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獻給「巨人」馬勒 演出「無所不包的世界」
紀念馬勒最好的方式就是演出他的交響曲,這個月,就有兩場馬勒交響曲的音樂會:以《第三號交響曲》作為樂季壓軸的NSO,以及以《第一號交響曲》慶祝創團十周年的普羅藝術家樂團,也分別以「龐大」和「巨人」的概念,獻給這個屬於團隊的光榮時刻!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繽紛印度 樂在傳統中的旺盛活力
對台灣人來說,印度是個「又近又遠」的國家,它是對台灣影響深遠的佛教的源頭,但因境內民族眾多也呈現了非常多元特別的文化景觀。相較於其他亞洲國家,在藝術上傳統的部分仍是最大主流,對表演的欣賞,則是聽到喜歡的音樂常會載歌載舞、搖頭晃腦,喜歡的段落會隨時鼓掌,但不喜歡時,則毫不留情地直接走人。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彼得.胥坦獲頒大獎 親身讀劇《浮士德幻想曲》
今年四月中在俄羅斯聖彼得堡舉辦的「歐洲劇場獎」,將大獎頒發給德國劇場與歌劇大導演彼得.胥坦,並搭配舉辦為期一週的藝術節,讓大師與青壯派創作紛呈。這次戲劇獎最具巧思而又深具含意的地方是:典禮由七十四歲的胥坦以讀劇演出來畫上句點!
-
藝視窗 News
兩廳院與北藝大合作開設「表演藝術場地營運認證課程」
【台灣】 兩廳院與北藝大合作開設「表演藝術場地營運認證課程」 鑑於國內許多大型表演場地紛紛興 建,亟需營運人才,兩廳院與臺北藝術大學攜手開辦「表演藝術場地營運認證課程」,課程包含有演出技術、節目企劃及劇場行政三類,今年將先行開辦演出技術類 課程,為期四個月。授課師資包含北藝大教授如平珩、楊其文、簡立人、詹惠登等,與兩廳院資深企畫與技術人員。演出技術類課程自即日起至6月10日為止招 生,上課時間自7月5日起至11月20日止,分為初階班及進階班,有必修與選修項目。招收對象為高中職以上畢業,對人文藝術有興趣者均可報名參加(進階班 需具劇場實務相關工作經驗3年以上者)。報名方式詳見兩廳院官網。 雲門舞集淡水園區新建工程開工動土 雲 門舞集淡水園區新建工程5月18日在淡水舉行開工動土典禮,將成為華人社會第一座以表演藝術為主題的文化園區。占地1.5公頃的雲門淡水園區,位於中央廣 播電台舊址,毗鄰90歲的淡水高爾夫球場,以及1886年劉銘傳建造的滬尾砲台,距離紅毛城車程5分鐘。根據雲門的規畫,建築師黃聲遠設計了自然與人文交 融的綠建築,由大陸工程公司負責營造,預訂2013年竣工。園區建築包括排練場、行政辦公室、佈景工廠,園區中擁有四個表演場所:350席次的雲門劇場將 定期推出雲門與中外團隊的演出,兩個排練場可以改裝為小劇場,草坪上的舞台可進行戶外公演。另也將以雲門時光隧道、展示廳以多元媒體呈現舞團的歷史、舞 作;也會針對不同年齡層學子設計校外教學、舞蹈夏令營、劇場技術研習班等活動。 台北藝術節威廉.佛塞特展 工作坊招生並徵募導覽志工 知 名編舞家威廉.佛塞(William Forsythe)應2011臺北藝術節的邀請,將於7月底至8月底在臺北松山文創園區,展出「與佛塞同步─威廉.佛塞新媒體藝術系列展覽」。臺北藝術節 特別策劃為期2天的舞蹈專業工作坊,並公開徵求導覽志工。舞蹈專業工作坊將於8月9、10日假松山文創園區4號倉庫展覽區舉行,邀請曾與
-
劇場快門
《支離破碎2—浮世德之咒》的舞者們
時間:二○○七年三月十四日 地點:台北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台北越界舞團藝術總監張曉雄的創作《支離破碎2浮世德之咒》,邀請台灣體育學院副教授黃建彪演出。 彩排記者會演出後休息時,自我要求勝高的黃建彪仍然不時檢視伸展其身體的線條,為求演出時的完美詮釋。
-
幕後群像 國光劇團京胡琴師與音樂指導
李超 為老京劇打造新靈魂
若說角兒是京劇的核心,可沒了音樂,角兒也就沒有了靈魂。而這個靈魂的打造者,就是編腔了。近幾年來,國光劇團的多齣新編劇如《金鎖記》、《三個人兒兩盞燈》、《狐仙故事》等,除了劇本精采,與劇情相依搭襯的新編唱腔也令人印象深刻,而這些創新京劇音樂的背後推手,就是該團的音樂指導李超。
-
藝@書
蕭條時期的「傷物」世代
擅長以巧合/命運為經緯,織出結構層疊、宛如故事錦繡的美國小說家保羅.奧斯特,放下繁複的說故事技法,在小說《日落公園》中,以淡而緩的筆觸,勾勒出一組美國年輕世代在○八年以來金融風暴下的肖像受過傷的、茫然失落的、將熱情投注於物的人們,悠悠蕩蕩,在看不見的未來與沉重的當下夾縫中,試圖維護內心微小的一簇火花
-
藝@CD
哇!有設計也有爵士!
