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適芳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以古串今的悠揚女聲
萊斯民謠三重唱 尋找聲音裡的聲音
發跡於比利時北部的萊斯民謠三重唱,因同為兒時玩伴而養成絕佳默契,其中兩位團員自幼汲取古典音樂養分與聲樂訓練,編寫合聲、器樂伴奏無往不利,而無伴奏的重唱則純粹悠揚。以比利時西北部的弗拉芒語演唱,將回溯傳統作為創新途徑;樂風時而輕柔時而搖滾,後期更融入電子樂以顛覆民謠面貌;唱詞取自中世紀或象徵主義詩集,穿越時空而別具幻想氣息。萊斯民謠三重唱以如風徜徉的女聲,展現根生土壤的民謠活力。
-
音樂
旅行生命的風景
第一屆女歌節首先串聯起生活與工作中熟悉的女性聲音,隨著她們的歌詩旅行,閱讀她們精彩生命的風景。 同時女歌節希望藉演出形式的革新、撒下舞台與觀眾席的固定框架,讓女歌透過一種親密的形式傳遞,聽者自然貼近歌者的生命。引介同時擺盪在詩與歌、傳統與創新、生命與憧憬之間的女性聲音。
-
創作新潮
與聲音玩出一條創作之路
Mia(謝韻雅)是台灣極少數以「人聲」實驗作為創作媒介的創作者,在她的作品中,雖然混合了肢體與錄像藝術的媒介,但是「人聲」的「玩耍」是她在每一次表演中重複使用、也是最容易見到其潛力與爆發力的創作元素。Mia在聲音實驗上的自信,源於台灣並無此創作傳統,且沒有師承與流派的壓力。比較起她在作品中大量使用的肢體元素,顯得更能悠遊於音色的選擇與即興。
-
尋找百分百的表演雜誌
品味獨特的世界音樂雜誌Folk Roots
二十年的雙月刊Folk Roots,比起台灣許多絞盡腦汁創新賣相的雜誌,實在其貌不揚。套用BBC主持人查理.吉列特(Charlie Gillet)的話:「我向來對於Folk Roots封面的毫無設計不敢恭維,但自從另一本雜誌出現後,我才覺得Folk Roots從裡到外風格一致,是很重要的。」吉列特當著Folk Roots總編輯伊安.安德森(Ian Anderson)的面的嘲諷,骨子裡其實是讚美Folk Roots的不流俗、不譁衆取寵。而他所指的另一本雜誌,是九九Gramophone出版的與Folk Roots形成對壘局勢、面貌皎好的Songlines雜誌。 Folk Roots有一群陣容堅強、牙尖嘴利、偶爾刻薄的樂評班底,形成了Folk Roots固定的行文風格。對於不好的作品,經常可見這群人窮凶惡極地追打,對於欣賞的聲響,即使無助雜誌銷售、沒有廣告贊助、來自地球任一角落的無名樂人,也能佔有大篇幅報導。安德森曾說:「每週自世界各地湧進編輯室的CD堆積如山,但我們都一一聆聽,且絕不以封面設計的優劣取捨。」 當然,Folk Roots的編輯群也難免養成一種主觀的、倫敦中心的品味,例如,英國民謠在年度的評比中總是高居不下,如此的喜好,大約過不了英吉利海峽。不過,相較於轉載不痛Folk Roots不癢的新聞稿的雜誌,一旦想參考世界音樂/民謠的出版資訊與評論,筆者還是寧可選擇Folk Roots樂評挑剔的耳朵與伶牙俐齒。 文字|鍾適芳 文字工作者
-
捷克
生活在捷克,一天唱不完
唱歌就是那樣自然的事,對著草原就唱,沒有什麼吊嗓子這回事,每個人就是那麼自然地唱!
-
世界民族樂
散歩到世界叢林
在台灣,終於第一次聽見世界的聲音。我們雖落後已久,亦不妨藉這個音樂節,扎實地調音。
-
名家訪談
庫德的音樂時光隧道(下)
那些企圖擺出經理、官僚或老闆樣的製作人,什麼也不懂,即使在他們自己的文化情境中,他們也表現得蠻横,野心勃勃,那是不對的,因爲那不會讓你找到眞正尋找的東西 ──庫德
-
名家訪談
庫德的音樂時光隧道(上)
別人冠給庫德頭銜不嫌少。吉他手、電影配樂作者、搖滾/民謠歌者、藍調樂人、製作人。早年他額束髮帶,領口敞開的「吉他王子」樣,到電影配樂的綺麗雲霧,到「世界音樂製作人」的新職銜對庫德來說,他都只在做一件事情,彈吉他或與人對彈。
-
世界民族樂
天神的號角,無疆界!
一場年輕與遠古的交會中 隱約可見鄉野「民謠家族」式的默契 與非職業特質
-
世界民族樂
誰在皇宫外唱歌?
