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二戰核爆為背景 《焦土》探索無所不在的戰爭
去年,曉劇場參與「亞洲表演藝術論壇」,呈現十五分鐘的概念作品《焦土》,從菲律賓、印尼等國家中脫穎而出,獲得完整作品發表機會;今年,台日共製的《焦土》即將上演。導演鍾伯淵說,為了創作此劇,他走訪長崎、廣島原爆發生地,感受和平祈願像下,期望戰爭不再發生的禱念,另參訪高千穗日本天照大神的神話起源地,將近年國際間的政治角力關係,作為對於當代社會的反思,融入新作之中。 《焦土》以二戰核爆為背景,來自異地的啞婦、嚮往成為軍人的孱弱書生、逃離戰場的逃兵、詛咒他人的洗衣婦,及迷信又貪婪的商人,共同聚集在一個乾旱的村莊。在漫長等待降雨的過程中,角色之間彼此漠視與暴力,揭開潛藏深處的人性黑暗面。鍾伯淵強調,《焦土》除了描摹戰爭的殘忍,也傳達戰爭與每個人無法逃脫的關係;不只是以七十一年前的廣島長崎原爆作為背景,更是身在台灣的和平世代,對於自身處境的思索。戰爭並非只是過去的歷史,事實上,戰場在今日生活,無處不在。
-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全民健保不給付》
如果你的病症無法被定義,那會有解決的方法嗎?應該是說,如果你的病是一種「邊緣的病」、「曖昧不明」的病,是否無法被歸納在醫學領域上?那麼,社會是不是就只能放生你? 《全民健保不給付》,透過劇場,結合五位各具風格的導演,取樣日常行為,討論被定義的「病症」,而這個病,到底由誰定義?由安全不可忤逆的社會規則?或是菁英式的思考?光是看節目簡介,就會讓人迫不及待將自己的腦袋在現場被撞擊。 很期待這個表演打破觀眾對病的窠臼,真正的病,會不會只是一群懼怕安全生活被破壞的知識分子,去劃清的界線? 五個導演Ⅹ五齣戲Ⅹ五種病症,節目很可能非戲劇的手法去表現,我很期待觀看現場的流動,無法被定義的日常,也許會存有一些真理。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印度團體劇場《第十二夜》
英國戲劇總是十分吸引我。或許是因為英國人天生就種悶騷,劇中角色們常一本正經、絞盡腦汁又假裝毫不在乎,無厘頭的神開展加上幾句挖苦諷刺的台詞,讓來自台灣這小國小島膽子小的我,嘖嘖稱奇同時感到萬分佩服。 《第十二夜》這部莎士比亞前期的巔峰喜劇,多次被世界各地劇團改編改寫,甚至好萊塢青春電影《足球尤物》,竟然也是以此劇為原型改編,其經典地位已不用多說。不過當莎翁遇上寶萊塢,究竟會是什麼滋味?每次見到這種東西文化衝擊的組合,總是令人特別想探究一番,在還沒做任何功課之前,心底總是有股「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味道。但轉念想想,既然這來自孟買的印度團體劇場,有辦法在最驕傲的倫敦人面前博得滿堂彩,想必是精采萬分。 筆者不敢自稱達人,但藝術欣賞就是勇於嘗試各種新型態演出,畢竟,不斷地開眼界就是最快認識這世界的方式,不是嗎?至於聆賞全劇完後會產生過度衝擊的飽和不適感,抑或是恰到好處的美妙東西調和?我也十分期待。
-
音樂新訊
日本長笛演奏家工藤重典 自然純淨的動人笛音
日本國寶級大師工藤重典,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重量級長笛演奏家之一。出生於日本札幌,畢業於日本最著名音樂學院桐朋學園大學,隨後於巴黎國立高等音樂舞蹈學院(Conservatoire National de Paris)追隨一代長笛宗師朗帕爾(Jean-Pierre Rampal)學習。其師徒關係宛如父子之情,不但讓工藤獲得大力提攜,更讓他順利打入歐洲這塊亞洲人難以進駐的音樂市場。當然,工藤自身的特色才是成功的原因,那承襲法式音色的自然純淨,讓聆聽者有舒心酣暢之感。他曾擁有的國際大賽戰績,包括一九七八年第二屆巴黎國際長笛大賽首獎,及一九八○年朗帕爾國際長笛大賽首獎。 工藤所錄製的專輯已超過五十張,每年更有高達百場的巡迴演出。旅居法國的他,任教於巴黎師範音樂學院(lcole Normale de Musique de Paris),台灣許多知名的長笛家都曾遠赴巴黎向他學習,如此次訪台音樂會中,受邀與工藤演出長笛二重奏的林薏蕙便是他的高足。此外,近期他也與鋼琴家女兒工藤祐意展開巡演,在以鋼琴伴奏身分與父親在新加坡、俄羅斯與韓國等地演出後,也將聯袂來台,為台灣觀眾帶來數首長笛經典曲目。
-
肢體音符《月牙泉》 科技跨界穿越時空
肢體音符舞團藝術總監華碧玉最新製作《月牙泉》,把現代伸展台搬上舞台,舞者穿著紙造型的服裝,與現場演奏的樂手變成走秀模特兒,舞者甚至跳起機械舞,這真的是敦煌?
