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亞婷
-
人物點描
台灣現代舞壇的「老兵」、「水牛」及「黑馬」
目前活躍於台灣,觸角並延伸到海外的現代舞團,除了雲門舞集及新古典舞團創立較早,其他皆起於穩定富裕的八〇年代。在此系列專題的最後單元,我們將回顧台灣舞壇的「老兵」游好彦;以(埋頭苦幹的)「水牛」自喩的光環舞集藝術總監劉紹爐;及半路出家的「黑馬」陶馥蘭(多面向舞蹈劇場藝術總監)所舞過的足跡。
-
人物檔案
因踏實而登天
一頭蓬鬆的金色捲髮、深邃的眼睛、及高聳的鼻子,一身開襟T-shirt、舒適的長褲、及涼鞋,外加黑色的霹靂包,這就是編出令台灣觀衆眼睛一亮的《備忘錄》年輕編舞家雷米.貝爾。 看過他情感豐富、視覺效果千變萬化的《備忘錄》的觀衆,或許不相信一手編舞、並擔任舞台及燈光設計的「奇才」,是一位如此樸實的三十幾歲男子。但正如同在整支舞中讓舞者爬、吊、撞、擊、跨、藏,倚靠或纏繞、畏懼或憂傷的那面牆、或門、或車廂的裝置,是用最基本的木板及鐵架所製的一樣,貝爾也是靠他扎實的舞蹈與音樂的底子,加上對以色列及他所屬的奇布茲(Kibbutz,即希伯來文的「公社」)之關懷,而編出一個個動人的作品。 想從他口中套出編這些舞作有何「秘訣」時,得到的答案,也是一些最基本的原理:「編好作品無「程式」(formula),最重要是淸楚自己想傳達的觀念,並透過精準的方式表現出來」;「舞台上的所有元素:舞台設計、音樂、燈光、服裝,當然以及舞蹈動作本身,都必須爲編舞家想傳達的主題而服務。」 或許因爲他所居住的嘉同(Ga'aton)奇布茲要求他和一般社民一樣,除了爲自己的專業付出,還要固定在公共食堂、社區的托兒所等輪班幫忙,早期甚至還要參與耕作,盡一己之力,因此這種腳踏實地的作事態度促成他如今的成就。 在國家劇院最後一場演出開演前,雖然入口已被勸吿「不可錯過」,或是看過但意猶未盡的「貝爾迷」擠得水洩不通,但在後台的貝爾仍認眞地與舞者們進行最後的彩排。在希伯來文與挾帶的英文(因爲有些舞者是生長在歐洲的猶太人,不甚懂希伯來文)都無法表達他的意思時,貝爾甚至親自飛舞起來,展現他極富爆發力的舞台媚力。 (本刊編輯 林亞婷採訪整理)
-
新秀登場
攜手踏上雙人舞台 楊銘隆與蘇安莉的肢體對話
他廿一歲當兵時,才因藝工隊首次接觸舞蹈,如今已成爲美國著名現代舞團的團員。她從三、四歲起就沒間斷過練舞與演出。兩人在文化大學舞蹈系相識後,黑黝強壯但溫柔體貼的楊銘隆就與嬌小纖細、舞藝不凡的蘇安莉成了台上台下的最佳伴侶。
-
焦點
美「夢」成眞 林懷民充滿對比的《夢土》
孔雀、敦煌壁畫、朱紅大門、及木乃伊睜開眼睛一看,才發現那些全是因爲要到八里雲門排練場,坐在三重客運上昏睡過去時,浮現出對《夢土》從先前的圖片、文字資料所得到的印象,與當時印入眼簾的關渡紅拱橋及高矗的住宅大樓產生強烈的古/今、東/西對比。而透過意識流所產生的時空交錯,正是林懷民編排舞作《夢土》時的出發點。 這支將近兩小時的作品,在序之後,共分成二十一個小段落:紅巾I、黑衣I、社會版I、黑衣II,天女散花I、Ⅱ、Ⅲ等。