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專題報導 Feature
倫敦表演環境導遊
倫敦是戲劇之都。 這裏的戲劇活動數量之多、品質之精,堪稱世界之冠。雖然英國近幾年來受經濟不景氣影響,各行業莫不呈現蕭條景象;但表演藝術的活動力卻未曾動搖,使我們不得不對這十九世紀叱咤世界的歐洲老大哥在藝術上的成就肅然起敬。 西區看表演 每天天黑以後,倫敦西區(West End)(註)車水馬龍,交通擁擠。除了川流不息到餐廳、上酒吧的人潮外,無不是劇場觀眾。 綜觀西區的劇場多達五十多家,而散佈倫敦其他各區的大小劇場約百家。根據調査,平均每場觀眾出席率約達八成。在如此龐大的觀眾需求下,這個世界戲劇之都可不是浪得虛名的! 對於一般初來倫敦欣賞戲劇者,筆者提供一些精扼觀眾須知,以供參考。 *有關戲劇及其他各類表演藝術活動節目演出時間及日期,可在Evening Standard、Time Out、What's On、 City Limit及TNT等報章刊物上找尋資料。另外由「倫敦西區劇場組織」(The Society of West End Thea-tre)每半個月免費提供的《倫敦劇場指南》(London Theatre Guide),則報導西區各劇院及其節目的消息。如您對艱澀難懂的英文論調感到困難,建議您不妨直接由所謂的Critical Choice來幫您選擇,這可能是最便捷的方式。 *買票方式,可直接到劇院售票口購買。一般售票時間自早上十時到晚上八時。付現、使用信用卡,也可使用英國銀行發行的支票。 電話預約是最省力省時的購票方式。通常三天前可預約。預約時得報出信用卡號碼,或直接於取票時付現。當日預約時,須於開演前一小時到票口領票。 *如當日想看的戲票已售完,則可試由戲票經紀公司(ticket agency)代購;亦可試回頭票(return ticket),即當場觀眾退回的票。 *打折優待方式種類頗多。半票亭(The Half Price Ticket Booth)位於萊斯特廣場(Leicester Square)邊。大部份西區劇院的票在此都有半價優待。這是每家每場當日未售完的最高票價集中在此以半價賣出。通常下午場從十二時開賣;晚場則從下午二時三十分到六時賣票。一人只准以現金限
-
專題報導 Feature
發現香港 新舊演藝場地的競逐
香港藝術節已自元月底鑼鼓喧天地展開,除了是旅遊、購物勝地,香港的文化面貌也如此多姿。透過以下兩篇文章,希望讀者對香港文化建設的硬體及軟體,有進一步的認識。
-
專題報導 Feature
金絲籠裡會唱歌的鳥
繁多的現代場地,豐盛的文娛活動,香港不過是一個城市,卻有比台灣還熱鬧的表演環境。
-
專題報導 Feature
九二年實驗劇展彙評
國家劇院主辦的第五屆實驗劇展落幕了。從一九九二年八月開始,在一百五十個觀衆席的國家劇院實驗劇場,共有六個劇團六齣戲演出五十三場。這屆劇展的各個戲,呈現多樣而歧異的面貌。本刊特別舉辦一場「實驗劇展年度彙評座談會」,針對每一齣戲作詳盡的討論,包括理念的探討、技巧方法的分析等等。同時,也對台灣的劇場及文化環境提出看法,希望在原來的「表演/觀衆」的關係之外,能夠解析出劇場與社會之間更多的面向,例如「表演/批評」或「表演/媒體」等關係。
-
專欄 Columns
審美敎育從何入手
藝術敎育的普及化之難,難在審美能力是一種修養,修養並不能用簡單的課堂授課方式去解決。
-
專欄 Columns
導演「主政」的得失
世人對戲劇的注意力逐漸集中在表演藝術一端,而忽略了戲劇所蘊有的豐厚人文內涵。國內的劇場也受到這種風氣的習染,由導演領導一切
-
專欄 Columns
民俗藝術進城 省博物館戶外民藝表演的意義
城市人接受了「現代化」的觀念,以藝術殿堂爲貴,促使民間藝人也爭相擠身其間,結果遠離了培育的芬芳土壤,又失去了全民參與的樂趣。其實,藝術何來高下之分?場地豈有雅俗之別?
