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傅聰鋼琴獨奏會
傅雷不憚其煩的訓導傅聰── 「先為人,次為藝術家,再次為音樂家,終為鋼琴家」。 集品格與學藝於一身,他本身就是一個實際的印證。 一九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家書
-
音樂新訊
作曲大師阿德勒 首度訪台現身說法
庫普蘭與亨德密特(Paul Hindemith)的弟子、二十世紀作曲大師阿德勒(Samuel Adler)這個名字,在學作曲的族群當中耳熟能詳,因為他的代表作《管絃樂法》The Study of Orchestration中詳盡的內容與實用的錄音曲例,一直以來讓學子們在邁向作曲家的路上受用無窮,可惜在台灣鮮少聽到阿德勒的音樂。此次由東海大學主辦,邀請阿德勒來台,不但將演出阿德勒作品,並將在北中南舉行講座,讓台灣觀眾可以親聆大師現身說法。 阿德勒出生於德國曼海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逃亡定居於美國,作曲師承庫普蘭、亨德密特,指揮則是郭瑟維茲基(Serge Koussevitzky)弟子。除了從未停滯的作曲與教學工作以外,他也擔任許多國際交響樂團的指揮。無獨有偶地,他的台灣高徒金希文也是兼具這三種身分的音樂家。阿德勒門下另一位國際級作曲家徒弟為大陸作曲家葉小鋼。 這次訪台音樂會將展演的作品為:中提琴協奏曲與神劇《擇生命之路》,均為台灣首演,由鍾安妮指揮東海大學管絃樂團暨聖樂團、趙怡雯擔任中提琴獨奏、陳珮琪與林建吉、洪聖鈞擔綱神劇中之獨唱部分。(林芳宜)
-
藝@CD
讓你聽見北極光 《白色大地》電影配樂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的配樂家布魯諾.寇萊(Bruno Coulais)是個喜歡用人聲的作曲家。無論是如放大鏡般的《小宇宙》Microkosmos、或是浩瀚的《喜馬拉雅》Himalaya,他所安排的人聲在電影中總能營造出令人驚艷的質感。這部《白色大地》La Plante Blanche亦然,他找了有著愛斯基摩原住民伊努義族血統的女歌手依莉莎佩.伊薩克與來自魁北克的女歌手喬蓮(Jorane)一起為這部白雪無垠的影片獻聲。 寇萊原為嚴肅音樂作曲家,一九七七年開始寫配樂,他的古典訓練在曲中處處可見,鮮少有配樂家在經過這麼多年之後,仍然時時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設計。《白色大地》以伊努義族的吟唱展開片中主角北極熊的故事,絃樂群則展開白雪皚皚的大地;而一前一後、似飄蕩有低沉的女聲二重唱呈現〈熊的誕生〉La Naissance des Oursons 既溫柔又詭異的生命之初。 寇萊屢次得到最佳配樂獎的原因,在於他有著嚴謹專業訓練背景的技術,得以發揮他在聲音與影像之間極其敏銳的直覺,在這張配樂專輯裡,處處可「聽見」極地的光,來自寇萊豐富的、不可思議的樂器運用。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每個第一次
