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專欄 Columns
SARS,劇場關燈之後
劇場界的朋友,現在除了苦撐待變,盡一個公民所應做的抗SARS的舉措,更重要的在這低壓沉靜之中,也要思考未來,預想如何使劇場藝術,在一味追求成為創意產業提昇產值之外,也該多想想更高的人文價值,它畢竟不是單純的「商品」而已。
-
專欄 Columns
歌劇:新世紀的藝術
不是歌劇(就像任何一門百年以上的藝術形式)正走向不可避免的僵化和死亡,而是我們對歌劇的僵化想像需要革命。
-
好藝有好報
好藝有好報
音樂 夏日圖清涼,聽爵士去─兩廳院爵士音樂節 夏日炎炎,來點輕鬆的吧!燕尾服、高跟鞋、正襟危坐、一板一眼,全部收到櫃子裡去渡假吧!比利時國寶爵士大師與口琴演奏家圖茲.席勒曼斯首度來台,這位出生於一九二二年的大師,本名尚(Jean),以偶像Toots Mondello和 Toots Camarata之名為藝名。三歲起便學習手風琴,後來改玩口琴與吉他。早期追隨強哥.萊恩哈特(Django Reinhardt)的風格,以演奏吉他加上口哨聲的旋律著稱。曾經跟隨班尼.古德曼(Benny Goodman)在歐洲巡迴,因此被古德曼所發掘,隨後並移居美國。曾經與查理.帕克(Charlie Parker)、喬治.雪林(George Sharing)、比爾.艾文斯(Bill Evans)、昆西.瓊斯(Quincy Jones)、賈寇.帕斯托瑞斯(Jaco Pastorius)等著名爵士大師們合作。但是圖茲.席勒曼斯真正的貢獻卻是將口琴帶入爵士樂,將口琴演奏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 這次席勒曼攜同邁可‧岱爾菲羅(Mike De Ferro)三重奏一起前來,邁可‧岱爾菲羅三重奏的首腦人物,同時也是鋼琴手的邁可‧岱爾菲羅是上世紀歌劇名伶瑪莉亞.卡拉絲(Maria Callas)之子,最有名的錄音即以《美聲》Belcanto為名,這次加上圖茲.席勒曼,炎夏與喧囂也為之清涼沉醉了。 (林芳宜) 舞蹈 求新求變的芭蕾之路高雄城市芭蕾舞團《四季》、《祭》與台北芭蕾舞團《茶花女》 人類文明的進展肇因於發明,藝術文化的枝葉繁茂端賴於創造,從無生有,從有中求取變化。歷史浩瀚、時間如長河,時至今日,恐怕再如何天賦異稟、再怎麼才華過人的藝術創作者,也很難平地起高樓般地無中生有。佼佼者眾,多半是將前人播種生根的移植嫁接,或是將各門各派的融會貫通、乾坤大挪移,而後不疑不懼、潛心修煉,成其一家之言。 有累積就有文化,有文
-
最PAR!
也算一種好菜回鍋!
然而相較陳建騏以往的劇場音樂作品,《地下鐵》可能是他匯入流行音樂元素最多的一次演出。頭痛的是,即使有現成的流行歌曲作為素材,音樂統籌與編曲的工作就是要把一首原本用來唱的歌,變成有頭有尾,前奏還要配合劇情,並且跟戲劇發生關係的曲子。「那可跟一般演唱會的音樂統籌工作,相差很多!」陳建騏慎重地表示。
-
最PAR!
入庄入劇場,不改天真
客家人至今仍以「鬧採茶」、「打採茶」說演戲,這個詞彙在語意上本融有這項藝術自源頭以來的一種輕鬆、愉快的藝術情調。採茶戲樸素的歌謠小調風格,使這個劇種從一開始就偏重於刻劃小人物的情致,加上早年客俗歲時節慶演「平安戲」的傳統,不希望看到過多的殺伐,形成客家採茶戲即使發展進入強調大戲的「改良採茶」階段,逐漸涉獵歷史宮廷劇的範圍,仍側重於人性溫情的一面。
-
最PAR!
