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劇場快門
廖瓊枝老師於演出前上妝準備
地點:台北,國光劇場 時間:二○一一年六月廿五日
-
藝妙人物事
許雅紅 活著、演出 在日本震災區
她卅歲的時候,看了一齣日本帳篷劇導演櫻井大造的戲,深受震撼,於是加入台灣海筆子帳篷劇團,投入帳篷劇演出至今。她是許雅紅,大學念的是財務管理,一個禮拜有幾天晚上在Pub當DJ放歌,還煮得一手好吃的斯里蘭卡咖哩,曾經是網路新聞裡小有名氣的SourTime腳踏車廚娘。五年前,她在古亭捷運站附近開了家咖哩店,親朋好友口耳相傳,身邊劇場人幾乎都吃過兩三回,讚不絕口。在鴻鴻以劇場人為主角的電影《臺北波希米亞》裡,她的身影靈巧活潑,以一種專注堅毅的姿態,展現令人印象深刻的生命力。在許雅紅身上,你可以確切感受到「活著」的重量。 今年,她在食客們依依不捨的挽留聲下,毅然把咖哩店收掉,調整方向重新上路。冬初,她去了還在緩慢重建中的日本東北震災區,參與「野戰之月海筆子」劇團帳篷劇的巡迴,此篇專訪便是關於她在東北的一天,怎麼看待自身和東北地方的關係,怎麼過日子。
-
一本藝術經
科技與表演 無間合作的創作旅程
正當「科技藝術」成為劇場顯學之際,觀眾若非茫茫然不知劇場裡的科技與藝術孰為主從,就是舉起放大鏡極力檢視科技與表演是否在混種過程中失了本質。然而,近年異軍突起的編舞家/舞者蘇文琪,透過和聲音藝術家張永達、科技裝置葉彥伯等人的合作,以《W.A.V.E城市微幅》親身示範了當科技與表演同為創作發起概念時,便無所謂主從問題缺少任何一端,作品便不可能發展、主題也無從揭露。本刊特別採訪YiLab團隊,暢談《城市微幅》的舞台、視覺與聲響裝置如何並進落實,最終完成一場精采的表演。
-
藝@書
熾熱、敏銳卻又溫柔看著時代的眼睛
莫虛金(Ariane Mnouchkine,本刊前譯莫努虛金)是當代法國最重要的導演之一,她所帶領的陽光劇團,以創意的形式、誠摯的表演感動無數觀眾,正如她在二○○七年帶著陽光劇團首度訪台演出的《浮生若夢》所做的,讓所有與會的觀眾,留下一生難忘的劇場經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去年十二月出版的《亞莉安.莫虛金當下的藝術》中文版,由作者法賓娜.巴斯喀(Fabienne Pascaud)透過多次訪談莫虛金而成書,本刊特地選摘其中精采篇章,並搭配介紹專文,以饗讀者。
-
藝@CD
以樂說影 走過莫利柯奈的光影人生
走過光影人生五十年的莫利柯奈,是導演椅旁未真設席,卻在導演心中敬重有加、永遠虛位以待的電影配樂大師。訪談式傳記《莫利柯奈五十年一瞬的魔幻時刻》以活潑的對談,受訪者知無不言的坦率與真實,創造閱讀所能經驗最美的心神領會。
-
藝@CD
大師經典重編 飛馳鋼琴想像
古典名曲的創新改編,是許多音樂家喜愛的演奏形式。兩位鋼琴家的新專輯謝世嫻的《狂舞巴哈》與張凱雅的《敲敲幸福的門》,一位用佛朗明哥、夜曲、電音、探戈、鋼琴、極簡主義等譜曲來重新思考巴赫的意義,一位用爵士來重新詮釋貝多芬、李斯特、蕭邦、德布西創意盡在其中。
-
藝@電影
因為表演藝術 電影更豐富
這個文章大標看起來有點表演藝術自吹自擂的味道,不過對一月份的這幾部電影來說,卻是一點也不為過。從芭蕾舞到鋼琴家郎朗,從歌仔戲到擊鼓表演,又是國際又是台味,能說不豐富嗎?
