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焦點專題 Focus 焦點二:探索
回探上世紀之音 描繪未來道路
透過對於廿世紀音樂的回顧,NSO的「探索」也是嘗試為未來開拓新的聲音道路。接續上個樂季引領愛樂者認識「新維也納樂派」,NSO這個樂季則推出斯特拉溫斯基與梅湘的作品;而在北市交與國臺交的樂季節目中,也恰好有相關曲目的演出相呼應,適可深化樂迷對廿世紀之音的了解。
-
焦點專題 Focus 焦點三:歌劇
國際卡司加持 歌劇盛宴拉高規格上場
各大交響樂團的歌劇製作,是國內樂迷難得觀賞精緻總體歌劇演出的機會,而今年適逢建國百年,各家端出的菜色自是更勝以往。NSO主打歌劇大師浦契尼,演出台灣少見的《修女安潔麗卡》與大家耳熟能詳的《蝴蝶夫人》;北市交則是把羅馬歌劇院的《阿依達》原味搬來,還有帕華洛帝接班人里契特拉加持;國臺交也難得演出歌劇音樂會,邀請國外聲樂家來唱貝多芬的《費黛里奧》。
-
焦點專題 Focus 焦點四:跨界
東西交流不稀罕 樂手演戲才新奇
跨界風潮玩了多年,今朝又有新路數!跨界成精的北市國繼去年讓團員跳舞,今年乾脆讓團員演出偶像劇,仿效日劇「交響情人夢」,搬演國樂界處境。也愛跨界的NSO也不遑多讓,除了與舞蹈、偶劇結合演出,今年中頗受歡迎的「頑皮家族」也將推出第二集,由團員梁坤豪與黃日昇繼續擔綱搞笑主持,相信樂迷已經在捧腹以待了!
-
焦點專題 Focus 焦點五:樂壇新星
三十世代好Young 迸發青春音符
音樂廳舞台上,耀眼新星總是格外令人眼睛一亮!這個樂季中,多位三十上下的年輕音樂家將成為這個舞台的新焦點,有中國鋼琴才女陳薩、韓國小提琴美少女申賢守、千里達鋼鼓演奏家里安.提格、奧地利擊樂天才葛魯賓格,還有指揮家與演奏家的青春活力組合:指揮家蘇柏軒vs.鋼琴家盧易之、指揮家朱.蓋爾vs.單簧管演奏家沙夏.拉圖青春魅力,即將洶湧來襲!
-
焦點專題 Focus 焦點六:樂團合作
破除門戶 團隊合作創新局
新樂季中出現了一個難得的現象,就是各團隊的聯手演出國樂團與戲曲團隊合作,或是交響樂團與國樂團聯手,最令人矚目的是NSO與北市交合作的馬勒《第八號交響曲》,對於樂迷來說,能躬逢其盛在一次音樂會中同時欣賞台北兩大交響樂團的聯演,實屬難得。
-
焦點專題 Focus 焦點七:貝多芬
永恆的經典 不變的貝多芬
樂聖貝多芬的魅力,總是穿越時空歷久不衰!這個樂季他再度發功,NSO、北市交、國臺交都不約而同地展演其作品。國臺交動作最大,浩蕩推出貝多芬「永恆久九」系列作為新樂季的主軸。而NSO也有三場迷你的「就是貝多芬系列」,讓你聽聽不一樣的貝多芬。
-
焦點專題 Focus 焦點八:國人作品
累積創作力量 期待更多新樂章
透過創作,才能累積屬於我們的音樂文化!各大樂團每年樂季節目中推出的委約創作質量,自然也是觀察在地音樂發展的的指標。新樂季中,NSO與國臺交都推出二至三首的國人作品首演,北市國也以新作首演慶祝十月。令人期待未來各團能在這部分加把勁,展演更多國人的樂章。
-
新藝見/新銳藝評
梨園.南管.傳統之於我/們
這些舞者將各人所學到的南管符碼,內化到自己的身體語言中,不讓身體被傳統框住,反倒用身體凌駕了傳統。這樣的過程,不但呼應了「傳統之於我們究竟是什麼」的探討,也回應了訪談影片中陳美娥所說:「現代的東西做好,以後也會變成傳統。」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追索源頭開創未來 「藝」觀當代亞洲
即將於十月下旬上場的香港「世界文化藝術節2011」,此次以「遊藝亞洲」為主題,從探問文化的源頭,一展當代的創作表現。除了有豐富的舞蹈節目如阿喀郎.汗的《源》、中國國家芭蕾舞團三齣舞劇《紅色娘子軍》等、香港舞蹈團《雙燕.吳冠中名畫隨想》、台灣無垢舞蹈劇場的《觀》等,也有表現傳統的上海越劇院與呈現當代社會的香港劇作,豐富多元中,看到當代亞洲的藝術活力。
-
藝視窗 News
來不及謝幕 配樂家史擷詠辭世
