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城市,都是我的劇場夢
戲劇的發生,不完全在表演場館,現在更多的是走入「民間」的演出,不管是臺北藝穗節、超親密小戲節以廟堂、咖啡店、書店、酒吧、設計公司、會議中心、棄用醫院等等族繁不及備載的空間,打開觀眾看戲「視」界,或是密室脫逃設計團隊用心規劃、設計情境故事與空間,讓你進入密室,脫逃後還想再回空間,不再是看戲的限制,而是無邊擴展的可能
戲劇的發生,不完全在表演場館,現在更多的是走入「民間」的演出,不管是臺北藝穗節、超親密小戲節以廟堂、咖啡店、書店、酒吧、設計公司、會議中心、棄用醫院等等族繁不及備載的空間,打開觀眾看戲「視」界,或是密室脫逃設計團隊用心規劃、設計情境故事與空間,讓你進入密室,脫逃後還想再回空間,不再是看戲的限制,而是無邊擴展的可能
「再一次拒絕長大劇團」自二○○七年始,在團長黃思農、黃緣文兄弟自宅,同時也是劇團所在地主辦了《公寓聯展》,至今十年。每屆由策展人邀四到六位 藝術家就不同主題創作,每場限定十五位觀眾,從廁所演到廚房,不滿卅坪的小屋人擠如年夜圍爐,演後座談交流菸、酒味瀰漫公寓,已培養一票死忠聯展戲迷。 「當年華山很便宜、各路藝術家都在那混,我正想做環境劇場結果華山就被接管,其他替代空間不是產權不明就是不開放,去公家機關也問不出答覆。」黃思農也曾 想過占領廢墟做環境劇場,考量技術及預算成本作罷。想起過往和臨界點等團的公寓演出經驗,不然就拿自己家來做環境劇場吧,「當生活與演出都在這裡,創作到 底為了什麼?聯展會逼我們不斷檢視自己。」 從公寓開始,到西門町探密 「最初我們 是用環境劇場去想,作品必須貼近公寓既有技術條件、納入環境及規劃動線。」黃思農認為在公寓做戲更像電影,觀眾近,細節縮放選取更細膩,演員真假虛實一眼 看穿;創作者也要思考怎麼做才適合這裡,「每一屆聯展起碼有一篇劇評提到第四面牆,也總有創作者會處理自然主義的東西,這是空間的特性。我們不強調也不強 迫互動,觀看、注視、偷窺、凝望就是一種參與。互動中,觀眾的主動性是我特別在意的。我不想刻意命令觀眾動作思考,不想強迫互動。創作者在公寓必須建立跟 觀眾的互動模式及遊戲規則,在創作脈絡上與觀眾相遇、自然而然建立關係。」 今年聯展,劇團實踐了他們一直掛心上的「讓公寓走出公寓」,邀三 位創作者在各自挑選的公寓演出。陳仕瑛把觀眾拉到宜蘭看戲、張吉米在自家辦心靈講座、「酸屋」在永和《神遊生活》。基於成本考量,黃思農原本退居幕後,但 劇團成員認為他的作品在聯展有其必要性,幾番折衷,他選擇讓觀眾在西門町邊走邊看,耳機裡說著一個關於妓女之死的萬華偵探故事,「觀眾首先在公園集合,會 拿到一個地圖一個耳機,按地圖穿越美國接電影街獅子林。第一站是很舊的旅館房間,旅館接待員會給觀眾一捲錄音帶,是之前住這裡的失憶偵探以時序錯亂的方式 談論他手上關於旅館姦殺案的線索」黃思農花了不少時間找演出場地,終於找到這間能聽到隔房激情聲響、真的有性交易和皮條客的旅館,「其實是蠻複雜的故 事:妓女娜娜、失憶偵探、一個有順風耳的遊民。觀眾最後會聽著遊民聲音指引穿
法國攝影史學者米榭勒.費佐策畫的「看穿 每張照片都是一個謎」,展出一八五五年至一九七四年間的照片,這些古董照片各異其趣,內容古怪難解,但展出的目的並非作為時代的反映、歷史事件的實錄、新聞報導的視角,也非傳達自然景致、異國情調,更不是為了突顯某類攝影藝術的美學理念,而是從這批原本被遺落在歷史洪流裡的奇特影像,闡釋「觀看影像的方法」,貼近攝影的本質。
每次看本刊倫敦特派報導英國國家劇院又出了什麼大明星主演的鉅作,總是扼腕自己阮囊羞澀,不能親至現場躬逢其盛的戲迷們,現在,透過NT Live系列的影院放映,也能體會在倫敦看戲的快樂。繼第一季的莎劇系列,第二季也推出四檔大明星加持的製作,讓你看好戲只要買戲票不用買機票,戲迷人生好live!