-
藝@展覽
筆筆紮實 畫下屬於故鄉的生命歲月
繪畫功力紮實的中國畫家劉小東,在攝像機器強勢的時代,他寧可透過繪畫的過程,交代所見所聞所感的世界。去年他首次以自己的故鄉遼寧金城為作畫內容,發展出「金城小子」系列,描繪變遷的鄉土、變老的家人與兒時玩伴,以及同在老化中的自己。相關展覽也正在台北展出。
-
企畫特輯 Special 天籟之音 挑戰非凡任務
大衛.格里摩 再現巴赫絕倫經典
被譽為媲美魔鬼小提琴手基頓.克萊曼的法國小提琴家大衛.格里摩,十年內兩度挑戰灌錄被視為「小提琴的試金石」的巴赫全本《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這是很多大師級音樂家都不會輕易允諾的任務,而他做到了!此次來台,格里摩即將帶來這套經典,展現他非凡的詮釋與功力。
-
企畫特輯 Special
2011華山藝術生活節
第二屆「華山藝術生活節」在十月卅日圓滿落幕,其中焦點項目「表演藝術市集」,邀請來自香港、廣州、北京、韓國、日本、荷蘭、以色列、法國、比利時、加拿大及美國等地,共廿二名國際策展人來台參加,另國內民間組織及公部門策展代表的參加人數亦高達一百五十名。「表演藝術市集」精采的Showcase節目,涵蓋舞蹈、偶戲、傳統戲曲、現代戲劇、人聲合唱及打擊樂等,充分展現台灣多元的表演藝術實力,讓國內外策展人盡情體驗台灣表演藝術的驚人創意與內涵。
-
焦點專題 Focus
指揮星光幫2011 華山再論劍
在二十一歲以前就拿下霍洛維茲、濱松、魯賓斯坦三大國際鋼琴大賽冠軍,世界最年輕的大賽三冠王伽佛利佑克曾說:「拿下第一名的剎那間,我就已經成為過往的歷史。」是的,江山代有人才出,世上沒有永遠的第一名。在二○○八年六月,本刊曾以「指揮星光幫 樂壇聖手誰接棒」為題,選出三位四十歲以下年輕指揮。物換星移,今年六月《留聲機》雜誌推出的十位明日之星中,已經看不到他們列名在內。褪去生澀,尤洛夫斯基、哈丁、杜達美三位「老」將再也不是新星! 那麼,十位人選究竟有哪些?誰又將在下個世代獨領風騷?三位新星換誰做?就讓本刊為您掌握情報、洞燭先機!
-
特別企畫 Feature 2012台灣國際藝術節 情報首發
《暴風雨》來襲! 透視迪克蘭.唐納倫與他的莎劇表演法
我不斷跟自己說,別再跟莎士比亞搏鬥了,做點別的吧。我想的不是,我必須做另一齣莎劇,我想的是,做些不是莎士比亞的吧!卻還是一直回到莎士比亞。 迪克蘭.唐納倫 一九八一年,畢業於劍橋大學法律系的高材生,迪克蘭.唐納倫和尼克.奧門羅,組成「與我同行」劇團。 他們自願性失業,拿政府的救濟金,運用有限的資源作戲,從愛丁堡藝穗節出發,巡迴大小鄉鎮,最終回到倫敦,成功打響名號。 卅年過去,當初的小小劇團,演變成今日享譽全球、與英國國家劇院並列為兩大戲劇機構,並擁有一個俄國子團的國際性團隊。 他們製作冷門古典劇目,也引介當代劇作家的前衛文本,但搬演製作次數最高的劇作家,毫無疑問地是莎士比亞。 幾近空台的舞台設置,簡單有效的物件運用,導演迪克蘭.唐納倫的莎劇,僅憑藉著演員的表演,即讓莎士比亞如同我們的同代人,讓台下的觀眾與他同行。 究竟,迪克蘭.唐納倫的導演秘訣為何,將四百年前的劇本,活生生地在觀眾面前展開,沒有距離?讓我們想見的、已知的莎劇,每每都有我們未曾想過的新角度? 繼《第十二夜》後,迪克蘭.唐納倫的另一齣莎劇製作《暴風與》將在明年的台灣國際藝術節上演。趁此機會,本刊帶你一同探索、發現、透視他的莎劇表演法。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Tears of the Human Soul軀:一段竭盡毀滅的告白》
與各種特殊場域互動 石志如探索軀體磨難
甫於二○一○年底創團的樓閣舞蹈劇場,為舞蹈創作者石志如在故鄉嘉義市成立的現代舞團。名喚「樓閣」(Log),意在反映舞團追求空間運用的靈活彈性,作品亦多打破黑盒子或鏡框舞台等既有劇場空間,於不同的特殊場域演出,拉近觀眾與作品的距離,同時也重新探索了身體、空間、看與被看的想像和文本。 此次演出的《軀:一段竭盡毀滅的告白Tears of the Human Soul》,今年六月曾於嘉義首演,作品概念來自石志如與死神對抗的生命經驗,從肉體的病痛出發,圍繞著文明生活下人們的種種身心症:失眠、恐慌、心悸、胃痛、暈眩等,舞者以肢體詮釋在反覆大量工作中對抗著逐漸浮現的病痛,透過關節的扭轉、劇痛與窒息、重複的撞擊等強烈的身體語彙,表達了人們身體與精神的分離,意志對肉體磨難的冷眼旁觀等集體情境,而身體在爭戰中經歷毀滅而後重生,則毋寧是編舞者形於舞蹈之上,致獻給觀者的祝福與期盼。
-
戲劇新訊
軍隊中的孤獨個體,為何而戰?
