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oice
生活

《貝多芬:阿多諾的音樂哲學》
藝@書

在阿多諾的語言迷霧中閱讀貝多芬

為了世運今年七月中旬於高雄的開幕,世運主場館的落成音樂會將在五二○舉行,請來匹茲堡交響樂團和維也納市立歌劇院合唱團,再加上實驗合唱團、中山大學音樂系合唱團、高醫大聲樂社成員壯聲勢,在伊東豐雄設計的水滴型結構體中,獻演柴可夫斯基《一八一二序曲》、第九號《合唱》交響曲等曲目。 以貝多芬的《合唱》來為國際體育盛會暖身,為主場體育館滿載測試,構思巧妙,也有弦外之音。二次戰後,美、蘇、英、法佔領柏林,柏林圍牆便是依此築建。二十年前,柏林圍牆倒塌,身為猶太人的伯恩斯坦指揮以巴伐利亞交響樂團為主幹,擴編加入美、俄、英、法樂手,演奏貝多芬《合唱》,見證這二次大戰遺留下來的問題走入歷史,政治意味十足。 從阿多諾的筆記中整理出來的書 為何一個活在兩百年前的聽障音樂家,他的作品仍然如此緊扣人心,舉世皆知?甚至被提升到精神的層次,連在屋頂結構設置太陽光電發電系統的新穎建築都要以他的作品來標誌落成? 這或許可以用德國法蘭克福學派大將阿多諾在《貝多芬:阿多諾的音樂哲學》中所言來解釋: 貝多芬從來不過時,原因可能無他,是現實至今尚未趕上他的音樂。 按照此書編者Rolf Tiedemann的說法,阿多諾從一九三四年(納粹掌權的第二年)就開始論貝多芬,一九三七年也開始計畫寫書,「從哲學觀點談貝多芬」,甚至到了他去世的一九六九年年初,都還打算寫一本《貝多芬.音樂哲學》。但是終其一生,阿多諾的貝多芬專書,還是只聞樓梯響,不見寫出來(阿多諾倒是早在一九四八年就出版了《現代音樂哲學》),如今這本《貝多芬:阿多諾的音樂哲學》是由「大量備用筆記與少數已完成的文本集合而成」。 阿多諾的思路文字晦澀難解,未竟之作的斷簡殘編,更是如此,讀者極難參透,即使譯者是譯林一把好手,也未必能顧得周全。 書中目次編排分十二章,另有附錄三篇有音樂哲學理念的闡述,有對社會脈絡的剔挑,也有對貝多芬創作時期的分論。但即使是對單一作品的析論,如〈論《莊嚴彌撒曲》〉,也是側重哲學層面,和一般就歷史、結構、技法的分析大不相同。 這是一本極難閱讀的書,也是一本相當危險的書。讀者或許偶而能從漫篇荊棘迷霧中,抓到一兩個自己「有感應」的語句,這可能是進入阿多諾思想世界的

文字|吳家恆
第197期 / 2009年05月號
專題

林磐聳:文化為核心,開展創意產業同心圓

文化人看重文化資源,經濟部則重視產業價值。而林磐聳認為此三者應是「同心圓」概念,也就是「文化」位於同心圓的最內圈;「創意」位於第二圈;「產業」位於最外圈。從內圈到外圈,從核心產業到應用產業,「如果沒有核心價值,會造成失焦。」三者關係,文化是創意與產業的發源核心。

文字|周倩漪
第196期 / 2009年04月號
藝妙人物事

張金蓮 開出屬於自己的人生之花

出身舞蹈科班,曾經是光環舞集的舞者的張金蓮,離開舞台後,與藝術的緣分持續在各種類型創作中延續:陶塑、銅雕、繪畫、攝影、詩文、歌唱,從身體的體悟、大自然的呼應,綿延不絕、生發沛然。「人生就是開花的過程,把屬於自己的花開出來!」世界的美,生命的豐厚,張金蓮將之融入身體,欣然綻放。

文字|周倩漪
第196期 / 2009年04月號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
藝遊在他方

豈一個「大」字了得—紐約林肯表演藝術中心

最近在施行翻修計畫的林肯中心,其實當年它的出現,與紐約五○、六○年代的都市更新計畫息息相關。雖然,林肯中心諸多表演場地在這許多年來一直為人垢病,但身為紐約客,大家仍然用心愛著這個在全球表演藝術圈子獨樹一格的表演藝術中心。它的龐雜、它的多元、它的兼容並蓄,恰恰好反映了紐約這個文化大融爐,在過去百餘年間對大眾娛樂業的貢獻。

文字|陳煒智、陳芸芸
第195期 / 2009年03月號
專題

丁乃箏 在香格里拉的電影初體驗

在二月底上檔的電影《這兒是香格里拉》,片名讓人感到熟悉這不是與表演工作坊資深演員兼編導丁乃箏所導的音樂劇同名嗎?沒錯,這正是丁乃箏的首部銀幕導演處女作,雖然與之前的音樂劇同名,卻是完全不同的故事。而且第一次當電影導演的她,就挑戰在高原拍攝,期間種種艱苦歷程,卻完全沒嚇倒她,她還說「拍電影是件太迷人的事情,做電影導演太有意思,拍了一部就想繼續拍。」

