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專題 專題/九年一貫蹣跚走來/現象省思

老師,請多多「利用」表演團體!

《九年一貫》新課程實施後,表演藝術團體成了學校實際施作藝術與人文領域最有助益的資源,學校不應如過去般被動接受藝術活動,而是應該主動建立與表演藝術團體之間溝通的管道,以便能夠獲得更有利的資源配合。

《九年一貫》新課程實施後,表演藝術團體成了學校實際施作藝術與人文領域最有助益的資源,學校不應如過去般被動接受藝術活動,而是應該主動建立與表演藝術團體之間溝通的管道,以便能夠獲得更有利的資源配合。

表演藝術團體進入校園推廣藝術活動行之有年,但這樣的接觸多半僅限於單向表演推介。《九年一貫》新課程實施後,表演藝術團體成了學校實際施作藝術與人文領域最有助益的資源,學校不應如過去般被動接受藝術活動,而是應該主動建立與表演藝術團體之間溝通的管道,以便能夠獲得更有利的資源配合。

許多藝術團體或個人基於欣實人口培養等因素,積極與各級學校合作,努力於各項藝術結合教育的工作;然而,多數團體仍停留在表演節目的推介或表演技法的基礎傳授,對於整體新課程的協助過於窄化。就表演藝術團體而言,兒童劇團和部分現代舞團進入校園推廣較早,因而累積的校園經驗較豐富。在教改政策方向確立前後幾年來,多數團體除了到學校示範表演之外,也陸續推出表演藝術研習營或師資培訓班。

但是這幾年一直深度參與戲劇教育師資培訓工作的容淑華,對於這樣的形式卻不以為然。她認為,表演團體對於學校教育並不完全了解,只是片面認定表演相關的學習──像是演戲的技法、編劇等等──就是戲劇進入校園的型態,並不妥當,如此一來教育方向會有誤差。不過,她也發現,如果缺少了藝術團體的主動,向來居於被動角色的學校,也很難在社區裡找到藝術領域課程的資源。

劇場導演徐琬瑩也認為,教育劇場和藝術表演是兩條不同的發展路線。她說,目前有許多劇團積極從事校園和藝術結合的工作,但能夠分清此一槪念者很少,大多數藝術人還是以為到學校教演戲是戲劇課程唯一的路。她不諱言,連培育第一線師資的師範系統裡都缺乏藝術教育課程發展的具體計畫,「如果老師在學校時就沒有學到如何教藝術,又怎麼能夠期待他們進入學校教學生?」

就表演藝術團隊的立場而言,校園推廣是團體培養觀衆的行銷管道之一,因此會直接推介節目或傳授表演技法來吸引學生對表演藝術的興趣。容淑華建議,表演藝術團體舉辦的研習營,若能以學校教育需求為出發點,透過簡易的課程規畫,讓學校老師能夠以簡單的方式找到藝術教育入口,如此一來,民間的藝術資源才能真正有效挹注到「九年一貫」的課程裡。

從各藝術團體長期來進入校園推廣所累積的經驗可以歸納出,最有效的藝術教育資源整合方式,是國民中小學能夠檢視學校本身的特色、重新調整可以彈性運用的課程,像綜合活動等,以及社區週邊的藝術資源,然後主動與各表演藝術團體或社區劇場建立互動的管道,彼此交流,讓藝術落實於課程之中。

 

文字|王凌莉 新聞工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