時間過的真快,又是一個新的開始。 記得在小學的時候,每到這個月的作文題目,一定都是:「新年新希望」,回想當時,希望還真是不少,隨隨便便地都可以唏哩呼嚕列上好幾十個。有些那時的希望,現在想起來,還真是會令自己臉紅;但是也有些希望真的實現了,變成了作文簿上老師的另一個題目:「我的第一次」。 其實,人的一生,可以說是被許多的「第一次」堆砌而成。想想有些「第一次」,的確是在充滿期待與興奮中翩然降臨,有些則是在百般無奈中踱步前來,也有些是讓人措手不及,讓我們連喜怒哀樂都還來不及品嚐,就已經在記憶中留下或是被選擇:遺忘。 雖然早已不再上台,但有個表演訓練,讓我直到現在都受用無窮,就是「回想自己的第一次」。如果你試著回想每一個現在做的事,它的第一次發生是甚麼樣的情境? 和現在做的時候有什麼不同?記得要找出不同,好比:你穿的衣服、聞的氣味、用的力道、溫度的變化、之前發生的事情、或是你等一下接下去要做的事情等。你將 會發現:每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熟悉的細節,都和以往不盡相同!每件事都好新鮮,像是第一次發生,值得被珍藏在記憶的寶庫之中。這也是為甚麼有些演員,天 天面對相同的人、講同樣的台詞、唱同樣的歌曲,都還是能保持豐沛的情緒,情感不會乾澀空虛的秘方。當然,這也可能是為甚麼本刊專欄演員(喔!不,是專欄作家)李立群先生的文章,總是能令人感動再三、沉吟許久的原因之一吧。 也許我們有時會覺得現在的日子一成不變,生命枯燥乏味,天底下沒有新鮮事。但事實卻並不然,只是有太多的第一次,被你我忽略、遺忘。所以現在,你就不妨試試看,試著回想你生命中的某個第一次,例如:第一次到兩廳院時的情景, 是個怎樣的情境?要去聽音樂會嗎?還是看戲?舞蹈?或是自己要上台,整天懷著一顆忐忑不安的心,在等待幕起的那一刻?想起來了嗎?還是記不清?沒關係,在本期雜誌中,我們可以先看看,一些常出現在兩廳院台上台下的大師們,他們在兩廳院的第一次,是個甚麼樣的心情、感想。 P.S.先透露一個小秘密,趕緊做以上練習,寫下或整理你跟兩廳院第一次發生關係的心情或是照片,在本年度將有大獎等著你!敬請密切注意,日後本刊活動相關事宜喔。
-
歐洲人文筆記
捉風,捕影
他們捉風捕影。林懷民一直對光影有很深的感觸和運用,而從九一一後,蔡國強意識到宇宙的悲愴感。他們一起說說,一切又不算數。捕風捉影,回到宇宙。雲門是一個宇宙。
-
演員的庫藏記憶 登陸艇中的海軍回憶(上)
那一年,我坐著軍艦到越南……
在海圖上算著我們的船位,應該已經接近峴港外海領域了,就在這時候,前方不遠的海面上,漆黑夜色中出現了一盞小黃燈,應該是漁船。公海上的規矩,兩船相遇,小船一定要讓大船,可是它沒讓。
-
音樂電影文學的邊界 從文學到音樂劇
《鐘樓怪人》中 看人性的暗與光
當時代交錯,中古靈肉二分觀點、與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人本人性觀,勢必會生發思想撞擊的混亂。整個《鐘樓怪人》悲劇的發生,便奠基於這混亂時期。雨果為了對襯思想對衝時期的混亂局勢,他描述堆砌了時間歷史的巴黎聖母院,兼具美,卻也隱藏了許多陰暗角落的神秘、顫慄、陳舊與冰冷。
-
戲劇 再見比利.懷德 梁志民打造法式愛情狂想
果陀《巴黎花街》寫實情境中有華麗歌舞
梁志民繼去年《公寓春光》之後,二度將美國導演比利.懷德的電影搬上舞台。這次的《巴黎花街》是一則以一九六○年代巴黎蒙馬特為背景,在巴黎紅燈區發生的愛情故事。由丁小芹、唐從聖分飾男女主角阻街女郎與警官,劇場演技派今士傑則擔綱冷眼看世情的酒吧老闆。
-
戲劇 不變的金士傑,永恆的愛情神話
二十年後,相約《明天我們空中再見》
時隔二十年,金士傑的《明天我們空中再見》重新搬上舞台,這是一齣以一個太陽和月亮永不相見的神話,講述一段以希望告終的遺憾愛情的戲。
-
戲曲 「第一家庭」犯錯,古今皆然?
