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工前最後「大戲棚」 戲曲中心英譯名惹爭議
西九文化區今年再度在年前舉辦「西九大戲棚」活動,以多場精采戲曲、中國舞蹈和當代音樂的節目,吸引觀眾到訪。此活動在未來西九戲曲中心的選址舉行,由於戲曲中心的設計已然出爐,即將動工,所以這次「大戲棚」也是動工前的最後一次。另戲曲中心最近也引發英文譯名爭議,話題從文化面延燒到政治面。
西九文化區今年再度在年前舉辦「西九大戲棚」活動,以多場精采戲曲、中國舞蹈和當代音樂的節目,吸引觀眾到訪。此活動在未來西九戲曲中心的選址舉行,由於戲曲中心的設計已然出爐,即將動工,所以這次「大戲棚」也是動工前的最後一次。另戲曲中心最近也引發英文譯名爭議,話題從文化面延燒到政治面。
中港藝文交流日趨頻繁,香港的表演團體也愈來愈有機會到中國演出,呈現香港多元化的藝術面貌,也漸漸發揮文化滲透力量。最近由「南方報系」旗下《南方都市報》主辦的「2012深港生活大獎」舉行頒獎典禮,香港劇場人詹瑞文與鄧樹榮即分別以喜劇《桃色辦公室》與《打轉教室》獲得「年度藝文人物獎」。
在十一月香港「新視野藝術節」進行同時,也舉辦了「節與城:共生的可能與挑戰亞洲交流座談會」,邀請來自亞洲各華文城市的策展人、學者和藝評人,探討「藝術節如何有機地與社會、藝術家和觀眾連繫對話,使文化能植根於城市?」而這次的交流,也有助於往後建立各城的藝術節網絡。
作為香港一位具代表性的劇作家,杜國威選擇不迴避《春天》的光環而讓《秋天》迎向面對另一個時機、另一批觀眾和另一種劇場發展狀態的挑戰,是他對香港戲劇「感情之所在」,亦見其對香港劇場的承擔。他把《秋天》視為對香港話劇團和觀眾致意之作,這份情意直如劇中小蝶在養子Danny(即死去的鳳萍之子)身上投射對姐妹的懷念。
首辦於二○○二年的「新視野藝術節」,今年剛好跨入第十年,回顧十年來的企畫,「亞洲」和「跨文化」可說是該藝術節的關鍵字,但「新視野」的「新」是什麼?而它為何、如何、為誰展示?在「跨文化」的大潮和多媒體的廣泛運用甚至是氾濫之下,一個立足亞洲,在號稱國際都市的城市中舉辦的藝術節,如何越過這些迷思,找回自己在亞洲以至在世界的定位,以能提升競爭力去面對其他鄰近城市的演藝市場,成為「新視野藝術節」保有創意和持續發展所要思考的問題。
香港藝術發展局為了推動藝評發展,除了於去年推出「藝評啟導計畫」外,今年則推出「ADC藝評獎」,期望藉此發掘新一代的藝評人,而令人眼睛一亮的是金獎得主將獲獎金港幣五萬元,遠遠高於一般藝評稿酬。
曾以《在廣場上放一朵小白花》一劇紀念「六四天安門事件」廿周年的「六四舞台」劇團,今年再度推出新戲《讓黃雀飛》。劇作以營救學運人士的「黃雀行動」的真人真事,與前年反高鐵撥款的抗爭作雙線平衡發展,反思「六四」與「當下」的心思明顯,也更自覺地要突顯事件的複雜和矛盾。
香港即將上任的新任行政長官梁振英提出成立文化局,是否會讓香港文化發展出現契機,是這幾個月文化界的熱門話題。「文化界聯席會議2.0」剛於五月十二日舉辦的「文化變局論壇」,短短一週的宣傳時間,卻凝聚了百多名文化界及學術界老中青朋友出席。當日發言踴躍而正面,但也有有與會者說「少了怨氣」。
長期以來忠於創作具人文與社會關懷戲劇的香港「致群劇社」,趁著二月底該社推出「辛亥」題材戲劇《占領凸手辦》之際,也舉辦了「歷史如何走進戲劇:以辛亥題材為例」的兩岸四地論壇,香港、澳門、台灣與中國的劇場工作者聚首,分別提出歷史題材的戲劇創作與詮釋觀點。
作為今年香港藝術節的重點大戲,高行健與林兆華這對當年的先鋒戲劇搭檔的再度攜手合作,更是《山海經傳》成為矚目焦點的原因。高行健的文本從開天闢地開始,許多天神帝后上陣,劇作家要讓他們「去神化」,提出以民間傳統技藝、像廟會一樣的演出形式,導演林兆華也放下之前導戲的精準,隨之「輕鬆做戲」。兩人的實驗企圖明確,但似乎是「錯置」在香港藝術節的舞台上