異業的結盟推廣、精采的專輯設計,讓聆聽音樂增添了多重的趣味。日本服飾品牌UNIQLO把經典爵士專輯的封面放上自家T恤並與「藍調之音」合作了專輯《當藍調之音遇上UNIQLO》;台灣的爵士女伶Macy Chen與名設計師蕭青陽合作打造了一封封跨越時空的書信,在專輯After 75 Years中娓娓道來。上述兩張專輯,不但讓我們收藏了設計,同時也收藏了爵士。
-
藝@電影
台北電影節 瞄準英倫風光
今年的台北電影節的城市主題是「英倫」,透過英國影史上重要影片修復與名導處女作等經典重現,搭上導演艾佛利拍攝作家佛斯特的三部曲,以及精選這一兩年新片的「英倫潮流」,豐富的議題、類型多變,還有多部傳記式電影。
-
藝@展覽
速度的快感、死亡詩學的衝突
中國「七○後」藝術家李暉將酷炫冷硬的雷射光轉而作為呈現生命內向思考的媒材,近來並以動力機械展現的強大力量,來對照生命的荒謬與虛幻。此次來台展出十二件裝置藝術與雕塑,展現於不同於其他「七○後」中國藝術家甜膩風格的大膽嘗試。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當代傳奇劇場《水滸108Ⅱ─忠義堂》
睇看,搞什麼革命 當代傳奇二○○七年推出青春版《水滸108》,打的是嘻哈、饒舌、青年 軍,主帥不上場,滿場粉蝶兒(服裝視覺之感)群飛,少了京劇說故事的方式(身段程式、戲曲編腔、場次結構),多了大作家(張大春)演繹英雄聚義的哲理新 詮,整台戲靠著說書人提點精神,但終究骨幹氣血不足,不免疲洩。這回再戰《水滸108Ⅱ─忠義堂》,聲腔混搭(戲曲編腔加新編搖滾)仍是革命重點,賴宣吾 的服裝視覺意象透露了電玩版的華豔詭異,上海戲曲學院的班底比起當年五人飾廿八個角色壯哉斯容自不待言;尤其主帥(吳興國)領軍上陣,張大春繼續壓陣內帳 叫戰,有了宋江這號「皮反骨不反」山寨頭子的心機剖陳,忠義堂的聚散分合應該更有戲劇衝突主幹。其實,革命只是我用來戲說劇團每回的「玩很大」,劇團從不 革戲曲的命,滿堂耀眼繽紛仍要看老祖宗的玩意兒動不動人,〈三打祝家庄〉擺成了足球對仗,這場戲到底如何唱得,還是耐人尋味。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NSO馬勒系列「夏夜晨夢 馬勒第三」
一八九六年,馬勒在史坦巴赫湖光山色包圍下,他把這首廿世紀最長的《第三交響曲》彈給弟子華爾德聽,那是華爾德第一次到史坦巴赫找馬勒,對馬勒說:「您這 裡的風景美極了!」馬勒說:「您不必看周遭的景色,我已經把它們都寫進我的交響曲裡了。」因此這首曲子可說是馬勒的「田園交響曲」,馬勒對大自然的愛就是 它的主題。馬勒本人也說:「我這首交響曲,把所有大自然的本質都融入其中,不但有花草與動物,也有人類、天使與神,這是我作此曲的特殊手法。」此曲在一九 ○二年首演時,連一向對馬勒作品冷淡的夫人愛爾瑪,也承認那天演出「讓她也處於無法形容的興奮狀態,感動流下眼淚。」我個人在一九九七年聽辛諾波里 (Giuseppe Sinopoli,1946-2001)在米蘭演出此曲後,就迷上了它,尤其是最後一個樂章慢板。此曲是呂紹嘉的最愛,相信他對此曲的詮釋會讓您終身難 忘,因此千萬不要錯過這場音樂會。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專訪重建指導談〈Sololos〉
葉亞苾:這是一支反映編舞家「多重人格」的作品