國光劇團封箱戲,「戲裡帝王家」諷時政
國光劇團今年歲末封箱戲以「戲裡帝王家」為主題,搬演第一家庭形形色色,戲裡從皇帝囚禁儒生、錯殺功臣、皇孫殺人、到駙馬重婚,犯錯指數不一。看戲可以鑑古知今,這正是最好的證明。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場,是一個可以沉思冥想的所在
他從小有口吃的毛病,感謝教舞的霍夫曼小姐,讓他懂得用動作去放鬆自己。 他大學在故鄉主修企業管理,後來到紐約改唸建築,接著又學起現代舞。 重新定義「歌劇」創作的《沙灘上的愛因斯坦》,讓他贏得世界性聲譽。 他的裝置展曾贏得「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他還是「美國藝術人文學院」院士, 他在劇場導演、編劇、編舞、演出,也做燈光、舞台、動作、音響設計。 他說劇場可以讓人在「自然的時間」裡沉思冥想,他是劇場大師羅伯.威爾森。
-
特別企畫 Feature 遇見大師
獨家專訪 羅伯.威爾森
「創作可不是一件只能在朝九晚五之間做的事」-羅伯.威爾森 編者按: 這果然是一次令人期待且充滿驚喜的越洋專訪。 透過主辦單位的安排,我們邀請資深劇場工作者耿一偉為本刊專訪這位縱橫劇場多年的大師級導演。要專訪大師,大家難免帶著粉絲的心情,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就在我們一邊交出題綱,一邊e-mail往返跟大師的助理爭取比二十分鐘更長的訪問時間時,竟已直接收到羅伯.威爾森的親筆回覆他直接在題綱下一一爽快作答,簡潔不囉唆,效率之高,令所有人喜出望外。看來在大師經常在作品裡出現的「慢動作」,果然是有某種特殊意義,和他的真實人生完全不一樣!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巴黎看大師 從舞台設計到Louis Vuitton經典皮包展
欣賞威爾森的作品,猶如浸淫於當代藝術感官魅宮的洗禮。他的原創源於以光線作畫的理念為肌理,光影設計純淨堅實。以建築繪圖的空間尺度為脈絡,場景概念大膽震懾。以透視雕塑的立體角度為構思,舞台配置簡約俐落。
-
藝號人物 People 以人文素養折服歐洲的台灣指揮
呂紹嘉:音樂會後,盼你我抱著滿滿充實的心回家
編按: 這個樂季,蒞臨台北的國際巨星之多,令人目不暇給。除了歐洲大樂團外,更有揚名國際舞台的亞裔音樂大師。今井信子與鄭明勳的舞台丰采,相信留給台灣觀眾很深的印象;每年固定回台演出的「台灣之光」──呂紹嘉,今年更將與陳必先──被歐洲樂壇譽為「中國奇蹟」的鋼琴家──攜手打造亮眼的曲目。經由專訪,我們發現這些大師們的共同特色:亞洲的嚴謹思維、世界村的國際觀、深研典籍、關懷當代,當然,也看到舞台下,大師們深厚的人文光采。 我總是期許自己,每次演出能讓聽眾在不需事先作功課的情況下,自然地被曲子吸引,跟我們一起經歷全新的音樂旅程──這也是音樂藝術所以特別之處。 ──呂紹嘉
-
藝號人物 People 深具國際觀的南韓指揮家
鄭明勳 音符與美食都在握
傳統很重要,但並不是維持樂團的保證。好的樂團與音樂家要同時兼具國際觀與個人特色。 ──鄭明勳
-
藝號人物 People 多元曲目征服世界的日籍「中提琴教母」
今井信子:古典作品的「創新」,必須自己努力去挖掘