-
演出評論 Review
朱宗慶打擊樂團冬季公演「音樂劇場」 聽後感
「朱宗慶打擊樂團」在文建會的經費補助下,克服了龐雜的樂器問題,培養了良好的表演默契,表現了對國人作品的嚴謹演出態度這些都是値得稱許的現象,也是它整場演出成功的因素。
-
演出評論 Review
沈穩釀造「德奧」聲勢
近年來,國內樂團的精進是有目共睹的。這次,曾受敎於多位德國大師的簡寬弘,指揮台北市立交響樂團演出舒曼的《萊茵交響曲》,顯露出德奧系應有的重量感,成績令人刮目相看。
-
演出評論 Review
浩浩〈黃河〉載不動馬勒悲情
在衆人翹首企盼之下,北京中央交響樂團終於在今年元月二日與三日假國家音樂廳演奏兩場。演出前台上台下打成一片而互通心聲的盛況,恐怕是兩廳院營運以來所僅見。
-
演出評論 Review
芭蕾輓歌
羅蘭.比堤法國馬賽國家芭蕾舞團的台北演出,是一九九二年台灣「芭蕾熱潮」的尾聲,現場觀衆對於兩套舞碼《睡美人》及《我的帕芙洛娃》均報以熱烈的掌聲。主要舞者舞技精湛,舞台及服裝設計華麗眩目,但此次演出作品中舞蹈編作的意念,則是筆者感到疑惑的。
-
演出評論 Review
重要的是去愛
也許正因爲演出的動機如此單純,元素如此簡單,反而格外感人。
-
演出評論 Review
空中的樹.枝葉婆娑
《人間孤兒》眞正令人動容的戲是從日軍登陸,搬演「哇噠係劉備喋嘶」的布袋戲開始。平凡生動的庶民文化,質樸地傳達了某些鮮明的時代訊息,篇篇牽引如枝葉交疊,光影複印。
-
演出評論 Review
劇場新人類的誕生
新人類終究要面對這些「醜劣」的後現代文化現象,並開始在創作中思考。也許「發條橘子聚場」的地下室正是台灣次文化的生產基地吧?
-
演出評論 Review
以《肥皀劇》顚覆肥皀劇的台灣渥克
這個新生劇團的表演也許略嫌粗糙,題旨也多少迷失在自由多變的形式中,但是它洋溢著小劇場特有的豐沛生命力和諸多創造的可能性,在在顯示了不可忽視的潛力。
-
演出評論 Review
《徐九經升官記》座談紀錄
《徐九經升官記》於去年十一月由復興劇團演出,在國內搬演大陸劇本的風潮中,成爲能夠靑出於藍的顯例,引起了熱烈反應。本刊上期刊登了採訪現場觀衆的意見,此次再請專家學者深入評析,並由演出單位提供詳細的演出背景介紹。
-
里程碑 Milestone
斯人何在 小論屈文中
俄國詩人、散文家、美學學者普希金說:「一個作曲家,必然也是一位詩人。」以我個人與屈文中相交相知以及合作《西廂記》及《天山雲雀》等歌劇和一些聲樂小品的經驗,對這句話頗能體會;屈文中的作曲技巧是他的專長本位,他的才情却包含了詩文、戲劇、民謠、詞曲,是一位典型的藝術全才。 從《十面埋伏》、《帝女花》《節慶素描》、《李白詩組曲》等器樂與聲樂作品中,他做到了親和而不媚俗、現代而不離群。個中原由,在於他的作品,無論標題與內容,都有中國文化的依憑與民族精神的蘊藉,國人聆賞最具心靈上的默契。 屈文中在音樂藝術的觀點以及作曲取向的理念等方面的言論,見諸報章、聞諸廣播已經很多,不再引述。但歸納起來,仍是他永遠堅持的「精鍊西方技巧、吸取中國養分」「從民族扎根、向世界出發」、「我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面對西方紛紜駁雜的樂壇,我從不惶惑和焦慮」,屈文中看起來溫文儒雅,內心却是一團創作的火球。 國內的「樂評家」曾爲他的作品冠上西式的「國民樂派」帽子。其實,「國民樂派」正是西方音樂發展的巔峯,因爲它是從修道院、宮廷普及成「全民音樂」的象徵,後來產業革命勃興,唯物主義盛行,音樂也被革命了。至於國內作曲家的「抗議」並非發生在《西廂記》上演時刻,而是在市立交響樂團聘他作曲消息見報的時刻,所以也不是「古今中外之爭」。至於爭什麼?或抗議什麼? 「百年世事三更夢,萬里乾坤一局棋」,時過境遷,盡在不言中了。 文字|黃瑩 資深樂評人、詞曲作者
-
回想與回響 Echo
泉州木偶觀賞雜感
黃奕缺控偶的技術果眞是功夫深厚,在他手下亮起相來的木偶也特別搶眼,每到精采處,台下無不掌聲連連,聲聲叫好。
-
回想與回響 Echo
速食文化餐的省思
