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玲
-
企畫特輯 Special
輕紗刺繡映縹緲 拱橋穿越死與生
原創當代崑曲《春江花月夜》舞台上有中國大陸的大腕級演員,幕後則有台灣的大腕級設計師舞台設計王孟超、服裝設計林璟如與視覺設計霍榮齡,可說是劇場製作的「夢幻名單」,他們在上海劇場界重逢,聯手將唐朝詩人張若虛的名詩〈春江花月夜〉轉化為立體流動的舞台風景。
-
企畫特輯 Special
卅六句詩情詩景 打造當代崑曲「最好的樣子」
去年六月首演,在上海引發「這個時代崑曲最好的樣子」討論熱潮的《春江花月夜》,劇組靈魂人物除了製作人與主演張軍,還有台灣戲曲導演李小平。近年走南闖北嘗試執導多種當代戲曲的李小平,在這次的《春江花月夜》導入台灣劇場美學,邀請多位台灣劇場重量級設計家參與,他指出,整齣戲以曲牌連套的格律書寫,既好聽,又推動情節不斷前進,身為導演的責任就是把這麼優美的文本「立體化」,豐滿觀眾對於詩的想像。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馬克白》、《李爾王》到《仲夏夜之夢》
吳興國 生命的轉折 莎劇相伴
以改編莎士比亞劇作《馬克白》的《慾望城國》打響名號的當代傳奇劇場,今年卅歲了!回顧一路走來的曲折歷程,藝術總監吳興國發現,在重要的轉折點上,都與莎士比亞緊密相連:創團時以《馬克白》揚起改革大旗;生命消沉時因《李爾王》重啟舞台;來到卅年,帶著年輕一輩演員成立青年團,一起搬演青春洋溢的愛情喜劇《仲夏夜之夢》從傳統再創新的路上,吳興國悟到:「不必和別人打仗,而是面對自己。」年底將重演《慾望城國》的他說:「這次,可不可以再不一樣一點點?」
-
藝號人物 People 劇場「黑女郎」
林如萍 殘酷人生 淬煉演員的厚度
被劇場人形容其表演:「連呼吸都會被拿走」、「有著致命的性吸引力」的林如萍,雖然從大學時期演出迄今作品僅不到廿齣,但舞台上展現的深度與厚度,卻是深銘人心。多年投入表演教學的她,把教學視為永無止境的學習,「藉由教學,重新審視自己與表演的關係。」她說。而近年遭逢母逝父病,自己也身體不佳,她並不怨懟:「感謝殘酷人生的淬煉,讓我更能理解演員面對表演時的種種困境。」
-
藝號人物 People 表演工作坊編導
賴聲川 說故事卅年 還要繼續說下去
這是一個從卅年前說起的故事,故事的起點的是一個客廳,從一個導演與兩個演員開始「表演工作坊」走過卅年,創辦人之一的賴聲川說:「曾經,創作幾乎是我生命中唯一的追求。慢慢的,我已經做了很大的轉變,看清在生活中修行,才是生命終極的目標和意義,所有的藝術創作也是從生活的修行中發展出來的。六十歲的我,可能有一種更包容的心在看待一切吧!」夢和人生都如戲,而他則是個傳遞故事的人,也會繼續說下去
-
特別企畫 Feature 回顧編劇來時路
王安祈:戲曲必須扣緊時代脈膊
打娘胎就聽戲的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從看戲、研究戲、寫戲,到掌舵國光劇團、挑起開拓台灣京劇未來的重任,一生迄今可說是與戲曲糾葛纏綿。「傳統戲曲是珍貴的文化遺產,但固守只會死亡。」王安祈說,愈懂傳統,愈清楚戲曲必須扣緊時代的脈膊,才能走出一條活路。於是她開課講戲曲編劇,提供國光的舞台讓新秀劇本演出,她期許後進多聽,多看、多讀,厚實自身的文學和戲曲基礎,相信沒有傳統包袱的這一代,也能說出觸動現代人心靈的動人故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十八羅漢圖》 以畫抒情藉畫探情
