得美麗而優雅、帶刺卻輕盈。
-
台前幕後
帶刺的語言
關於創作,紀蔚然認為一個好作品必需要「帶刺」,也許立場不夠政治正確、也許論調不為人所接受,可是一個不帶刺的作品,就是一個甚麼都沒有的作品。一個作品若只想討好觀衆,就容易喪失自己的特色。他想看到帶刺的作品,也堅持寫出帶刺的作品。
-
藝人館
多重身分只爲成全一齣好看的戲
演員阿斗、導演阿斗、團長阿斗重重的身分只是為了成全一齣齣好看的戲;阿斗認為好看的戲,觀賞時是有趣的、看完後很有感覺,而這簡單的要求,就是他作戲的最大目標,也是成就感的來源。
-
台前幕後
劇場老將回鍋,一起志同道合
面對九二一,多數人選擇的記憶方式竟是遺忘,這般的冷冽態度讓王墨麟無法承受。在《黑洞》這齣戲裡,王墨麟希望能呈現強烈的地震、黑洞的意象,在敘述與演出之間呈現他對人性的觀察。
-
台前幕後
黑色歌舞,數盡江湖滄桑
排戲過程中,蔡振南不時吐出的詩化語言是排練場最動聽的聲音。此外,蔡振南的人生經歷、對社會細微的觀察,也拓展了羅北安與其他演員的視野。比方像是黑道的邏輯、言行舉止等等細節,在多方討論後越來越具體。
-
台前幕後
大家作伙組劇團
「演多了別人的戲,總會想演自己的戲。」同為演員出身的郎祖筠與趙自強不約而同地有這樣的想法。於是呼朋引伴,郎祖筠找來了春暉集團總經理陳俊榮,趙自強則集合了李永豐與賴聲川,分別成立了「春禾」與「如果」劇團,來實現累積多年的舞台夢。在六月,更不約而同地展現他們第一次非凡的風采。
-
特別企畫 Feature
出神入戲,劇場展現修行人生
若以「修行」的觀點來觀看現代劇場中的創作者與其作品的關係:劉靜敏的實踐、轉化,展現了當代劇場中獨具一格的表演模式;王榮裕借用民間信仰的元素,呈現生、猛的表演特質;賴聲川多齣富含寓意的作品,無形中傳遞佛法的質感。無論是信仰上的昇華,或者是創作上的啓發,他們都帶出了戲劇與宗敎(信仰、修行)的微妙關係。
-
戲劇
多元戲劇的展場
彷若世紀末總要有個大回顧、總整理之類的儀式,此次的屛風演劇祭即有大會診的味道,不同劇種、風格的劇目在三個禮拜內連演,雖然劇場是小的,但是劇目卻包羅萬象,短短三星期可以看到風格迥異的演出,無疑是進入戲劇大觀園。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尋找新時代的戲劇繆斯
在浩瀚的網路中,有明確目的的網路族可利用搜尋引擎快速連結相關的網站;而喜好漫遊者也可享受著無目的的探險樂趣。但共同的遺憾是,兩者仍時常面臨過多網站無從選擇的窘境。雖然表演藝術類的網站,在網際網路中佔有的比例不大,但是可觀的數量與種類也常令人迷失其中。因此,本刊特地邀集一些有網路經驗的表演藝術工作者與網友們,根據他們自己的經驗與需求,從戲劇、音樂、舞蹈、綜合等類別出發,來爲讀者推薦値得一探的網站。 網路上關於戲劇類的訊息五花八門,不管是傳統戲劇、歌舞劇、明星演員、工會組織甚至舞合技術都擁有屬於自己的網站,琳琅滿目多得足以滿足各類劇迷的需求。但是劇場人的網路世界又是怎樣的風景呢?有哪些驛站是他們迫不及待地想要引領你去遨遊?本刊訪問到戲劇工作者賴聲川、李賢輝、梁志民請他們爲讀者推薦値得駐足的戲劇類網站。
-
台前幕後
帶領京劇跨過傳統與現代的紅海
雖是頂著宗敎意味濃厚的劇名,《出埃及》主要探討的還是人性的衝突。創作過程中,導演鍾傳幸努力將摩西還原成「人」的角色,她堅信,因著人性的不完美、人性的懦弱,才會有好看的戲。鍾傳幸認爲只要討論人性,必能跨越古今、地域、性別、階級,她藉著《出埃及》更透視人性也更了解自己,同時也體會自由的重要性。
-
回想與回響 Echo
當莎士比亞遇上臨界點……快閃!
臨界點劇象錄團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推出十齣作品,其爆發力讓許多劇團難望其項背。雖然,本次劇展習作性質濃厚,劇目多流於平板、類型化,也有表演生澀、詮釋矛盾等問題;但是對這些劇場新手而言,「臨界點」讓團員有做戲的機會,有作品發表的管道,讓每一齣戲有被觀衆檢視的時空,扎實的扎根工作或許並不亮眼,然而做戲的誠意與堅持卻是讓「臨界點」繼續走下去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