服裝則有畫著國劇臉譜又穿現代服的女舞者,以及只戴安全帽和穿小內褲的靑少年與敦煌壁畫跳出來似的沈靜仙女同時出現的場面。東西合璧的動作更可顯現出存在於許多現代中國人的雙重性格,如黑衣人跳的芭蕾vs.〈星宿〉一段精采的中國武術;白衣人跳著近似保羅.泰勒的現代舞《光環》(註)vs.披著紅巾跳著中國典型民族舞動作的「天女」。甚至在台上自然漫步的孔雀也與這群企圖以設計過的動作傳達特定意涵的舞者,產生強烈的對比。尤其當一位剛褪去全身繃帶的男舞者抱著一隻孔雀在懷裡,邊走邊撫摸著這原本在台上隨地留下「紀念品」的動物時,確實帶給觀衆一種極爲「倒置」的感受,更不用提當這位舞者刹那間將安祥的孔雀用力甩出空中的「暴力」動作。 離奇的是,爲什麼含有如此粗暴場面的舞,在十年前看過的許多觀衆腦海裡,竟然存留著「美」的印象? 十年前當許博允邀請林懷民再度跟他合作時,由於只有三個月的時間,因此林懷民也僅以當時著迷的西藏大廟門、敦煌壁畫及孔雀爲出發點,讓自己的潛意識主導這次創作。自然而然,許多熟悉的林懷民舊作也一一出籠,《寒食》、《星宿》、《一九八四夏.台北》以及他愛不釋手的大塊布與報紙。 十年後,雖然經過大幅的修改,並且加入了一段如瑪麗蓮.夢露遮掩飛裙的動作,和目前靑少年著迷的《灌籃高手》等漫畫幻燈,然而其基本理念仍不變,即呈現一位敏感的藝術家對生活在現代化都市,對中國傳統包袱的愛與恨。而其中所呈現的「美」,除了壯麗的美及祥和的美之外,更大部分的是一種狂華的美,頹廢、脆弱的美。 (本刊編輯 林亞婷) 註:雲門舞集於一九九二年取得版權,
-
台灣行脚
値得捍衛的「文化淨土」 宜蘭的文化環境及來自政府、民間的推廣者
蘭陽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人文資源,由於早期與外界的隔離,近兩百年下來,發展出獨特的文化特色。在文敎基金會,縣立文化中心,及天主敎蘭陽靑年會等政府、民間機構的努力下,希望能爲宜蘭下一代的生活增添更豐富的色彩。
-
人物點描
八家將、天鵝湖及其他
台灣舞蹈界自六〇年代西方現代舞陸續來台演出之後,原本盛行的民族舞蹈與芭蕾漸漸成爲弱勢。然而九〇年代的合灣,創造了經濟奇蹟,本土意識抬頭,接受國外的資訊也備加容易。本文僅介紹三位於八〇年代,爲實踐自己舞蹈理念而組團的舞蹈家──蔡麗華、黃麗薰及李巧,描述他們爲民族舞或芭蕾所做的努力與成績。
-
新秀登場
悠遊於芭蕾與現代舞之間 彭錦耀寛廣的「舞蹈空間」
來自香港的彭錦耀(Sunny Pang)從芭蕾舞團到現代舞團,從舞者躍升爲編舞者、藝術指導,經歷越豐富,創作手法也越自由。從近期的作品,可以看出他越來越能放手與「舞蹈空間」的團員一起跳舞,一起玩。
-
人物點描
穩立於古今中外的舞蹈家 第一位舞蹈博士劉鳳學
位於新生南路龍安國小對面的四樓公寓裡,投入舞蹈創作、硏究及敎育近半世紀的劉鳳學,正在和新古典舞團的年輕團員進行明年新作:劉風學第一百零九號作品《曹丕與甄宓─權利vs.女性》(暫定)的排練。這位第一個獲得舞蹈博士學位的中國人,自民國七十九年從敎職及行政崗位退休後,大部分時間不是在舞團編舞,就是在家裡的書堆中埋首硏究。是什麼力量支撑她一輩子不停地爲舞蹈付出?