《十八羅漢圖》延續國光劇團一貫的文學京劇風格,以「時空跳接」的手法,帶領觀眾進入以畫為「武器」的復仇故事。由風格新穎的新生代編劇劉建幗與藝術總監王安祈一同操刀,香港「進念.二十面體」藝術總監胡恩威擔綱舞台設計,魏海敏、唐文華、溫宇航等國光資深演員演出,連「姊弟戀」、「老少配」、「文創」等主題都入戲。
-
藝號人物 People 劇場編導
周慧玲 一念「民國」繫「蔣公」
近兩年專心經營中央大學黑盒子表演藝術中心,劇場編導周慧玲始料未及地接下南京大學藝術碩士劇團《蔣公的面子》改版導演,並將在八月份的臺北藝術節亮相。左手創作、右手論述的周慧玲,民國以後政治社會與表演的關係,一直是她長期研究及戲劇創作的主題,這回擔任改版導演,周慧玲一字未改原劇本,而是加入音樂、燈光、舞台、重新調度節奏、挖掘角色背後的內在情感,帶領演員重回現場。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資深演員
李天柱 演員,是對我最大的讚美
不管是在舞台上或是鏡頭前,李天柱說自己入行幾十年,從不認為自己是明星,「把自己當明星就完了,演員,才是對我最大的讚美。」在電視劇「後宮甄嬛傳」中演出太監蘇培盛,原只是鞠躬哈腰的奴才配角,他卻深挖深掘,型塑出角色的人性深度,讓觀眾想不注意到他也難。他說:「我的老師就是戲,每演一個角色,從中吸取養分,在戲裡成長。」這次演出《星光劇院》中「導演」一角,讓他最有感的是:「熱情」,「如果對生命失去了熱情,所有的一切都是假象,經不起探討。」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屬於劇場人的故事
《星光劇院》 回顧生命時學會寬恕
這是一座穿越時光隧道的幻影劇院。時間,在這個名為「星光劇院」的空間裡,有了不同的定義:當你看到我發出的光,我或許已經不存在星光劇院的那些人,那些事,已不是眼前真實的存在,而是如宇宙中已旅行億萬公里的星光乍現。
-
焦點專題 Focus 實戰案例四:故事工廠
致力「雅俗共賞」 瞄準年輕世代
以原「屏風表演班」老將為班底的故事工廠,雖是新團卻一點也不生嫩,第一年的兩齣作品都開出紅盤,加演後勁甚強。藝術總監黃致凱強調,該團要以雅俗共賞的作品與觀眾交流,不自限於「屏風」原本的主力族群,故事工廠鎖定的觀眾群在廿歲到卅五歲,期待靠口碑擴散,開拓觀眾的藍海。
-
藝號人物 People 縱橫京、梆、崑的戲曲大師
裴艷玲 上了台,就要讓人無話可說
從小在戲班長大,五歲上台救場,九歲開始挑梁主演,戲曲大師裴艷玲說:「舞台是我唯一的依靠,別的地方都容不下自己。」從京劇、梆子到崑曲,從武生到老生,裴艷玲打造了舞台上「角」的傳奇;而在浮誇華麗的戲曲革新風潮中,她沉澱整理了自己的一甲子藝術生涯,透過素樸的說演形式,在《尋源問道》中,展演戲曲藝術的本質,裴艷玲說:「裴艷玲要做,就做廿四K金!《尋源問道》的藝術含金量,絕不少於一台完整的大戲。」
-
藝號人物 People 香港劇場導
演林奕華 「戲」問現代人的慾望與缺欠
