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專題報導 Feature
偶戲的大千世界 閻振瀛談世界偶戲
戲劇學者閻振瀛製作過四次國際性亞太偶展,亦常赴國外考察、觀摩。各國偶戲的不同特色,他爲我們一一道來
-
專題報導 Feature
台、閩偶戲藝術的衍變關係
木偶本無知,粉墨登場, 暗幕中誰牽線索; 小人誰作態,堂皇高坐, 舞台上大顯威風。 古傀儡戲台聯 中國福建泉州提線木偶戲團和偶戲大師黃奕缺,近兩年幾經波折,終於在十一月間來到臺灣,在邀請單位鹿港天后宮的安排下,於台灣南北各地巡迴演出了十幾場技術精巧的泉州傀儡戲。然因諸多因素的不協調,大多是在一般廟宇前大小高低不一的簡陋戲台上表演,燈光音響效果不佳,使得這趟演出,美中有許多的不足。除此之外,見不到眞正「泉州嘉禮」的藝術特色,是最大的遺憾。 這次泉州木偶戲團和黃奕缺在台的每一場表演,觀眾都爆滿,對一般觀眾而言,也確實是看了一場精采、熱鬧,而且印象深刻的偶戲演出。這次演出,除了不是在「藝術殿堂」──國家戲劇院之類的劇場表演之外,卻是所有大陸來台表演團體當中最風光的一團,起碼有一些來自閩南原鄕、能以台語交談的親切感。傀儡戲也是台灣傳統劇種之一,泉州文化、泉州傀儡戲與台灣文化、台灣偶戲之間,有很深的文化淵源關係,這或許是泉州木偶戲團這次來台演出,引起一般民眾很大興趣的另一主要原因吧! 中國偶戲的歷史發展 中國傳統的偶戲,大致可分傀儡戲和影戲兩種不同的表演型態,歷史久遠、種類亦多,自古以來是宮庭嘉會裡重要的表演和「禮」的內容之一,也是民間社會中非常普遍而重要的娛樂項目。這兩種偶戲各有不同的程度的歷史發展,和對中國傳統表演藝術的重要影響。遠在十世紀
-
專題報導 Feature
傀儡戲在民間
台灣的傀儡戲與民間祭儀密不可分。透過不同劇團在各種儀式中的多般功能,可以窺見偶戲藝術在這種生存方式中,如何發展出獨特的體質。
-
專題報導 Feature
人與木偶 北京上演《羅慕路斯大帝》
如果素以怪誕著稱的廸倫馬特還健在,看到中國人把他的怪誕發展到更怪更誕,會不會目瞪口呆,抑或是怪誕之怪誕如同否定之否定,負負得正?
-
專題報導 Feature
中國音樂的保存、繼承與發展(下)
繼承 繼承是在保存基礎上,把古代的音樂理論、美學意識、樂器的形態結構、演奏技法、樂曲用譜、風格特點等認眞地學習、瞭解它們,並且要做到眞正懂得並學到手。 要做好繼承這項工作,在實踐中很不容易。 例如古代有關音樂理論方面的記載,數量不多,文字簡略,而且含有古代社會在當時習用的一些虛辭與用語。而對某些論述,往往並不作逐層的具體細叙。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作了太多的推論,有時會推論出多種可能性,莫衷一是,難下定論。對帶有封建社會意識的一些理論,第一步必須懂得它們;第二步要去分析它們的歷史背景;第三步才能有分析批判地去繼承。 樂器與演奏技法的沿襲、革新 我國歷史上曾經有過的各民族各地區的樂器,品種繁多,不勝枚舉。有些樂器至今仍在襲用,但有很多種樂器現在已經不見或少見。現在仍在襲用的一些樂器,有的在名稱上有所更改,有的在形體上有着一定改動,更多的是在內部結構上曾經作了較多的改革。改動與改革,大都在原有基礎上對發音效果、演奏方便、擴大音域等方面不滿足於原有的,在演奏家、樂器工匠通過不斷試驗與實踐,證實眞是超過原有的效果,才肯定了這些改動與改革。已經不見或少見的樂器,曾在出土文物中發現了一些;今後可能還會發現。因此,我們在繼承工作中,對現在仍然襲用的樂器,應該硏究每個樂器的發展歷史;對已經不見或少見的樂器,一經發現,就應作攝影、記錄、仿製並硏究之。 學習演奏技法,主要依靠師承親授;其次,從書本中求得有關知識。在傳統社會裡,音樂的流傳,處於自生自滅狀態。