【台灣】 來不及謝幕 配樂家史擷詠辭世 得過三座金馬獎、兩座金曲獎,為《唐山過台灣》、《滾滾紅塵》、《阿爸的情人》、《魔法阿嬤》、《波麗士大人》等作品配樂的作曲家史擷詠,於8月22日中午因心肌梗塞引發多重器官衰竭病逝台大醫院,得年53歲。 父親是民族音樂學及作曲家史惟亮,但史擷詠卻與父親走不一樣的路。從電視、電影配樂到廣告歌曲配樂,從舞台劇、音樂劇配樂到遊戲配樂,麥當勞第一代到第十五代的廣告,還有《天下無雙》、《鐵血三國誌》等電玩近五千部的作品,幾乎每個台灣人都聽過。近年來更投身於電玩交響音樂會、組織台灣電影交響樂團,並且創下電玩音樂入圍金曲獎的紀錄。 有心血管病史的他,8月19日晚間在中山堂指揮台灣電影交響樂團演出創團音樂會「電影幻聲交響SHOW」時,身體不適但仍強撐指揮至結束,回到後台旋即倒下,經過兩天與死神拔河仍挽不回性命。來不及謝幕、走得匆促,讓痛失英才的藝文界不勝欷噓。(李秋玫) 「周先生」舞團於北美館星光夜演出 台北市立美術館週六星光夜,每週六延長開放至夜間八點半,期間所有展覽免費參觀,同時規畫主題式創意表演與演講活動,提供觀眾難得的美術館參觀經驗。其中,「TFAM畫像劇」系列節目自去年推出後深受好評,今年特別邀請編舞家周書毅和「周先生」團隊創作全新舞碼《重演》,結合空間與裝置,與國家文藝獎得主林璟如的服裝視覺,為美術空間創造多樣性的藝術交會。演出於9月10日和10月6日兩天舉行,詳情可參北美館網站:www.tfam.museum(鄒欣寧) 「舞躍大地舞蹈創作比賽」報名將截止 由文建會所屬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主辦「2011年舞躍大地舞蹈創作比賽」,報名將於9月8日截止。今年邁入第十二屆的「舞躍大地」,多位舞蹈創作者如譚惠貞、魏光慶、蔡彗貞、鄭宗龍、林文中、陳武康、黃翊、蘇威嘉等,皆曾參與此創作大賽而嶄露頭角。今年的比賽不分舞蹈類別,參賽者不分國籍年齡,參賽隊伍在三人以上、廿人以下,報名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臺北藝穗節—謝東寧、余彥芳和陳韻如
炎炎夏日,這個時候,能看什麼好呢?好像也就是藝穗節囉!今年,從第一屆即開始參加的波綠、頑筑、朱蔚庭再度現身!能將藝穗節舞成另一個「舞壇」,也是件頂好的事兒,像off-off Broadway吧! 今年,也好奇謝東寧的《壞鞋子》。此君在《PAR表演藝術》報導巴黎藝文動態已經年,近期回國成為強力藝評。現又跳上台來跳起舞來,膽識和才情令人羨慕,非常拭目以待! 另 外,同樣至國外走了一遭的余彥芳和陳韻如,也在此次藝穗節裡「埋伏」了兩部作品。余曾在○八年古名伸舞團十五週年公演以《邊界之二 境》言猶未竟的才情,令人驚鴻一瞥!懸念至今。希望能在此次的揮灑裡獲得滿足!她在周書毅「下一個編舞計畫」發表的作品犀利的影像和不馴的身影,即令人印 象深刻!八月底尚且在北藝大國際論壇有一作品發表,創作能量飽滿,值得一看!陳韻如也是近期國外獲獎的數位與舞蹈新人,此次與友人推出《看見》,非常令人 期待!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NSO馬勒系列「大地之歌」
《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r Erde(英文翻譯:The Song of the Earth)是馬勒創作生涯裡的尾聲,寫作於一九○八到○九年間。此時的馬勒正遭逢事業、家庭、健康的多重危機,他在閱讀過Hans Bethge於一九○七年出版的中國詩譯作《中國之笛》The Chinese Flute之 後,心境上產生極大共鳴後所創作,可以說是樂迷認識晚年馬勒創作風格至高之重要作品。而懼怕音樂史上作曲家宿命之「第九交響曲」的馬勒,特意避開「九」, 冠上「大地之歌」之標題,三年後卻也無法擺脫這心中最畏懼之心魔,就在第十號交響曲未完成之際,於一九一一年五月逝世。 NSO音樂 總監呂紹嘉正帶領NSO逐漸融合,雙方在上一個樂季中共同展現亮麗票房與氣勢。因而在新樂季中,筆者則更期盼聽見更多的雙方的水乳交融,以及NSO對於馬 勒晚年大作的詮釋。六樂章的《大地之歌》,兩位國外優異演唱家東西方意向與音樂的結合,更增添我對此場音樂會的高度期待!