從二○○六年的《水滸傳》,一路走過《西遊記》、《三國》,導演林奕華終於來到了「四大名著」最終章《紅樓夢》,整整花了八年,才完成他對文學經典的閱讀與解讀。林奕華說:「我做四大名著,不在還原歷史,而是通過戲劇思考:除了文學的價值外,這些作品對現代人來說還有什麼新的意義?」於是透過提問,林奕華將經典解構,換上時裝,成了摩登的都會男女,他說:「我的戲是照見現世的一面鏡子,照見現代人的慾望與欠缺。我的生活怎樣,我的作品就怎樣。」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馬照琪 小丑醫生上學記
從法國賈克.樂寇(Jacques Lecoq)國際戲劇學校學成歸國的馬照琪(馬馬),二○○五年創立了「沙丁龐客」劇團。 劇團LOGO,暴著一口尖牙的沙丁魚,有點嚴肅,又有點好笑。但語出法文Saltimbanque的沙丁龐客,和魚沒多大關係,意思是:街頭藝人、街頭賣藝者、小丑、江湖騙子。 馬馬扮起小丑,推出創團作《在世界的房間》,故事靈感來自法國小說《最後十二天的生命之旅》,該是旭日東昇的年輕生命,卻因重病即將提早畫下休止符,小女孩在病房用錄音機錄下面對死亡的孤單、恐懼、絕望的心情 那個舞台上早逝的生命一直活在馬馬的心裡,她明白:這不只是小說或戲劇裡的虛幻故事,生活中每天都在真實地上演。馬馬在賈克.樂寇求學時,不少從事小丑表演的學長姐,另一個身分是「小丑醫生」,他們是法國小丑醫生組織「微笑醫生協會」(Le Rire Mdecin)一員,每周固定到醫院為病童、家長、醫護人員表演,以紅鼻子、白臉取代白袍,用歡笑代替打針吃藥,是另類的醫生。 創團九年,一直在創作,一直在表演,一直為了票房在打拚當生活變成固定模式,周而復始,馬馬突然覺得自己空了。在台灣,沒有小丑專業課程可以進修,沒有可以切磋的對象,那個對小丑表演充滿理想的自己,好像快被現實壓垮,她決定放緩腳步,到巴黎進修「小丑醫生課程」。 「推開一個病房,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四月,馬馬飛往巴黎,當踏進微笑醫生協會,和小丑醫生們走入醫院表演,她的人生也意外開啟了一扇窗:「我在最需要陽光的時候,遇到最溫暖的人。病痛,讓我看到人性的高貴。」 九月底,馬馬帶著在巴黎充電五個多月的滿滿能量回台,醞釀多年想在台灣推動的「小丑醫生」計畫,即將啟動。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廖瓊枝 拭淚之後繼續挑戰
秋老虎發威,燠熱的台北午後,蒸騰的熱氣讓人眼皮沉重。推開廖瓊枝歌仔戲文教基金會大門,萎靡的神經被一聲聲的悽悽慘慘給喚醒。 「念念不忘袂吃睏,為伊英台失神魂,全身無力站袂穩,三頓粥飯無愛吞」《山伯英台》梁山伯病中的唱詞,愛情無望的悲嘆,酸到人的骨子裡。 這聲音出自歌仔戲界最會哭的女人、「第一苦旦」廖瓊枝。為了九月下旬在北投舉辦的「台灣月琴民謠祭」最後一場活動,正在練唱,雖然,角色身分由旦角轉為生角,招牌的哭腔催淚依舊。 二○○九年,廖瓊枝以《陶侃賢母》封箱演出,揮別歌仔戲舞台。五年來,可沒過著閒適的退休生活,七十九高齡的她,每天開著車奔波趕場,教學、演講、開會、為學生排戲、整理劇本;十月,兩廳院國際劇場藝術節,更首度跨入小劇場,參與法國編導法布里斯.度比(Fabrice Dupuy)劇作《殘酷日誌》演出。 