一位盡責的演奏者,面對演奏家這個職業的態度,是不會因為音樂時代風格的不同而有所改變。音樂就是音樂,對我來說,每一種音樂都一樣。 ──今井信子
-
音樂
鄭明勳戲劇營造 老樂團快意揮灑
鄭明勳所塑造的《命運》,是一種朝向無情終點的不歸路,無論節奏或氣氛都極端白熱化,過程中則不乏高貴尊嚴的堅持。儘管所給予聽眾的精神洗禮,可能尚未達到前輩德奧指揮大師那般深刻境界,團員們卻毫無保留傳達出跟鄭明勳一起做音樂的驚艷與喜樂。
-
音樂
奠基傳統 玩出南管新意
音樂上的創新意圖處處可見,戲劇性更為濃厚。民眾合唱的〈金剛咒〉取材自卡通歌曲〈無敵鐵金剛〉,此新編曲目因為南管音律、樂器、聲韻等因素,座落得不露痕跡;不因卡通歌曲的素材而荒腔走板、引人發笑,也不因此而怪異、破壞氣氛或上下不銜接。
-
舞蹈
身體意象消失於隱喻不在之中
崛起於七○年代戒嚴時期的「雲門」,它所意味的就不僅是戒嚴政治所賦予身體動作的一種保守性,從《薪傳》即可略見一斑,直至現今仍能看到從「太極導引」發展到以書法為概念的中國情調,無一不是身體在翻轉之中可以掰出五、六個以上的動作,大概只能說看「雲門」的觀眾,也許無法適應當代舞蹈其實可以不需要那麼多動作的,或者說動作不應該用來只是壓迫身體在移動時產生動力。這次「雲門」在最新的舞作《風.影》中,號稱與當代重要藝術家的合作,讓我們期待的是兩位大師的合作在表現當代性上,所更能揮灑出來的恢宏格局。 在拚湊起來的動作中迷失的觀點 林懷民作為《風.影》的編舞家,他的表敘能力幾乎都被覆蓋於蔡國強巨大的陰影下,如何在最好的timing把代表蔡國強符號的「爆炸」在舞台上呈現?這也不僅是因兩位大師的合作,而產生這個令人好奇的問題,更可能因此創造了華人藝術家在當代藝術上一種新美學的表現形式。 然而,答案竟然是通過投影的方法來呈現蔡大師的作品記憶,這就顯得有些些抄捷徑了,當然為了這樣的呈現形式,又不得不設計出舞者模仿京劇場面的耍大旗技藝,好讓「爆炸」投影在白色大旗上面,這一切都合情合理到近乎跟看好萊塢電影一樣,令人(尤其是曾在廣場看「雲門」表演的那五萬位觀眾)在小市民的審美經驗上產生很單純化的滿足。 而當代舞蹈中所被論述的「舞蹈」之意義,在這支號稱以結合當代藝術為創作議題的舞作上,就看得出左支右絀,其「意義」不是通過身體意象的形塑而產生,卻在拚湊起來的東、西方動作之中漸漸喪失,終至看到後半部,仍然無法從編舞家提供讓我們可資運用的元素(裝置、影像、聲音)中,建構出一個在觀賞上通過現實思維得以捕捉其意的觀點。 就算有編舞家自己形塑的隱喻嵌於其中,譬如說,玻璃鏡斜掛而倒映出來的身體像顯微鏡下蠕動的生物,配上了青蛙呱呱叫的音效,詭異有餘,卻因「爆炸」語境所延展的旨意缺少了一定的穿透力,當碰到這樣稍具「意義」的隱喻,反而無法讓詭異配合作品議題而產生一定的效用性;語境缺乏了這樣的效用性,反導致作品的隱喻系統在穩定性上的不足。 動作無力形塑身體隱喻的深度感 或者說,場面上諸種所呈現的意象,是用了一種被化約了的語言所表達出來;假若那
-
舞蹈
延續經典 挑戰經典
大觀舞集的《柯》劇故事版本是參照英國皇家芭蕾舞團和澳洲芭蕾舞團的《柯》劇故事情節重新編創而成,創作者在第三幕中加入與前兩幕情節不相干的超現實〈時光精靈〉舞段,意圖延續浪漫芭蕾時期一貫以精靈般的詩境舞風,表達「現實」與「超現實」兩種精神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