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政翰
-
戲劇
古典悲劇的延續
《葉瑪》以肢體取代語言,以能量取代情緒,以展現取代敘事,直觀地呈現出劇中的張力,也表露出劇中多種如生命與死亡、秩序與失序、神聖與褻瀆、規訓與自由等二元對立概念,一方面提煉出了此劇純粹的古典精神,但另一方面,可惜的是,整體下來不免因過度象徵而少了細微的人性糾葛,著實作淺了原著該有的層次和厚度。
-
戲劇
醒著也睡,睡著也醒
在這個養老院的空間裡,在這個父親的小宇宙裡,在這什麼都有可能的場域裡,以混亂取代了規矩,以失序取代了秩序,不僅僅表現了父親面對外在壓制的抗衡力量,呈現出父親返璞歸真的心理狀態,也洗鍊出世界褪去理性邏輯後的原初狀態,歸返至一片包容萬物、承載多元的境地。
-
戲劇
「人間音樂劇」的起點
《再會吧北投》一如綠光劇團以往作品,以淺顯易懂的劇情、寫實復古的舞台、草根親民的語言,讓觀眾得以快速地進入故事情境,更巧妙地運用歌曲,讓表面上的演唱注入了不少敘事層面的試驗,讓歌不只是歌,讓此作不只是掛上「陳明章」這塊招牌而已,而是富饒底蘊地將其音樂的精神轉化、延伸,與戲的內容相互接續、呼應,甚可作為國內「點唱機音樂劇」的參考範例,以及「人間音樂劇」的起點。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跨域創作縱橫今昔 一場場看見香港的旅程
由香港藝術中心舉辦的「跨界大龍鳳」藝術節於六月底起為期一個月,邀請了諸多來自在地及國外的演出,包括了融合劇場、裝置、聲響、視覺等跨域藝術。其中,《江湖》、《香港空間展》、《好旅程》、《明日之前.沉淪都市》、《漂》等展演,內容皆從香港出發,含括了文化、音場、歷史、空間等面向,演出都跟旅程有關,引導觀者親身體驗,重新認識眼前這已再熟悉不過的世界。
-
戲劇
溫情路線的障礙與轉機
這些關乎生死、家庭、殘疾的主題,為此戲訴諸於情感的劇作策略,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基礎,一步步地塑造了簡單而通俗的劇情,漸漸注入了溫情和感動,即便角色建構未臻完全,但全戲勵志、樂觀、溫馨、關懷弱勢的初衷明顯,演員們賣力演出,觀演距離親近,使整場所散發出來的熱力不斷。
-
戲劇
單一論述的試題機器
從一開始的選擇題到後半部答案只有是否兩項的是非題,整場「試題」中絲毫沒有模糊地帶,答案亦無雙重可能,儼然就是一個具有完整標準化生產過程的工廠。不論是考場還是工廠,的確不難看出創作者反對現行考試制度的鮮明立場,表面上輕輕嘲諷,骨子裡是重重抨擊,相當有層次地以各種考試方法來呈現,但整場下來,一言壟斷,少了抗衡聲音,因而缺乏辯證。
-
戲劇
集體病症的難解《病號》
從過程中一直到了最後,不只一組出現了性愛的需求和死亡的結局,崩毀抑鬱的氣氛籠罩著各個角色,「病情」相互傳染、瀰漫渲染,一方面來看,形成了共同的主題,將這個小社群愈扣愈緊;但另一方面來看,形成了齊聲而單音的共鳴,影響到了整體敘事從頭到尾的音樂性。這樣多段一致的同向,呈現出了一種虛無感,讓人玩味的是這些不同的角色們所面對如此巨大虛無感的生命態度,連帶地可能影響到全戲的調性,甚至格局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多焦點的回探與思索 未停歇之眾聲喧嘩
於五月三、四兩日,假台北華山文創特區舉辦的「臺灣當代劇場發展軌跡四十年論壇」,透過對史論、空間、生態、編導、表演、身體、媒材等面向提出專文與討論,讓研究者、觀看者、創作者等從各自的身分出發進行討論與對話,建構過去、解讀當代,其間種種的激辯與扞格,呼應著台灣社會歷來爭論不斷的氛圍,也呼應著台灣當代劇場四十年以來的眾聲喧嘩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真實的建構與解構
《深夜小狗神秘習題》和《美國獨立宣言之幸福大作戰》這兩齣內容截然不同的戲,形式上皆掌握了十足的劇場感。獨白敘事,富饒聲響,著重肢體,結合了戲劇、舞蹈和聲光,即使所訴諸的作用不見得相同,前者有助於觀眾進入情境,後者是刻意將觀眾抽離於情境之外,但兩者皆讓整個劇場體驗變得非常在場,藉由劇場內虛實的建構,來重省、破除生活中對於真實存在的迷思。
-
戲劇
從小品音樂劇中反思大格局
此劇不論是故事前提、空間設定、角色雛形或音樂敘事等面向,都有不錯的潛力,然而,疏於推動劇情和發展主題,使得大多的創意止於插科打諢,讓戲的格局變小了。全戲雖不乏趣味,但過於四散,以致核心難以錨定;眾角色像是樂器般各自有了鮮明的音色,但沒有如音樂般流動的劇情來支撐、刺激,以致難有成長而顯得單一。
-
舞蹈
痛與美的展示和詰問
