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oice
生活

柏林國家歌劇院引人入勝的古典外貌。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全球劇場巡禮

普魯士的文化殿堂—德國柏林菩提大道國家劇院

為實踐菲德烈大帝以文化征服天下的夢想,於一七四二年啟用的柏林菩提大道國家劇院,是柏林三家歌劇院中歷史最悠久的。不僅有著古典式的外觀與雕樑畫棟的內廳,在音樂歷史發展上,更是重要作曲家與名指揮們不曾缺席的舞台。開幕迄今,歷經多場劫難,火災、戰爭、集權等等,國家劇院將近兩百七十年的歲月,述說的不只是作曲家和劇作家筆下的故事,更肩負著承先啟後的重任,成就歐洲人文的一頁。

文字|邱映潔
第211期 / 2010年07月號
藝妙人物事

劉梓潔 寫作與拍片 一切隨順自然

定位自己是「寫字的人」,首次擔任導演的劉梓潔,就是把自己的得獎散文改編搬上大螢幕;《父後七日》出自她處理父親喪事的親身經歷,台灣鄉俗與親族濃情,讓這部題材少見的電影充滿黑色幽默,也讓她療癒失親之痛。現在的她,最有興趣的創作領域仍是小說與散文,希望生活中只有兩件事:瑜珈,和寫作。瑜珈帶動作息,及帶來「不去強求事情」的人生態度。在收穫與耕耘之間,她隨順而自然,水到而渠成。

文字|周倩漪
第211期 / 2010年07月號
藝@CD

古典音樂是死是活?

欣賞古典音樂數十載,我心底蘊總是盤旋著一個聲音、一個擺盪「古典音樂到底是死是活?」 或許作曲家已死,但演奏家是活;或許演奏家已死,但樂迷是活;或許樂迷已死,但作品仍活。樂譜記載看似是死,但演奏詮釋卻如此活生;唱片錄音是死,音響重播卻又讓它復活。而這幾張Tacet迷孃系統錄音,更讓我心底蘊的擺盪,晃得更High了。

文字|歐頭
第211期 / 2010年07月號
藝遊在他方

跟著莎士比亞 遊逛魅力倫敦

When a man is tired of London, he is tired of life. (當一個人厭倦了倫敦,他也就是厭倦了人生)英國文學家山繆.強生(Samuel Johnson)簡單一句話,道盡倫敦複雜、迷人、言詞難以盡述、畢生難以窮覽的風景與性格。廿一歲之前的莎士比亞,和今日許多藝術愛好者及創作者一樣,對於倫敦充滿了期待和想像,根據史料,來到倫敦後,人生地不熟的他,先是跟著劇團四處奔波,後來定居倫敦南邊Southwark,也曾經搬家到聖保羅大教堂(St. Paul)附近,後來在Blackfriars置產。從今日的地鐵圖來看,莎士比亞生前活躍的區域,集中在倫敦一區東南方的泰晤士河沿岸,漫步於此,展開一段莎翁主題探索,不失為一趟另類有趣的倫敦行。 在倫敦遇見莎士比亞 不少倫敦當地觀光業者,早以莎士比亞作為噱頭,強打Shakespeare City Walk行程,中午十一點在指定的地鐵站集合後,由導遊帶領導覽,徒步逐一拜訪莎士比亞實際住過的房舍遺址、他可能拜訪過的教堂,曾經與朋友去的酒吧等景點。需事先預約,每人費用約為七鎊。 自己拿書按圖索驥,想在倫敦市遇見莎士比亞身影,也非難事。依考據,莎士比亞之前住過的一處房舍,就在今日的Blackfriars大橋接岸處,在那邊完成了《奧賽羅》、《李爾王》、《馬克白》等作品;他極可能是在今日的Southwark Cathedral教堂做禮拜,並在那邊出席了他兄弟的葬禮。鄰近的Gary Inn Hall,則為《錯誤的喜劇》首演之地,這棟房舍至今仍保存四百年前的部分景貌,入內參觀得先預約。 雖然莎士比亞身後葬在中部家鄉史特拉福,但倫敦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內的「詩人角落」(Poets Corner),依然有他的紀念雕像,與達爾文、狄更斯、牛頓、邱吉爾等名士共列。市中心的萊斯特廣場(Leicester Square)中央,矗立著西敏寺雕像的複製版,一樣左手托腮作沉思狀,四周的海魚雕飾,象徵了知識與智慧,碑上還刻了《第十二夜》的台詞:Here is n

文字|Mosla
第210期 / 2010年06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全球劇場巡禮

重返十七世紀劇場風華—倫敦莎士比亞環球劇院

被暱稱為Wooden O的莎士比亞環球劇院(Shakespeares Global Theatre),恰如其名,正是一座以橡木為材、茅草為頂的多邊圓柱形建築,俯瞰望去就像是一個O字母,圈棲在倫敦泰晤士河南岸一隅。黑櫺白牆的劇院外觀,以及內部的露天舞台、庭院以及三層樓觀眾席,全都依照史跡打造,力求重現伊莉莎白時期的劇場風貌。每年四月至十月的藝術季,來自世界各地的劇迷蜂擁入內,倚身古色古香的欄杆旁,以天幕為光,沉浸在原汁原味的莎劇聲韻對白裡,一景一貌,所見所聞,彷彿時光倒流,回到了與莎士比亞同在的十七世紀倫敦劇院。

