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墨林
劇場導演,文化評論家
-
回想與回響 Echo
皮影戲劇場的聖與俗
今年的「台北國際偶戲節」,算得上是台灣所謂國際藝術節中,少數用心策劃的活動。這次活動可以說是以「皮影戲」為主題,我們從演出中看到皮影戲實際上是一種身體的民族法,甚而包含了身體超越了現實的存在意識,在另一個意象化世界裡飛築起民族的身體觀。
-
焦點
飛到東京的《鳥人》
由北京人藝製作、林兆華導演、轟動大陸的名劇《鳥人》,即將登台。關於《鳥人》的內容,大陸作家陳祖芬如此詮釋道:「如果說芸芸衆生願意關在思維的籠子裏,那麼權威願意關在自己思維的籠子裏」(見本刊第八期《鳥籠中的人》)一九九三年春,日本第三代小劇場導演坂手洋二於北京見到此戲,大感興趣,於是回到日本製作了東京的《鳥人》
-
舞蹈
只有文字,沒有身體的《生之曼陀羅》
身體一方面要用延伸的動作來擴張空間,一方面又要用內縮的速度來抑止時間的進行,而編舞者毫無可能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其實,這個矛盾根本沒有解決的方法,因此就變成現在我們所看到那樣像電影中的慢動作,或滑稽的默劇動作。
-
戲劇
誰被收編? 談「人間劇展」的弔詭性
文建會與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共同主辦的第一屆「人間劇展」,五個劇團接迭上場,相繼落幕,只留下了一堆話題,給「小劇場活動」憑添不少論述的材料。其中最引人爭議的是「收編」這個話題。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亞陶的「殘酷」與寺山修司的「暴力」
法國「殘酷劇場」創始者亞陶(Antonin Artaud)主張,戲劇演出應該是讓身體這個宇宙回歸到神聖機能上去運作。受此影響,寺山修司致力將身體裡面的非人性開發出來,使得劇場佈滿一種曖昧的、恍惚的催眠氛圍;演員的肉體像供犧一般獻給了黑暗。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對話 黃明芳 VS. 王墨林
日前喧騰一陣的「骨迷宮」事件已經落幕,並且迅速被媒體(通常,媒體也就意味著大衆)遺忘。當事的兩位主角──敎育部承辦骨迷宮演出的官員黃明芳和骨迷宮演出主辦人王墨林──本來也表示「過去的就讓它過去」,不願再生爭端,然而基於此一事件對表演藝術界意義重大,兩人再一次勇於「我有話要說」,說淸楚整個過程的來龍去脈,希望所有關心藝術活動的讀者,能一起對「骨迷宮」事件做一次冷靜的回顧與省思。
-
回想與回響 Echo
從「加料節目」反思香港藝術節的文化性
從加料節目在觀衆之間的冷漠反應,及並未形成另一種文化活動,可以看出香港藝術節的龐大性仍然只是一個文化現象而已。
-
特別企畫 Feature
肉體的叛亂 舞踏家土方巽及其美學
「舞踏」在日文中本意指舞蹈,但不同於傳統的「舞踊」,是日本的現代舞蹈,由於形式極爲獨特,引起許多熱烈的爭議。「白虎社」和「山海塾」將在三、四月來台演出,這兩個舞踏團體的掌舵人大須賀勇和天牛兒大都曾經是土方巽的門生,也都有其獨特的風格,但仍延續著土方巽的表演美學及概念。
-
原住民樂舞
原住民的歌舞文化
原住民各民族對歌舞的槪念都不一樣,即使有相同之處,其中仍有很大的歧異性。人,爲什麼唱歌?爲什麼舞蹈?透過原住民對歌舞的槪念,爲我們提示一個原生態文化的角度與省思。
-
講座摘要
三島由紀夫的文學與戲劇
日本的現代化,明治維新是一個階段,戰後則是另一個重要的階段。日本戰後在政治上的左翼運動,形成了一股新興的政治勢力,對於以天皇爲中心的社會結構產生極大的變化,從六〇年代的「安保鬥爭」及「全共鬥」兩個學生運動即可以檢驗出其影響。在文學上,浪漫主義的興起更使人們看到頭上頂著一片「藍天」,三島由紀夫曾在他的詩句中提到廢墟上的「藍天」,乃指自由之意。而藝術上,不管大島渚的電影,土方巽的舞踏,寺山修司的小劇場等等,都開創出具有日本獨特風味的前衛藝術。 武士道是表彰男性身體的美學 戰後日本的文化,是在恢復傳統的秩序主義與受歐美影響的脫中心化之間拉扯。三島由紀夫以陽明學說中的知行合一思想,在當時那樣一個緊張狀態創造出新的出路;他強調用行動來建立秩序。他先批判日本文人坐而言,不起而行的習性,後又回頭從日本武士道找到行動的美學,武士道可以說是在表彰男性身體的美學;第一個重視的是「我」的存在性,武士道的修練是把身體與「我」融和爲人身一體,身體在這裡已成爲境界的裝置,不同於中國道家認爲身體不在亦可自由翺翔;其次重視的是「他人」的存在性,也是對象化的問題,每一個小對象都被一個大對象包攝,最後則是由天皇這個巨大的身體所包攝,三島自然就成爲一個天皇主義者。