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印象手記
演員
-
焦點
曠野神鼓太虛吟
爲了企圖表達涵納古今中外、大衆小衆的宇宙觀和美學經驗,李泰祥選擇在山上呈現這個充滿宇宙氣息的玄奧作品,彷彿爲它尋覓到自創作以來更密切貼近的空間形式。
-
焦點
擊石焚松以祈天
「焚松」原本是藏人的祝禱儀式,《焚松》則從中淬取了火的滌淨和紅的莊嚴,舞者們以內視而專注的神情,與石共舞,表達著對自然的敬仰之心。
-
台前幕後
金枝弄蝶
「台灣的小劇場常常玩的是形式,這一次,我希望演員可以盡可能地『深』,去嘗試從沒有人敢做的表演深度。」王榮裕表示。因此,劇本寫就後,創作才正要開始,在「群蝶」相當完備的劇本架構與角色意念下,演員們跟著王榮裕「玩」了近半年的時間,一點一滴地豐富劇本的血肉,朝向更具生命力的演出形式。
-
台前幕後
帶領京劇跨過傳統與現代的紅海
雖是頂著宗敎意味濃厚的劇名,《出埃及》主要探討的還是人性的衝突。創作過程中,導演鍾傳幸努力將摩西還原成「人」的角色,她堅信,因著人性的不完美、人性的懦弱,才會有好看的戲。鍾傳幸認爲只要討論人性,必能跨越古今、地域、性別、階級,她藉著《出埃及》更透視人性也更了解自己,同時也體會自由的重要性。
-
東京
時間之子舞流光
勅使川原令歐洲舞壇鍾愛有加,以其美學與哲學的思維與體現擄獲人心。這位用舞蹈寫時間論文的時間之子,將引領我們跨越東西方文化謬解與成見的藩籬。
-
爵士縱橫談
當今首席爵士女強人
卡拉處理聲部之間的平衡,簡直像是個魔術師 獨奏者和其他團員的互動順暢無比 彷彿一大群頂尖嘉年華舞者盡情舞動
-
現代音樂盒
獨負戰爭十字架的音列大師
巴拉克的作品始終沒有一般人想像中 現代音樂的不安和混亂存在,相反的 裡面有高度的自制和近乎潔癖的秩序
-
特別企畫 Feature
移動的表演饗宴
在台灣,街頭表演在種種不利條件下多半仍處於被動的受邀表演性質,然而只要他們的身影一出現,總是在人來人往的街上吸引路人的眼光,街頭藝人以其專長,放緩人們急促的脚步,柔化臉上僵硬的線條,撫慰城市人疲憊的身心。
-
特別企畫 Feature
雕刻都會時光
在紐約、巴黎、柏林街頭藝人如何「粧點」城市?許多去過歐美的旅人,對於城市街頭藝人的記憶有時甚至凌駕於城市本身,他們以天地爲舞台,以多元的形式,使觀賞者釋放出情緒與想像,在忙碌的城市中停下脚步找到呼吸的空間,忘神於藝術世界。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集體節慶與個人自由之間 戶外表演藝術與街頭戲劇
基本上街道是一個生活的空間,一個途經的空間,一個通達不同目的地的交通系統,現代街頭戲劇表演者則力圖讓想像力在街道上出現、發酵、起作用,並讓創意佔據街道,佔據人身心。
-
台北
從「小」尋找前進的力量
相較於其他藝術節,「屛風演劇祭」的企劃方向朝向多元化的開發,不限定任何演出形式及內容,只要團體夠好,都可以參加演劇祭的演出。今年第四次的演劇祭,屛風更是化被動爲主動,邀請了三個團體演出自創的作品。
-
柏林
肢體「極端」新嘗試
一九九九年的柏林國際舞蹈節特別地「極端」,不是純抽象肢體的舞蹈表演,就是完全不跳舞的觀念、行動或表演藝術。短短的十八天內總共呈現了十七個舞蹈製作,四十四場演出。
-
新西遊記
稀有動物生存手記
戲偶本身沒有生命,只有存在,它的生命經由操偶演員與觀衆共同賦予,當生命產生刹那的喜悅,是偶戲演員與觀衆共同分享的,這種無形的交流一直吸引著我。 一九九七年夏,我離開工作五年的九歌兒童劇團,踏上西方的取經之路,望著兩年來尊尊以血汗製作出的戲偶,學習的點點滴滴也湧上心頭。
-
音樂
短暫盛開的茶花
在整場演出中,樂團各個聲部的銜接、搭配,堪稱在我們國內演出過的現場歌劇中,最完美精緻的一次,値得國內歌劇製作及演出單位參考效法。
-
舞蹈
舞蹈空間重塑形象
《跳房子》作品之中舞蹈與戲劇的編排雖然仍不夠融洽,但在此次的公演節目,已不同於過去多年來搞怪而令多數觀衆怯步的演出型態。
-
舞蹈
不同世代的肢體思緖
四位亞洲獨舞者同台除了呈現出不同世代編舞者的思想和觀念差異之外,也傳達了各個城市的文化內涵。不過,舞蹈畢竟肢體藝術,是舞台表現不能忽略的要素。
-
戲劇
後現代吿別式
莎士比亞大多數的劇本,敍事之複雜不在《我妹妹》之下,傳統戲曲也多是場景自由跳接的情形,台詞或唱詞不難淸楚交代時空背景。編劇在這方面疏於經營,偏又出現複雜的寫實佈景,實在怪不得導演力不從心。如果把大頭春的回憶比作樹林,樹林的局部放大就是見樹不見林。雖然樹有樹姿,林有林相,可是樹林如果讓人迷路,恐怕難有美感可言。
-
戲劇
小人物的悲壯
與上一版本明顯不同的是,舞台從鏡框式的單面觀衆安排,改變成四面觀衆的開放性環形舞台設計,似乎是導演想要強調觀衆應更爲知覺自己是觀衆的立場;或是導演期望觀衆以審視的角度,而非以第四面牆的角度來簡單面對這齣戲所提出的嚴肅而荒謬的問題。
-
戲曲
再生抑或支解?
《七品芝麻官》之所以成爲一齣豫劇經典,就在於豫劇名丑牛得草的改編手法,已不僅限於「修剪」,還有其他精神意涵的挹注、多場演出經驗累積的反芻等等。拼貼式的敍事結構對於年輕一代的觀衆而言,恐怕不會被視爲傳統劇場中前衛的親和力展現,反而會是彼此之間難以產生共鳴的巨大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