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藝@電影
荷索是瘋子,也是知識分子的良心
充滿了熱情與悲憫心的德國電影與紀錄片導演荷索,創作路上做過許多常人難解但令人動容的事蹟。集結荷索重要作品、七張DVD一套的《荷索電影神話》,讓我們可以看到他的瘋狂執著與獨特美感。
-
達人推薦
鴻鴻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常客推薦—曾美蘭、周冠妘
-
演出評論 Review
廟口才看得到的粉絲傳奇
-
特別企畫 Feature
時代新音 一洗傳統之耳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體驗日本時代的藝文風
現在去東京旅遊,「銀座」可謂必到之處,百貨公司、精品店、畫廊、餐廳和有名的歌舞伎廳應有盡有,好不繁榮。但是你能想像在日據時期的台灣,在當時的南北大城也都各有一條被暱稱為「銀座」的商店街嗎?你可知道那時的少年郎也和時下的年輕人一樣:看電影、泡咖啡店、逛書店,甚至還去玩賭馬、海水浴、打撞球?也許他們會對「清國奴」的稱謂感到反感,會對日、台不平等的待遇私下抱怨,但是卻也不可否認的,由於二十世紀初的台灣現代都市開始逐現雛形,許多休閒娛樂也開始趨於多元化,隨著西方現代戲劇(Drama)的引進,台灣的「新劇」也在這樣的氛圍中誕生了。本月份在國家戲劇院上演的《閹雞》與十月即將上演的《高砂館》,都是那時的「新劇」代表作,於是本刊就藉著這個機會,製作了「台灣新劇.復古流行ing」的特別企畫,帶領讀者領略日本時代下的寶島藝文風。 同樣是在日本時代被引進台灣的留聲機,在當時也挾帶著爵士樂,飄洋過海地從美國新大陸一起進入了這個美麗的島嶼。這個被維吉爾.湯姆森(Virgil Thomson)形容是「自歐洲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以來,最震懾人心的民間音樂」,以它通俗的熱情與演奏者可參與音樂創作的即興解放形式,與「新劇」一樣,在本地落腳、生根,並隨著國民政府播遷來台,混入了些許的上海風,而後更是伴著一九五○至七○年代的美軍駐台基地的與ICRT廣播的設立,JAZZ在台灣也更加地「搖擺」了起來。當然,近年來兩廳院一年一度的「夏日爵士派對」更是成功地將爵士樂推上了大舞台,成為台灣爵士樂迷絕不可錯過的盛宴。在今年的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的節目中,除了有知名的西方大師來台獻藝之外,還有日本的爵士鋼琴手上原廣美與台灣的Delta On the Main Street(DOMS)、絲竹空爵士樂團等一同加入,在本期的雜誌中,編輯部也準備了第一手的專訪與介紹。 在稱之為數位時代的今天,各種藝術創作也因為電腦的加入,而有了新的風貌。但你可知道,藉著電腦的軟體程式,編舞,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進行。現在就請讀者們趕緊翻開本期的【藝活誌】看看,說不定未來的舞台演出創作上,你也可以參與其中,畢竟在web2.0的世界裡,沒有什麼不可能,也許哪天會出現有一支開放給網友共同完成編舞的舞作上演喔!
