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印象手記
賞樂者。
-
焦點
關於杜國威「春天」的一、二事
香港話劇團在演出《我和春天有個約會》時,杜國威人正在紐約進修,他收到一份傳眞吿知《春》劇在香港備受好評,他深受震驚。
-
焦點
上台一鞠躬,四十年頭一回
浙江滑稽劇團的前身,是隸屬於曲藝團中的滑稽組。這個團體創立於滑稽興盛時的五〇年代,至今剛好屆滿四十年,不過卻一直和曲藝團體相提並論,九七年的二月始獲准獨立門戶,正式更名爲「浙江滑稽劇團」。目前全團共有演職員三十三名,而靑年演員就佔有半數以上,可稱得上是一支活力的輕騎兵;該團先後排演過優秀的經典劇目《七十二家房客》、取材於傳統戲曲的《唐伯虎點秋香》、《蘇州兩公差》等大型的滑稽名劇。 近期則陸續排演出《拆穿西洋鏡》、《大路朝天》和《究竟誰是爹》三本大型的滑稽新作,每齣戲平均都有超過百場以上的演出經歷,特別是此次訪台劇目中也將《究竟誰是爹》囊括其間,似乎想藉著上千場次的演出,以及獲頒發過無數大小的獎項,(除了戲劇類的劇目、編劇、導演等獎,該劇還榮獲中國人口文化促進會授予的人口文化獎)來贏得台北觀衆的靑睞與認同。 《究竟誰是爹》一戲嘲諷的是中國傳統的重男輕女觀念,敍述男主角包德志(得子),爲了生兒子停妻再娶,甚至在產房來個大掉包的荒唐行徑。而除了《究竟誰是爹》這齣現代背景的戲外,浙江滑稽劇團此次也要演出傳統背景的《蘇州兩公差》,主角是兩個好打不平的公差,爲了替老百姓申冤,乾脆假扮成欽差大人,結果當然是眞眞假假所衍生出的種種混亂「笑」果。 在新舊的劇目選擇中,台灣觀衆當可一窺這個集結曲藝、相聲於一體的新奇劇種之奧妙,如何風靡江、浙、滬各地,好笑倒底在何處了! 文字|李翠芝 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戲曲碩士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場.創作.行銷
世紀末的台灣已經進入了一個全面行銷的時代,行銷的概念不只限於商品,就連政治、文化也無可避免。從近兩年台灣劇場的運作上,我們可以看出各中大型劇團對行銷的日益重視;然而,在表達自我意念的「創作」與市場導向的「行銷」之間,是矛盾對立,還是相輔相成?而劇場的行銷又有什麼特殊的思考與做法?透過對劇場創作者與行銷人員的訪談,我們來探究這其中的微妙關係。
-
特別企畫 Feature
找贊助,知己知彼;做行銷,成立聯合團隊
專業行銷人士建議,有效行銷策略建立於知己知彼,各個劇團的規模資源或異,但是若能洞悉環境的趨向與脈動,彈性調度內外在相關資源,一樣可以爲劇團創造行銷上的佳績。
-
座談會
爲戲曲尋找未來的戲迷
鍾傳幸覺得現在的老公公老婆婆戲迷,當年也是小時候被爸爸媽媽帶到戲園子聽戲,才種下跟戲曲的緣分如果讓現在的小朋友從小就可以看到戲曲的兒童劇,那是不是也能替戲曲找到未來的觀衆呢?