-
企畫特輯 Special
「桃園縣多功能展演中心」正式營運 讓航空國門之都與表演藝術相遇
人口逾兩百萬人的桃園縣,在民國百年升格為準直轄市後,已成為人口成長最快、也是僅次於新北市的全國第一大縣。容納國際機場和數十個工業區的桃園,近年也在藝文發展上急起直追,二○一○年,文建會補助的「桃園縣多功能展演中心」正式落成啟用,是繼文化局管轄的「桃園館演藝廳」和「中壢藝術館」後第三個藝文場館,無論是場館規模、硬體設備、座位數量上,桃園縣多功能展演中心都以超越前兩座的態勢,爭取全國乃至國際藝文團體的目光。 硬體設備佳 迎接多元展演 多功能展演中心在一年試營運後,歷經各項藝文活動與金馬獎頒獎典禮的籌辦,於今年正式營運。這座外觀呈現科技感的銀灰色建築為地上七層,其主體意象為一自地面盤旋上升的連續律動帷幕,隱喻以航空為發展基礎的城市性格。 此外,展演中心包括可容納一千五百四十八席次的多功能展演廳、錄音室、排練室、展覽空間與戶外展演舞台。更值得一提的是其硬體設備,除了挑高廿五公尺、十八平方公尺見方、側台及後台腹地深廣的展演廳舞台外,也配置了全台第二套電腦吊桿升降系統show motion,由電腦程式設定操作十五道吊桿,提供各類型的劇場和表演需求。 依據中心的遠景規畫,未來希望除了戲劇、音樂、展覽等藝文展演外,將這座多功能的展演空間發展為流行音樂中心和文化創意產業中心,辦理大型演唱會或國際性演出,吸納台灣北區的觀眾人口,以徹底落實這個一千五百席次大型場地的功能。 環境劇場打破空間 精采表演接力到十月 為了慶祝正式營運,桃園縣多功能展演中心也特地於夏日舉行一系列老少咸宜的劇場藝術推廣和演出活動。該系列以打破既定演出空間、表演可自由移動的「環境劇場」為主要概念,先於七月廿六日起一連十天舉行工作坊,廣邀劇場工作者彭雅玲、鴻鴻、王榮裕、郎亞玲、蔡柏璋等授課,帶領對表演藝術有興趣的參與者走進劇場、認識劇場。 自八月份起,更有聲動樂團、在地搖滾樂團、及德國triosence爵士三重奏與蕭煌奇、官靈芝跨界合作之「秋天聽見鄧雨賢」爵士音樂會、舞鈴劇場、當代傳奇劇場等不同領域的表演節目,一路接力聯演至十月。首先登場的是聲動
-
特別企畫 Feature
Jazz,就是愛跨界
夏天一來,爵士的靈魂就會開始騷動。 百年來的發展,爵士樂從不甘心安於現狀。 它的音符在民族音樂中尋得元素, 在電影裡找得到密碼, 還可以將古典音樂去蕪存菁,裝上爵士的信條, 再用大鳴大放的即興重新詮釋。 點一杯啤酒配上熱情的團隊, 跨界的爵士Bar裡,要什麼?總是應有盡有!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從孤舟到旗艦
跨越四分之一世紀的感動
從萌芽到茁壯, 歷經舵手的引航和交棒。 NSO的樂章中有樂團的歡笑和付出, 也有觀眾的批評和掌聲。 廿五週年特別的日子,在回顧與展望中, 看見 四分之一世紀的驕傲,以及 四分之一世紀的感動
-
舞蹈新訊 節奏不設限
2011台北踢踏節 各國好手較競腳下工夫
