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陳雅萍

發表文章 52 篇
  • 舞者們在中庭中舞動,在動作與音符的重複和變化中鋪陳出身體與空間的關係。
    演出評論 Review

    空間裡的身體風景

    十二名女舞者奮戰不懈的精力與始終保有的流暢清新,叫人激賞;而藝術村的環境更成為界定此舞作風貌的決定性力量之一。舞蹈的環境劇場令人期待,希望這只是一連串合作的開端,而非驚鴻一瞥。

    文字|陳雅萍
    第184期 / 2008年04月號
  • 二位優秀的男舞者以聲音、肢體彼此複寫,但有時又模擬互相對打的姿態,讓二人的身分不斷重疊、分離、又重疊。
    舞蹈

    「簡約」的深度

    《零度複數》藉二人、二偶間的隱喻關係,辯證主體與客體、身分與認同的多重跨越。簡潔的舞台意象裡,述說著不斷變動的人、我界線,以及個人的身分(identity)與認同(identification)在政治、文化、血緣等不同層次間複雜的轉換與流動。身上流著異質文化血統的阿喀郎與西迪拉比,以他們擅舞的身體穿梭其間,交織出近來在世界劇場舞台上少見的身體論述厚度。

    文字|陳雅萍、李銘訓
    第179期 / 2007年11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的舞蹈劇場風潮 1980s-1990s 碧娜式身體 權力與論述的角力戰場

    早在八○年代,碧娜.鮑許的舞蹈劇場,就已經在台灣悄悄地展開了創作的影響力。隨著當時解嚴、社會運動的興起,編舞家們以舞作反映對社會議題的思考,而舞蹈劇場的形式正適合進行這樣的呈現,林懷民、陶馥蘭、蕭渥廷等編舞家,即以這樣的「碧娜式身體」,進行各種論述、權力的辯證。

    文字|陳雅萍
    第177期 / 2007年09月號
  • 插滿尖銳玻璃的小几旁,玻璃碎片切割過的燈光鬼魅地映照在勅使川原的臉龐,當他仰頭向後,一抹謎樣的微笑掠過原本凝肅的表情。
    舞蹈

    空氣中,異質元素的濃密對話

    《人體書頁》裡,音樂、燈光、空間、時間均以一種物質般的存在,與舞者的身體進行對話。在他獨舞的尾聲,勅使川原自書牆中抽出一張張泛黃的紙頁,丟入空中。四處翻飛的書頁攪亂原本安靜的氣流,他迴轉其中,然後以手輕撥胸前,彷彿抖落一身空氣的碎片。


    第175期 / 2007年07月號
  • 〈觀舞〉一幕可說是整齣舞劇的高潮,圖為其中的花杵踏球群舞。
    舞蹈

    擬古舞劇如何再創新局?

    在剝去特定的角色、佈景與隱約的情節框架後,漢唐樂府的舞台演出,於樂曲風格與舞蹈設計的核心內容上,其實並無太大差異。新加入的肢體語彙,如《洛神賦》的六龍拳舞、《韓熙載夜宴圖》的僧人棒舞,往往與原先的梨園身段在肢體調性與表演的完成度上有明顯的差距。這或許是漢唐樂府在征服國際舞台後,下一階段的發展中必須思考的課題。

    文字|陳雅萍、林韶安
    第177期 / 2007年09月號
  • 舞者間的交會偶或引發情感式的聯想,但整體而言是抽離而唯美的印象。
    舞蹈

    抽離而唯美

    呼應樂曲的章節,史波爾列的編舞以三十二個舞蹈段落組成,舞者的進出與排列組合構成一幕幕如抽象畫般充滿色彩變化與線條力度的舞台景象。舞者間的交會偶或引發情感式的聯想,但整體而言是抽離而唯美的印象。