關於展演中種種去脈絡後的痛苦,觀者真的可信嗎?還是因為有了「戲外戲」這層前文本的存在,就必得相信,而且不信不可?由痛苦幻化出來的美麗,是否可欣賞、可頌揚,或者切身之痛反而有如防護加身一般,而不得不頌揚?事故,這一場「以舞說戲」的傷痛獨白,所觸發的不僅是該如何言說傷痛的敘事討論,也衍生出了一連串關於形式與內容、展演與觀眾、創作美學與藝術道德之間的詰問。
-
戲劇
鬼影變身,陰魂不散
綜觀來看,《群鬼》從原劇到改寫,已然是兩種脈絡不同的產物,後者以更直接而充滿諷刺的調性召喚出前者的時代精神,成功地呈現、呼應了台灣語境,與原劇舊魂的牽絆達到了一個有趣的平衡。此劇亦可說是簡莉穎繼《服妖之鑑》、《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之後,將真實與謊言的命題推到最極致的一部作品。
-
戲劇
射後的餘溫
恥的子彈,是否也意味著「恥」的侵略性和殺傷力,那麼射過之後,能殘存多少餘溫?這恥感,究竟該從何而來?是恥的辱感,還是快感?是走馬看花式的景觀饗宴,還是作為挑戰文明、悖德違禮的反叛力量?與這整場琳琅滿目風景之下所形成的集體傷感相較,有那麼一刻,靜謐又私密,如同自瀆。
-
戲劇
商業劇場走出笑點與溫情的可能
有別於該團以往以笑點、綜藝為主的導向,此戲所營造出來的喜感,是根基於情境喜劇裡常見的錯認巧合、急中生智與多重反轉,不僅一再地改變了角色之間的關係,也反映出了這些決策背後的角色個性,使喜感的生成能更加自然地融入劇情之中。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兩種無須翻譯的語言
若說人性的探討是劇本共同的核心,那麼就作品形式上來說,音樂皆在這些戲裡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也因有了音樂元素注入,使得各戲所有的感官刺激和接收都立即且當下,現場性十分強烈,而變得「非常劇場」。不論是人性的探索或音樂的使用,這兩種無須翻譯的普世語言,在各戲之中各有其特色及敘事面向。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飯桌上的「世間情」 極致扭曲的這群人
繼將契訶夫經典《三姊妹》重寫為《全國最多賓士車的小鎮住著三姊妹(和她們的Brother)》後,編劇簡莉穎與導演許哲彬這次則瞄準易卜生的《群鬼》,將之續寫並擴增為《遙遠的東方有一群鬼》,以另一個小鎮裡的另一個家庭為本,在劇情歷時兩天、共七場戲裡,讓觀眾看到這一群在儒家禮教、長幼觀念框架下極致扭曲的人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多元文化下的戲劇評論
在「烏鎮戲劇節」參加國際青年劇評工作坊
二○一七年的第五屆烏鎮戲劇節,除了如過往幾屆一樣匯集多國豐富多元的劇目,讓年輕創作者施展身手的「青年競演」,涵蓋講座、論壇、工作坊等的「小鎮對話」系列之外,今年還與「國際劇評人協會」合作了「青年劇評工作坊」,邀請各國劇評人共聚一堂,一起看戲、討論、交流。拓展美學視野之外,更重要的是,劇評人透過交流認識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專業人士、不同國家的劇場發展、不同體系背後的處事思維,及每一個鮮明而獨特的個人特質。
-
演出評論 Review
浪漫而無害的境地
原聖經故事中,方舟是帶著萬物遠離大洪水的避風港。在此劇本裡,方舟不但是庇護所,也宛若一座封閉而壓迫的孤島;不再只是個被單向道德化、英雄化的象徵,而是乘載著指涉多重而自身矛盾的意涵,轉化成了一個拓展想像極限的天堂,更有趣的是,也是個重演外部世界類似規則、相同戲碼的地獄。甚為可惜的是,到了劇場裡,在曇花一現的妙趣創意反而凌駕於劇本內容的情況下,這個意涵多重的載體,層次又回到了單面。
-
演出評論 Review
活著的死去,死去的活著
整場下來,活於現在的有形實體,其內在主體已然淡化或消失,而變得好似不在;活在過去的回憶和亡者,卻借由存於現在的物件和人體來還魂。在這一家中,究竟誰是幽魂,誰不是幽魂?全戲這一連串關於實存與消亡之間的辯證,透過結尾忽然揭露大哥與李莉兩人早已不在於世的轉折,輕輕地點下了暗示。
-
焦點專題(二) Focus
他們,定義著前衛
一九七五年就展開創作活動的「伍斯特劇團」,由出身前衛劇場導演理查.謝喜納「表演劇團」的兩位成員伊莉莎白.勒坎特與斯伯汀.葛雷所創,他們在紐約曼哈頓伍斯特街卅三號的「表演車庫」持續劇場實驗,以獨到的「解構美學」樹立其前衛劇場地位,每個作品皆元素龐雜,同時進行顛覆與建構,分分秒秒彷彿都有多則文本、多個聲部、多層框架、多幅畫作並行且交疊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