今年是莎翁逝世四百年紀念,除了搬演其戲劇、或其戲劇改編而成的各種藝術演出,作曲家洛福斯.溫萊特從莎翁的十四行詩入手,編織入樂,也是別具特色。這張專輯只選了莎翁九首詩,但卻有十六軌,因為不少是朗誦後才再入樂,一樣呈現了非凡的戲劇張力。
如夢似幻的閃亮舞台,從素人到首席明星的步步旅程,忠心不貳的鐵桿粉絲這一切,打造了寶塚歌劇團的夢幻世界,而這背後的經營帷幄,到底藏著什麼奧秘?透過森下信雄的《寶塚的經營美學》,帶領讀者一窺造夢工廠的內部運作,更藉此進一步了解日本的文化現象。
生氣,是劇場和電影院在氛圍上的分野之一。基於舞台上是真人,生氣的意思便複雜許多,譬如不在預期之內的錯誤,然後是補救的各師各法。在銀幕上看戲劇少掉的,就是這方面的刺激如果不是Live,剪接的工序自然去蕪存菁,但要讓舞台劇的生氣被顯現在映畫裡,它就有了另一個要求,叫節奏。
奧運來了! 里約大冒險 南美洲大陸的第一次奧運嘉年華 八月五日將正式開幕 巴西政局與社會紛亂 加上近期爆出的禁藥問題 時運多舛的運動盛會 歌頌的正是人定勝天 不只要看運動員的頂尖對決 熱汗淋漓的捉對廝殺 還可以關注一下開閉幕儀式 看一場大秀如何編排呈現 如何動員調度、轉換場景 如何運用儀軌,展現巴西風情 順便回顧本地的賽事主辦經驗 明年登場的世大運 我們又該如何塑造台灣形象 讓世界體壇看見福爾摩沙之美
奧運開幕演出或許是現今全世界場面最大、動員人數最高、影響力最廣、觀眾數量最多的一種表演型態,它必須融合運用各種創作手法,以現場表演與影像畫面呈現;它必須塑造城市與國族的形象,同時也要顧及典禮儀式的種種流程細節;它有最明確的表演目的:歡迎來自各地的傑出運動員,當然也得用主辦國獨到的方式。
從二○○九年的高雄世界運動會及台北聽障奧運開、閉幕儀式,到二○一○年,與建國百年跨年煙火合體的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開幕活動,在這些有限且為數不多的經驗中,參與其中的幾位工作者從中指出了許多需要細想、省思的觀點,不只為將來可能舉行的類似演出提供參考,也給所有正規劃演出,接洽商演企畫的人們,一些值得考慮的建言。
熱鬧開幕式之後,正式賽事啟動,運動迷的血液開始準備沸騰!愛運動又愛看運動的劇場運動迷做過籃球夢的編舞家陳武康,愛看網球迷費德勒的劇場演員王安琪,從小參加桌球隊的劇場演員劉亭妤,在奧運這樣的體育超級盛會中,將追著哪些項目喊加油?
現正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的「偶陶畫戲:潮汕彩繪翁仔屏泥塑展」,展出近兩百四十件潮汕彩繪陶偶,組出四十一組故事屏,這些「翁仔屏」指的是一屏一屏成對、或是成組為主題的陶偶人物作品,每「屏」取自戲劇中最經典或最為人熟知的一幕。從其精雕細琢的程度,可看出製作者對戲劇的喜愛,才能精準掌握劇中要角的神情姿態,繼而捏塑出如此巧緻的陶塑藝術。
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相會的七夕之日,也是戀愛中男女相約慶祝的東方情人節,這個時候手牽手去看愛情電影,最適合也不過!各式各樣的戀情長短腳之戀、異地三角戀、婚前才遇真心戀、婚後才遇異地戀、師生禁忌懸疑戀盡在大銀幕上,讓情人們共同分享。
說祖克曼是難得一見的全方位音樂家,一點也不為過。他的才華過人,無論是小提琴、中提琴、室內樂演奏、指揮乃至音樂教育,都實至名歸並且備受推崇。他卓越的音樂成就,令其他人難以望其項背,現在透過他的大全集,樂迷就可以收藏他在不同角色上發出的聲音,雋永低迴
導演蔡明亮以獨特的長鏡頭,緩慢與沉默的影像,奠立其獨特的電影美學,而這樣的時間性思考,在電影研究者林松輝眼中,不僅標誌著個人美學風格的塑立,實也對應著當代「緩慢電影」的發展。從林松輝《蔡明亮與緩慢電影》一書對緩慢哲學歷史化及相關反速度論述的討論,讀者更能理解蔡明亮如何從前期的鏡頭語言,逐步陷入更靜止和更沉默的影像時間,終至宣稱,將不再拍攝劇情電影。