    文字|陳雅萍
    第144期 / 2004年12月號
  • 許哲彬的《交軌》
    舞蹈

    三個男人,三種舞蹈觀點

    許哲彬的《交軌》,整支舞作充滿強烈的節奏感。 布拉瑞揚《星期一下午2:10》一舞是關於男子的奇思幻想。 伍國柱的《斷章》展現了編舞者掌握舞蹈劇場美學與精神的驚人成熟度。

    文字|陳雅萍
    第138期 / 2004年06月號
  • 第二幕中而一對狀似新人的男女則在迴廊前擺出各式標準的婚紗姿態。
    舞蹈

    水的聯想

    姚淑芬一向擅長以多條線索、多元媒介的敘事手法逼近作品的主題。各種元素間不求因果邏輯的串聯,而以跳躍或聯想式的鋪陳,《海洋狂歡節》延續這樣的創作手法,帶岀一連串與演出環境脣齒相依的劇場景觀。

    文字|陳雅萍、許培鴻
    第140期 / 2004年08月號
  • 《域之二》玩了很多空間的遊戲。
    舞蹈

    空間遊戲?

    域之二的問題在於,所使用的諸多媒材間似乎未理出一條清晰的思路。

    文字|陳雅萍、韓兆容
    第138期 / 2004年06月號
  • 「真實」與「虛擬」的互動是《叛眼》的一大主軸
    舞蹈

    虛擬與真實之舞

    不管是《叛眼》或《炫旅》均向我們展示了多媒體舞蹈劇場中科技與舞作內涵有機融合的可能。而在包括燈光、音效、影像處理、身體訓練等面向的絕對精準掌控,更顯示了日本前衛團體對表演的專業與專注。

    文字|陳雅萍、林鑠齊
    第137期 / 2004年05月號
  • 《沉香屑》中探戈樂曲勾人的旋律,配合上各式交際舞步,鋪陳出小說中男男女女之間的挑逗、抗拒與迎合。
    舞蹈

    生命的孤寂與慾望

    羅曼菲的《沉香屑》以幽暗的舞台上一盞低垂擺盪的吊燈開場。舞者謝明霏如一隻撲火的飛蛾,環繞它不止地旋轉奔跑。這幅景象是編舞者為張愛玲筆下的悲劇典型葛薇龍定下的生命基調。

    文字|陳雅萍、林鑠齊
    第140期 / 2004年08月號
  • 「白衣女子」與「年輕人」舞出淒美的戀情。
    舞蹈

    雲門的舞/好一場華麗的夢 評林懷民一九九四的《紅樓夢》

    當我們在《紅樓夢》裡見到太多古典芭蕾的影子;當華麗的服飾變成舞蹈的重點,而群舞淪爲美麗的活動佈景時,我們不禁要問:雲門將往何處去?

    文字|陳雅萍、劉振祥
    第22期 / 1994年08月號
  • 黑暗的舞台上,一束光線灑在一名女子(周章佞飾)的臉上,她向上探索,彷彿向光的植物尋找太陽的溫暖。
    舞蹈

    在高處領略生命之孤絕

    延續《斷章》中藉由群舞重複性動作的積累而產生的節奏性張力,《在高處》更進一步以舞者強烈的身體語言「吶喊」出當代靈魂最深的恐懼在人群中面對自我絕對的孤寂。於是不止一次,舞者們聚攏舞台中央,面對觀眾,雙手抓膝,不可自抑地劇烈抖動著四肢與軀體

    文字|陳雅萍
    第143期 / 2004年11月號
  • 透過角色之間充滿暗示性的關聯,卓庭竹似乎暗指著她們其實是同一女子的不同面向。
    舞蹈

    在公主與巫婆之間

    透過角色之間充滿暗示性的關聯,卓庭竹似乎暗指著她們其實是同一女子的不同面向。舞作中間的短暫一幕裡,數名女子一字排開,在強光照射下以不同姿態貼牆而立,既像展示軀體的女郎(模特兒、阻街女子),又似西方歷史上獵巫行動中被控以女巫罪名而等待處決的女性。

