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即將上場 Preview 四位導演從「物件」出發
莎妹劇團「四物」 日常裡尋索異常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推出的「歲末聯歡」之作「四物」,依然聯合四位編導魏瑛娟、王嘉明、徐堰鈴與Baboo,以「物件」為主題發想演出,意圖從日常物件中尋索新的觀看與敘事方式,尋找出日常的「異常」。
-
企畫特輯 Special
探戈女王蒞臨 狂熱舞動南美風情
原本修習古典芭蕾的茉拉.歌朵伊是阿根廷最知名的探戈舞蹈家,她集編、導、演於一身,是帶領阿根廷探戈躍上國際藝術舞台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亦曾多次擔綱阿根廷總統就職大典與國家重要慶典演出,有「阿根廷探戈女王」稱號。明年一月她將帶領茉拉.歌朵伊探戈舞團訪台演出《布宜諾斯艾利斯探戈》,作品融合多種舞蹈與音樂風格,古巴的騷莎加上武術、特技,同時結合電子樂和作曲家皮亞佐拉的古典與爵士風格的樂曲,將讓台北在南美風情中狂放沸騰!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2014表演藝術回顧
十大現象觀察 整合北中南三場館中,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掛牌成立 音樂、技術人員湧向對岸,表藝人才遭「磁吸」? 「後大劇場時代」來臨,團隊經營路數翻新 國藝會藝評專案開跑,藝評遍地開花 改革樂器及編制,國樂團向「西」靠攏? 站上大舞台,編舞家們準備好了嗎? 社會時事比戲好看,劇場還能做什麼? 戲劇跨國製作,跨不過語言的障礙? 台灣新編京劇,對岸戲迷驚豔 「台新藝術獎」新制,是新定位還是新局限? PAR PEOPLE OF THE YEAR 簡文彬 黃翊 黃宇琳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1:整合北中南三場館,國家表演藝術中心掛牌成立
扎根土地放眼國際 開啟台灣表演藝術的新座標
如果說一九八七年國家兩廳院的完工,是台灣藝文發展重要的里程碑,那麼二○一四年「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的成立,將為台灣開啟表演藝術的新座標。從此以後,台北國家兩廳院、台中國家歌劇院、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中心將共同肩負推動台灣藝術文化推廣扎根的重責,三大場館既競爭又合作,對外與世界接軌,對內則為庶民服務,共同展現台灣多元、豐沛的文化面貌。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2:音樂、技術人員湧向對岸,表藝人才遭「磁吸」?
中國市場興起機會多 供需現實各有考量
這一年來,已有「上海樂隊學院」、浙江交響樂團先後來台招生、徵才,而台灣專業技術劇場人才赴對岸工作也時有聽聞。究其原因,各地表演場館的興蓋、商業劇場的發展、中國樂團專業化的轉型、主題樂園的興建等釋出眾多工作機會,都造成對岸表藝人才的強力需求,加上優渥的薪資吸引力,的確造成難擋的磁吸效應。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3:「後大劇場時代」來臨,團隊經營路數翻新
中型演出長銷當道 製作導向凌駕導演品牌
過去台灣劇場生態的經營樣貌,在表演工作坊出走、屏風表演班休團之後,有了路數翻新、重新洗牌的趨勢。如從製作端就打造擴大演出市場可能,中型製作成為討喜的樣態,由導演(創作者)主導製作方向的態勢改變、發展出製作人導向或策展人(主題)導向的製作模式,而劇場新興團隊展現出接班態勢與劇場明星的綻放光芒讓人看見不一樣的劇場未來。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4:國藝會藝評專案開跑,藝評遍地開花
網路平台多元紛陳 「深度」與「對話」仍待耕耘
國藝會「表演藝術評論人專案」讓藝評人可以無後顧之憂地專注於評論書寫,並在「表演藝術評論台」發表,呈現出表演藝術評論遍地開花、多元紛陳的美好榮景。從紙媒到網路,評論的寫作重心也有轉移,多為看過戲的人而寫,以分析與評價為重。但網路平台的框架多以單一作品為評論標的,少見深度的趨勢型評論,而評論是否能超越文字,以口頭或座談影片呈現,打造更多公共性與對話?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5:改革樂器及編制,國樂團向「西」靠攏?
追求好聲音 不止「西化」更待「多元化」
國樂界為追求更多藝術可能性,改革的腳步從未停歇;而今年,台灣兩大國樂團臺灣國樂團與臺北市立國樂團分別在樂器與編制上展開變革,前者以「環保胡琴」統合樂團音色,後者以之前未用到的傳統樂器加入編制、改良音準等,對國樂交響化形式來說,頗具指標意義。雖然國樂的西化、交響化是大勢所趨,但傳統音樂的特色是否會流失?國樂的審美能否發展出多元性?也待我們持續觀察。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6:站上大舞台,編舞家們準備好了嗎?
必要選擇但非終點 關鍵仍在創作需求
近兩年因國家兩廳院「1+1」舞蹈系列,幾位編舞家在國家劇院大舞台上展現不同以往的創作視野,加上未來多所大型表演場館將陸續啟用,編舞家們也可能「必」得接受大劇場的挑戰。但真的非變「大」不可嗎?其實仍應回歸創作本身需求,大小舞台、另類空間都「必須有可能」。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7:社會時事比戲好看,劇場還能做什麼?