即使日前下車時不慎踩空,左腳腳掌裂開,腳上還穿著厚重的護具,行走不便,廖瓊枝咬著牙,一跛一跛趕場,大家心疼不已,要廖瓊枝休息一陣子,她卻說,從小阿媽就教誨:「答應別人的事,就親像頭殼斬落來。」瞻前顧後,肩上的擔子一個都不肯放下。 廖瓊枝的後輩學生都清楚,廖老師個性倔強,總是委屈求全,承受不了時,躲在角落哭一哭,眼淚擦乾,繼續做下去。 廖瓊枝笑說,她對自己也不太了解,踢到鐵板,被人誤會,就想為什麼還要做,不如退出藝界。但哭一哭發洩一下情緒,事情過了,又想找事來做。 「我從一個無依無靠的孤女,如今受到大家的肯定,這不是金錢買得到的。這呢多歲還能為社會服務,人生的路愈走愈甜,趁著身體還能動,要為歌仔戲多做點事。」
-
焦點專題 Focus 專訪《西夏旅館.蝴蝶書》導演魏瑛娟
西夏迷霧,旅館煙雲──從小說啟程
要如何從小說迷宮般的文字走出,轉化成劇場中撲塑迷離的推理劇?魏瑛娟以本省籍女性劇場導演的身分,如何與外省二代男性作家駱以軍的作品對話?魏瑛娟說:「整齣戲從形式到內容,都處在二元對話的關係中。駱以軍是外省二代男性作家,我是本省籍女性劇場導演;小說和劇場;陽本和陰本;台灣與中國;西夏與蒙古;尋找父親與尋找母親;文字與攝影」
-
焦點專題 Focus 當駱以軍遇上魏瑛娟
燃盡青春 探問「我是誰?」
魏瑛娟指出,駱以軍和她都是五年級生,她從《西夏旅館》看到「五年級的史觀」。兩人成長背景雖然不同,但在面對政治上共同的「父親」時,有著相同的焦慮與漂流經驗,「我是誰?」是所有創作者永遠的大哉問。駱以軍則從魏瑛娟作品看到兩人的相似處:同樣在創作中將青春燒盡。
-
藝號人物 People 演出生活的「非典型」影帝
李康生 每次都把自己歸零,從白紙畫起
廿多年前,無意間被導演蔡明亮相中而演戲的李康生,以緩慢與沉默的表演風格獨樹一格。今年五月《玄奘》在比利時布魯塞爾首演,李康生才下飛機就因為血栓病倒,但仍抱病完成演出。走過生與死的幽谷,李康生領悟到,人生苦短,隨時會走掉,要把握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除了蔡明亮的戲,動作片、功夫片都想嘗試,「我想玩不一樣的東西,在奇怪的挑戰中找到新的表演方法。」
-
藝號人物 People 果陀劇場藝術總監
梁志民 七個「造鎮」版本 色彩愈淡情愈濃
受懷爾德原著《小鎮》啟發,果陀劇場藝術總監梁志民慢慢打造他心目中的《淡水小鎮》,前後共七個版本。梁志民說:「《淡水小鎮》對我而言已不只是一齣戲,而是果陀以及我的一部分。一部美國經典劇作,能和我生長的這塊土地如此緊密地融合,內化成為台灣的戲劇作品,這是無常人生裡最珍貴的因緣。」
-
藝號人物 People 台灣第一個聾劇團編導
汪其楣 把自己「歸零」 就能創造無限
從第一次看到聾人表演就深受吸引且感動,到成立台灣第一個聾劇團,劇場編導汪其楣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她認為聾人是天生的表演家,也對表演充滿熱情,只要找適合的方法相互溝通,一樣可以在表演藝術發光發熱。常有人問她:為聾人導戲有什麼困難?汪其楣總說,忘掉專有名詞,把自己「歸零」,就能創造無限。「導演最重要的工作,不就是想辦法和所有人溝通,找出每個人的特質,讓他有所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