俄羅斯十大芭蕾明星,給歲末的台灣帶來了一陣舞蹈的旋風!從民生報連續一週的藝文頭條新聞中可知道:這些明星舞者好不容易由蘇聯各地的各舞團飛奔在一起;如何落淚地克服各種排練上的困難;又如何受到各地觀眾熱情的擁抱。事實上,以這群星級舞者的藝術造詣與名望,這種英雄式的崇拜是他們受之無愧的。只是,掌聲過後,到底我們的觀眾與舞蹈工作者得到了什麼影響和啓示? Alexander Demido (《俄羅斯芭蕾之今昔》的作者)曾說:俄羅斯芭蕾最迷人之處,是它絕對的擁有斯拉夫民族直爽、豪邁與奔馳的風格。尤其舞劇中的群舞,是一種完滿與整體的詮釋,透過細緻的動作結構,簡單文雅的姿勢線條,加上繁複多變的隊形,充份展現出俄國編舞家的精神與智慧。雖然Alexander強調芭蕾舞劇是一種整體的藝術,但在龐大經費與票房的考量下,將星級的舞者聚攏一堂,是私人經紀公司較有把握的作法,不過也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影響:譬如部份觀眾以捧明星、參加熱門音樂會的心態去觀賞演出──在演出當中隨興的鼓掌;在双人舞的中段就上台獻花;在謝幕時就衝上台要求簽名;在舞者轉三圈fouette時就喝采叫好(難爲了那位舞者必須把剩下的二十九圈作完),這些在在都暴露出觀眾的劇場禮貌與舞蹈常識有待提昇,也反映出速食文化的不健康。 對於本土的舞者與舞蹈學生而言,這類的演出常常是可望而不及的,高價位的票價(八百到五千)讓他們難以應付,好不容易擠進後座的高位,心想着如果能有機會與台上的巨星們討敎,那眞是太美好了!但這往往只淪於一種遐想。 仗着強勁的經濟能力,我們能看到世界一流的演藝團體穿梭於台北大小劇場之間,然而更進一步的冥思是:我們從這些演出中學到了什麼?體驗到什麼? 文字|姚明麗 國立藝專舞蹈科講師
-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Bulletin
〔台灣〕 新古典舞團赴大陸公演 新古典舞團應中國舞蹈家協會之邀請,二月十日起將在北京、成都、廣州巡迴公演,爲兩岸文化交流,開啓另一契機。 此次赴大陸演出舞碼,包括:〈投壺戲〉、〈俑〉、〈招魂〉、〈漁歌子〉、〈雪祭〉、〈冪零群〉及〈布蘭詩歌〉,均爲新古典舞團兩年來於國家劇院演出並深受好評的作品。該團藝術總監劉鳳學除了將與彼岸的愛舞者,分享其創作成果外,並計劃於訪問演出期間,以「唐代樂舞」及「原住民舞蹈」爲專題,舉辦講座與硏習課程,以促進彼此間更深入的瞭解。 文建會辦「認識現代劇場」研習會 針對台灣地方戲劇團體的需要,文建會聘請了專家、學者擔任顧問敎師,就編劇、導演、舞台設計及技術等專業知識,設計一系列硏習活動。 台灣地方戲劇劇種甚多,與民間生活習俗及宗敎祀祭息息相關,以寺廟戲台及臨時搭台演出爲主,因此政府文化建設方向中,將長期舉辦劇場硏習活動,協助各地方劇團對現代劇場設備及使用方法具備基本認識,進而協助各劇團改進節目內容及舞台表演技巧。 計劃招訓對象包括曾獲地方戲劇比賽前三名或優勝團體;曾受邀參與文建會文藝季之優秀團體;曾受邀國家戲劇院演出之優秀團體,以及曾受邀參與台北市戲劇季之優秀團體。 「舞蹈空間」赴美公演再突破 成立三年的「舞蹈空間舞團」近期將赴美巡演,除了參加早富盛名的雅各皮洛藝術節與紐約舞蹈工作室演出外,還在多所著名大學舉行表演,示範敎學,觀衆多鎖定在專業人士與評論家範圍。 雅各皮洛藝術節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舞蹈節,已有三百多位編舞家發表過作品,一九九三年「舞蹈空間」獲邀演出,對於肯定台灣現代舞藝術的國際性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赴美公演舞碼有陶馥蘭〈灰衣人瑣記〉,彭錦耀〈三打白骨精〉、〈琵琶行〉等。 〔大陸〕 海豐辦馬思聰硏討會 去年是中國小提琴家、作曲家馬思聰(1912-1987)誕生八十周年及逝世五周年紀念,在馬思聰的故鄕廣東海豐,於十二月七日至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