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垠慧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洞穴中的紙紮偶 搬演打拚的生命舞台
出身有百年歷史的糊紙店,從小就跟著父母做紙紮偶的藝術家張徐展,將這項日趨沒落的工藝化為其動畫作品的造型元素,打造出一齣齣帶著淡淡哀愁的「偶」戲。每尊登台搬演的走獸偶,都代表了在生命擂台賽上打拚的生命,而張徐展就像打造這些生死送往情節的說書人角色,可愛地吟誦悲傷的故事。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我吃,故我在」 藝術家上菜!
生命與文明,從食物與食慾開始!由策展人蕭淑文策劃的「食物箴言」展,邀請廿一組位藝術家當主廚,各自設計菜單並端出菜色,從八個面向談食物與藝術、歷史及人類文明的關係。透過表演、錄像,探討食物的多重文化意涵、食慾的過度擴張等議題,就像是不同的角色登場,帶來一齣齣「食物啟蒙」的體驗之旅。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家鄉的硓石古山 生命的記憶風景
甫於去年底過世的攝影藝術家陳順築,其首度大型個展「硓石古山:陳順築個展」在北美館登場。出身澎湖的他,將攝影與現成物結合,從個人、家族生命史出發,成為台灣複合性影像創作之先河。此次個展呈現陳順築一九八○年代以降各階段代表作,以及未發表的遺作「轉生術」系列。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文藝復興繪畫技法再現 「銀針筆」細刻宇宙星際
瀕臨失傳的繪畫技法「銀針筆」,在美國藝術家卡蘿.普魯莎筆下重綻風采。普魯莎將銀針筆這項傳統上用於平面繪畫的技巧,與當代裝置結合,跨越古典與當代的距離。創作主題多圍繞在宇宙萬物的哲學理論的普魯莎,這次的「銀針星際」是她第一次在亞洲舉辦的個展,展出新舊作共十一件,透過物理科學與數學模型,影射現實生活中的組織結構及精神力量。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看見失落的老台灣
於國立台灣美術館展出、由影像工作者簡永彬策劃的「看見的時代:影會時期的影像追尋(1940s~1970s)」,呈現一百卅五人、近五百件攝影作品,除了少數外界熟悉的專業攝影,更多是地域性或業餘攝影家,他們擁有質量俱佳的攝影作品,卻因長期不被重視而顯得陌生。透過這些精采的照片,也讓我們看見了台灣攝影史失落的一部分。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實驗不輟 繼續「革毛筆的命」
身為「中國畫現代化」先驅者之一的劉國松,在傳統水墨技法之外另闢蹊徑,讓水墨畫不再只拘泥於文人規矩,開創多種新技法打造出現代水墨的嶄新視野。在台北歷史博物館的回顧展「革命.復興」共展出逾百幅畫作,規模浩大,完整呈現劉國松畢生創作脈絡。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在美術館,與蔡明亮一起郊遊
蔡明亮的電影《郊遊》,不上電影院線,直接選在美術館「展出」,因為美術館是他思考電影藝術的另一個起點。在北師美術館舉行的「來美術館郊遊─蔡明亮大展」中,有完整版每日定時播放,也有拆成片段的短片,在美術館內的牆面和角落播放,讓觀者自由自在觀看,二樓展場更以來自自然的枯枝散葉布置出廢墟劇場的情境,影像兀自在廢墟中閃爍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從「女人家」到「女人—家」
高雄市立美術館邁入廿周年,藉由策展梳理台灣當代藝術的發展進程,一九九○年代曾為主流議題之一的「女性藝術」,也成了主題之一。高美館策劃「女人家:以亞洲女性藝術之名」特展,集結六十位亞洲女性藝術家的平面、立體、裝置、錄像等作品,重新詮釋從傳統「女人家」到當代「女人家」的流轉歷程。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荒蕪家園的有情天
在追尋文化主體性的一九九○年代,藝術家紛紛挖掘在地與庶民文化元素來展現創作,黃步青即是當時南部的代表人物之一。近期他在台北當代藝術館推出個展「門外家園:荒蕪的邊緣」,展出卅四件複合媒材及裝置作品,回顧一九九○年代至今的創作脈絡。透過從大海、生活周遭找到的現成物,黃步青呈現對幼年時光的緬懷、對亡妻的思念,及對生命的體悟。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爬梳歷史 關懷當下