香港民政事務署去年中推出了「藝能發展資助計畫」,以藝術創作、拓展觀眾、藝術教育及提升團隊整體能力為目標;當中又以表演藝術、視覺藝術或跨媒體項目為主要資助對象。二月初時公布首批入選計畫名單,有十八個團隊共獲得三千九百萬港幣資助。
即將於三年後落成啟用多個表演場地的「西九文化區」,現在就開始以戶外演出活動炒熱到西九看戲的氣氛。趁著春節,推出「西九大戲棚」,和「八和會館」合作推出多位粵劇名伶的演出,讓在香港本就拔觀眾人數頭籌的傳統戲曲擔任先鋒,期許在未來替「西九文化區」吸引並累積觀眾。
「A2創作社」十一月在工廈小劇場「派劇場」演出的《偷窺》,因為性感女星的參與演出,成功製造了大眾話題,也讓人注意到這類型劇場的存在。可惜話題曇花一現,也未造成搶票熱潮。《偷窺》的文本有趣,也意圖探索人性黑暗面,不過就演出成果來說,仍有進步空間。
大型原創歌劇《中山.逸仙》,原定九月底於北京國家大劇院舉行全球首演,香港是演出的第二站;然而在北京的演出,卻「因流程操作問題」而臨時叫停,反倒讓香港成了首演之地。編劇莊梅岩曾在訪問中表示對「想寫的孫中山是一個人,普通的、有缺點有遺憾的人」,是否這樣的處理,有不對主流口味之嫌?
今年舉辦第八屆的「廣東現代舞周」,向來堅持獨立運作,並以推廣中國新生代舞者、編舞、作品,和強化國際交流網絡的包容、多元的形象而聞名,卻在愈來愈重的經濟壓力下,正式宣告要「暫別廣東」;而今年主辦單位也遇到政治陰影,原本的主題「挪威.挪威」因諾貝爾和平獎事件致使團隊無法入境,只好臨時改為「中國舞蹈新勢力」系列因應。
今年的中國戲曲節自六月初開始進行約一個半月,規模似乎較去年小,但也配合傳統與創新並重的主題,當中不乏有心思的安排。開幕大戲是粵劇《李後主》新繹本,由剛在中國憑《情話紫釵》獲得「時尚戲曲大獎」的資深導演毛俊輝執導,由葉紹德編劇,粵劇紅伶龍貫天、南鳳及尤聲普擔綱演出;貫徹新舊融和的精神,《李後主》加入了不少現代劇場的設計元素。
第廿屆「香港舞台劇獎」,於四月下旬舉行頒獎典禮,其中《香港式離婚》、《動物農莊》等劇都奪得多項大獎,而最大獎項「最佳整體演出」則由香港藝術節製作的《香港式離婚》獲得。雖然此獎的評審過程透明度和評審委員看戲是否「夠多夠廣」一直為人所詬病,也有人因此表明不再參與,但作為香港目前最有歷史的劇場獎項,由此觀察劇場現況仍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由「小劇場.大戲劇」主辦及製作的「亞洲劇力無邊界」是一個相當有野心的劇場節,內容雖只包含三個小劇場作品,但卻是來自廣州、香港和日本的創作,也有創作人帶領的工作坊、座談會等,似乎要發起一次小劇場的革命。這次節目以「日本」為主題的理念,是創作者回應對日本文化的影響;即便作為計畫主題有點讓人不明所以,不過也是一次有趣的嘗試。
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最近積極發掘轄下古蹟容納演藝活動的可能性,看來是針對場地多元性不足與缺乏個性的相應策略。如「詠懷古蹟系列」主要在不同博物館內進行,其中歷史互動劇場《學良事變》就選在孫中山博物館演出,觀眾反應熱烈,表示該劇在充滿歷史氛圍的空間內重現「歷史」也製造了意想不到的想像空間。
創辦迄今已經第十屆的「澳門城市藝穗節」,特色即在城市中以各種不同的空間找尋展演的可能性,多年來也累積了很多創作環境劇場、特定空間劇場和發掘另類劇場空間的經驗,加上面對城市的發展和轉變,令這些作品充滿特色。今年的活動從十一月十二日至廿八日舉行,其中即有不少可堪玩味的演出。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