-
人物點描
不同階段,不同心情 林懷民的舞蹈創作
從事編舞廿五年來,林懷民已累積了六十二支作品之多。除了少數屬於他在美國編的舞(如《夢蝶》與《風景》),或屬他在一九八二年的「林懷民實驗舞展」所發表的《獨舞X3》、《我是男子漢》、《致魏京生》等,以及在一九八四年為一群非舞者所成立的子團「台北現代舞團」所發表的《阿司必靈的幻想》及《雜記簿》之外,其餘均屬雲門的舞碼。 從時間的角度來看,這些舞碼可以分為早期融合現代舞與國劇動作,以表達中國題材的《奇冤報》、《白蛇傳》等;以台灣本土為題的《吳鳳》、《薪傳》、《廖添丁》等;以反映現代台北都市文化的《一九八四年夏.台北》、《我的鄕愁.我的歌》、《明牌與換裝》等,以及近來較沈緩的《流浪者之歌》。 從小說家到編舞家,有人認為林懷民是「以舞蹈說故事」,也有人因其新聞系背景而認為他是「以舞蹈寫社論」。對這些觀點,林懷民解釋道:「舞蹈與文字是兩種不同的media,可以用文字表達的就用文字,需要用舞蹈的就用舞蹈。我想我是比任何人都明白舞蹈不等於文字。」 那為什麼他又經常將文學名著如《紅樓夢》、《九歌》、《流浪者之歌》等搬上舞台呢?「其實這麼做是很『犯忌』的,因為觀衆通常會被原著的情節所牽絆,但是我作品表達的是其中的情境而非情節!舞蹈作品必須經過轉化,編舞者必須了解文字才能go beyond it!」 那麼他接下來在構思什麼樣的作品呢?他回答說:「要是知道,就不編了!」 (本刊編輯 林亞婷)
-
人物點描
台灣第一個職業舞團掌「門」人 棄文從舞的林懷民
他為何棄文從舞?創立雲門舞集,挑起台灣舞團職業化的重責大任?他又如何將雲門維持下來,並不斷推出新作,吸引國內外的衆多舞迷?在雲門八里排練場工作了一天,回到家沖了涼,吃了自己煮的冷凍餃子,並將來訪的鄰居小孩交還給父母之後,林懷民坐到窗台前的長條木椅上,回溯他與舞蹈的種種因緣。
-
人物點描
我舞故我在 台灣舞壇的開拓者蔡瑞月
她,走過台灣光復以來的社會變遷;她,投入過台灣五十年來的藝文趨勢;一生對舞蹈的熱愛與堅持,她爲舞蹈奉獻了一切。
-
台前幕後
表演界看「表演視界」
羅曼菲 台北越界舞團創始團員,出現在劉振祥的作品 我覺得這次的攝影展很豐富,參展的人多,風格也都不同但和國外類似的展覽相比,則感覺這些作品在動作的掌握方面較弱。即使像劉振祥有能力做到的人,這次也沒有呈現這方面的作品。大概是他故意選些他目前在實驗、較與衆不同的作品吧! 而陳輝龍和潘小俠,他們這次的作品個人風格很強,但同時也塑造了所拍攝的藝術團體之風貌。例如陳輝龍對太古踏/當代傳奇以及潘小俠對優劇場的精確掌握,都是基於他們對該團的深入了解;即使沒看過該團演出的人,看了照片也能感受到該團的特色。 其他像小鄧(鄧玉麟)及謝安這次展出的作品,可能限於主題的緣故,呈現出來的並非他們最好的;例如小鄧拍人物最棒,但這次他都沒展出他拍舞者的劇照 總之,整體來看作品都不錯。很高興有那麼多人在從事這一行。 林秀偉 太古踏舞團藝術總監,出現在陳輝龍展出的作品 表演藝術攝影者是群一直沒有被肯定的人,所以對他們,我個人很欽佩,因爲自己從事表演藝術的創作,所以能夠理解他們如何在經費等問題的壓迫下,盡力尋找出自己藝術風格的苦心。在他們寂寞了這麼久之後,這次攝影展的推出意義非常重大。 