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台前幕後
密獵「夢遊者」 《洪堡親王》在台灣
皇冠劇廣場「密獵者」劇團的導演鴻鴻繼去年改編自希臘悲劇奧瑞斯提亞的《三次復仇與一場審判──民主的誕生》之後,將於本月再度推出新戲《洪堡親王──夢遊者的正義》。《洪》劇乃十九世紀德國劇作家克萊斯特身前的最後一個劇本,也堪稱是其最代表性的傑作。台灣的劇團會如何讓本地觀衆看了也有共鳴呢?本文將從排戲現場開始探尋這個問題。
-
台前幕後
如迷霧中前航的船 舞劇《醮》服裝創作
如一個老人,因為生活變得枯燥,逐漸喪失對自己的注重,隨俗而粗陋;有一天,從抽屜中找到一張老照片,美麗而精緻的氣質,喚起了強烈的情感。《醮》劇中所呈現的,就是這種感受。
-
台灣行脚
舊牆綻新枝 台南表演藝術團體概況
台南,一般大衆對它的印象可能就是「小吃」、「古蹟很多」。然而這個昔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譽的古都,其深厚的文化力絕不僅僅表現於為數衆多的觀光據點而已,更從一般日常生活中源源不斷透發而出。其中最重要的表徵,即是台南市的都市型態。
-
里程碑 Milestone
再創胡琴新生第一人 劉天華百年冥誕
淸末民初,中國面臨歷史中最大的變動,中國的藝術家更面臨最大的考驗。劉天華的出現為古老的傳統樂器帶來了一線契機,通過劉天華文人的自我省思,提供了一個明確的方向,為中國音樂開啓了無限希望。
-
里程碑 Milestone
曖昧的美感 寫於佛瑞誕生一百五十周年(上)
「含糊其詞而淸晰明確,漫不經心而精密嚴謹,有如活水般地無精打采卻暢然流淌,有如稚童神秘而澄澈的眼神,有如夏夜般地若遠若近,有如好友般地若即若離,有如費解的愛情般地淡漠而熾烈,這就是佛瑞的音樂。」這種幾近矛盾、同時兼具兩個極端屬性而令人難以捉摸的本質正是佛瑞音樂的特性。
-
專欄 Columns
重拾劇場散落的民間活力 新劇演出資料的蒐集與研究
延續新劇傳統並非單純恢復五、六〇年代新劇的表演型式與劇本風格,作復古或懷舊式的演出,而是掌握新劇的民間性與表現力,融入現代劇場之中,使台灣新劇的演出傳統與現代劇場活動銜接,成為台灣當代劇場的一部分。
-
專欄 Columns
害怕「看見」的觀衆
舞台上說的愈多,被敎導的愈淸楚──一點一點地,我將失去作為台下觀衆最寶貴的那一片無遠弗屆的想像空間。
-
專欄 Columns
對台灣當前「西式音樂」現象的省思
英國對韓德爾及其他歐洲大陸作曲家及演奏家的百般優寵,卻祇是為英國增加了許許多多以能欣賞德、奧音樂為榮的英國聽衆。而英國的音樂創作歷史,卻因此陷入了衰弱的時期。充其量,英國祗不過是「租用」了一些外國的「明星藝術家」而已,雖然風光一時,就長遠看來,卻無助於英國音樂文化的發展。
-
活動看版
崑劇校園扎根
集中國歌舞樂為一體,優雅精緻的崑劇,是最珍貴的文化傳統資產之一。然而,由於社會急遽變遷,崑劇也難免式微的厄運。有心者痛其之將佚,於是戮力推動,更別出心裁地結合高中課文,讓文學活到眼前,同時亦把崑劇帶進校園,讓傳統藝術在莘莘學子的心田裏扎根。
-
兒童節特區
眼睛亮晶晶舞台放光明
四月(April)是什麼?是孩子們蘋果(Apple)般臉頰上的笑靨。如果我們因爲生活而變得越來越嚴肅,那麼就讓我們向孩子學習。 四月份,《表演藝術》特別企劃〈兒童節特區〉,有小朋友的作文、圖畫,也有兒童節各項活動的報導,並介紹一些適合兒童的藝術書籍,希望提供給孩子們在擁擠的世界裏一方寬廣的天地。 我們給孩子的,其實是孩子給我們的。
-
系列專題
我演故我在 台灣行脚繞境看表演