雖然有些愛好器樂的文人,在他們的詩文札記中有時會提到一些,但有多有少,不太詳細與全面。因此,只有親眼看到老師對每個指法的演奏姿勢,聽到每個指法的發音效果來學習。也由於古代交通不便,信息傳遞緩慢,缺乏互相交流的機會。因此,師承的傳授也不可能十全十美。老師的水平有高有低,學生的接受能力有好有壞。同一位老師敎出來的學生,水平不可能是一樣的。某些流派好的技法與樂曲往往會失傳。這些,都可說明師承的傳授旣起著主要作用,也存有一定的局限性。 每一種指法的演奏方法,都是從歷代演奏家在不斷實踐比較中產生並定型的,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流傳中間也必然會有一些新的演奏技法充實
-
專題報導 Feature
林石城談琵琶行
在震懾全場的演奏會後,本刊專訪了這位琵琶大師,從兩岸音樂敎育的差等到習藝、演奏的意境,均有所闡發
-
專題報導 Feature
—九九三香港藝術節前瞻
去年第二十屆香港藝術節盛大而令人難忘。一共有來自廿二個國家的近千位藝人,在十三個場館舉行的一百二十四場表演,創下空前的一千五百餘萬港元的票房收益。第二十一屆香港藝術節將在九三年一月三十日揭幕,在爲期二十三天的節期中,來自十五個國家有超過一千位表演者,盛況可能將猶勝上屆。主辦單位並首度保留了部分票券給台灣年代公司預售。門票平均較台灣便宜百分之四十。
-
演出評論 Review
發亮的驚嘆號
柯瑞亞在難以預期的實驗中,還維持一種危而不亂的流暢節奏,像坐擁一整個大玩具間的頑童,玩得興高采烈、花樣百出。
-
演出評論 Review
音律縱横走 樂曲交疊奏
鋼琴手奇柯瑞亞(Chick Corea)是位善於思考的人。他在琴鍵上思考,從傳統到前衛;他在創作時思考,音符是工具、音樂是遊戲。 如果說奇柯瑞亞游於藝,相信沒有人會反駁。從傳統鋼琴,到五花八門的現代電子鍵盤樂器,他借用大小不等的樂團編組,尋找聲音世界中如萬花筒的多變音彩。有時候很古典,有時候很浪漫。偶而也戲弄聽者來上一段純泛音以外的抒情美感。但是他也可以嚴肅地獨坐在鋼琴前,用絕對形而上的觀點譜出詩人的哲理,和他自己的思想對談。 傾聽他的音樂必須緊跟著音樂前進嗎?我們並不容易洞悉他的音樂本身所欲傳達的思維。是遊戲嗎?可以這麼說!奇柯瑞亞的音符是精靈抽象的化身,當你以爲開始掌握它的繁複,頑皮的旋律卻又構成一幅似有若無的單純圖像。 如果音樂就是生活的反映,我們一定可以感受到奇柯瑞亞在生命的瀚海自在地悠遊。生活的確沒那麼艱澀,也沒有那麼自如。因爲所有生命的訊息,都是交疊而成的線條,只是自己選擇了不同的現實規律。 文字|傅慶堂 寶麗金唱片公司企劃
-
演出評論 Review
「周易樂法」的打擊新聲
剛完成理論作曲博士學位的鍾耀光一定也迫不及待地想趁著「慣性」仍強,再產生一系列「周易樂法」的作品。
-
演出評論 Review
海濤練劍 評兩場中國音樂發表會
避開台灣、大陸主流派的老曲目,開發優秀新作,這兩場演奏會創作者和演奏者的熱潮和勇氣,都是値得高度肯定的。
-
演出評論 Review
冬夜裏聽丹楓
在兩個月内推出五場分量不輕的演出,事前的構思、籌畫、選曲到演出的嚴格自我期勉,在在顯示「丹楓」並非只想短暫地嫣紅一季而已。
-
演出評論 Review
國語版的歌仔戲 《浮緣仙道》觀後
國民大戲班在明華園的大力支援之下誕生,他們的功夫没有白費,首齣創新國劇《浮緣仙道》便予人深刻印象──廣受本省觀衆歡迎的歌仔戲終於有了國語版。
-
演出評論 Review
玉米田中見新芽
新竹的觀衆非常熱情,「實驗劇場」一詞在當地仍十分新鮮,而這些,將是在這塊劇運處女地上灌溉「玉米田」最好的養份
-
演出評論 Review
人與人們的關係
今年是國立藝術學院的創校第十週年,値此觀賞藝院戲劇系第七屆畢業公演的經驗,令人撫今追昔,並試圖展望該校的第二個十年──明天是否會更好?