雙「館」齊下,誰是贏家?
即使得標經營台北偶戲館的九歌兒童劇團對偶戲和戲偶有很多主觀的夢想,但仍須面對文化和產業難以兼顧的困境。就像團長朱曙明雖然表達了要和大稻埕偶戲館資源共享的強烈意願,但不可否認地,對同樣位於台北市,又同樣具備展示、教育和表演功能的兩館來說,更多時候必須競爭資源,市府是否能整合地方資源創造雙贏,將是成敗的關鍵。
-
專輯(一)
動態均衡觀的藝術治療
身心醫學的發展促進了行為醫學的蓬勃,也同時促成了將各類行為科學(除心理學外,主要有社會學、人類學、藝術科學)的知識,運用在促進健康或診治疾病當中。藝術與醫學不再涇渭分明,而得以聯盟合作、互補長短,藝術的功能也不再只是欣賞,而能發揮療癒的作用。舞蹈治療是一種動態性的醫療方法,將心理分析與舞蹈動作結合運用,幫助人們表達情緒,進而改變自我。
-
專輯(一)
播撒身心健康的種子
目前在台灣從事舞蹈治療的專業人士多半由舞蹈系出身,但因為舞蹈治療和身心靈健康關係密切,因此國內舞蹈治療課程大都開設在醫學院或心理系,或是由文建會、舞蹈治療研究協會等單位舉辦不定期的工作坊。未來,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系、台灣戲曲專科學校綜藝舞蹈科將陸續開設相關課程,提供學生舞蹈專業發展的新方向。
-
北京
劇情顛覆傳統,表演走出主流
由於這齣戲的重點是從「說故事」來進行人物動作的表現,而不在於揣摩角色的心理,所以林要求,除了必要的動作(如拿劍等)和走動,演員形體多呈現不動的狀態,必要的身體動作也被要求簡化。這樣的要求,讓幾場群眾場面中的演員肢體,呈現出「簡單」的整體感。林兆華表示,為了反「偽現實主義」繁瑣的舞台調度,此戲要「簡化無內容的瞬間場面,包括表演上和調度上,所以人物上、下場的節奏盡量明快,形體動作盡量簡單。」
-
巴黎
流亡者的巨幅畫卷
陽光劇團團長兼導演莫努虛金的戲劇既非虛構的故事,也不是劇場和現實的並列,而是現實的戲劇化。《最後的驛站(奧德賽)》是她數月來風塵僕僕,從桑軋特到澳洲,與難民會面的成果。從二○○一和二○○二年間收集到的上百件真實敘事──個人奧德賽──構成本劇的內容。
-
戲劇
音樂別出心裁,隨戲各抒己見
讓五月劇場非常熱鬧的「莎士比亞在台北」,同時也讓風格不同的音樂設計者展現各自的趣味:《泰特斯》中的應蔚民以說唱發揮了連接與轉換的功能;《羅密歐與茱麗葉》的余奐甫則以分門別類的音樂烘托不同的場景;《李爾王》的吳忠良運用了更細緻的擊鼓技巧;《馬克白詩篇》的楊喬均則以即興伴奏使音樂也成原創作品。
-
戲劇
莎士比亞不是Shakespeare
「莎士比亞在台北」的五個作品主要以詮釋個別劇作為主,而這些演繹經典的創作者,又似以「語言」為其重點。無論是玩弄油腔滑調的文藝語調、抑或生吞活剝乾澀的譯語、還是走火入魔地拆解語音、乃至拋棄語言和大師來個雞同鴨講,對這些集合台北的創作者而言,「莎士比亞」幾乎等同於語言,一種高不可攀又難以馴服的語言。
-
戲劇
就是簡單的「通俗娛樂」?