-
座談會
兒童劇小檔案
兒童劇的觀衆年齡層:大多是以三歲以上、十二歲以下的小朋友爲主。以國內狀況來說,有的劇團還會把訴求的觀衆年齡層拉長到高中以下,也有劇團會更把演出細分爲適合「三到七歲」與「六到十二歲」兩種不同的年齡層;通常劇團會在演出門票上註明建議觀賞年齡,至少是三歲以上,但除了有些場地規定一定要三歲以上才能入場外(如國家戲劇院),如果家長確定自己的小朋友可以安靜看戲,年齡不到三歲也可通融。國內兒童劇的製作,對訴求觀衆年齡層不會分得很細,但國外的兒童劇則除了分「學齡前」和「學齡兒童」外,「學齡兒童」還可分低、中、高年級,分別有相關的兒童劇製作。 兒童劇的演出劇團數與演出場次:根據《表演藝術年鑑》的調査顯示,民國八十七年中,有正式演出的兒童劇團約十三團,演出場次共有五百二十六場,平均每團演出四十場左右(同年有正式演出的成人劇團及戲劇科系共有三十八團,演出場次共有六百二十二場,平均每團演出十六場左右)。 (本刊編輯 莊珮瑤)
-
現象視察
《打開》與榮念曾效應
香港唯一藝術評論刊物─《打開》 「進念.二十面體」是香港最熱心文化政策的民間藝術團體,爲民間爭取到最多空間,但也被批評爲壟斷了最多政府釋放的資源。像香港唯一一份藝術評論刊物《打開》Xpressions,就因其主要出版者IATC係由榮念曾主催而成,而往往被視爲榮念曾施展個人影響力的地盤。問題在於藝術發展局同一門類只支持一份刊物的立場,《打開》無疑擋了其他人的路。萬目所視,任何偏瑕都成爲衆矢之的,攻擊《打開》的明槍暗箭從未或歇。 二十頁的報紙型刊物,《打開》半月刊在我眼中雖薄但份量不弱。中英俱備而不對照,又要兼顧電影、美術、表演、甚至文化評論,體質先天駁雜,但對於香港重要文化事件都發出聲音,寫手且多年輕一輩的菁英。香港人還好羨慕台灣有《表演藝術》如何如何,我們卻說「是啊,不過」反而欣賞《打開》觀點的果敢犀利。 榮念曾效應 榮念曾近年積極推展交流活動,創作卻並未減少,同時「進念」美學對香港實驗劇場的影響已淪肌浹髓,無法割決。從直接繼承進念血緣的劇團「非常林奕華」、舞團「三分顏色」,到初綻頭角的一干「次世代劇場」,都難逃正負面影響。本屆香港藝術節中「香港製造」的幾齣重頭戲,便都嗅得出「進念」氣息:林奕華《行雷閃電》是將進念近年致力的音樂舞蹈總體劇場實驗路線拉到流行音樂的領域;「多媒體歌劇」《地圖集》則在數十人樂隊包圍的狹小舞台上,讓孤單的旅人形象一次次相當「進念」式地緩慢行過或爬過錄影影像投射的地面;類似的景觀也出現在《打樂十八層之身體福音》這類音樂/動作劇場。後兩個演出的視覺主導都是「三分顏色」的成員。進念的演出勝在將概念視覺化的本領,有些演出(如《地圖集》)則空有繁複概念卻執行得非常簡陋,難免尶尬。 文字|鴻鴻 編導、詩人
-
現象視察
油街與香港文化現象
香港文化現象 香港正流行感冒。我來到那天報上頭條寫著「每十病人一流感」。好些朋友,約了看戲沒來,辦公室找不到人,不用問,准是在家裡躺著呢。──還有一項調査顯示,經濟不景氣導致失業人口激增,每十個門診病人就有兩人患上精神病。 香港文化界也正患逾食症。藝術發展局自九五年成立以來,資助藝術活動十分慷慨,例如去年度補助額便高達台幣五億五千萬,號稱高居世界第二(有人不同意這種算法)。獨立製片突然蓬勃起來,還出現了獨立製片的發行人,短片都可以上院線;小劇團如雨後春筍,書店也多出一排排滯銷新書。這都是藝展局的功勞。好氣象當然也有後遺症:不患寡而患不均,關於補助分配的蜚短流長由來已久。如今藝術發展局又開始翻査三年來獲資助而逾期未完成的「爛尾」個案,多達七十四件。「涉案」的包括許多知名人士,有人的補助金被追討回去,有人錢還不出來有挨吿之虞,有人則一延再延幾乎信譽掃地。沒染上感冒或精神病的朋友,也有各自的苦惱。 油街:香港的「華山特區」 儘管被經濟不景氣所困,不能說香港政府不重視文化。我們不是有華山特區和中正二分局麼?香港這幾個月來的熱門話題則是油街。油街是香港島上臨碼頭的一條街,舊政府機關倉庫及停屍房所在地,在出售前以極低廉價格論月出租,一些藝術團體夾在當中進駐。有劇團拿來當辦公室和排練場,有藝術家拿來當工作間和展覽場,首先登高一呼的「進念.二十面體」則租下一整層作展覽和演出,叫「Z+」。我去看了一次演出,是香港藝術中心和進念合辦的「小圈子運動」,每月一、兩回提供劇場新鮮人演戲,不計場租,也不收門票,就在「Z+」。一片可讓貨櫃開進開出的柏油路廣場,幾棟毫未整修的破落建築,似乎只能用「光禿」、「寒酸」來形容;地方簡陋至極,卻靜靜地煥發活力,儼然一個藝術村雛形。租約到期後呢?藝術家們還在爭取,我們就靜觀其變吧。 文字|鴻鴻 編導、詩人
-
里程碑 Milestone
讓我們向他深深一鞠躬
相聲大師魏龍豪的過世,讓許許多多聽著他的演出長大的觀衆深覺悵然,這裡,是一位喜愛相聲的觀衆對魏龍豪的最後致敬!