從民國六十八年起,台灣全省各縣市地平上,陸陸續續立起一幢幢的文化中心,作爲在地居民民俗藝文活動的場所。 習慣在廟埕露天看野台、聽民謠小曲的民衆,都有機會走進所謂的内台,看所謂的鏡框式舞台的表演了。 可是,不幾年,但見媒體競相嘲諷:文化空殼子只會造硬體,没有軟體。 一些表演團體及經紀公司也(逕或不逕地)傳出:某某表演到了某某地方一定死。 事隔多年,這些風聲,至少,非關眼前了吧!且不帶著一片雲翳,新鮮眼、新鮮耳地行脚到各處,看一看在地的表演環境、表演人。 今次,我們去到──港都高雄
-
CD小舖
此音疑似天上來
寶麗金(DG)公司的歌劇寶藏終於漸漸的再版發行了。今年初德國DG公司推出了庫貝利克指揮的《弄臣》與桑替尼的《唐卡羅》,二部俱爲一時之選;法國DG公司則推出弗力塞的《漂泊荷蘭人》、《後宮誘逃》與《奧菲歐》,約夫姆的《魔彈射手》以及沃托的《茶花女》。這種情形對喜好歌劇的樂迷而言眞是一大福音,但是却苦了荷包裡的鈔票。 身爲一代小提琴巨匠揚.庫貝利克(Jan Kubelik)之子,庫貝利克並不以小提琴演奏聞名。身爲指揮家的庫貝利克雖然常在各大歌劇院指揮歌劇演出,但在歌劇錄音上却是屈指可數(現場錄音不計)。整體來說,他的指揮可稱爲滂沱大度,許多漸弱、漸強等記號他並不甚注意;在速度上,也顯得相當隨意,但這種隨意却是建立在整個音樂流暢進行的前提上,樂句與樂句之間的銜接並未被打斷。在與歌手的配合上,也顯示出他在歌劇指揮上的老練。庫貝利克曾任職於各大歌劇院,包括大都會與柯芬園;因此他的歌劇指揮功力沒有什麼大問題,戲劇性的展現更是非凡。當然,他的那套《唐喬望尼》(RCA)是有些異質感,但這種情形在此套錄音中並未出現。史卡拉歌劇院樂團不愧是百年字號,在整體配合度上相當高,任由庫貝利克隨意操控,卻不曾出現空洞的縫隙。 費雪迪斯考的弄臣顯然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的演唱。他的弄臣唱的非常精細,刻劃入微。第一幕開頭弄臣出場的快速唸字部分,他並未矇混過關,而是一字一字淸淸楚楚的唱出來。而此處弄臣的囂張跋扈,和隨後他與吉爾達的二重唱的慈祥和藹也淸晰的劃分出來。激動的詠嘆調〈諂媚的妖魔們〉Cortigiani, vil razza唱得忿怒而焦急;決定要暗殺公爵的三次Assassini(意即刺殺)堅定無比。雖然他的聲音與義大利式的方法有所不同,力度並不像戈比、巴斯提亞尼尼般深沈,但他巧妙的掩飾了這些先天上的差異(不能說他比較差,因爲若是戈比與巴斯提亞尼尼來唱《詩人之戀》或《美麗的磨坊少女》想必也很怪異),充分的利用他所能表現的力道範圍,將強弱對比唱的極爲精采。實在不愧是縱橫世界藝術歌壇卅年的名歌手。 貝岡吉的曼都瓦公爵眞是精采無比!名歌手就是名歌手,在演唱之際,我們根本無須爲演唱者擔心會出差錯。他的高音有如高貴的琥珀一樣,透明而有張力。氣息的控制,力道的強弱實在高超。只要一聽〈善變的女人〉La donna e mobile與隨後的四重唱〈美麗
-
即將上場
伯納法國音樂節 春天爵士樂團
敏感的樂迷們已經嗅出今年春天飄染著浪漫的氣息,那就是「伯納法國音樂節」正式開鑼了!首先登場的是以輕快自由樂風聞名的法國春天爵士樂團。 「伯納法國音樂節」共有四個系列:春天爵士樂團(4/11-14)、銀笛三重奏(5/23-26)、長笛大師朗帕爾(10/18-19)、古典綠憶弦樂四重奏(11/10-14),預計巡迴演出十四場。首場春天爵士樂團晕來自法國的Or-pheon Celesta(希雷斯特爵士樂團),該團體自1979年起即開始於歐洲各國巡迴演出,爲荷蘭、德國、挪威等地著名音樂節爭相邀請的演出團體。四名團員除了皆擅長多樣爵士演奏樂器之外,各自在電影配樂、戲劇、聲樂、美術設計方面另有一番藝術成就,因此該團在演出上特別注入戲劇性的燈光運用,營造出一個令人心曠神怡的遐想空間。此次來台,將於四月九日起在台北、桃園、台中、高雄等地巡迴演出。他們將特別選取一般民衆耳熟能詳的舞曲、電影配樂,以及改編之法國兒歌等,希望能讓台灣樂迷享受法國爵士樂浪漫無拘束的特質。 演出地點選擇大衆化的火車站和各縣市文化中心,所以中南部的觀衆也有機會欣賞這場平易近人卻又不失典雅的音樂演出。