以六年級後、七年級藝術家為主的兩場策展,開啟自身與社會對話的窗口。羅禾淋策畫的「蘋果核」,邀請九位藝術家演繹「科學唯心」與「自然唯物」,對現今科技狂熱提出反思。高森信男的「拾荒花園」,由五位藝術家撿拾、編織與構建歷史片段,重新追尋歷史與記憶。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在當代家庭肖像中思索死亡
在親子遊樂區常可見雙眼無神的父母,一臉疲憊地陪伴子女,看管孩子的安全。但相對於拖曳著幽靈般軀殼的成人,小孩身上散發的無窮活力顯示出生命張力的純粹,蘇匯宇認為這是一種當代的家庭肖像,「一種光啟般的死亡與生命意象」。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重識李元佳 走入「點」的視觀世界
李元佳是何方神聖,國內鮮有人知。台北市立美術館透過「觀.點:李元佳回顧展」,整理爬梳這位長期在英倫活動的華裔藝術家作品。此次共展出李元佳在台北、波隆納、倫敦與坎布里亞等不同時期的代表作及文獻一百九十逾件,涵蓋水墨、複合媒材、裝置、聲響、攝影等。並透過這次展覽,試圖重塑其定位。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造音不死 探索台灣戰後聲響文化
自盧梭羅的《噪音宣言》發表以來,越來越多非傳統定義下的聲音被納入藝術領域之中,而台灣對聲響文化的理解與定義也在改變。長期投入與建置台灣聲響文化資料庫的立方計劃空間策劃「造音翻土」展,拉出戰後迄今六十年的時空軌跡,與台灣的流行文化、藝術創作相對應,除了呈顯聲音本土化的歷程,更讓觀者思考了聲音與自我、生活的互動,遠比想像中的深層。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玩文弄字 與西方世界對話
徐冰是在國際間享有知名度的中國藝術家,但多數作品尚未在台灣展出過,大眾是透過報章雜誌的引介熟知。六十歲前夕,北美館為徐冰策劃生平第一次大型回顧展,廿二組件展品梳理四十年創作歷程,包括《天書》、《鬼打牆》等巨型裝置代表作,一窺他「玩弄」文字,與環境、藝術對話的格局。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出古入今 追尋自我認同
KUSO經典畫作,彰顯當代觀點,是許多藝術家愛玩的手法,台灣藝術家近期展出的「出古入今II:玩轉古畫」個展中,則是回到十四、五世紀「老大師」的時代,借用他們的經典繪畫,加入台灣元素,讓國外生長、習畫後返台定居的他,逐步建立面對台灣這塊土地的認同方式。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杉本博司 提煉記憶的永恆
在台灣頗具知名度的日本攝影大師杉本博司,近期舉辦在台首次個展「時光.淬鍊.影像」,展出一九七○年代成名以來的代表作約五十餘件,包含「透視畫館」、「劇場」、「觀念之形」、「服飾雕刻」與「充電場」等系列。在杉本建構的極簡世界裡,光線與時間被濃縮成詩意的觀念影像,呈現人類記憶的深層,探尋人與世界的連結。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後人類」時代 你想要什麼?
一九八八年,史蒂夫.妮可思(Steve Nichols)發表《後人類宣言》Post-human Manifesto一書,儘管學術界和藝術界對於「後人類」的定義不一,但是這個詞彙已普遍運用在形容當代社會分歧、複雜的生命經驗與身分認同。陳明惠策展的「後人類慾望」匯集英、澳、德、日、韓、芬蘭、挪威與台灣等廿五組藝術家的六十件作品,分別從複製人、跨性人、改造人等三個面向,詮釋「後人類」這項文化課題。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墜落之聲 通往生命邊境
「迫聲音」特展來自法國里昂國立音樂創作中心的策劃,透過「形、音、像」這三項元素,從物體、身體、水流、浸溺、失重等路徑,詮釋墜落心理,為觀眾勾勒出失重、滿溢、靜止甚而消失的生命情境。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攝影半世紀 走過生命孤寂
在台灣攝影史上,張照堂是台灣攝影現代性發展與轉型的關鍵人物。從傳統相機、數位相機走到手機攝影時代,從靜態拍到動態影像,超過半世紀的攝影歷程,現正在北美館展出;「歲月/照堂」展出一九五九年迄今的四百餘件作品,從苦悶孤寂的宣洩到對人的長期關懷,鋪展出深刻的生命觀察。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人體雕塑探尋內在本質
當代中國女性雕塑家向京,以「全裸」系列鵲起藝壇。現正於台北當代藝術館舉辦的「這個世界會好嗎?向京在台北」個展,集結「全裸」、「凡人」和「異境」三大系列,分別呈現裸女、雜技團和動物這三種題材。透過裸裎的軀體,向京探索的是人的內在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