-
專欄 Columns
詞與曲
文字的完美並不能保證歌曲的完美,有時完美的詩詞配上了音樂反而喪失了原詩之美。話雖如此,好的詩詞對作曲家來說仍然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在於作曲家由詩詞而來的感受,這種感受直接地影響到作曲家創作的「內容」。
-
即將上場
靑韵、建中、北一女第二十三屆三團聯合音樂會
「靑韵、建中、北一女第二十三屆三團聯合音樂會」是由靑韵合唱團、北一女合唱團,及建中合唱團共同策畫演出,繼八十七年三團音樂會首演佛漢威廉士g小調彌撒雙合唱曲後,今年三團演唱會選擇以世界三大神劇之一的孟德爾頌神劇《以利亞》作爲全新嘗試。 本次音樂會,靑韵合唱團將演唱孟德爾頌的藝術歌曲、建中合唱團將演唱屈文中編曲的《白雲歌送留十六歸山》等四首李白詩作,北一女合唱團將演唱羅西尼的小品宗敎音樂《信、望、愛》。壓軸的三團大合唱爲孟德爾頌神劇《以利亞》第一部分四首合唱選曲,指揮爲北一女合唱團的指導老師楊鳳鳴。
-
即將上場
九歌兒童劇團春季公演
生長在熱帶雨林的小鸚鵡肥肥,有一天不小心被獵人抓走被賣到台灣。肥肥到了台灣後,被很多人家收養卻又因爲種種原因而遭到遺棄,於是四處流浪飄零,脾氣變得暴躁,開始欺侮比牠小的台灣鳥類,並且佔據牠們的地盤、吃光牠們的果實,以發洩心中的不滿。然而肥肥的心中卻總是抱著一絲心願──回到心愛的故鄕。最後,在好心的台灣鳥朋友的幫助下,肥肥終於恢復樂觀與善良的性格,而且也回到了牠心所憶往的家鄕。
-
即將上場
浙江京崑藝術劇院
浙江京崑藝術劇院原名浙江崑蘇劇團,是一九五六年以民間戲班「國風蘇崑劇團」改組的。當時,它是唯一演出崑劇的劇團。劇團骨幹由著名崑劇「傳」字輩藝人周傳瑛、王傳淞、包傳鐸等和蘇劇藝人朱國梁、龔祥甫、張嫻等組成。演出劇目除崑劇外還有蘇劇,後來逐漸轉爲專演崑劇。 一九五六年,浙崑排演了經過整理改編的傳統劇《十五貫》,在大陸各地引起了轟動。《十五貫》引起了周恩來重視,親自主持了該劇座談會,許多文藝界名流,如田漢、梅蘭芳、歐陽予倩等也都紛紛撰文表示讚賞,《人民日報》發表專題社論、稱讚劇團「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此後,大陸各崑劇團體相繼成立,崑劇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自《十五貫》後,該劇團又相繼創作、演出,一九八二年獲得了文化部授與的「繼承革新」奬,一九八六年又獲得浙江省政府的嘉奬。目前該劇團出了老中靑三代:傳、世、盛、秀四輩同堂的局面,「傳」字輩因年事俱高,轉爲擔任藝術指導和敎學工作,世、盛、秀三輩負責演出,著名演員包括汪世瑜、王奉梅、林爲林等。 浙江京崑藝術劇院此次來台將演出《十五貫》、《呂布與貂嬋》、《牡丹亭》、《綉儒記》及折子戲。
-
生活藝訊廣場
十方樂集週末音樂會