〈Sololos〉首演於一九七六年,當時由布朗本人與Wendy Perron等舞者共同演出,屬於她早期發展結構式即興實驗的代表作《排隊》中一段。長度雖然僅約十二分鐘,但這組五位舞者中,有一位跳到一半就會出列擔任Caller的角色,也就是對台上的夥伴們發號施令,叫他們隨指令跳某一段舞句,甚至隨時要求他們動作逆著做。因此每場演出會因當天Caller的不同指令而千變萬化,舞者們除了對動作要純熟到可自然地任意改變正反順序之外,被賦予重責大任的Caller更要機靈地維持整支舞的架構,將舞作流暢地順利完成,實屬一齣身腦並用的高難度舞作。 此次為北藝大舞蹈系擔綱重建指導的葉亞苾(Abigail Yager)於一九九五至二○○二年間曾任崔莎.布朗舞團舞者兼布朗的音樂助理,並於九六年隨布朗舞團與夫婿楊銘隆一起在台北國家劇院共同演出布朗的舞作M.O.。離團至今,她除了任教於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舞蹈系,也是世界各地受歡迎的舞蹈技巧老師與布朗舞作重建者,曾在法國里昂歌劇院、比利時國家劇院與PARTS舞校、美國ADF舞蹈節、韓國(藝大)、與台灣(北藝大)等地授課或排舞。趁此機會本刊也訪問了葉亞苾,一談舞作內涵與重建工作的重點: Q:這不是你第一次為北藝大重建崔莎.布朗的作品;我記得上次是二○○五年帶來的是《組合、再組合》Set and Reset。這一次跟一群新學生合作布朗的〈Sololos〉,你有什麼樣的感覺? A:這裡的學生真是棒極了。這次的過程跟上次差別很大,因為上次的計畫是直接整合到他們最後一、兩年的課程裡的;這回我們沒有機會這樣做。所以這次的規模比上次來得小很多。另外,這次作品比較短,需要學的東西也比較少,可以不用花那麼多時間。表演以即興方式進行,所以不完全算是重建原本編的舞,而是要培養出相關的技巧和反覆練習。我覺得這沒有比較簡單,這個作品其實相當困難,不過所需的時間確實比較少。 但我察覺到一個很大的差異:我們這回沒有時間建立起作品從何而來、要表達什麼的根基,而我之所以喜愛崔莎的作品,很大的原因正在於其肢體語彙本身常
-
舞蹈新訊
《洄游舞集─流浪女》 舞出漂泊不歇的女工群像
根植南台灣的廖末喜舞蹈劇場,以「洄游舞集」系列串聯起舞蹈與土地、文學的深度對話。過往曾將葉石濤短篇小說、作家楊逵之妻葉陶與鍾理和之妻鍾台妹生平改編為《紅鞋子》、《土匪婆》、《台妹》等舞作,今年邁入第四回合,延續改編文學的脈絡與對女性身分的關注,以擅長描繪小人物血淚的楊青矗之作《工廠女兒圈》為藍本,編創出《流浪女》,由四位編舞者以肢體呈現台灣經濟起飛時代的邊緣女性樣貌,也賦予今昔對照下,女人心事的同與不同。 楊青矗的原著以六○年代的加工廠女工為主角,描繪出工業時代中,前仆後繼進入工廠成為小齒輪的女人們,如何在日復一日的作業流程中,將自己的青春年華換算為金錢收入,貢獻給己身所出的家族,從而為台灣形塑今日富裕社會的雛形。在文學評論家彭瑞金的建議下,洄游舞集突破過去以舞描述文學女性的風格,選用這個市井小民為主角、具時代與社會意義的小說,由林宜頻、謝杰樺、李柏金、王乙航選取書中〈鄉下來的流浪女〉、〈昭玉的青春〉、〈跋起飛的年代〉等段落,呈現出女工離鄉背景的徬徨、不同性格的女子情誼、工作的辛酸和對未來的盼望運用數位媒體與舞者的肢體舞動,賦予原作跨越時間的當代意涵。
-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林文中舞團《小南管》
一個熱愛表演藝術的文字工作者,不論在台灣或國外,走到哪看到哪。在音樂中釋放壓力,在舞蹈裡找尋自我,自戲劇中體驗人生,從戲曲裡咀嚼回憶。 看到林文中舞團又要推出另一個「小」系列的作品,第肆號《小南管》,尚未來得及仔細閱讀相關介紹,便毫不猶豫地刷卡買票。從二○○八年的創團首作《小》、○九年的《情歌》到去年的《尛》,編舞家在所謂微型劇場的概念下,除了最主要的肢體動作建構,也試圖對文字與意義的對應關係作一番有趣的解讀,最初的《小》如是。接續的《情歌》亦在各式動人情歌的旋律與詞意間,勾勒出張力十足的情感織網。去年的《尛》則在巴赫的平均律裡,玩起了童年積木的遊戲,而且在令人目不暇給的快速變換中衝破空間的局限,其展現的獨特創意與簡潔俐落的肢體語彙,不但不能讓人「小」看,相反地更值得「大」力推薦。 因此,這次的《小南管》著實令人期待,當現代舞遇到傳統南管雅樂,是接受西方舞蹈訓練的身體,朝向梨園科步的試探?抑或是在餘音繞樑的南管吟唱中,體驗緩慢凝結的時空感?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
