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oice
生活

「黑熊部落」在露營區舉辦。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秘境藝術派對 要你不只是想像 在地音樂祭:台灣經驗篇

巨獸、角頭、黑熊 給你不只是音樂

台灣每年也有不少音樂祭,除了大規模的「春天吶喊」、「貢寮海洋音樂祭」這些大型活動,現在也有講究主題特色、節目設計的另類音樂祭,像「巨獸搖滾」、角頭音樂的「愛愛搖滾帳篷音樂節」與「金光舞台車閃閃嘉年華」,還有結合露營的「黑熊部落」,務求參與者玩得開心、看得驚喜、聽得爽快!

文字|陶維均
第291期 / 2017年03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秘境藝術派對 要你不只是想像 在地藝術節:地方勢力篇

從心出發 你家也可以辦藝術節

沒有藝術根柢的小鄉城,如何變身為國際性的藝術勝地?英國「格拉斯頓伯里藝術節」、法國「亞維儂藝術節」都是最佳的典範,偏遠不是問題,在地居民齊心合力,創意凝聚奇想迸發,就可能讓故鄉成為下一個亞維儂。其實離我們不遠,日本有鹿兒島的Good Neighbors Jamboree讓人享受一日的優質美感體驗;台灣也有嘉義的「草草戲劇節」,結合在地戲劇團隊享玩藝術。

文字|陳茂康
第291期 / 2017年03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增添新溫度 迎向新年代

甫於今年元旦舉行的樂壇盛事「維也納新年音樂會」,馬上就成為熱騰騰的《杜達美維也納愛樂2017維也納新年音樂會》CD專輯,讓樂迷可以品味熱情的杜達美如何與老牌優雅的維也納愛樂共舞。除了必有的理查.史特勞斯,這次的音樂會也加入了八首新曲目,樂迷可以驚喜地發現,杜達美的加入並未讓這擁有悠長歷史的樂團崩解,反而別具一番生氣。

文字|曾柏雄
第291期 / 2017年03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歌舞電影,再領風騷?

歌舞電影,再領風騷?

在月光下共舞、只為一人高歌, 耳邊時時響起樂音; 輕輕跨出步伐、微微撩動裙擺, 腳跟、然後腳尖, 揚起清脆的踢踏舞聲。 一九三○到五○年代, 好萊塢歌舞電影鼎盛, 演員掛著迷人的笑容、 姣好的身形、曼妙的舞姿, 在街道、在花園, 在雨中、在黃昏, 詠唱著醉心的旋律, 訴說著屬於他們與觀眾之間, 小情小愛的小故事。 他們是懷有夢想與野心的表演者, 幕前幕後、戲裡戲外都一樣, 譜出了短短廿年的黃金時光, 造就了永恆的經典、傳頌的樂章, 以及銘刻在觀眾腦海裡, 翩翩起舞的身影。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90期 / 2017年02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歌舞電影,再領風騷?

幻夢之中,望向美好未來

好萊塢歌舞片的黃金時代

或是華麗的群舞場面、奇觀般的鏡頭流轉;或是月下戀人的翩翩起舞,一來一往中藉歌聲傳情達意一樣的組合在不同的電影中一樣傾心愛戀,未來雖不近但依然值得期待這是好萊塢的歌舞電影鼎盛時期,曾經一年十部賣座大片,歌舞類型電影可能就占有一半以上。後來雖因電視普及而消退,但歌舞電影從未消失,時以改編重新現身,也仍有原創成為經典留駐影迷心頭

文字|陳茂康
第290期 / 2017年02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現代藝術老字號的互助與分享

一九八八年,「伊通公園」這個由莊普、劉慶堂、陳慧嶠、黃文浩等幾位年輕創作者共同創立的空間誕生了,近卅年來從這裡起步的藝術家不知凡幾,其中不少人躍升國際舞台,但非商業導向的空間宗旨及獨立營運的艱辛,財務狀況不穩定是伊通長年之痛,於是「伊通公園限量版」策展應運而生,透過藝術家協力提供作品製版銷售,為「伊通公園」找到向前行的力量。

文字|吳垠慧
第290期 / 2017年02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名導齊聚 奧斯卡風雲密布

金球獎頒過,再來就是二月底的奧斯卡了,不管誰將入圍誰將得獎,二月依然有多部值得影迷一看的名導好片,馬丁.史柯西斯在台灣拍的《沉默》勢必引發本地關注,其他還有奈.沙馬蘭、吉姆.賈木許、丹尼.維勒納夫、深田晃司、帕布羅.拉瑞恩的作品,輕鬆賀歲過後,品味銀幕深沉,正是時候

文字|田國平
第290期 / 2017年02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生命的蛻變與告白

獲「柴科夫斯基國際音樂大賽」銀獎的小提琴家曾宇謙,在DG錄製了首張演奏專輯《夢幻樂章》,六首選曲各有不同風格,也各自帶出他希望傳達給觀眾的意念,整張專輯聽下來,就能體會出精挑細選的用心與野心。曾宇謙說:「專輯曲目勾勒出兩個敘事的角度,一個記錄了我自己的音樂品味及對音樂的信念,另一方面也展現小提琴樂曲從巴洛克到浪漫主義時期的進展及變化。」

文字|李秋玫
第290期 / 2017年02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教育風暴—話語如同親臨自我和世界的存在