當一個國家,連軍方都不相信自己有戰勝的機會,迷彩軍裝下的個體要從何尋覓戰鬥的目的?當家破人亡的戰爭遙不可及且難以想像,軍隊體制之於現今年輕人又有何意義?再現劇團新作《迷彩馬戲團》,編導葉志偉從投身軍旅的經驗取材,以「馬戲團」的概念借喻,賦予軍隊寓言的質地,形容在這個與世界隔絕的巨大集團中,結構底層那些失落的無數小兵,喪失了肉體和意志的自由,卻又不知為何而戰、該捍衛什麼的困惑、迷惘和恐懼。 葉志偉表示,「迷彩」是統一性和規格化的象徵,在講究集體幻覺的部隊中,「去個體化」製造了眾人團結一體的表面,但事實上卻豎立了人跟人之間無法溝通的高牆壁壘,變成在集體之中各自疏離的奇異狀態每個人都不想被孤立,但沒有人不是孤獨的。全劇以「反人體邏輯」的角度觀看軍中人類行為的變態、荒謬形式。軍人的身體符號與指涉,是生活身體以外的另一種系統,講求快速、精準、堅硬、直線、次序的標準,植入的過程也造成某種偏執強迫、反自然的精神意識。
-
音樂新訊
「聲振百里」音樂會 「打」破東西界限!
跨越東西方界線的「聲振百里」打擊音樂會,將由日本木琴天后安倍圭子、來自以色列的皮卡度(Perca Du)打擊二重奏及三位北市國樂手李慧、謝從馨與陳盈均齊聚一堂,在團長鍾耀光指揮之下共同演出。 七十四歲的安倍圭子是作曲家及馬林巴琴演奏家,四十多年前她以毛線、皮革或塑膠材質製作打擊棍棒,更與山葉樂器公司合作改良現代的馬林巴琴鍵盤,能演奏五個八度的音域,表現更豐富。另外,她也以擅長同時以六支棍棒演奏而聲名遠播。而皮卡度打擊二重奏由唐馬.耶利夫和阿迪.莫勒於一九九六年組成,因外型帥氣、演奏默契好而於國際急速竄紅,且獲得多個獎項。 此次邀請中西雙方同台飆鼓,將演出安倍圭子所創的經典作品《稜鏡狂想曲》以及鍾耀光給二位打擊與國樂團的《秦王破陣樂》等曲目,更委託新生代作曲家張瓊櫻譜寫新曲《酒狂》。而為了樂曲需要,本場也將加入合唱團參與演出,一場陣容龐大的音樂會,即將震撼登場。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莎士比亞的挑戰
在今日,不論東方或西方,搬演莎士比亞的劇本都是個挑戰。 首先,莎士比亞是語言天才,由於文藝復興時代的英國戲劇多在白天演出,舞台常是空台,其餘全憑觀眾想像,所以語言的感染力格外重要。莎劇的對白字字珠璣,修辭華美,意象繁複,可說收錄了人類史上最豐富的字彙。從高不可攀又難以馴服的語言,到舞台上可被言說、表述、傳達和理解的聲音,就是一趟足以讓人畢生不斷操演,無窮盡探索的功課。在主要流傳莎劇的英美兩地,尚且有莎劇語言表演的專門課程,而「莎士比亞」在中文世界的意義,更長期存在著轉譯上的尷尬:「莎劇」往往代表一種勉強稱為「詩」的不甚通順的修辭譯語所組成的所謂文學經典。其次,莎士比亞的劇本耐人玩味,提供多種角度解讀和不同面向探究,尤其對人性精闢的觀照,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世界共通性。面對開放性的文本,導演要採取何種觀點詮釋,將莎士比亞帶到當代觀眾面前,考驗著創作者對莎士比亞的理解和個人的美學策略。 