-
演員的庫藏記憶
鐵杵磨成繡花針(下)
我已經不記得是什麼原因,讓馬師傅下令停止了我們對鐵砂掌的練習,好像是他感覺到我們很難再升級了,不知道是少了鷹爪還是其他藥方?還是什麼不能告訴我們的原因,包括可能他自己也沒把握了。
-
四手聯談
我的夢
雖然音樂家無法將感受的羽翼借給另一人,可是,可能他能夠引導你們走向自己內心的門戶。
-
音樂電影文學的邊界
在舞台上對人生解構重整
茱莉亞的人生早已經是舞台上的戲碼的一部分。還能對她真心真情的,是母子親情。她的兒子喚醒了她。於是茱莉亞為了讓人生徹底地真實起來,她決定逆向操作。過往,舞台是一切,真實人生真假莫辨、是只為舞台服務的;但這一回,她要讓舞台為真實人生服務,她要把真實人生置放上舞台。
-
即將上場 Preview 四度訪台帶來魔幻夢境
山海塾《影見》 一場絕美的水鏡祭儀
在《影見》中,蓮葉漂浮,光與影交錯,舞台以水取影,虛幻的水面下暗藏綿綿不絕的力量。一切在地球上的存在是《影見》的核心,在八十五分鐘內建構了七個場景,包含沙與水、灰塵和血液、生命與死亡。潔白的蓮葉成一直線漂浮,輕觸地面,當舞者在演出開始平躺於蓮葉下,這個場景便開啟了一個魔幻之夢。
-
即將上場 Preview 一千兩百公里雲腳 與土地人情的迴盪
優人神鼓《空林山風》 走出來的藝術詩篇
從「優劇場」到「優人神鼓」,走過二十年歲月,優人們以向內單純的雲腳,外放奔騰的鼓聲,走過環台一千兩百公里路途,一路上與自然聲響、土地、人情的迴盪相遇,化成最新作品《空林山風》,除了豐富的鼓曲,也首度嘗試將將寧靜而緩緩流動的多媒體運用在表演中。
-
即將上場 Preview 七年級鄭衍偉的台灣文學獎得獎劇本
《大家一起寫訃文》 演一場家庭科幻戰爭
「這是一個談記憶的劇本,有關於集體記憶的消失」,鄭衍偉說,《大家一起寫訃文》的創作源自於家中一次辦喪事的經驗,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全劇以戲中戲的結構,從一對兄妹記錄下為阿嬤辦喪事的過程開始,家中的氣氛逐漸變得詭譎,最後阿嬤死而復活,全家進入如「科幻片」般,潛意識的幻想狀態。
-
即將上場 Preview 董子維、葉明和打頭陣
台灣獨奏家系列 放射「台灣音樂之光」
兩廳院今年以「經典」破題,以「台灣意象」、「台灣經驗」為根源,打造「藝像台灣」面貌,從八月起,音樂方面推出「獨奏家系列」,由董子維與葉明和打頭陣,將邀集十二位活躍於國際舞台的新生代獨奏家及作曲家,陸續以精湛的演出與驚人的創造力,向觀眾們介紹「音樂界台灣之光」。
-
即將上場 Preview 不讓姊姊宓多里專美於前
小提琴家五嶋龍 揮灑勁帥琴音
不讓姊姊宓多里專美於前,小提琴家五嶋龍也將跟隨其姊腳步訪台演出。同樣展現神童之姿,七歲就登台的五嶋龍一樣興趣廣泛,既是空手道黑帶二段,又是鐵道迷,大學唸的還是物理系這樣特別的音樂家,將會帶來怎樣的琴音呢?
-
藝號人物 People 超級戲迷王安祈 專訪梅派嫡傳大師
梅葆玖 唱出消逝的文化氣韻
應台灣女弟子魏海敏之邀,久違台灣觀眾的梅派傳人梅葆玖再度訪台,並在魏海敏擔綱的「大師經典.極致綻放」演出最後一天,與女弟子同台清唱,雖然已經七十五歲,但表演聲嗓依舊典雅醉人。本刊特邀國光劇團藝術總監、也是超級戲迷的王安祈教授,專訪大師,一談梅派藝術的表演精髓與自幼跟隨父親梅蘭芳的習藝點滴
-
其他分類 專訪歌劇《黑鬚馬偕》劇本原創
邱瑗 寫出馬偕「平凡之大愛」
因為寫這齣戲,邱瑗從長老教會、靈糧堂到溫哥華的中文、台語各種聚會到都去感受心境,那陣子也讀聖經,從裡面找想法。然而她卻很明確地決定自己的方向:「我不要這齣戲是一部宗教劇,我不要只寫給基督徒看,我不要只寫給台灣人看,我要寫給大家看!」因為馬偕來台的目的雖是傳教,但邱瑗更認為馬偕的影響力不會只有宗教,他對台灣有更多的貢獻值得稱頌。
-
焦點專題 Focus 天后+泰斗+王牌+巨星 還有在地Fusion味
絕不安分的即興美聲!