這次展出的作品,雖感覺有些太穩定、失去了動力感、想像力和個人風格不夠,其中許多只能以宣傳照的型式呈現,但是這個問題的根源在於國內的文化環境還沒成熟,給攝影者發表的機會不夠。希望這群攝影者在地位及經濟上能得到多點輔助。 林麗珍 舞作《醮》透過游輝弘的鏡頭展出 這次的攝影展透過不同風格的攝影師表現了台灣舞蹈界不同的風貌。我們可以從中發掘、反省整個表演藝術的歷程與脈絡。其中,許斌拍的人物有多層次的感受力;而游輝弘則展現其對劇場畫面瞬間的掌握,傳達了人與空間的關係;潘小俠表現了台灣的本土文化,具有草根性
-
面對大師
康寧漢訪台日記
生日不希望驚動大家 十號的記者會上康寧漢與台灣的媒體首次會面。由於四月十六日是大師的七十六歳生日,所以他在台灣將如何慶生,一直是大家最想知道一個謎。當一位記者問他這個問題時,康寧漢以他回話的方式──謙卑地將椅子往後拉開,並撐著桌子起身對著麥克風,和煦地說:「謝謝你們的關心,生日那天其實不準備安排什麼特別的活動。我只不過將參與今年新作《分微事件》的演出而已。」當現場記者們興奮地想再度確認長久受風濕之困,而走起路來有些顚簸的康寧漢眞的要與年輕舞者們同台演出嗎?此時,原本已坐下的康寧漢微笑著再度起身回答說:「與其說我會在台上跳舞,不如說我將在演出中『客串』一小段。你們到時候看了就知道!」 其實兩廳院早就準備好在十六號,也就是最後一場演出結束時,由林懷民上台爲大師獻花,也爲他祝壽。另外,雖然考慮到注重自然飮食養生的康寧漢是絕對不會享用生日蛋糕的,但是大師難得在台北過生日,當然還是不免俗地將一個點燃蠟燭的蛋糕推上台,並由全體觀衆一起爲他唱生日快樂歌。 令人敬畏的工作情形 十二號下午兩點,是康寧漢舞團的彩排記者會。其實,他們的彩排早在一點半就已經開始了,連在劇院三樓芭蕾舞敎室剛敎完本地舞蹈學生康寧漢技巧課的舞者,也婉拒媒體的採訪,急著趕到台上與大家一起排舞。 當記者們到場時,康寧漢已經背對著觀衆席,手握碼錶,坐在舞台前方,注視著寂靜無聲中舞動的團員。 沒有任何致詞或說明。 攝影記者爲捕捉康寧漢的神情,試著爬上舞台,但都被工作人員阻擋。而觀賞的記者們,也不敢大聲嚷嚷,怕干擾了舞者們發自身體的節奏。 舞者的默契,是靠長期一起上課與不斷排練,辛苦地用汗水換來的。他們平時上課就極少用音樂伴奏,頂多由上課老師數數拍子罷了。他們習慣於聆聽自己身體舞動時的韻律。如同康寧漢本人在十二號晚上的一場(聚集國內舞蹈、音樂、與美術界代表及康寧漢隨團的作曲家,及文獻負責人之)座談會中指出:每當他憶起早年在家鄕隨一位老太太在廚房學踢踏舞時,他腦海中也會同時響起老師鞋底與鞋跟所傳出的音樂節拍。他在另一次場合還爲我解釋說:「舞者們剛開始排練時,可能需要自己默數拍子。但是我希望他們到時候可以不必靠拍
-
焦點
雲淡風淸,期待一場七夕雨 許惠美紀念舞展
最近這幾個月,位於和平東路與金山南路轉角巷內的「許惠美舞蹈社」幾乎毎晚都有一群舞者在許梨美與凌津的指導下,一遍又一遍地彩排《七夕雨》。她們的辛勞,獲得不少許惠美好友──新聞工作者蔡文怡、陳小凌、陳怡眞,攝影王信,平面兼服裝設計霍榮齡等人的慰問與鼓勵。而在這個舞蹈社習舞多年,並參與過十一年前《七夕雨》首演的資深學生,甚至有幾次感覺到許惠美老師本人也到了現場關注她們排練。
-
面對大師
21世紀?就快到了啊!
