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oice
生活

PAR表演藝術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沒腳的都姓「小」

飛去那裡?也許他既不會承認,也不會知道,他其實已經化身「沒腳的小鳥」,那個在王家衛電影《阿飛正傳》裡的阿飛,要去找回那個因他不乖而不讓他回家的媽媽,並以永不落地來報復她:「而家係我『飛』(甩)你,唔係你『飛』我㗎!」。有趣的是,王氏其他電影中的男人,卻總是給那些被他離開的女人留下罪咎感:「而家係你『飛』(甩)我,唔係我『飛』你㗎!」因為,她們不肯等他們「長大」。

文字|林奕華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動畫電影 如何風起?

動畫電影 如何風起?

《你的名字》風靡全台, 《魔法阿嬤》口碑再現, 金馬獎終於增設動畫短片獎的這一年, 屬於台灣製造的動畫長片入圍名單, 又再度於典禮上從缺。 先不談得獎,也不談票房, 上映數跟製作量都少得可憐, 更不用說投資、說預算、說品質。 但還是有人反攻大陸, 還是有人正靜待時機, 還是有人早積累經驗, 摩拳擦掌、蓄勢待發。 從近期的世界動畫電影看起, 從過往的日本動畫名導說起, 再回顧台灣,聽他們談現況, 談環境、談逆境,也談未來。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動畫電影 如何風起?

慢工細活 一格格砌出無邊想像

跨越國境與文化的歐美動畫電影

堅守著每秒廿四格的製作原理,動畫可說是最耗時費力的影像創作類型,產出速度也遠遠及不上真人電影,但其一格格畫面製作的手工特質,讓人類的想像力超越具象的束縛,流動之間比語言或情節說出更多的底蘊。本文透過去年頗受矚目的三部歐美動畫長片《酷瓜人生》、《親愛的爸爸》與《紅烏龜:小島物語》,讓我們認識動畫創作背後的豐富與精采。

文字|陳怡菁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動畫電影 如何風起?

比真人實拍更貼近人性

《你的名字》之外的日本動畫電影三大名導

去年最引起話題的日本動畫電影《你的名字》,風靡了各地影迷,也讓人再度回味當年宮崎駿時期日本動畫的榮景。除了因《你的名字》備受矚目的導演新海誠,日本動畫電影圈還有三位不可不知的導演:細田守、今敏與大友克洋。他們各有特色的畫風、敘事手法,對於人性深切而溫暖的關注與剖析,讓他們的動畫長片,更能觸動我們對人生與生命的思索

文字|黃鼎鈞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動畫電影 如何風起?

是製造業、還是藝文產業?

台灣動畫電影的美麗與哀愁

台灣曾是全世界最大的動畫代工地,迪士尼的最大的外包公司,技術能力不在話下,但在動畫創作上,卻一直少見出色作品,從金馬獎「最佳動畫長片」獎項的屢屢入圍從缺,可見一斑。問題出在哪裡?台灣大專院校的動畫科系每年栽培出四、五千名的畢業生,對產業又有何影響?自由開放、資本競爭的市場中,動畫產業的未來又在哪裡?

文字|田國平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動畫電影 如何風起?

有人才有能力,我們到底缺了什麼?

動畫創作者看台灣動畫電影發展現況

台灣動畫圈的人才與能力都有,但為何無法像日本、歐美那樣,產出質量均佳的動畫電影?動畫創作者史明輝與紀柏舟從各自的經驗,提出觀察:史明輝台灣動畫發展一直以來的困境,在於不知道應該如何對待「動畫」這個創作形式,雖有政策鼓勵,但只是點到為止、願景模糊。紀柏舟走過藝術影展與商業創作的練功旅程,表示「把藝術跟商業合併在一起,是最難的交叉點。」但唯有對創作品質的堅持,才能有個人特色。

文字|陳茂康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攝影的價值,在於記錄

台灣第一位以系列為主題的女性報導攝影家王信,正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另一種目線」個展,集結一九七○年代以來最具代表性的十四個系列,包括「訪霧社」、「蘭嶼.再見」、「霧台、好茶、三地門、大社」等系列,多數與原住民有關。「對我而言,攝影的功用和價值是在它的記錄和報導性上。」王信堅持如是理念,為部落留下了變動時刻的重要見證。

文字|吳垠慧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在城市中聆聽的另一種方式

由社會學者李明璁策劃的這兩本書:《台北祕密音樂場所》與《耳朵的棲息與散步》,「有姿態」地呈現台北這個城市的聲音風景,前者描繪在需求、對音樂的熱情與商業運作之間找到平衡的音樂場所,卻遭商業力量摧毀了它們成就的生活豐富性;後者透過對各界人士的訪談,描繪稍縱即逝、只留存在記憶中的聲音風景。

文字|吳家恆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友誼萬歲,讓我們交換禮物吧!