炎夏,在酷熱的艷陽中,有什麼可以撫慰內心這顆「不安分的藝術靈魂」?熱愛爵士的樂迷們不要懷疑,一年一度的夏日爵士派對又即將展開!王牌、天后、泰斗、第一把交椅,今年的節目,豈不眾星雲集、熱鬧滾滾!從東方風味、融合爵士、模範語法、加上點搖滾、流行、古典爵士樂啊,它從來就不安於傳統!
-
焦點專題 Focus 走過颶風的「爵士之都」
紐奧良 搖擺樂音中流露淡淡哀愁
當降落到紐奧良機場的第一刻,就已經被迎面而來的濃濃「爵士」風給感染,處處可見用爵士樂為主題的擺設,爵士音樂家的肖像與介紹,就連機場撥放的音樂都是在紐奧良最具代表性的狄西蘭爵士(Dixieland)呢!到了位於法國區的缽本街(Bourbon Street),這裡處處林立著小酒館及商店,販賣著具有紐奧良特色的飲食與商品,當然也少不了現場的爵士歌手演唱加上爵士樂演奏。還有爵士樂在一百多年前發跡的地方剛果廣場(Congo Square),現在已經改成路易.阿姆斯壯公園(Louis Armstrong Park),百年前來自非洲的黑奴每當假日就是在這裡唱歌、跳舞及演奏著傳統的樂器,進而一步一步的發展成為爵士樂;在紐奧良,隨處可見的是街頭音樂演出,絕大部分是爵士音樂,他們不僅當場演出,更販售他們自己錄製的唱片,而值得一提的是紐奧良最具特色的遊行Mardi Gras,眾多的樂隊和打扮的各有特色的遊行隊伍,這絕對是紐奧良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大型活動之一。 而再一次讓紐奧良成為焦點的,不是爵士樂,卻是二○○五年的「卡崔娜颶風」,這場天災重創了這個早已不再富有的城市,數以千計的死傷,讓這個爵士之都陷入一片前所未有低迷之中。在這場浩劫發生之後,陸續收到來自各方的幫助與關心,其中當然不乏來自爵士音樂界在各地所舉辦的慈善音樂性活動。到今年已經邁入第卅九屆的紐奧良爵士音樂節(New Orleans Jazz Festival),即使在颶風侵襲的八個月後(二○○六年四月)在災區依舊照常舉辦,而在音樂節中,從音樂家所演奏的曲目與音樂主題之中,更不難發現到爵士音樂家們對這個文化豐厚的港口城市有著深刻的感觸與寄託;也有不少的爵士音樂家以「卡崔娜」為主題發表歌曲或專輯,用發源自紐奧良的音樂,來紀念在這場悲劇中受到苦難的人們。 隨著時間的沖淡與災後的重建,雖然重要的景點與都市機能已逐漸恢復運作,但不知道是不是我先入為主的觀念使然,實際走訪了一趟紐奧良之後,雖然市中心的觀光區都已照常營業,但驅車前往市郊,卻仍然看得到颶風所留下的痕跡,被侵襲過後的建築與還沒來得及建好的家園;不經意地看到了一群黑人孩子在一個看似廢墟的社區中打鬧嬉戲,不禁有一種悸動湧上心頭,總覺得當地的居民眼神中隱隱透露著淡淡的哀愁,一種說不上來的感覺
-
焦點專題 Focus 比美國人還暸爵士樂
日本人為何「瘋」爵士?!