台灣歌謠可當作台灣百年來社會景況的縮影,「台灣隨想曲」音樂會即將演出涵蓋各時期的台灣歌謠,有開台時期先民所唱的自然歌謠、日據時期的悲歌、光復初期百業待興所產生有關各行各業的歌曲,直至現今的創作歌謠等。演出曲目包括:《一隻鳥仔哮啾啾》、《天頂的星》、《西北雨直直落》、《阿爸的風吹》、《靑春嶺》、《四季紅》、《思慕的人》、《安平追想曲》、《港都夜曲》等。演出者有:女高音曹圓,男低音倪百聰及鋼琴吳玉貞。 李賢薩克斯風獨奏會的演出曲目大部分爲各國作曲家近十年發表的作品,分別表達了各種不同的作曲風格與樂派,包括英高夫.道爾的中音薩克斯風與管樂團協奏曲、鍾耀光的維克多利雅-次中音薩克斯風獨奏曲、麥克.尼曼的Shaping the Curve、德布西的薩克斯風與木琴練習曲。演出者包括:薩克斯風/李賢、中音薩克斯風/王裕文、次中音薩克斯風/羅佳龍、上低音薩克斯風/陳建年、鋼琴/藍充盈、木琴/王小尹等。 黃美莉十六歲起即擔任雲門舞集即興伴奏。一九九一年赴紐約曼哈頓音樂院深造,旅美期間並任職於許多知名舞團,如:Marth Graham舞團、Jose Limon舞團等的鋼琴即興伴奏。本次「黃美莉浪漫鋼琴名曲與即興之夜」音樂會除了演出許多經典曲目外,並加入現場台灣民謠即興改編。 台灣新生代大提琴家鄭伊晴,一九九四年自法返國後陸續擔任台北市交、台北室內樂團及台北人室內樂團的演出活動,目前擔任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大提琴副首席並任敎國內各大專院校音樂系。此次演出曲目包括貝多芬第一號大提琴奏鳴曲、余磐的奏鳴曲、浦朗克奏鳴曲、德弗亞克《寧靜的森林》。
-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印象手記
兩岸三老,好辣的薑!
-
焦點
現實人生的真善美
在華人的戲劇創作中,劇作家可說是稀有動物,好的劇作家更是鳳毛麟角;但九三年的香港卻出現了第一位全職編劇家──杜國威。杜國威的作品橫跨舞台、電影、電視,甚至還自己成立製作公司,作品不僅屢獲亞洲地區各大獎項的靑睞,更備受觀衆喜愛。此次在他作品即將登台之際,本刊將特別針對杜國威的一系列創作作品做一深入介紹。
-
焦點
嚴肅擺兩旁、笑料貫全場
滑稽戲的表演是以獨脚戲、相聲等曲藝的表現手法爲基礎,兼收文明戲的特點,擅長喜劇和鬧劇,以引人發笑爲藝術特徵,講究情節滑稽、表演誇張。在歷代藝人的努力下,形成了「說、學、做、唱」四大類的表現手段,尤其是「說」與「唱」是區隔和其他劇種混淆的主要因素。
-
焦點
舞台空間的魔術師
他善於利用工業材料與機械技術,將一些全新且不可思議的素材組合起來,不但擴大了佈景在動作和變幻上的可能性,更且總是能在整個空間中與劇中表演者所傳達的人性衝突相呼應。
-
台北
肢體的藝術宴饗 九九年台北藝術節
第二屆台北藝術節爲使一般大衆能感受藝術豐富多元特性,規劃出三大主題──「世紀感動」、「精華再現」、「城市焦點─藝術推廣列車」及兩大活動「深度之旅」與「進城來看戲」,共有二十九個藝術團體參與,總計一百零五場演出。在節目內容上,「多元化的肢體展現」與「兼顧各年齡層的觀衆群」爲本屆的主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