「政治正確」剝奪想像 放下宣言開始提問
這一年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已經讓街頭比劇場還有戲劇感,連藝評人都想提名「太陽花運動」角逐台新藝術獎;面對這樣的狀況,劇場人還能怎樣在劇場裡演「政治」?有人在演出中呈現當下預言未來,但其實是展現政治正確的意識形態;有人改編史詩小說翻轉寓言,但卻流於扁平;也有人透過在經典中置入在地情境,帶動觀眾的提問與學習能力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8:戲劇跨國製作,跨不過語言的障礙?
製作期短磨合不足 聲音轉譯徒留表演鴻溝
跨國製作風潮不歇,從年初兩廳院的《愛情剖面》,臺北藝術節的《目連拯救母親大地》、《九面芙烈達》,到近期由廖瓊枝主演的《殘酷日誌》,都是國外編導與台灣團隊或演員的合作。但令人期待的合作卻未都令人滿意,過程中處處顯露跨國合作的不協調與表演體系的不同調,舞台上語言、聲音表達轉譯也呈現嚴重斷裂。製作期短讓本地演員難以消化文本建構自然的語言表演,不諳本地語言的外籍導演也無法進入語境與演員工作,都是未來跨國製作須注意改善的方向。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9:台灣新編京劇,對岸戲迷驚豔
題材創新深入角色內在 貼近當代吸引年輕族群
在台發展五十年的京劇,返回京劇發源地演出,竟讓中國觀眾大為驚豔!今年國光劇團與台灣新劇團帶著新編作品赴對岸演出,皆備受肯定,究其因由,國光藝術總監王安祈與新劇團製作人辜懷群分別指出:台灣京劇不高舉教化意涵,在題材上創新,深入角色內在,並透過多元劇場元素運用,打造象徵隱喻的舞台美學,都更貼近當代精神,特別能引起年輕觀眾的共鳴。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10:「台新藝術獎」新制,是新定位還是新局限?
打破疆界回應社會 各種論述權力競逐
「台新藝術獎」從去年改換新制,打破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獎項的區分,同時在全年度的評選過程中,強調讓來自不同領域的提名觀察人(藝評人)以評論與社會對話。從「場域」的角度來說,台新獎自此變成一個更複雜的,各種論述權力競逐、混雜的評論空間;而另一方面,新制台新獎對藝術與社會連結的側重,是否會牽動新一波創作潮流?或是讓年輕創作者的基本功無法被看見?抑或是開啟了美學對話的另一個空間?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14
簡文彬 肩負重責開疆拓土 帶領南台灣藝術啟航
曾經以「最年輕的音樂總監」之名帶領國家交響樂團,並長年參與歐洲各劇團的經營,簡文彬擁有的是寬闊的視野與豐沛的國際脈絡。在帶領南台灣表演藝術啟航,讓本地的泥土散出芬芳、更飄揚海外,PAR給予最深刻的期待。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14
黃翊 早慧才華熠熠生輝 穩健踏上國際舞台
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曾說他是天分絕佳的「可怕的孩子」,好些年過去了,這個稱號依然跟著這位已過而立之年的編舞家,雖早非孩子,但才華洋溢的「可怕」依然,多年累積的能量在國內外迸發,站在台灣舞蹈與科技結合浪頭上的黃翊,明年國際巡演將以美國紐約為起點,將對舞壇與自身創作產生何種質變,值得持續觀察。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14
黃宇琳 表演之路不設限 成就「名角」指日可待
京劇是以演員為中心的表演藝術,一個好角兒可以撐起一台戲。台灣京劇發展向來傾斜,造不出明星、出不了名角。科班出身的黃宇琳,憑藉著先天資質,再加上後天努力,在不同類型的舞台演出中吸收養分,成為京劇界的新偶像,讓人足以期待,台灣下一個京劇名角的誕生。
-
演出評論 Review
拒絕社會學解碼的肉身兵器
根據導演節目單所言,死者不曾說謊,透過死者亦有機會揭露真實的謊言,然而置放劇場中,並非為了明辨真偽,反而更像在自我審訊中描繪籠統的圖像。對亡靈對自我的控訴正是對存有世界的控訴。
-
演出評論 Review
裸露在偽裝底層的慾望
感官慾望透過「吃」這件事,「吃」了只有美味名稱的幾項菜餚;重點卻在於一起在家吃飯,這件唯一僅存的美好想像,轉成為慾望的相互吞噬。 這種吞噬的緊張感,倒不是外在世界發生了什麼事,而是身體內部的不斷迴旋下降又上升。但,也就在這裡,我們像似少掉了一些現實感,讓彼此去建構與觀眾的抗詰或對話關係!
-
演出評論 Review
一場文學與劇場的對話
文學與劇場的對話要如何擺脫對文本的既定認識,以全新的眼光看作品,是一大課題。讓我突然想起,學生時代在小說《飄》Gone with the Wind中,認識的郝思嘉和白瑞德,讓我在觀賞克拉克.蓋博和費雯.麗詮釋電影《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時,如穿新衣般有點不習慣。但在《紅與白》中,我看見舞蹈語彙之外,藝術總監意圖援引其他劇場元素為作品尋求更大突破的可能。
-
新銳藝評 Review
盲目
對於歌舞劇來說,《情人哏裡出西施》薄弱的劇情鋪成、不文不白的詞句堆砌、缺少新「哏」的笑點與齊唱時如多頭馬車削弱了本該磅礡的效果我想很難讓觀眾陷入「盲從」的效果裡,這不禁讓我懷念起台南人劇團的《木蘭少女》來。同中求異、在稗官野史的史料中翻找出新意,理應給予掌聲,但缺少深度與質感的呈顯便讓人頗感可惜了。或許,在編導的過程中,劇團也陷入了屬於他們的「盲目」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