日本人早已深深中了爵士樂的毒! 在爵士樂的版圖裡,除了紐約以外,我估計爵士俱樂部密集度最高的都市大概是日本的東京了吧!你一定耳聞過一間赫赫有名的爵士樂餐廳Blue Note,目前,這間爵士餐廳除了在紐約的本店之外,另外有三家分店,一家在義大利的米蘭,兩家在日本的東京及名古屋;還有聞名世界的東京爵士音樂節、大阪爵士音樂節、富士山爵士音樂節,這幾個幾乎算是日本全民運動的音樂節慶,差不多邀請過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每一位大牌爵士音樂家,當然不外乎日藉的爵士音樂家們,而隨著這些大型的音樂活動,也留下了不少在爵士音樂史上珍貴的影音紀錄。 如果這些還不足以讓你感受到日本人對於爵士音樂的瘋狂程度,那麼你一定聽過小野麗莎吧?先別管她是哪一類型的爵士,小野麗莎在台灣的唱片市場上並不是個陌生的名字,或許你還聽過秋吉敏子、日野晧正、渡邊貞夫、山下洋輔,還有即將到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演出的上原廣美,這些名字不僅僅是在日本、更同時也在國際爵士樂壇上活躍。而且,除了有以傳統爵士音樂聲名遠播的日藉音樂家之外,還有以融合爵士樂打出一片天的Casiopea、T-Square樂團,到現在非常具有日系風味的PEZ、Soil Pimp樂團等,都是在爵士類音樂中不可忽視的一些重要日本演奏團體。 跟歐美等其他地區爵士音樂的演奏風格相比,日本的爵士音樂家以「精準」著稱,不管是音準與節奏,或是音樂結構都有超凡水準的表現,這樣的演奏風格我想與日本的民族性大大有關聯,我們就姑且把這稱為爵士音樂裡的「武士道精神」好了。 為什麼日本人可以這麼瘋狂的愛爵士?為什麼日本有辦法出這麼多的爵士樂大師?我會說:「事出必有因」吧! 除了上述的眾多爵士俱樂部與爵士音樂節之外,以我的觀察,日本在受音樂教育的過程中,爵士音樂就普遍存在於其中了,不管是在一般學校的管樂隊裡(日本人對管樂團的瘋狂程度應該不少於爵士樂),或是專業的音樂科系中,對於爵士樂領域都有一定的接觸甚至有專門的課程指導,並且還會舉辦學生的爵士音樂比賽或是音樂節等。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走進日本的音樂書店中一看,許多最新的爵士音樂教材都已經翻譯成日文版,這樣一來對日本的爵士樂學習有著莫大的幫助;再加上日本人的「神奇包裝術」,把爵士樂手包裝成藝人一般的行銷模式,更讓日本對於爵士
-
焦點專題 Focus 平易近人、隨時學習的爵士明星
我所認識的肯尼.賈瑞特
三年前的一場演出,台下觀眾爆滿,台上卻出現問題。麥克風不是無聲就是爆音,觀眾都替他擔心生氣,可是他完全不動聲色把它表演完,結束後更沒有抱怨過一個字。肯尼.賈瑞特(Kenny Garratt),這位堪稱「中音薩克斯風第一人」的大師就算在台上停下來發脾氣也很合理,但他表現的是一個音樂的情緒和態度,那種風範,相信大家回想起來都不會覺得肯尼不好,反而認為他真的了不起。第一首歌是中板,第二首歌他跟鼓手使一個眼神,連數拍都沒有,直接下歌就是每分鐘三百拍,台下的董舜文跟鄰座的朋友不禁互看,臉都綠了,「怎麼這麼快呀!」整場的演出,四層樓所有觀眾都站起來隨著音樂跳舞。沒看過音樂廳這麼熱鬧,更感覺到他這麼有感染力的樂手真的是少數。不管到哪裡、哪個民族,肯尼.賈瑞特就是有辦法讓全場觀眾high到不行! 從二十歲左右就成為傳奇小喇叭手邁爾士.戴維斯合作團員,多次葛萊美獎提名、高明的即興演奏、將世界音樂注入展現無限能量爵士樂壇中生代大師背後是什麼樣的真性情?就讓與他交情甚篤的台灣薩克斯風手董舜文告訴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