特別的禮物 給特別的你

友誼萬歲 讓我們交換禮物吧!

在這個溫馨的聖誕時節, 把你的期望給我, 將我的回憶給你, 平常或許各忙各的,難得一見, 有時也得公事公辦, 沒機會交心深談。 只要一同經歷的往事還能回味, 默默關注彼此動態的心情不變, 情和義何止值千金, 一份禮又算得什麼。 哥們、姊們交換的才不是禮物, 是心意、是玩笑、 是過去、是情誼。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友誼萬歲,讓我們交換禮物吧!

戲友酒友,共創紀錄的同台戰友

金士傑與卜學亮

他們因為這齣戲,同台了五年,即將演出第兩百場,創下了台灣戲劇史的紀錄《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讓金士傑與卜學亮共享生命中的變化與甘苦,如同一趟豐富的旅程,在每一次巡演同台之時,共同品味當下的美好。時值冬日,兩人互送應時的溫馨禮物,暖身暖心暖友誼,祝願身體健康、戲演久久

文字|陳茂康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友誼萬歲,讓我們交換禮物吧!

在吐槽中,不停轉動的友誼

焦元溥與嚴俊傑

樂評人與音樂家,一個評論一個被評論,看來好似是對立關係,但對認識已經十五年的焦元溥與嚴俊傑來說,卻是「互相漏氣求進步」那頗有默契又相輔相成的牢固友誼。兩個人從當年的相識,聊到二○○二年那一回嚴俊傑參賽、焦元溥當觀眾的那場柴科夫斯基音樂大賽,以及近期兩人正在做的事與體會心得。兩人互送的禮物也不改「鬥嘴鼓」作風,玩笑與期許兼具的心意,盡在其中

文字|陳茂康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友誼萬歲,讓我們交換禮物吧!

偶戲的路上,有妳陪伴

鄭嘉音與石佩玉

一位是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團長,一位是飛人集社團長,鄭嘉音與石佩玉這兩位當年一前一後進入九歌兒童劇團的老朋友,如今都是團隊的領頭大家長,一樣忙著做戲、營運劇團,但總是不忘隔空關懷對方、彼此打氣,忙到沒空過聖誕節的兩人,藉採訪機會碰面,開心暢聊,分享工作與生活點滴甘苦,交換祝福與禮物,也交換各自的期許與願望

文字|陳茂康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耳令聲響起的科技生活群像

從通訊、社交娛樂到生活管理,手機就像從身體延展出的另類器官,主宰現代人生活的節奏,它的各種聲響也召喚出不同的身體行動。藝術家吳長蓉正在國立臺灣美術館展出的個展「耳令聲」,發表從現代人手機出發的錄像新作《耳令聲》,她在高樓處以縮時攝影俯拍低頭族群像,在反思人與科技的關係之餘,也呈顯科技生活的一些趣味。

文字|吳垠慧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文青愛看片 年終大發威

年底,是文青最愛的電影季節,有網羅近期精采國際影壇藝術電影的金馬影展,就連院線片也濃濃影展風,柏林影展、坎城影展、威尼斯影展的佳片也一擁而上。英國大師肯.洛區二摘金棕櫚的《我是布萊克》,才華洋溢的札維耶.多藍與湯姆.福特分別改編自舞台劇與小說的新作,還有趣味洋溢的企畫式電影製作文青們的十二月,讓電影妝點得繽紛動人!

文字|田國平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從心所欲,踰矩何妨?

