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基敏
-
焦點專題 Focus
殖民時代下 歐洲人眼中的美國與日本
《蝴蝶夫人》的音樂呈現了異國婚姻/愛情要面對的文化、認知、價值觀等等諸多差異,作品的成功,也在其他領域引發諸多山寨版,例如音樂劇《西貢小姐》等等。在廿一世紀的今日,於許多人生活週遭,隨處可見《蝴蝶夫人》劇情元素的縮影。聆賞浦契尼《蝴蝶夫人》的當下,跨越時空的感受油然而生,更非一九○四年的首演觀眾所能預見。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憶廿世紀的典範歌者——費雪狄斯考
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獨唱音樂會,係以歌者為中心,選曲主要為了一展歌喉,不同於此,費雪狄斯考在安排他的音樂會時,匠心獨具,以作曲家為主,安排一組組的歌曲,他更是第一位在音樂會中,將聯篇歌曲不間斷地完整演唱的歌者。他不僅唱德語藝術歌曲的代表作,如舒伯特、舒曼等人的作品,也發掘孟德爾頌、布拉姆斯等人較不為人知的藝術歌曲。諸此種種,以一人之力,費雪狄斯考讓愛樂者得以一覽作曲家精心寫作的藝術歌曲全貌,擴大了古典音樂欣賞曲目的深度與廣度。
-
焦點專題 Focus
以「樂團」為樂器 揮舞無限樂章
或許是指揮看來容易,又有偉大感,在今日的音樂世界裡,學習指揮人數之多,幾已達氾濫的程度,甚至可與鋼琴相比。但是,全世界的樂團數目,職業與非職業加起來,遠比不上鋼琴,那麼多的指揮何處去?在激烈的競爭下,又如何能脫穎而出,被人注意?
-
焦點專題 Focus
樂團曲目與聽眾品味
在宣佈接掌NSO的記者會上,呂紹嘉曾說,今日的生活步調,大家都要快,他希望能夠「慢」下來。看到二○一○/一一樂季曲目時,不免會想,這樣的曲目要如何「慢」?呂紹嘉在第一年即大膽挑戰史特勞斯的《艾蕾克特拉》,只能用「超快」稱之。一年下來,NSO交出的成績單,證實了呂紹嘉在樂季手冊裡推崇的「高水準的演奏實力」與「無窮的潛能」,不是客氣話,其中的因素固然很多,他的曲目安排功不可沒。
-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竭盡人生 傳述生命思考
馬勒理想中的交響樂作品必須是樂章之間彼此有關聯、「竭盡人生」的交響曲。對馬勒而言,將人生體驗化成音符,是他寫作交響曲的理想;幸運地,他的十首交響曲都能清楚傳達他的各種人生體驗,不僅如此,這些作品也為看似沒有出路的交響曲,再度賦予了寫作的可能。
-
音樂
《艾蕾克特拉》 NSO的里程碑
呂紹嘉的樂團處理以及速度的掌握,將這部複雜的總譜轉化成清澈透明的層層音響。當歌者開口唱時,他總能將樂團音量壓低,卻依舊不失清澈。在僅由樂團演奏的段落,無論長短,都能立即接上之前的氣氛,亦能平順地將戲分讓給歌者,完成人聲與樂團的無縫串接,使演出始終維持在一定的緊張度。
-
演出評論 Review
待琢磨的寶石
作為職業樂團,NSO一向為人詬病的是穩定性,本場音樂會裡,這個問題再度暴露出來:個人技巧雖足,整體音樂性尚弱。在老將赫比希的帶領下,若能琢磨出樂團的整體性,NSO的藝術成就應能更上層樓。
-
演出評論 Review
飛離維也納的《蝙蝠》
《蝙蝠》特殊的維也納風情,去過當地的人都可強烈感受到。演出裡,不只是舞蹈裡沒有維也納,邱君強棒下的樂團也僅中規中矩地奏出了音樂,少了維也納圓舞曲獨具的、譜面上看不到的韻味。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新乎?舊乎?歌劇乎?
二十世紀後半裡,新創歌劇得以成功的作品,均蘊含著獨有的「音樂劇場」理念,這些作曲者無不自舊有經典作品取經,他們也是歌劇演出的常客,面對四百年歌劇史,他們深切瞭解其中的新舊更替,均非空穴來風。舊作新演更以製作取勝,其中,音樂詮釋與舞台製作都為歌劇演出史寫下篇章,在歌劇史裡,歌劇導演終於開始有其特殊的地位。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開啟聲音新世紀—史托克豪森
二○○七年十二月五日,德國作曲家史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1928-2007)去世。直到第三天,十二月七日,他的家人才對外發佈消息;據非官方消息,這是作曲家自己的指示,過世後,要讓他安靜三天,再將消息公諸於世。正如其生前的作品、為人行事,史托克豪森總是與俗眾不同,有如天上神明,過世亦然;而那安靜的三天等待,是否呼應了耶穌受難後三天的復活呢?