二○○八年,英國「與我同行」劇團導演迪克蘭.唐納倫執導的俄語版莎翁喜劇《第十二夜》在台灣上演,為國內觀眾展示了一齣成功的莎劇製作,我們發現,莎士比亞不再那麼遙不可及,艱澀難懂。在重視導演詮釋權的當代劇場中,唐納倫的作品難能可貴地將舞台、角色及劇本的詮釋空間還給演員。導演之於演員,對他而言,就如同「教練之於球員」,導演唯一的責任,就是確保排演時的流暢演出。劇場永遠是最好的學習場所,透過排練場的集體創造與互動,他和演員之間彼此學習、互相啟發,如此的謙虛態度,也同樣反映在他面對經典的演繹上。一如唐納倫接受本刊採訪時的說法,選擇做莎劇,是因為莎翁不斷地給人驚喜;「你必須在謙遜與無知的狀態下接近莎翁。他不是為了教我們而在那裡,我認為,他像個同輩般,牽著手帶著我們,引領我們,到達無與倫比的風景中。」這位當代劇場大師的工作方法,或許可以提供一條路徑,讓我們更靠近莎士比亞一點。 江山代有才人出,在競爭激烈的全球樂壇,誰是下一個指揮大師接班人?繼○八年本刊首度推出「指揮星光幫」的專題,評比預言誰將是樂團指揮的明日之星之後,今年再度為樂迷們同步更新世界頂尖樂團指揮的最新名單。在歐美景氣持續低迷、交響樂團破產時有所聞的當前,年輕指揮出頭天,為老樂團改頭換面注入新氣象,似乎成了一波趨勢,寄望能藉此衝破低迷景氣的契機。這些樂壇新秀,多半出身音樂世家,從小展露過人的
-
專欄 Columns
我被莎士比亞殺了
詮釋和創造的本意,本來就是要建立在有沒有能力找到前人的不足或者未盡之情、未盡之言、未盡之理,而去補足它,這才達到了詮釋或創造的原則。否則,像我演完了《奧賽羅》,就算詮釋過了,那就不是了,而且大不是,我只不過是經過了一次莎劇的洗禮而已。不同的是,我用他的語言,照貓畫虎地過了一個場而已。
-
專欄 Columns
完美與掌控的隨想
直到不久前我終於了解,自己在做的即興,其實跟林老師要求的絕對,是根植同源的。因為我們都在追求一種極致的完美與掌控;她用時間與心力去琢磨作品可以呈現的絕對,而我則把脆弱易碎的完美放在每一個當下可被易動的掌控裡。也許在追求完美的過程中,完美永遠不會來;但每一個當下選擇的掌控都有機會在唯一的時間點裡達到剎那的完美,然後逝去!
-
專欄 Columns
爵士樂與汽車喇叭
對一位古典鋼琴家來說,卡普斯汀的作品,是一個非常好的爵士樂入門。古典鋼琴家們常有雄心壯志想玩爵士樂,但卻沒人會把這些樂曲寫成可以直接彈奏的譜,這點,常讓古典鋼琴家們不知所措但是,當卡普斯汀將爵士樂寫成了每個音、每個拍子都只要照著彈就可以的樂譜時,身為古典鋼琴家的我們,終於能彈出爵士樂了。
-
專欄 Columns
真
「真」的來源是在惶恐未知的情境下,透過莫名力量算出來不太確定但也只能是唯一依賴相信就是了的「真」。這讓做劇場的人鬆了一口氣,因為「真」在劇場中是件很弔詭的事:既然劇場裡的東西都是假的,表演也是假的,要怎麼表現真實?傳達真理呢?還是古人有智慧,一開始就知道「真」是來自於未知而暫時棲身的一條裂紋,配合算命師堅定詮釋口吻的一場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