但三島的行動美學又僅止於是一種觀念的、幻想的形式呈現,獨善其身是爲了達到非實在性的境界,這也是日本文化深層意象所在之處,所以三島的對象,並不是一個政治的天皇,以統治國家爲主題,而是一個文化的天皇,以國家祭祀爲主題發展出來的一個抽象的天皇。具體地說,三島是一個不承認現在天皇制的天皇主義者,也是主觀意志下的理想主義者。他的美學思想無論與客觀的歷史或現實都沒有關係,因此,在他的現實內容裡,是社會不在,庶民也不在,只有蜷伏在他的身體最深處的靈魂,才是他最關心的。 美麗軀體是絕對的渴望 在三島小說中出現的女人,即是他此種思想的延伸,都具有一付美麗的軀體,那是爲了對於現實的否定而產生出絕對的渴望,然而美麗的軀體卻包藏著一個脫離了日常性的美女意象而誰都無法輕易接受的異質靈魂。這一點是深受西歐文化的影響,從法國、德國到古希臘,尤其古希臘神話所具有的「愛慾」(Eros)更成爲三島小說中很重要的元素;《憂國》這本小說即顯露出尼釆
-
交流道
兩岸三地前衛戲劇會談
今年,台、港、大陸舞台上的演藝交流其頻繁不下於政經事物的往來;六月,巧逢大陸、香港劇場界的林克歡、張輝同時來台,本刊特別邀請他們與台灣劇評家黃建業會談,一同檢視現代戲劇在兩岸三地的發展、流變與所面臨的問題。
-
戲劇
怯於面對生命的不堪 《雷雨》、《米蒂亞》與無措的觀衆
四月在國家劇院先後上演了兩齣戲:曹禺的《雷雨》和日本蜷川劇場的《米蒂亞》,這兩齣戲其實有著相互疊映的關係,對用心的觀衆來說,也正是學習到現代劇場與古典悲劇如何交融的一個機會。但是,這兩齣戲同時都被許多台灣觀衆粗糙地認爲沒有可看性而丟到思維之外;這不僅是曹禺與蜷川的遺憾,更是台灣戲劇工作者的損失。
-
蜷川劇場
蜷川的現代劇場之路
從小劇場運動到商業劇場,並不意味著蜷川幸雄的倒戈,反而是他堅持前衛理想的「全方位」探索。從通俗性中尋找到充滿生機的新形式,使他成爲享譽世界的劇場大師。
-
專題報導 Feature
歌舞中的政治圖像 「俄羅斯紅軍團」「上海歌舞團」訪台前記
一波波大型綜藝歌舞團相繼抵台,前有俄羅斯「亞歷山大紅軍團」,後有大陸「上海歌舞團」、「東方歌舞團」,聲勢與氣派自然可待,然而歡騰鮮豔的圖象背後,卻另有一番奧妙
-
演出評論 Review
劇場新人類的誕生
新人類終究要面對這些「醜劣」的後現代文化現象,並開始在創作中思考。也許「發條橘子聚場」的地下室正是台灣次文化的生產基地吧?
-
演出評論 Review
《阿詩瑪》的民族美學
《阿詩瑪》所呈現的美學主體是舞蹈空間,不是劇情,強調以色彩作爲感情的隱喻,求得視覺上的秩序感。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玉三郎之美
原本不適於「女形」的瘦長體型,卻從日本古畫中捕捉靈感,坂東玉三郎顛覆了歌舞伎的假面美學,達到劃時代的突破。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歌舞伎女形身體論
「女形」非針對男性反串女角而言,即使由女性飾演劇中女角,也應與男性一樣先否定男或女之性別意識。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女裝的擬態文化
「玉三郎」這個名字,在日本已經變成「美」的表徵。大衆劇場中扮演女形的被稱爲「下町(庶民地區)之玉三郎」,民謠唱得不錯的則被稱爲「浪花(用三味線唱的歌)之玉三郎」,單口相聲説得不錯的也可以稱爲「落語界之玉三郎」;其至還有「職棒之玉三郎」等等。這不是一種次文化的風靡現象,而是日本風俗文化的社會學;尤其自坂東玉三郎在歌舞伎界崛起之後,大衆劇場掀起了一股「玉三郎花之競演」的風潮,更是反映出性別倒錯所表徵的二重性魅力,在管押社會裏的性秩序正被民衆再生產爲身體的神話。 歌舞伎不只有男性演員反串的女形,還有因劇情需要,而由女形反串男角,兩性二元對立的境界線在歌舞伎的舞台上已是一片混沌,真實世界裏男是男、女是女的性別文化綻露出了一定的虛構性。 大衆劇場則是歌舞伎之外的通俗劇場,所表演的不外都是庶民文化中的義理人情,或勸善懲惡這些「鄉愁」式的感情,但是它在内部世界所保有的傳統道德把都會邊緣性格裏潛在的反中心道德解放出來,通過對作爲社會秩序裝置的身體,予以變身過程的顛覆,產生被稱爲是日本鄉愁的大衆劇場的魅力。「女裝」的外在現象是一場戲劇化的演出,卻可以用來辨證身體與性別秩序之間的虛構性。在一個二元對立思考模式的社會裏,只有出現在劇場的變身表演,才讓我們看到身體神話的原型吧?
-
專題報導 Feature
東京劇場的風景線上
日本現代戲劇在一種有異於歐美劇場發展因素的客觀條件下,浮現出具有豐富地域主體性的劇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