-
波蘭的瑰寶 耀眼登台
「2016我是這樣看世界」講座音樂會系列邀請到波蘭Kroke樂團登台演出,該樂團由中提琴、手風琴、低音提琴組成,將極具即興精神的克雷茲莫音樂與現代音樂結合,創造出獨特聲響。
-
「2016新人新視野」開跑 虛擬實境、反課綱、戲劇實驗反映世代
讓我們想像,卅年後,虛擬實境的未來人類狀態是怎麼樣的呢?台灣教育體系餵養「好國好民」的僵化課本,在反課綱後如何被檢視?台灣作家晦澀難懂的文本如何在劇場中展演?
-
金枝演社《伊底帕斯王》 一窺古希臘英雄史詩盛典
金枝演社將演出希臘悲劇索福克里斯經典鉅作《伊底帕斯王》,在國家音樂廳的戶外星空下,打造環形舞台觀戲視野,結合西方神話於東方祭儀,企能展現磅礴壯闊、詭譎華麗的英雄史詩。
-
舒米恩與黃裕翔電影音樂會 重現美好記憶
電影《逆光飛翔》男主角黃裕翔將與創作歌手舒米恩、「泰雅學堂」及「玩弦四度樂團」共同合作《和你在一起──舒米恩X黃裕翔電影音樂會》,聯手為觀眾帶來一場最溫暖的樂音。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華文音樂劇,開唱!
本期雜誌中,除了介紹一位無法定義的奇才艾瑞克.薩替與現在正夯的直播話題外,也針對台灣的音樂劇教育,作了初探。台灣的音樂劇發展至今卅年,雖然缺乏百老匯的市場規模,也不像中國有龐大資金的投資挹注,卻從實戰經驗中,突破資金、人才、市場及演出場地不足等限制,開創出一條台式音樂劇的道路。綜觀國內音樂劇現況,愈來愈多專門製作音樂劇的團隊相繼成立,不論是音樂風格、劇本內容、使用語言、呈現手法、製作規模、展演型態,皆突顯了本土原創的獨特性。然而,真正要讓音樂劇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扎根,音樂劇的教育還是最根本的關鍵。 音樂劇培養的是歌、舞、劇全方位的表演人才,需要音樂、舞蹈、戲劇的全面理解。過去,台灣缺乏有系統的音樂劇教育,今年,臺灣師範大學的表演藝術系,首度開設四年的學士課程,是國內唯一標榜「音樂劇專業」的科班系所。台師大表藝所所長何康國表示,原創華文音樂劇是台灣的優勢,他看好未來十年的市場,過去表藝所一年僅招十五名研究生,遠遠不夠市場需求,台師大表藝所將直接架起產業與人才的橋梁,打造「唱、跳、演」的三棲人才。雖然相較於中國,台灣起步較晚,仍值得期待。 今年十月,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邀來台南人劇團藝術總監蔡柏璋策劃,推出「音樂劇人才培訓計畫」,邀請國際頂尖音樂劇師資,為期一個月的密集課程,為台灣專業演員帶來兼具廣度及深度,全方位的音樂劇表演訓練。當工作坊訊息曝光,迅即引發表演藝術界高度關注及期待,在網路上被熱烈轉貼分享,一百六十八位報名爭搶四十個名額,競爭激烈。北藝中心主任王孟超認為,音樂劇人才培育是當務之急,該計畫並非一次性煙火,訴諸長遠思考,除了表演人才,未來在作曲、編劇等都有施力的機會。 除了校院科系與公家場館的支持,國內許多劇團與民間藝文團隊也都有短期或固定的工作坊與教學講座。「學學文創」的音樂及表演藝術產業課程算是最鮮明的例子,「瘋戲樂」創辦人暨作曲家王希文、歌唱詮釋指導魏世芬等人,都是學學長期合作的師資。由編舞家伍錦濤成立的「歌舞浪潮」表演藝術中心,亦朝培養歌舞劇表演人才的目標邁進,集結線上專業師資,成為舞蹈、歌唱、戲劇三合一的育成場域。 本期專題將剖析兩岸的音樂劇教育,一探這個來自歐美的表演形式,如何在華文世界開花結果。此外,廣藝基金會首度開辦「華文原創音樂劇節」,邀來台灣、中國、香港四齣風格迥異的音樂劇同
-
專欄 Columns
歸去來兮嗎?