-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BULLETIN
〔大陸〕 大陸樂團到香港爭市場 這幾個月來,香港藝壇上之樂隊市場,可說暗潮洶湧,在隨後幾個月間,更可見得競爭激烈。 在觀眾要求日高的情況下,不僅舞蹈團、合唱團的演出要求有樂隊現場伴奏,不少音樂會都要求有樂隊節目,以增聲勢。但要動用一個樂團,花費不菲,要有水平保證,可供選擇的機會並不多。 另一可行之法,十一月底法國羅蘭比提芭蕾舞團演出《睡美人》,便請來上海交響樂團伴奏,明年香港藝術節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演《唐吉訶德》,亦邀來廣州交響樂團伴奏,剛在十月底舉行過的長虹聲樂協會《情牽樂韻》更將深圳交響樂團請來,使人吃驚的是,據說該團前來演出一場,在住宿交通費外,袛收取一萬港元酬金! 大陸設英皇家音樂考試 今年九月,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將會在武漢設立中國大陸第一個考試點,在大陸舉行第一次皇家音樂學院的音樂文憑考試。 今年九月史密斯將會親自到武漢坐鎭,監察考試進行,估計招考之考生除來自兩湖、兩廣、及河南等中南地區外,其他省市亦會有考生慕名參加。 中英關係儘管陷於低潮,但在音樂上中英雙方的關係則越來越密切、和不斷升級,日後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海外文憑考試,在大陸之影響力一如在香港那樣大,亦非奇怪之事呢! 「民樂新定向」巡迴演奏會 「民樂新定向」系列音樂會十月底在北京舉行,由中共文化部主辦。 五場演奏會發表了包括郭文景、李濱揚、胡海林、譚盾、周龍等多位世界華人作家的十六首民樂作品。除多位靑年民樂高手外,還動員中央音院民樂團、中央交響樂團等大小樂團。其中最受好評的是郭文景的二胡協奏曲〈愁空山〉。郭文景與瞿小松、譚盾、葉小鋼在八〇年代初期被稱爲中央音樂院四大才子。 〔俄羅斯〕 馬勒用《英雄》總譜遺於西伯利亞 美國紐約市出版商人卡普蘭(Gil-bert Kaplan),最近宣稱他在西伯利亞發現馬勒使用的貝多芬第三《英雄》交響曲的總譜。 卡
-
里程碑 Milestone
舞蹈革命家
由於作品暴烈晦暗,不受英國觀衆歡迎,馬氏在六〇年代及八〇年代兩度遠赴德、美發展,九〇年代才重獲國人重視,沒想到便遽然離世。不管討不討人喜歡,他已爲古典芭蕾開闢出另一條更接近人性更接近眞實、更悸動人心的路。
-
回想與回響 Echo
男中音夏瑞爾.米倫茲訪談錄
八十一年十一月下旬,世界聞名的戲劇男中音夏瑞爾.米倫茲(She-rill Milnes)二度來華,並作了較長的停留。除了一場非常成功的音樂會以外,他還做了爲期兩天的聲樂講習,另外還到師範大學音樂系和學生們交談。筆者由於擔任聲樂講習的口譯工作,得以全程參與米倫茲這次訪台的活動,當然不會放過討敎的機會。下面是筆者和米倫茲的一些對話紀錄。
-
回想與回響 Echo
《徐九經升官記》觀衆回響
由復興劇團演出的《徐九經升官記》十一月二十八到三十日在國家劇院引起觀衆的熱烈反應,已定於本月七到九日加演三場。本刊搜集了一些現場觀衆意見,以饗讀者。
-
讀者來函
讀者來函
先後拜讀了兩期《表演藝術》,除了要感謝貴刊所提供的專業知識和最新的訊息之外,在此,更要寄上莫大的慰問之意。每讀一字,似乎都嗅到各位在筆耕時的汗水;每翻一頁,似乎看到各位尋找資料時的手繭。 爲表謝意,在此提出幾點建議供各位參考: 1.「分類」不夠明確,應將舞蹈的歸舞蹈,音樂的歸音樂。以第一期爲例:弘一法師就被分開在「專欄」和「里程碑」的兩個區域出現。 2.應有「人物專訪」。所謂專訪,是以「對話」形態展現,而不僅限於敍述或報導方式,「對話」可使讀者與被訪人物更爲親近,並可使文章更爲活潑、生動。(以第一期劉鳳學專訪爲例) 3.每一頁的下端處,印有日期,實顯多餘。 4.「訂購單」,及「讀者通訊」的撕邊虛線,應改爲「虛洞」,可方便讀者使用,更可提高讀者投寄的意願。 5.第一期的封底設計,像外太空飛來的怪客,與兩期的封面風格無法並駕齊驅,令人遺憾。封面如貴婦,封底如卡通。 基於期盼貴刊「更趨完美」的關懷,直言之處,尙請各位卓諒。 誠心的讀者 吳若菱敬上 吳女士: 謝謝慰問。 您提的幾點問題敬答如下: 1.專欄作者有時正好寫了和某一單元内容相合的題目,請參照閲讀。因此把專欄搬入那個單元以成「同類」?這,呃── 2.生動的人物專訪,我們會儘量做到。 3.日期大約並不是多餘,我們印時增加一點點麻煩,日後讀者即使單篇讀到或影印,也不至於找不到出版時日的資料。請視之爲「體貼」或專業刊物的「體例」如何? 4.「虛洞」會較貴一些,日後希望做到。 5.很對,我們也有此感。設計公司一時事急找了個不同的人設計封底,您的眼力眞好。不過,本期開始,我們有了不同的設計者了,觀感如何,仍歡迎來信。 編者敬覆 很喜歡《表演藝術》編排的空間感,文字和圖片的比例也很適當。啊,我眞想把它們撕下來吃掉,太美味了。 我希望貴刊能繼續在報紙和書籍之間,遊走出自己的風格。旣然它不是報紙,截稿的dead line沒那麼致命,記者稿就要更精心一些,不是流水帳一筆。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