-
即將上場
薛偉小提琴獨奏會
此次音樂會演出曲目上半場第一部分爲傳統精典名曲─布拉姆斯《第一、二號小提琴奏鳴曲》,以及法朗克《小提琴a小調奏鳴曲》;第二部分以黑人音樂爲背景,藉由鋼琴和小提琴對話來充分描述男女情感─蓋西文《波基與貝絲組曲》。 下半場以現場點奏方式進行,皆以精采小品貫穿,如巴赫《G弦之歌》、克萊斯勒《美麗的羅絲瑪琳》。突破傳統音樂會的方式,薛偉將以精湛的琴藝同時展現古典樂的精緻和平易樂風。
-
即將上場
臨界點劇象錄「周日劇場」系列Ⅲ
成立至今超過六年,一直在劇本創作及小劇場表演型式、內涵上屢有出人意料成績的臨界點劇象錄,四月開始將有新型態的「周日劇場」演出。 此次的演出戲目共有四齣,包括田啓元編導的舞蹈劇場小品《蝴蝶》、《瑪莉瑪蓮》探討寂寞和自由的主題,並運用大量的生活化舞蹈動作及簡潔短少的對白布置於豐富多變的音樂片段之間。秦義銘導演、王彥鎧編劇的《帶我一起去旅行》描繪都市裏荒謬、空虛在眞實現象,是一段不可思議的旅行。以及鹿心編導的《剪下一片雲》呈現一個從小習國劇小生的女性,成長後面對其舞台生命變化的廻異產生的挫折,及對「人生如戲戲如人生」這優人迷思的省思觀照。 「周日劇場」自四月十四日起連演十五場,由於該場地座位有限,劇迷們不妨先電話預約(02)5534493,以免向隅。
-
即將上場
高雄市實驗交響樂團
南台灣獨具風格的高雄市實驗交響樂團將推出《動物狂歡節》和芭蕾舞劇《吉賽兒》兩場音樂會,熱鬧迎接春天。 首場《動物狂歡節》音樂會曲目有比才的卡門組曲、聖桑的動物狂歡節、德弗乍克的第八號交響曲。由蕭邦享擔任指揮,魏樂富及葉綠娜擔任鋼琴獨奏。 在芭蕾舞劇中被奉爲經典中之經典的《吉賽兒》,在國內一直少有機會看到全幕的演出,更遑論與交響樂團搭配演出的方式。十六年前台灣舞者黃紹仁及吳素芬分別擔任男女主角,十六年後高雄市實驗交響樂團特地邀請了中華民國舞蹈協會共同參與,再次詮釋《吉賽兒》風采。 有感於台灣藝術長期偏重台北,主辦單位決定將全本《吉賽兒》在高雄市立文化中心呈現,此乃高市交第一次以大型芭蕾舞劇爲演出內容,同時結合南台灣優秀舞者同台演出,期望觀衆共同參與。
-
即將上場
台北世紀交響樂團女指揮家系列
台北世紀交響樂團於今春推出國內首創之「女指揮家系列音樂會」,持棒者均爲國內一流的女性指揮家。結合國內年輕一輩的演奏家組成的「台北世紀演奏家室內樂團」,將於四月間假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演奏廳演出三場,包括巴洛克、古典、浪漫及現代等不同時代風貌曲目的精緻音樂盛會。 系列之一「雙長笛的盛宴」,由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硏究所指揮組,現任世紀靑少年交響樂團及YMCA合唱團指揮的孫愛光指揮,搭配均以「特優」成績取得維也納音樂院長笛演奏文憑的夫婦檔任韋光、廖嘉齡,演出「杜普勒/d小調雙長笛協奏曲」及艾爾加、佛漢.威廉斯等人的作品。 系列之二「四季之聲」,由任敎於國立藝專的林立指揮。目前活躍於歐美的小提琴家廖家弘則擔任韋瓦第「四季」小提琴協奏曲的主奏,其他並有柯瑞里、羅西尼及布瑞頓等人的名作。 系列之三「德奧經典名曲之夜」,內容以德奧樂派作曲家如莫札特、泰勒曼、華格納及孟德爾頌等人的經典爲主。指揮由任敎於國立藝專同時也是台北縣立文化中心交響樂團指揮的呂淑玲擔任。莫札特「第四號小提琴協奏曲」則由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首席朱貴珠主奏。