從演出的效果來看,《在》劇卻純粹就是一個提供消費的商品,內容則包括了影視明星的舞台丰采、不會冒犯人們意識的奇想、許多的電視綜藝,和簡單易懂的速食哲學,也就是「簡單的通俗娛樂」。對那些初入劇場的觀眾來說,這些東西自然是非常容易下嚥,但這樣的東西究竟對他們的人生,或者他們對劇場的認識,會有什麼影響,或者老觀眾會如何看待這樣的演出,似乎就不是編導所關心的問題。
-
音樂
冷靜中的狂野
阿雷希血液中那義大利人的歌唱性格,往往透過了冷靜中暗藏狂野的熱情詮釋,帶給聆賞者彷彿「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而此次國家交響樂團,在簡文彬的帶領下,精確而中肯地體現了近代北歐作品與美國現代作曲家,因人文風格而產生的音色與內涵上的明顯對比,而這種忠實表現作品風格的協奏方式,當然也使得阿雷希的詮釋與舖陳能更為自在。
-
表演視界
戲,如何能不要衣裝?
誰都知道,劇場裡演戲的,不只是演員。 造型服裝,有時就像自有生命, 在設計者與導演的共謀下,透露比劇情更多的內情。 甚且, 在服裝設計師的思考中, 造型服裝根本就是劇場中的主角, 才是真正的演員。 沒有衣裝,戲怎麼好看? (本刊編輯 莊珮瑤)
-
現象‧現場
開創改革,才有瑞氣千條
近年來,一些中南部的金光布袋戲劇團力爭上游,不但屢屢在官方補助的文化場中亮相,也擠進了文建會的扶植團隊名單。但從藝術層面來看,他們亟須重拾發開創改革的精神,以迷人的表演服人,來證明金光布袋戲至今猶有「瑞氣千條」。
-
現象‧現場
一本大戲唱成一折小戲
當劇校藝生害怕吃苦,時而向家長投訴抱怨求學過程的種種點滴,當學生家長與校方時而發生教育理念的衝突,當位居第一線的劇藝教師們尚未研擬出一套更適合當代劇校生的訓練方式,而選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再對學生嚴格要求,諸如此類的種種問題,也是造成在原本嚴師出高徒體制下、人人皆可獨挑一夜大戲大樑的劇校生,變成今日僅有演出折子戲的功力的深層結構。因果如此,豈容在其位者以「時代改變了」的理由卸責?
-
現象‧現場
揮別疫情陰影,表演請繼續
雖然國際間對台灣各地的SARS疫情,可能仍抱持觀望態度,但文建會主委陳郁秀堅定地表示,會內補助與支持的常態表演,將一如往常如期進行;而兩廳院下半年的演出重頭戲由於多半是自製節目,不僅不見取消案例,疫情高峰時仍能殺出亮麗票房的幾個演出團體如表演工作坊與綠光劇團等等,都把握別團取消演出的空檔,趁機考慮加演。
-
藝知平台
追尋無限延伸的邊際
「音樂,就是不斷追尋極限,那個不斷往前延伸的極限。」一生秉持這個信念的義大利作曲家貝里歐於五月因癌症逝世於羅馬,巨星的殞落有如一個年代的結束,貝里歐的一生堪稱現代音樂史的主軸之一,本刊藉由回顧他的生平,對大師與他的年代獻上敬意與思念。
-
經典解剖室
經典誕生,純屬意外
一位對小說、電影情有獨衷、對劇場難以接受的作家怎麼踏上劇創之途?這是一次美麗的錯誤。一九四八年,尚未成名的伊歐涅斯柯三十六歲,決定修習英文。教科書裡有一對夫妻──姓史密斯(Smith),即是《禿頭女高音》的男女主角──史密斯太太居然告知她先生,他們有多少小孩,住在倫敦近郊,而且他們的姓氏就是史密斯(Smith)。面對如此荒謬的文本,伊歐涅斯柯以開玩笑的心情開始著手編寫一部有關喜劇的喜劇,一部反戲劇的諧擬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