文字|Mosla
第210期 / 2010年06月號
無限卡福利廣告圖片
藝@書

冷眼靜觀滿地瑣碎

身分多樣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在戲劇的實踐上別有見地,透過香港戲劇學者方梓勳以對話問答,讓高行健道出他的戲劇理念與創作觀。他指出,如果戲劇家有種社會職能,最多只能是一個觀察者,一個揭示者,藝術家要有一雙冷眼,一雙把自我盡量排除的中性的眼睛,當然也排除掉盲目的自戀,做一個冷靜清醒的觀察者,對世界的認知才會開始。

文字|劉梓潔
第210期 / 2010年06月號
藝@展覽

高堤耶+蕭畢諾=反服裝秀的反舞蹈

法國時尚搞怪天王高堤耶,與法國當代編舞家蕭畢諾攜手合作多年,打造了一齣齣舞台上前衛趣味的時尚場景,刻正在北美館展出的「幻羽舞影:時尚頑童高堤耶與編舞家蕭畢諾舞台服裝展」,正是將兩人合作的十二齣舞劇的舞衣和配件展出,讓人睹物揣思兩人當年精采的「反服裝秀」之「反舞蹈」。

文字|吳垠慧
第210期 / 2010年06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全球劇場巡禮

體驗大師「空的空間」─巴黎北方滑稽劇院

北方滑稽劇院建於一八七六年,只知道建築師曾在莫斯科讀過書,但這位神秘人物卻蓋了一個令後人感到讚嘆的奇妙空間。由於當初是設計成音樂廳,所以它的聲學效果特別好。當彼得.布魯克接手時,這裡真的是斷垣殘壁,但他四個月後就讓它開張了,保留了斑駁的內觀,跟著他每一次的劇場作品,簡約卻豐富地,如變色龍般展現奇妙的面貌。

文字|耿一偉
第209期 / 2010年05月號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
藝@CD

路遙知「馬」力 日久鑑琴音--馬友友的三場大夢

馬友友四月底才剛帶著絲路合奏團訪台慶祝絲路計畫十周年,這位當年的Lyrita相中的大提琴新秀,如今早是Sony台柱且難擋華髮微禿。隨著他的音樂路越走越深、越廣,樂迷已難三言兩語描繪馬友友樂風。 今年,樂壇忙翻蕭邦、舒曼,不過馬友友卻有張去年就錄好的孟德爾頌,今年才來發行攪局,可當成他回歸古典的成績單。不過另外兩張《歡樂頌》、《馬友友的電影情緣》,恐怕更散發著他那股熱騰騰的「馬」力!

文字|歐頭
第209期 / 2010年05月號
藝妙人物事

藝術新住民Jayanta 在創作中尋根

來自好山好水的印度曼尼普省,身懷多元劇場身手的Jayanta,為愛來到台灣,與台灣妻子、也是劇場工作者的林浿安共組了「EX-亞洲劇團」,從初來乍到時的惶惑不安,到四年下來端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阿濕波變身記》、《老虎和士兵》、《島》等製作,豐富的肢體與語言令人驚艷,藝術新住民Jayanta,也在台灣穩下了創作的腳步。五月他將與劇場演員魏雋展合作《假戲真作》,讓劇場再度跨越語言與種族的隔閡。

文字|廖俊逞
第208期 / 2010年04月號
表藝年鑑廣告圖片
藝@展覽

張才的攝像人生 直覺照映的意象地圖

前輩攝影家張才被譽為台北攝影界的「三劍客」之一,作品向以動感與戲劇性的張力,直陳的情感打動人心。這次北美館的「意象地圖:張才攝影紀念展」,將以兩百餘件黑白攝影完整呈現張才一生的「意象地圖」,現場也展出攝影家所用的萊卡相機、收底片用的茶葉罐、日常生活照及珍貴的原始印樣等,讓人一次看到張才的生命軌跡。

文字|吳垠慧
第208期 / 2010年04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全球劇場巡禮

捷克人文與歷史的結晶體—布拉格國家劇院

早在一八四九年國族復興運動期間,捷克人就決定要興建一家屬於自己的國家劇院。奧地利哈布斯王朝拒絕提供興建資金,更激發了捷克人的民族意識。國家劇院的興建動員了整個捷克民族,大量的募款從各地湧入。國家劇院於一八八一年落成,不過一場祝融之災,將全民心血化為灰燼。幸好大量的捐款隨後補上,新的國家劇院很快地重建完成,於一八八三年重新開幕。如果您有機會到國家劇院看戲,在鏡框大幕的拱門上,會看到上面鑲Nrod Sobě兩個大字,意思是「我們國家/民族給自己的禮物」。

文字|耿一偉
第207期 / 2010年0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