-
即將上場
蓋瑞.卡爾低音提琴演奏會
當代傑出的藝術家之一蓋瑞.卡爾,是目前唯一以低音提琴獨奏家身分活躍於樂壇的傳奇人物。低音提琴在管弦樂團中,一向是最容易被人遺忘的器樂,許多人認爲它的聲音沈悶且低,不適宜當獨奏樂器。但是低音提琴一到卡爾的手中,他便結合了大提琴的美與低音弦的力度,光芒般的音色,從最低音符到最高音階,從內心傾吐眞情,向聽衆緩緩唱出他心中的情感。此外,加上卡爾個人的獨特魅力及出神入化的技巧和顫音演奏,豐富了整個樂曲。因而,蓋瑞.卡爾素有低音大提琴中帕格尼尼的尊稱。 卡爾的家學淵源,家族中一共有七人爲低音提琴的演奏者。他曾師事赫爾曼.萊恩夏根、雷歐納德.羅斯等多位名家,一九六二年應邀參加由紐約愛樂管弦樂團舉辦、伯恩斯坦指揮的靑少年音樂會,演奏帕格尼尼《摩西變奏曲》,蓋瑞.卡爾一炮而紅,從此展開以低音提琴獨奏家的演奏生涯。卡爾的獨奏樂器低音提琴,雖然不被視爲主流的音樂,但他一年平均有一百場音樂會的演出,足跡遍及美國、加拿大、南美、歐洲及遠東地區。一九九三年來台演出造成盛況,今年四月再度來台,一同前來的還有伴奏哈蒙.路易斯,他倆的合作呼吸一致,默契無間。 此行台北的演出爲低音提琴與管風琴,曲目有奧比諾尼《g小調慢板》、孟德爾頌《D大調奏鳴曲Op.58》、高恩《詼諧曲》、布魯赫《希伯萊緩歌》、拉威爾《哈本湼拉舞曲》、麥爾斯《短歌》(選自《越戰獵鹿人》)、包特希尼《幻想曲》以及加普林的三首小品。台中則爲低音提琴與鋼琴演奏,當有另一番音樂詮釋。
-
即將上場
另類的對白──棄兒與屠夫
出身於劇場演員的彼得.漢克(Peter Handke)爲德國當代文壇最受歡迎的劇作家之一。從一九六六年起,便以歐洲傳統的表演訓練方式爲基礎,加上其擅長的語言遊戲,撰寫了一系列名爲「語言實驗」之作品。如一九六六年的《卡斯帕》Gaspard便揉合了政治用語、俗語、俚語、道德箴言,配合以義大利喜劇中的表演方式,造成了轟動。 一九六八年,彼得.漢克完成《棄兒與屠夫》(直譯名爲《棄兒要當屠夫》Le Pupille Veut tre Tuteur爲此一系列實驗作品中之第三部。然而,《棄兒與屠夫》所造成的話題,並不在於「語言」使用上的爭議,而是它完全摒棄語言的使用。雖然全劇無任何一句對白,但是由於彼得.漢克擅於在各式舞台布置及演員表演方式上滲入象徵手法,使得戲的本身擁有著回味的餘地。演員沒有台詞,所有的訊息均是靠著「表演」的傳遞:劇本給了演員(同時也給了觀衆)一些假設的空間,至於各人所領略的味道,只有自己知道了。 《棄兒與屠夫》由皇冠劇場─密獵者劇團製作,爲留法歸國戲劇碩士華湘如翻譯和導演,首次將彼得.漢克的作品呈現於台灣舞台上,帶給觀衆另一種不同的觀劇經驗。
-
即將上場
雲門舞集1995春季公演
雲門舞集本年度春季公演將演出香港編舞家黎海寧舞作《看不見的城市》,以及林懷民新作《悲歌交響曲》。 《看》取材自義大利作曲家伊塔羅.卡爾維諾的同名作品,是黎海寧以文字及動作交織而成的長篇舞作。《悲》的編作靈感受到波蘭作曲家亨利.哥瑞斯基的同名樂曲(又名《第三號交響曲》)所啓發。哥瑞斯基是爲了輓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喪生的人們,充滿了樸素、祥和、高雅的弦樂與女聲,呈現哀而不傷的悲憫情懷。林懷民則以舞蹈呈現「一齣超乎地域和時代的安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