    文字|陳雅萍、韓兆容
    第143期 / 2004年11月號
  • 《黑潮》不僅展現了比以往更加凝煉專注的身體能力,舞台環境氛圍的營造以及舞蹈與音樂的合作都較以往更加細膩。
    舞蹈

    舞出生命之洋流 評光環舞集《黑潮》

    嬰兒油舞蹈中特有的身體運動方式以及無阻力的流動感,恰與「黑潮」海洋的意象作了形式與主題間最貼切的結合。縱然《黑潮》的少數段落仍如樸玉,尙待琢磨,但〈春生〉、〈夏潮〉等景已如璀璨的鑽石,敎人驚豔。

    文字|陳雅萍、白水
    第85期 / 2000年01月號
  • 舞蹈

    無解的夢境 法國奧瑞安舞蹈劇場《夜無眠》

    觀賞納許的《夜無眠》就好像闖入他人的夢境,一切是那麼奇異疏離且毫無邏輯可循。在這裡,只有意象、行為,而無緣由與因果,甚至連舞蹈劇場開山祖碧娜.鮑許作品中拼貼式的聯想都捨去。所有的景象都是獨立的片段,或同時互不相干地在舞台上進行、或毫無關連地接續發生。

    文字|陳雅萍、蔡世偉
    第116期 / 2002年08月號
  • 舞蹈

    向極限挑戰的身體 紐約史翠柏舞團《衝!動!──行動英雄》

    史翠柏的舞蹈追求真實、不經美化的純動作──在人體發生撞擊或挑戰不可能的剎那所迸發的精力與美感。這種反渲染、反情緒、反敘事與角色的舞蹈可以追溯至六〇、七〇年代後現代舞的許多實驗。但不同的是,當時芮娜等編舞家努力要呈現的是一般人的身體,而史翠柏追求的則是超人的身體。

    文字|陳雅萍、蔡世偉
    第114期 / 2002年06月號
  • 舞蹈

    舞活空間的肉身行草 雲門舞集《行草》

    從書法領略舞蹈,林懷民對身體與空間的虛/實關係之探究,在上半場結尾的男性群舞一幕裡達到高潮。黑底金字的碑文透過投影在舞台上漫天蓋下,佈滿背幕、側翼、地板、以及舞者們赤裸的身體。融入這鋪天蓋地的文字迷陣裡,舞者的軀體彷彿幽靈般,透明而虛無。而擁有實體的反而是那佔滿舞台的黑暗空間。

    文字|陳雅萍、林鑠齊
    第110期 / 2002年02月號
  • 劉鳳學一生的舞蹈歷程是一部最珍貴的台灣舞蹈史
    表演書房

    揭開劉鳳學的神秘面紗 評李小華的《劉鳳學訪談》

    在台灣,任何有關舞蹈書籍的出版都是讓人振奮的,尤其是一本眞正深入探討舞蹈美學與哲學思考的訪談錄。但這樣一本好書的出版,卻也同時提醒了我們,台灣舞蹈硏究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整個社會缺乏一個公有共享的舞蹈資料與影像收集、保存的機構。

    文字|陳雅萍、白水
    第77期 / 1999年05月號
  • 光環舞集演出劉紹爐的〈異形〉。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尋找東方 十年來台灣舞壇東方身體風潮之初探

    八〇年代後半是台灣舞蹈界一次蛻變的時候。新一代的舞者、編舞家紛紛從國外歸來,企圖探索身體動作之本源。這股後來稱爲「東方身體觀」的脈流,創作者包括林秀偉、劉紹爐、陶馥蘭,甚至林懷民及林麗珍。本文將從三大主題來探索這一新新觀念:宇宙、自然與生命的源起;氣論及身體觀;以及儀式與「類宗敎」的精神性。

    文字|陳雅萍、李銘訓
    第52期 / 1997年03月號
上一頁123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