《激發你的風暴》精采書摘

由現任亞維儂藝術節藝術總監、知名法國導演歐利維耶.畢所寫的《激發你的風暴》Cultivez votre tempte,是他在華文世界的第一本書,內容由他的四篇文章集結而成,分別以藝術、教育、政治和總論,探討他身處其中的感受與省思。同時身為詩人、劇作家、導演與演員的歐利維耶.畢,具有深厚的文學、哲學、宗教素養,筆下文字精練雋永。本刊特選書中〈教育風暴〉一章片段摘文,以饗讀者。

文字|歐利維耶.畢、周伶芝
第290期 / 2017年02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沒腳的都姓「小」

飛去那裡?也許他既不會承認,也不會知道,他其實已經化身「沒腳的小鳥」,那個在王家衛電影《阿飛正傳》裡的阿飛,要去找回那個因他不乖而不讓他回家的媽媽,並以永不落地來報復她:「而家係我『飛』(甩)你,唔係你『飛』我㗎!」。有趣的是,王氏其他電影中的男人,卻總是給那些被他離開的女人留下罪咎感:「而家係你『飛』(甩)我,唔係我『飛』你㗎!」因為,她們不肯等他們「長大」。

文字|林奕華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動畫電影 如何風起?

動畫電影 如何風起?

《你的名字》風靡全台, 《魔法阿嬤》口碑再現, 金馬獎終於增設動畫短片獎的這一年, 屬於台灣製造的動畫長片入圍名單, 又再度於典禮上從缺。 先不談得獎,也不談票房, 上映數跟製作量都少得可憐, 更不用說投資、說預算、說品質。 但還是有人反攻大陸, 還是有人正靜待時機, 還是有人早積累經驗, 摩拳擦掌、蓄勢待發。 從近期的世界動畫電影看起, 從過往的日本動畫名導說起, 再回顧台灣,聽他們談現況, 談環境、談逆境,也談未來。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動畫電影 如何風起?

慢工細活 一格格砌出無邊想像

跨越國境與文化的歐美動畫電影

堅守著每秒廿四格的製作原理,動畫可說是最耗時費力的影像創作類型,產出速度也遠遠及不上真人電影,但其一格格畫面製作的手工特質,讓人類的想像力超越具象的束縛,流動之間比語言或情節說出更多的底蘊。本文透過去年頗受矚目的三部歐美動畫長片《酷瓜人生》、《親愛的爸爸》與《紅烏龜:小島物語》,讓我們認識動畫創作背後的豐富與精采。

文字|陳怡菁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動畫電影 如何風起?

比真人實拍更貼近人性

《你的名字》之外的日本動畫電影三大名導

去年最引起話題的日本動畫電影《你的名字》,風靡了各地影迷,也讓人再度回味當年宮崎駿時期日本動畫的榮景。除了因《你的名字》備受矚目的導演新海誠,日本動畫電影圈還有三位不可不知的導演:細田守、今敏與大友克洋。他們各有特色的畫風、敘事手法,對於人性深切而溫暖的關注與剖析,讓他們的動畫長片,更能觸動我們對人生與生命的思索

文字|黃鼎鈞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動畫電影 如何風起?

是製造業、還是藝文產業?

台灣動畫電影的美麗與哀愁

台灣曾是全世界最大的動畫代工地,迪士尼的最大的外包公司,技術能力不在話下,但在動畫創作上,卻一直少見出色作品,從金馬獎「最佳動畫長片」獎項的屢屢入圍從缺,可見一斑。問題出在哪裡?台灣大專院校的動畫科系每年栽培出四、五千名的畢業生,對產業又有何影響?自由開放、資本競爭的市場中,動畫產業的未來又在哪裡?

文字|田國平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動畫電影 如何風起?

有人才有能力,我們到底缺了什麼?

動畫創作者看台灣動畫電影發展現況

台灣動畫圈的人才與能力都有,但為何無法像日本、歐美那樣,產出質量均佳的動畫電影?動畫創作者史明輝與紀柏舟從各自的經驗,提出觀察:史明輝台灣動畫發展一直以來的困境,在於不知道應該如何對待「動畫」這個創作形式,雖有政策鼓勵,但只是點到為止、願景模糊。紀柏舟走過藝術影展與商業創作的練功旅程,表示「把藝術跟商業合併在一起,是最難的交叉點。」但唯有對創作品質的堅持,才能有個人特色。

文字|陳茂康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攝影的價值,在於記錄

台灣第一位以系列為主題的女性報導攝影家王信,正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另一種目線」個展,集結一九七○年代以來最具代表性的十四個系列,包括「訪霧社」、「蘭嶼.再見」、「霧台、好茶、三地門、大社」等系列,多數與原住民有關。「對我而言,攝影的功用和價值是在它的記錄和報導性上。」王信堅持如是理念,為部落留下了變動時刻的重要見證。

文字|吳垠慧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在城市中聆聽的另一種方式

由社會學者李明璁策劃的這兩本書:《台北祕密音樂場所》與《耳朵的棲息與散步》,「有姿態」地呈現台北這個城市的聲音風景,前者描繪在需求、對音樂的熱情與商業運作之間找到平衡的音樂場所,卻遭商業力量摧毀了它們成就的生活豐富性;後者透過對各界人士的訪談,描繪稍縱即逝、只留存在記憶中的聲音風景。

文字|吳家恆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