說到踢踏舞,很多人直覺想到是一種整齊有序的愛爾蘭舞蹈。然而每年八月定期舉辦的「台北踢踏節」帶來的卻是自由、隨興又帶點幽默的美式踢踏。起源於 黑奴時代,由於美國政府抵制黑人製造任何會引起叛亂的噪音,黑人就藉著白人的木屐舞,融合造就成踢踏(Tap),展現他們不凡的節奏感。踢踏演變到現在已 成為一種現代舞蹈、甚至是一種風格運動。 「台北踢踏節」除了踢踏研習營、踢踏講座、踢踏即興之夜,更有踢踏舞演出,來自波士頓、洛杉磯、華盛頓特區、香港及台灣的大師級舞者和舞團雲集,踩踏出熱鬧獨特的國際踢踏表演。 眾 舞者們配合大幅度俐落的肢體擺動,腳下舞著錯落有致的節奏為夜晚精采開幕,接著重頭戲是三位美國踢踏好手分別各展身手─時緩時急、能嫵媚又可以大膽奔放的 變奏風格、活潑靈現又隱約有劇情穿插其中的街頭嘻哈節奏、身體動作和玩味拍子渾然融為一體的高超技巧。但是,不管是什麼樣的風格,配合現場演奏的爵士樂 團,隨時都會有讓觀眾驚喜連連的「即興」演出。
-
舞蹈新訊
年輕舞者登台競藝 雙舞盡展芭蕾風華
被譽為「台灣有史以來最好的芭蕾伶娜」的台北皇家芭蕾舞團團長吳青口岑,自高中赴美習舞,接受完整的西方舞蹈教育,亦多次在國際舞台上以優異演出獲 得好評。她返台後主持台北皇家芭蕾舞團,深感台灣芭蕾舞蹈人才的培育和登台機會艱困,從二○○九年夏天起,固定舉辦全國芭蕾舞大賽,以不同年齡層級的學生 為參賽對象,挑選經典獨舞片段競賽。 今年邁入第三屆的全國芭蕾舞大賽,將分兩天舉行初賽與決賽。承襲過往慣例,在芭蕾競賽之外,台北皇家芭蕾舞團亦將於決賽當天頒獎典禮後進行舞團公演,今年推出作品有《三部曲頌》與《日正當中》兩支,由藝術總監吳青口岑以拉赫瑪尼諾夫的Symphonic Dances, Op.45與柴科夫斯基The Dance of the Clowns等曲為靈感進行編創。前者依據舞者年齡的差異,在技巧、表現力呈現出循序漸進的層次;後者則隱伏舞劇的角色情境,卻不突顯敘事情節,形式上更近於現代芭蕾,充分展現了吳青口岑作為芭蕾教師與資深舞者對芭蕾技巧與大師音樂的理解力,也頗能反映舞團長期栽培舞者的成果。
-
專欄 Columns
我與世界
多想無用,只有拿起劇本看看今天的工作,要如何如何地去面對,邊看邊思考著,似乎,又找回了一些自我,也就像找到了沉思過後的我,自我開放,自我對話之後的我,我好像又可以對世界說:「你們來吧!」隨後又出現一個想法:今天的表演要真,要往自然走,千萬不要掉進劇本所賦予的「使命感」
-
專欄 Columns
合作、共識、還有別的
第二天一早我看著當空熾熱的豔陽急忙衝去現場,在車子靠近之前就看到那群大一的同學已經如火如荼地在捲地板。他們小心翼翼地試圖把受熱過軟的地板捲得平順完整,因為身為舞蹈人的他們了解,沒捲好的塑膠地板是鋪不出平整的舞蹈地面,而不平整的舞蹈地面對舞者將是痛苦的折磨。我滿心的感動,真不知這些互助、負責的美德是怎樣被培養出來的?也許這就是舞蹈的價值與功能之一吧。
-
專欄 Columns
打盹可以,請不要打呼!
隨著年紀的增加,我愈來愈可以釋懷一些事。現在,當我發現講座中有人正在「休息他的眼睛」,那也一點都不會干擾我。有時,我還會降低音量,盡量不要去吵到那些人,讓他們可以睡熟、睡飽一點。我得到了一些結論,不管是因為前一晚沒睡好,還是午餐吃得太豐盛,我們都會需要一些休息。只要記得一件事就好,要睡可以,但千萬別打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