《賭徒之歌》紀錄了十九世紀 英國社會底層的生活
-
世界民族樂
北方響起工人的歌
礦工詩人唐米的詩謠 仍在英格蘭北方流傳
-
世界民族樂
無聲的部落 台灣原住民音樂再生的幻象
歷經聲音被錄音器材記錄下來, 經儀器後製與音樂市場行銷後, 結果與他們所期待的相距很大。 我們是否只是一廂情願地記錄?
-
環球舞台
四十年後,燈再亮起
「頌樂」流動在他們體內,舉手投足間透露出來。觀衆與舞台的界分此時模糊了,我們在小喇叭與鼓樂之間,我們也在歐瑪拉與孔拜的擁吻間,我們是卡査伊多(Cachaito)的股掌上旋弄的低音大提琴,這是古巴傳統「頌樂」仍綿延的原因嗎?
-
回想與回響 Echo
香卡與香腸
當我們跟隨在西方人之後,共同狂吻著這彷如印度音樂唯一的象徵,而冷落了其他印巴音樂大師時,是否該誠實地建立起我們自己的評賞標準?
-
世界民族樂
記憶哈瓦那
曾經在二〇年代風行一時的古巴音樂, 並不曾因社會主義革命而沈寂。 九〇年代一波波跨異域合作的古巴音樂風潮, 彷彿將人帶回古巴音樂的黃金年代。
-
台前幕後
到比利時「打造」凱瑟琳.迪拉薩
法語民謠詩人凱瑟琳.迪拉薩,訪台後對台灣歌謠產生濃厚興趣,透過這次前往比利時製作唱片的幕後筆記,了解她如何融會詩樂與台灣阿美族歌謠。
-
世界民族樂
皇后的脫衣舞孃
慶祝印度獨立五十年,英國以音樂慶典塗飾血腥過去。 英國人暫且忘記印度人的刻板形象。 但在每一場預期的「異文化」演出後, 「印度人」仍得回到他們在英國社區裡的位置。
-
世界民族樂
民謠與「麵包」 比利時小村莊,大節慶
「我們無需特定的表演場所。」 「民謠於我們,像是每日的麵包。」 比利時得蘭努特民謠節的藝人如是說。
-
世界音樂風
民謠活了!
在受到壓抑的民族認同上, 蘇格蘭年輕人依靠, 民謠與民謠中的母語成爲情感回歸的主要通道。
-
CD小舖
餘音繞樑,摩爾音樂揮不去
一張直搗摩爾人心律的專輯。摩爾音樂(Moorish Music)極爲激情的擊掌與嚴謹的調性安排,使得整張專輯旣具聆賞性,亦適宜做爲摩爾傳統音樂的探究。 此張專輯是茅利坦尼亞(Maur-itania)摩爾音樂的首張錄音。二位主要歌者,Dimi Mint Abba和Khalisa Ould Eide,來自兩大iggawin家族(iggawing,即爲摩爾音樂家,地位世襲。)他們自幼開始習音樂,Dimi Mint Abba在學習音樂理論和十四弦琴(ardin)的彈奏前,先由母親傳授舞蹈和打擊樂器(tbal和bambourine)的節奏。Khalisa Oudr Eide則由父親敎導音樂理論和tidinit(和魯特琴型似),tidinit被諭爲摩爾樂器之首,在演奏調性的決定上扮演主導地位。 Dimi Mint Abba的音樂才華很早就展露出來,歌聲傳遍波斯灣區的阿拉伯國家及北非、東北非的回敎國,可稱得上是回敎世界最佳女歌者之一。 摩爾人佔茅利坦尼亞多數人口,爲Hassan Berber族人佔領該區域後之傳人。這個沙漠共和國位於非洲的十字路,也就是非洲文化與阿拉伯文化的折衝地帶;因而,其音樂充份地呈現出兩種不同的音樂文化色塊,複雜的演繹中透著激情與生命力。演唱中戲劇性的情緒起伏與即興的擊掌便曾強烈地賦予西班牙佛朗明哥熱力(摩爾人曾統治西班牙)。然而,其無可逃脫的阿拉伯式迴旋般的吟唱及誦讚先知、眞神的內涵,又將其拉至嚴肅文明的另一端。 聽摩爾音樂演唱部分情感的收放自如,可說是最精緻的聆聽享受。Dimi的聲音高亢而淸亮,圓熟不刺耳,迴轉的吟唱有如流雲般自由浮動,輔以良好的錄音,使得整張專輯更具完整的欣賞價値。演唱技巧並不在摩爾音樂的傳授課程中,歌者完全藉由聆聽學習歌唱,「即興演唱」在摩爾音樂極嚴謹的樂理規範下是重要的一環,因此,歌者的天賦便決定演出的好壞。 摩爾人生活型態的改變也將其音樂內涵導入另一境界,他們離遊牧生活漸遠,都會化、異於傳統的社會結構迫使iggawin改變其音樂角色,不只依靠傳承的音樂知識滿足大衆,而必須開始創作,以符合現代聽衆的需求。Dimi和Khalisa在創作及詞曲的組合上便做了很大的突破,此張專輯收錄了多首異於傳統內涵、民族及政治意識強烈的歌謠。如描述茅利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