過去的鄭京和,神乎其技宛若公孫大娘舞劍。六十八歲的鄭大娘,挑戰她從未全本演出的巴赫無伴奏。褪去了青春時那細膩的自持、面面俱到的樂思,與精心營造的瑰麗音色,她口中吐出的肺腑之言,絕非一派溫柔與和善,那宛若回歸本真的素描筆觸,口氣卻硬得近乎鐫刻的力道。鄭京和似乎把年輕時少見的火氣,悉數醇化成一種雄辯的力道。

文字|李永忻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讓我們跳舞吧

芭蕾群陰Ballet Monsters的新書《全民跳芭蕾》以簡單線條和風趣中帶點機車的畫風,畫出了舞蹈教室的眾生相。若說前作《芭蕾女孩的秘密日記》是舞者生活的外傳,讓讀者一窺舞台下的日常生活;那麼《全民跳芭蕾》更加貼近芭蕾愛好者的內心世界。除了教室裡的風景,作者筆下的舞者社交媒體群像,亦讓人拍案叫絕。

文字|魏君穎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布景與意境

然而,亦恰恰是把道具與陳設的「展覽性」放大提高到超越戲劇需要的比例,布景便由空間變成景觀,甚至奇觀,目的已經不是服務劇情,卻是化身某種展覽物,旨在滿足慾望投射。它的「假」,在於設計的鉅細無遺沒有發揮應有或更大的想像力,而只有讓空間在觀眾嘖嘖稱奇的讚歎中,扮演了唯肖唯妙的玩具屋。

文字|林奕華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人人都是電視台! 你,直播了嗎?

人人都是電視台! 你,直播了嗎?

一五九○年代,年輕的英倫人想要認識世界,會走進環球劇場看莎士比亞。 一九三○年代,柏林奧運期間,首次以電視直播賽況,世界進入觀眾客廳。 千禧年初,首屆Web 2.0大會舉辦,標誌互動、分享、關係的網路世代展開。 二○一六年,社群媒體龍頭Facebook開啟直播功能,將真實物理空間消解更徹底,社群興起,電視退位,自媒體的戰國時代已吹起號角,而七年前環球劇場開跑的NT LIVE浪潮也在這年席捲台灣影城。 在垂直分眾最極致的時代,吸引人的直播關鍵是什麼?又對強調現時現地的劇場有什麼影響?直播是可利用的工具、可發展的藝術形式,還是瓦解劇場現場的雙面刃? 本刊除了就直播經濟分析產業與劇場現況外,也邀請了三組創作者──王翀、許哲彬、達康.com談談他們對直播的想法與觀察。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人人都是電視台! 你,直播了嗎?

有人流就有優勢 內容創新投入分眾市場

從平台觀點看直播的未來趨勢

這兩年,「直播」風潮掀起,無疑成為網路最夯趨勢與話題,直播平台如雨後春筍冒出,但在社群網站巨頭紛紛加入戰局後,無法掌握人流的平台顯見衰退;而直播的獲利模式,除了中國「打賞」機制造就的「網紅經濟」,也衍生出「直播+電商」的新面貌。而如何能讓這股直播風潮健康地持續壯大?策劃優質與分眾的內容,會是可能的生存關鍵

文字|張嘉玲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人人都是電視台! 你,直播了嗎?

去,還是不去劇場? 這是一個問題

螢幕前的表演藝術

透過Podcast、YouTube或FB粉絲頁,以現場連線將活動訊息拋給閱聽大眾,這種以宣傳與連結觀眾為目的的直播形式其實很早就開始了,但真正將演出內容直播給非原演出場館內的觀眾欣賞,要從紐約大都會歌劇院開始,後來英國劇院也趕上潮流,現今NT Live 已成為全球最成功的劇場直播品牌,甚至日本寶塚歌劇團也效法推出現場直播,以饗海外粉絲。但劇場直播會不會排擠掉劇場觀眾量?或是成為另一種藝術形式?都值得繼續觀察

文字|曾菁美、林農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人人都是電視台! 你,直播了嗎?

王翀:戲劇空間的自由無法直播

新科技如VR、3D列印等技術介入劇場,不僅改變了「現場」的概念,也對作品產生質變。對王翀而言,可能性增加了,物理邊界消解了,花招可以百出,但如何讓劇場的本質依然在科技浪潮中存在,才是劇場創作者的終極關懷,「即便因新科技,讓觀眾可以在家看演出,我們還是必須透過劇場的手段和空間產生關係,要不然,劇場就失效了,就消失了,死了。」

文字|張慧慧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人人都是電視台! 你,直播了嗎?

許哲彬:我感興趣的是直播背後的集體心理狀態

新科技總是炫目,許哲彬也指出了運用上的危險:「大家對直播這件事很熟悉,所以一旦用到劇場,觀眾會先入為主以為你就是要嘲諷某件事,笑一笑之後呢?」他認為,直播科技呈現當代「人人想被注意」的焦慮,「直播背後的那種集體心理狀態是我感興趣的,但如果沒有把這件事想透,貿然用到劇場裡,就只會流於一種表面的技術而已。」

文字|姚珊珊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