文字|朱安如
第195期 / 2009年03月號
藝@書

拆掉標籤之後

看《您說是印象派音樂?》

標籤本是好事,方便欣賞理解,尤其是音樂、繪畫與造型藝術,貼上一個「印象派」的標籤,也就讓人對於藝術作品創於何時何地,有了一點概念。但是標籤也很容易有誤導之嫌,一旦習慣,就難以擺脫,且不容易察覺標籤的限制何在。如此再來看《您說是印象派音樂?》這個乍看讓人有點摸不著頭緒的書名,顯然背後就有話要說了。因為當我們心中浮現「不然是要怎樣?」的疑問時,作者準備告訴讀者:「事情未必是你想的那樣。」

文字|吳家恆
第195期 / 2009年03月號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
藝@CD

從此岸到彼岸

生命終點的旅程,是人生必經之路,卻也是人類最大的未解之奧秘。東西方的哲學宗教,對「死亡」也有截然不同的領悟及解釋。偉大的宗教領袖聖嚴法師在今年二月三日圓寂,遺言的最後他說:「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如此對生命的澈悟,透過世界音樂大師何訓田的《如來如去》,我們得以撇開人世間的紛擾,內觀生命純淨的本質。

文字|林慈音
第195期 / 2009年03月號
藝遊在他方

工業革命的文化遺產─倫敦皇家亞伯特廳

座落於倫敦肯辛頓區的皇家亞伯特廳(Royal Albert Hall),從一八七一年開幕以來,便成為英國人民最喜愛且引以為傲的文化地標之一。這座有著透明大穹頂的紅磚圓形建築,外觀酷似鑲著奶油邊的結婚蛋糕,內部設計則充滿羅馬競技場風格,一層層的紅色華麗包廂座席,圍繞著中央底層的多功能場地。傳奇樂團披頭四、拳王阿里、網球名將山普拉斯都曾在此接受眾人喝采,風靡全球的「○○七」電影與《哈利波特》小說也在此舉行首映會和首賣會。而廳內最具代表性的藝文盛事,莫過於每年夏季由上百位樂壇名家接力演出,長達兩個月的「逍遙音樂節」(BBC Proms)了。音樂節期間,萬名樂迷群集朝聖,廳內販售的歷年現場錄音CD,也成了遊客們來此一遊最受青睞的紀念品。

文字|Mosla
第194期 / 2009年02月號
藝@書

本月精選書摘:《單人表演》

由黑眼睛文化所出版的「劇場手邊書」系列,於去年底又推出三書,分別是林國源《詩的表演從波特萊爾出發》、楊莉莉《歐陸編劇新視野從莎侯特至維納韋爾》與杜思慧《單人表演》。作為國內表演藝術界唯一的專業刊物,本刊樂見此系列手邊書能引領更多人踏入藝術殿堂,深入欣賞表演;於是本期特選摘《單人表演》一書之第一章〈單人表演簡史〉,以饗讀者!

文字|杜思慧
第194期 / 2009年02月號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藝@電影

印地安納.瓊斯 從年輕冒險到老

票房大導演史蒂芬.史匹柏,因為無法拍到「○○七情報員」系列電影,乾脆自創他心目中的冒險英雄印地安納.瓊斯博士,藉考古之名行冒險之實,從一九八二年迄今,陸續拍了四集,男主角哈里遜.福特也一路從年輕演到老,不過在《印第安納瓊斯:水晶骷髏王國》之後,瓊斯博士也該換人做做看了。

文字|田國平
第194期 / 2009年02月號
專題

表演、美食自己來 感恩祈願「藝」整年

經濟不景氣,尾牙怎麼過?其實,大部分的表演藝術團體是沒有尾牙的,頂多自掏腰包聚聚餐;少數舉辦尾牙餐會的團體,也是將自家的資源長處發揮盡致,要表演自己來,要美食自己做,充分展現表演團隊平日的DIY手動及創意精神。現在就讓我們搶先一步,看看表演團體們的鼠年尾牙,大家如何歡度。

文字|周倩漪
第193期 / 2009年01月號
藝遊在他方

童話城市中的醇美音響—布拉格魯道夫宮

布拉格的知名音樂殿堂魯道夫宮,外觀神似德國境內的德勒斯登國家歌劇院,原來前者正是參造後者所建。建於一八七六至一八八四年間的魯道夫宮,是當時的王室為支持文化藝術而建,所以原始設計就是要蓋出一座既可演出,也可供繪畫藝術展覽的場地,所以其中有捷克愛樂樂團駐在的「德弗札克廳」,也有捷克相當重要的國家藝廊。

文字|邱映潔
第193期 / 2009年0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