音樂新訊
現代音協首演作品聯展 十一位作曲家上陣
中華民國「現代音樂協會」創立於一九八九年,廿多年來一直以促進國際音樂文化交流為宗旨。協會並以「國際現代音樂協會台灣總會」(ISCM-Taiwan Section)之名加入「國際現代音樂協會」成為會員國。後者這個國際最大、歷史最有久的音樂組織創立得更早,是一九二二年由魏本、亨德密特、巴爾托克、高大宜、奧乃格、米堯等作曲家,在奧地利薩爾茲堡所成立為倡導當代音樂演出之國際性組織。 現代音樂協會成立以來,已舉辦過為數眾多之專業活動,包含了系列演講、座談會、學術會議、音樂會、參與國際性展演活動與邀訪國際音樂人士來台等,並多次承辦作曲比賽。目前已出版十餘張會員個人作品CD專輯。而此次的「2011現代音協首演作品聯展」是成立至今首次大舉辦會員作曲家委託創作及世界或台灣首演作品之發表活動。兩場音樂會將發表十一位從七十歲至二十五歲資深、中壯及年輕世代之會員作品,包括沈錦堂、謝隆廣、林進祐、連憲升、潘家琳、李政蔚,及甫自國外學成歸國的林京美、謝蕙馨,與尚在國內就學的李軒慧、陳一涵、林盈婷等獨奏或室內樂重奏樂曲。由協會所附屬的「現代音協室內樂團」假十方樂集音樂劇場演出。
-
講古—舞思舞想
怪咖舞者
我選擇的舞者都有點怪咖,科班出身的舞者不多。換句話說,他們大多不符合既定的舞者形象。古舞團十多年來從不甄試舞者,因為沒有把握在兩個鐘頭的競爭之下選出確定可以共事的舞者。所以我選擇用觀察來搜尋,在平時的各種舞蹈場合,在工作坊裡,一些肢體能力和性格都有潛力的舞者漸漸被定位出來,時機到時我就發出邀請。事實證明,這麼做的結果運氣都不錯。
-
企畫特輯 Special 女性觀點解讀童話《睡美人》
《美麗沉睡者》 還原愛情的殘酷真相
面對沉重的工作壓力,如何找到呼吸的出口?在日復一日機械般的行為模式中,我們找得到存在的價值嗎 ? 長期關注現代人憂鬱的生活處境,探索女性成長、自覺議題的編導張嘉容,新作《美麗沉睡者》從經典童話《睡美人》出發,以女性觀點解讀這則古老神話,還原愛情的殘酷真相。
-
特別企畫 Feature 跟著《李小龍的阿砸一聲》穿越時光隧道
台灣神話七○
那是政治變動不安的年代,台灣退出聯合國,美國、日本等國相繼斷交,面對動盪的國際局勢,我們要「莊敬自強,處變不驚」。 那是經濟建設起飛的年代,政府不再依賴農工業,開始開發新竹科學園區、興建十大建設,振奮國內社會與經濟。 那是尋找自我認同的年代,民歌運動讓青年們開始唱起自己的歌,美麗島事件讓黨外人士走上街頭,吶喊嘶吼他們的政治理想。 那是影視娛樂當道的年代,布袋戲「雲州大儒俠」風靡大街小巷,瓊瑤的愛情文藝電影浪漫席捲,劉文正、鳳飛飛的偶像魅力,還有「科學小飛俠」、「無敵鐵金剛」、「宇宙戰艦」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導演王嘉明新作,常民四部曲之二《李小龍的阿砸一聲》,藉用神話敘事的奇想、充滿想像、不合邏輯,但卻更貼近人性慾望與本質的形式,濃縮台灣七○年代的政治社會事件與代表人物,編織一則橫跨六代的「龍」的科幻家族寓言。 本刊將從王嘉明的創作切入,一探他如何書寫台灣的常民四部曲,並藉由七○年代的政經、文學、音樂、電影、娛樂等面向,帶讀者重返那個理想燃燒、能量狂飆的年代,見證曾經大無畏的青春與夢想。
-
談畫說樂
二戰之間的復甦
在這段從戰前過渡到戰後的沸沸揚揚時期,畫家、建築師科比意提出「新精神」的口號,正符合時代的需求。科比意在他所創辦的《新精神》雜誌上宣稱:「此後的藝術創作應以明晰的概念為基礎。」在強調明晰、簡潔、單純的「新精神」主導下,形成了一種「新古典」的傾向,使得戰後「狂熱年代」的藝術與戰前「美好年代」形成了明顯的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