-
音樂
稀稀疏疏《梧桐雨》
除了開場及串場使用的《明皇幸蜀圖》與劇情時空搭配,有其訴求外,其他的佈景、服裝、道具甚至走位,均不見整體的戲劇理念,反不時有畫蛇添足之舉,加上換景的問題,致使原本不算長的演出,觀來頗有遙遙無期之感。
-
音樂
音樂達陣,期待「總體劇場」!
《指環》在拜魯特首演一百卅年後,感謝NSO的努力,台灣終於首次在現場聽到了《指環》的音樂,展現出年輕一代音樂工作者的音樂能力,可惜只演一次。盼望不必再等一百卅年,不僅能常態性地聽到《指環》,還能在台灣的歌劇舞台上,看到《指環》「總體藝術」式的演出。
-
音樂
化為動作的音樂
林懷民與NSO合作完成的《托斯卡》雖尚未臻完美,然相對於《八月雪》,直可稱價廉物美,做到了華格納曾言「化為動作的音樂」(Zur Tat gewordene Musik)之音樂劇場。「當下台北」的導演理念雖未必能為演出成就加分,但吸引了許多人初次接觸歌劇,是無庸置疑的。
-
環球舞台
從保守到開放,從創新到穩健
表面上看來,今年藝術節的整體走向並未與莫提葉時代有很大差別。莫提葉時代諸多決定,魯齊茨卡「蕭規曹隨」繼續執行。細加觀察,卻可見到二者的不同。莫提葉時代的演出反映出其個人之音樂喜好及求新求變的劇場品味,並不時為自己辯護。魯齊茨卡則安排曲目及演出者,提供公評,本人則不發表相關意見。
-
環球舞台
因「未完成」而高唱
在過去七十餘年裡,普契尼僅有《托斯卡》Tosca一劇在七○年代裡曾被演出兩次。弔詭的是,二○○二年之所以首度在藝術節裡演出《杜蘭朵》Turandot,原因係在於普契尼未能完成全劇即辭世,由阿爾方諾(Franco Alfano)續成終曲後,該劇始能於一九二六年首演。這一部《杜蘭朵》可稱是廿世紀最有名的「斷簡」(Fragment),這正是二○○二年藝術節的主題。
-
樂響思考
音樂耕耘數十載,花兒朵朵開?
一個良好的音樂環境裡,除了創作、演出與欣賞三個環節外,進入廿世紀,隨著音樂研究質與量的長足發展,在音樂發展先進國家裡,評論與研究早已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評論風氣與水準直接影響演出者與欣賞者,研究成果的公諸於世,則啓發創作、演出、欣賞與評論者對既有及新作曲目之重新思考與定位。
-
音樂
展現NSO的歌劇潛力
如同許多華格納歌者般,歐文的音色在柔美度上尚有很大的加強空間。相形之下,飾唱佛旦的布凌克曼有著高貴的音色,可惜的是,或是對場地的熟悉度不足,或是長途飛行的時差未復,當晚未能唱出他應有的音量,直到最後一段的長大獨白,布凌克曼終於展現拜魯特音樂節華格納歌手的風範,
-
里程碑 Milestone
劇場.音樂劇場.喜歌劇院
費森斯坦清楚地認知到,劇場的生命就在舞台上,在正式的幕啓至幕落的那段時間裡,每一次的演出都是獨一無二的劇場生命,不會被重覆,所有的準備就是為了追求那相當短暫、獨一無二的完美,這就是所有「劇場人」的宿命。
-
音樂
正餐與點心的錯亂
結合多種媒體完成的音樂劇場作品中,音樂必須是主體,當以寫作音樂為出身的作曲家放棄他的媒體主導地位之時,就會落入《門》不上不下的困境。
-
回想與回響 Echo
終於聽見「室外」的聲音
歌劇原本不是為室外演出而作,不知何時起,義大利人利用老祖宗留下的圓形競技場,在炎炎夏日裡,太陽下山後,露天演出大場面的歌劇作品,形成歌劇世界的特殊景觀,更成為觀光旅遊的重要活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