時隔十一年現代舞大師模斯.康寧漢(Merce Cunningham)以七十六高齡於四月再度訪台。爲了將這個歷史性的事件留下紀錄,我們特別透過康寧漢舞團經理唐娜(Donna Richard)從中聯絡,敲定十四號中午十二點半僅僅半小時的時段裡,安排大師與台灣編舞家、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對談。
-
台前幕後
密獵「夢遊者」 《洪堡親王》在台灣
皇冠劇廣場「密獵者」劇團的導演鴻鴻繼去年改編自希臘悲劇奧瑞斯提亞的《三次復仇與一場審判──民主的誕生》之後,將於本月再度推出新戲《洪堡親王──夢遊者的正義》。《洪》劇乃十九世紀德國劇作家克萊斯特身前的最後一個劇本,也堪稱是其最代表性的傑作。台灣的劇團會如何讓本地觀衆看了也有共鳴呢?本文將從排戲現場開始探尋這個問題。
-
台灣行脚
在地的星星 他們演出港都的舞台人生
高雄雖然一直不是表演藝術的天堂,但長年以來,無論音樂、戲劇、舞蹈方面,始終有一些不畏淸寂的贄心人在培苗在創作在一而再地演練。李彩娥的舞蹈班長達半百之年,已是兩代事業。就是這份勇往直前,他們漸漸掌握到高雄人的性格和觀賞型態,星星點點的散熱,終也搧暖了表演舞台的空氣。
-
台前幕後
爲歌仔戲打世界江山
去年十月從法國歸來的明華園,今年又發表了進攻國際舞台(奧地利、美、日)以及深入本土社區(學校、鄕下、甚至客家村、眷村等等)的計畫。這個邁入第六十六年的歌仔戲團是怎樣經營得如此有聲有色呢?團長陳勝福在此透露些訣竅。
-
北京
專訪江靑:大陸現代舞的萌芽之路
江靑,這位曾在六〇年代的台、港地區主演過許多電影的明星,在十歲時,就進入了北京舞蹈學院,接受六年的專業訓練。七〇年轉往美國之後,她重回舞壇,於一九七三年創立「江靑舞蹈團」,不但在國外的舞蹈界爭得了一席之地,對於大陸上現代舞的推動也有相當的貢獻。這次江靑是以北京舞蹈學院校友的身份,回母校爲北京舞蹈節共襄盛舉。 請問您對這次的北京國際舞蹈節有何感想? 這次北京舞蹈節的意義很重大,因爲這種國際性的舞蹈節是第一次在大陸舉辦,同時又適逢北京舞蹈學院四十周年校慶,以及全大陸舞蹈界所注目的桃李杯舞蹈比賽,所以主辦單位花了很多精力去籌劃。 可惜這次拿出來的節目及示範課程都不夠全面。好的東西如「身韻」等漢族的民間舞素材都沒有展示出來,而觀衆所看到的,重複性又太高。連硏討會上對論文發表的選擇標準也產生了量重於質等失策。因此,以這次的整體結果來判斷大陸的舞蹈界是不公平的。 可不可以先簡單介紹一下北京舞蹈學院的訓練方式? 民間舞方面很豐富,因爲素材很多。中國古典舞的訓練,一開始是經過俄國專家的協助,將中國戲曲、舞蹈語彙抽出來,再以芭蕾的訓練方法編成一套中國舞的基本訓練敎材,例如:把芭蕾的繃脚改爲抅脚;「tendu」改爲「擦地」。但這套敎材對中國舞最難掌握的神韻無法全面照顧到。後來雖有加以改善,但是在文革之後,中國舞中的蘭花指、圓場等等都被視爲封建。因此,訓練方式又偏回芭蕾,老師們也都以訓練學生的驚人技巧爲目標。如此一來,演員(即大陸上對「舞者」的稱呼)的能力進步了,但對中國戲曲、舞蹈的精華則更陌生了。再加上市場改革開放的衝擊,使得舞蹈敎師及鑽硏理論的學者產生了許多的分歧。每個人都想按照自己的方式敎學,甚至產生了各自爲政的混亂現象。 您是何時開始參與大陸現代舞的推展? 我在一九八〇年第一次返回大陸舉行個人舞展。當時,邀請我去的文化部沒有對外公開售票,因爲覺得現代舞強調的是個人意識。之後,我幾乎每年都會回去做些現代舞的示範講座,直到一九八七年才舉行第一次公開的演出,巡迴廣州、杭州、蘭州、拉薩、上海、北京、天津、瀋陽八個城市。
-
北京
向現代中國舞開窗 北京國際舞蹈節的舞與論
七月,從低緯的台灣飛往中緯的北京,溫度是一樣的窒熱;而在北京國際舞蹈節的展演中,同樣嗅到大陸舞蹈的尶尬熱氣。《魚美人》在蘇俄古典芭蕾的金鐘罩下企圖現代化,孰料竟迷失在拉斯維加斯的俗麗炫爛中。新生代從西方現代舞出發的編舞者,取法於對中西素材裁剪合宜的追尋,卻在舞台上流露出被澆了一盆冷水的尶尬。所幸,連日展開的座談中,言論一致指向發展現代中國舞,期望這些現代舞的生力軍,是大陸舞蹈的開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