原來人是活在自己家的家具和物品的生活關係中,雖然都是身外之物,卻都是我們自己的感情在裡面,多年不見,沒有遺失,又重新出現,好多驚喜,好多回憶,好多即將重新開始的東西,展了開來,像久別重逢的朋友,一個一個,一箱一箱地,等我給它們安排一個新的落腳或安頓的地方
-
專欄 Columns
舞蹈行旅
這個舞蹈世界是空前的,沒有國界的,雖說語言也許會造成某程度的困難,一但進到舞蹈教室或劇場,所有的困難等級就隨之降低許多。我不知道其他藝術領域如何,但知道相較之下舞蹈人是比較沒有語彙障礙,並且容易跟人分享空間的。全球化讓邊界模糊了,舞蹈人從一個小小的領域出走,老的、小的,如進行一個約定好的計畫般,在世界各地通行無阻。
-
專欄 Columns
經典!
其實,我們小孩也喜歡老歌,但有些太慢、歌手又愛浮誇抖音的愛情歌,真的就讓我們不敢苟同。我姐姐很愛用取笑的方式模仿這些,她會假裝拿著麥克風,把頭往後仰,然後把嘴張得盡可能大,並在那拉得無敵長的抖音上,伸出舌頭上下擺動。我們其他人會瘋狂大笑,完全不能懂我們的父母為何會喜歡這種恐怖的歌。那時,我媽就會說:「也許這首歌沒有變成經典,但它在當時可是很受歡迎的呢!」
-
專欄 Columns
行
行,是個十字路口來著,向左走,向右走?會走到哪兒?那兒有人嗎?迎接的是什麼人呢?他會歡迎?還是破口謾罵?行,挺抉擇的,如果,選對了方向又做得好,大家就會覺得你很「行」,再透過「行」銷愈做愈大,接著,就會在這「行」業成為一位「行」家。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漢彌頓效應」? 夯劇創作者與議員提案打擊黃牛票
今年百老匯的超夯劇《漢彌頓》,夯到引發「漢彌頓效應」?因為實在太熱門,黃牛大肆用軟體機器人bot來搶購下大批的票,然後高價轉手,創作兼主演的米蘭達實在看不下去,就與紐約聯邦參議員Chuck Schumer聯手,宣布推動一項反bot法,提高罰金,甚至判刑。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碧娜.鮑許與舞蹈劇場」特展 回顧舞蹈的傳奇
向德國舞蹈劇場大師碧娜.鮑許致敬的「碧娜.鮑許與舞蹈劇場」展覽,正在柏林馬丁.葛羅皮烏斯博物館展出,用心的策展人除了呈現舞蹈家私人的相簿、演出海報、節目單、各國巡演傳單、劇照、舞者名冊等珍貴資料,更在展場重建、仿製了碧娜.鮑許的神秘排練場Lichtburg,還安排長年跟鮑許合作的舞者,在現場帶領大家一起暖身、舞動,練習鮑許舞作裡的經典動作。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重新想像《吉賽兒》 阿喀郎與英國國家芭蕾攜手冒險
繼兩年前的《塵》,英格蘭國家芭蕾舞團藝術總監塔瑪拉.若荷再度邀請編舞家阿喀郎.汗合作,重新詮釋經典芭蕾舞劇《吉賽兒》。在阿喀郎與戲劇顧問露絲.利托的掘探下,拉出原作隱藏在浪漫故事下的經濟、權力結構等元素,讓吉賽兒化身移工,在資本主義巨輪下哀吟悲歌,增添了時代感的詮釋,舞出經典新的生命。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文化多元是好生意? 法國劇場幕後的企業力量
法國政府智庫的研究指出,如果能降低不同族群(如性別、膚色等)之間的就業率差異,那麼法國的國內GDP將可提高6.9%,而在表演藝術界,也正有愈來愈多企業挹注資金,協助劇場推動各種提昇「多元性」計畫計畫項目包括演員養成、劇場創作參與,也含讓非中產階級觀眾入場看演出,可說是在實踐社會公義的同時,共同把產業的餅做大。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十八歲的上海國際藝術節 五十部作品迎金秋
第十八屆的「上海國際藝術節」已於十月十二日揭幕,將熱鬧到十一月十五日,超過一個月的時間,五十部作品齊聚滬上,中外交流場面繁盛。這次是逢中西兩位戲劇大家湯顯祖和莎士比亞逝世四百年,劇界紛向大師致敬,創排各類劇作以為紀念,崑劇、越劇、小劇場實驗戲曲皆有呈現。另田沁鑫改編自李敖小說的《北京法源寺》北京首演後票房大好,口碑效應在滬發酵,備受關注。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西九首試Live直播 戶外版《安提戈涅》邀各地觀眾共賞
西九文化區將於十一月,在戶外場地演出由鄧樹榮戲劇工作室及白光劇社首度合作的希臘悲劇《安提戈涅》,而且也同步嘗試現場直播,讓更多外地觀眾可以欣賞。演出在「日落及維港景致下」上演,安提戈涅的抗爭精神,將在美麗景致中,為香港帶來更豐富與深刻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