電視和電影比較起來,電影更接近閱讀。就算電視劇也是說故事,它的章節分段,總不似電影來得簡潔精煉。對白是電視劇的殺手鐧。氣氛的營造,意象的呈現,還有布局的建構,卻是一部電影高下立見的關鍵所在,而當中沒有一項不與「時間如何被巧妙濃縮,思想與情感空間又如何被開天闢地」有關。故此,電影讓觀看的人更主動,到一個地步,它可以是一個我們還未入睡,但已開始在做的夢。
熱嗎? 那還用說! 去哪? 去海邊! 喔,海~喲! 是那麼近又那麼遠, 近得包圍了這島嶼四面, 遠得在生活裡不可多見。 卸了妝、下了台 舞台上的人兒衝浪、沉潛、觀海、戲水 照樣無一不來 靜靜等待時機,就為站上浪頭; 勤加練習泳技,只想克服恐懼; 內心衝動難耐,定要朝海狂奔。 潮起之後會有潮落, 大浪小浪不一定有其脈絡, 海是如此險惡、如此令人著迷、 如此廣闊無垠、如此充滿魔力。 試著跟海討教,向水學習, 從浪裡懂謙卑,在深海定下心, 或只是任其拍撫身體, 與海靜處,忘卻煩憂。
工作是優雅拉奏的樂團中提琴手,私下的李靖宜卻是興趣多多,運動項目從游泳、衝浪到潛水,玩得不亦樂乎。因為喜歡拍照又喜歡游泳,以為潛水可以一舉兩得,卻是學習後才知大不易,但不輕言放棄的她,仍以自己喜歡的步調和節奏投入潛水,真正開始享受海底的靜謐、水中生物的神秘與可愛,還有遨遊在壯闊的異世界裡,所目睹親蒞的危險與美麗。
從十年前開始玩衝浪,李辰翔迄今仍興致勃勃,帶著一長一短兩塊板「藍鳳凰」與「黑白浪君」,工作時間允許的話盡量每週一衝,車上永遠有腳繩、防曬油和換洗衣物,也曾有過開車去海邊,只是觀天觀浪,「這些都是衝浪必須的,安全最重要,如果浪狀況不好就不下去了。」和大海打交道,只能萬分謹慎同時放鬆身心,隨波逐流又能在剛好的時機奮力起身,一如人生。
曾經不諳水性,小時候也曾有接近溺水的經驗,但對劇場演員賴盈螢來說,海永遠是非常親切、如家一般的所在,一有時間她就往海邊跑,跟海玩、被浪打,泡在水裡感受海天擁抱,「在海裡,對我來說是真的可以獨處的時候,很輕鬆,也不會覺得孤獨或是寂寞。」賴盈螢說。
作為日本文化代表的「浮世繪」,刻繪生動且色彩鮮豔,保留了幕府時期民間文化美學,但難得能見到真跡風采。國立臺灣美術館舉辦「日本浮世繪:東京富士美術館典藏精選展」,展出精采作品百件,除了有經典的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與歌川廣重《東海道五十三驛站》,更有多幅「上方浮世繪」人物畫,寫實描繪了當時歌舞伎演員的神情。
從六月卅日揭幕的台北電影節,這次因關注新興導演,所以也邀來不少罕見亞洲國家的電影,如尼泊爾的《尋找奇雞》、蒙古與德國合製的《海蒂不分類》、哈薩克的《不歡迎來到卡拉塔斯》與《折翼少年殘酷記事》,還有阿富汗的紀錄片《烽火童年》,透過鏡頭,我們看到不一樣的亞洲風景與社會真實。
當看到病癒後又接受採訪又重回舞台的魏樂富,不僅重拾琴藝還重拾了「魏氏幽默」,我們彷彿豁然開朗,那些《聖人與罪人》專輯中的私密性並不專屬演奏者,而是直接訴諸聽眾的交心話語。那絕不是獵奇的、特技表演的、花錢買票或是衣香鬢影的社交活動,而是當音樂浸泡在生活之中,或許共進晚餐後,也許把酒言歡時,這對夫婦就像是我們熟稔已久的老友,撫琴吟詩,都是獻給了我們這份難得的友情。
「演講」一般說來,有「師」與「生」的藏身,余浩瑋以此形式寫作此書,初讀確實使我困惑,但一路讀下去,讀到他與恩師張皓期來往的故事,讀到他與父親從冷漠相對到慢慢打破疏隔,讀到他對青少年的接觸與體會,或許「演講」同時包含對張皓期的尊敬與對父親的反饋,以及向青少年乃至所有人喊話「我可以,你們就可以」的心情。這是余浩瑋版的《擊壤歌》。
有些戲(文學)的主題針對的正是自覺的誕生,又或,藝術的意義,正是探問人的自覺來自那裡,去向何方。這個問題,要「懂」,便需要花上更多更多的時間精力心思和情感鑽研,因為,自覺性之於每個人,都是靈魂雕刻,不可能有一種現成的「懂」適用於所有人,除非這種「懂」是個罐頭。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