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的異國女聲
動人女聲,詮釋起異國風情更顯特別:德國女歌手鄔蒂.蘭普詮釋的法式風情,帶出昔時二戰氛圍中,流竄在巴黎與柏林雙城之間的愛情;「法國歌手、阿根廷綱琴手」織就的探戈風景,卻瀰漫著濃濃的巴黎氛圍。非典型的詮釋,讓人迷醉
動人女聲,詮釋起異國風情更顯特別:德國女歌手鄔蒂.蘭普詮釋的法式風情,帶出昔時二戰氛圍中,流竄在巴黎與柏林雙城之間的愛情;「法國歌手、阿根廷綱琴手」織就的探戈風景,卻瀰漫著濃濃的巴黎氛圍。非典型的詮釋,讓人迷醉
台灣是一個不被國際社會承認的國家,一向置身於國際社會之外已久,對國際社會的參與度低落,所以也就逐漸對國際事務冷漠以對。而且在中國的阻撓之下,台灣能發聲及能見的管道真的不多,任何台灣駐外記者都能深刻感受到台灣在國際社會的無能為力,以及國名名稱的混淆。但不管如何,我都要問:為什麼台灣沒有國際新聞?期待更多有志之士加入這個領域,因為這不是一個行業,在全球化的腳步加快的今天,閱聽國際新聞應該是一種生活態度。
時間:二○一四年十月十五日 地點:台北 空場 時間:二○一四年十月廿二日 地點:台北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從法國賈克.樂寇(Jacques Lecoq)國際戲劇學校學成歸國的馬照琪(馬馬),二○○五年創立了「沙丁龐客」劇團。 劇團LOGO,暴著一口尖牙的沙丁魚,有點嚴肅,又有點好笑。但語出法文Saltimbanque的沙丁龐客,和魚沒多大關係,意思是:街頭藝人、街頭賣藝者、小丑、江湖騙子。 馬馬扮起小丑,推出創團作《在世界的房間》,故事靈感來自法國小說《最後十二天的生命之旅》,該是旭日東昇的年輕生命,卻因重病即將提早畫下休止符,小女孩在病房用錄音機錄下面對死亡的孤單、恐懼、絕望的心情 那個舞台上早逝的生命一直活在馬馬的心裡,她明白:這不只是小說或戲劇裡的虛幻故事,生活中每天都在真實地上演。馬馬在賈克.樂寇求學時,不少從事小丑表演的學長姐,另一個身分是「小丑醫生」,他們是法國小丑醫生組織「微笑醫生協會」(Le Rire Mdecin)一員,每周固定到醫院為病童、家長、醫護人員表演,以紅鼻子、白臉取代白袍,用歡笑代替打針吃藥,是另類的醫生。 創團九年,一直在創作,一直在表演,一直為了票房在打拚當生活變成固定模式,周而復始,馬馬突然覺得自己空了。在台灣,沒有小丑專業課程可以進修,沒有可以切磋的對象,那個對小丑表演充滿理想的自己,好像快被現實壓垮,她決定放緩腳步,到巴黎進修「小丑醫生課程」。 「推開一個病房,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四月,馬馬飛往巴黎,當踏進微笑醫生協會,和小丑醫生們走入醫院表演,她的人生也意外開啟了一扇窗:「我在最需要陽光的時候,遇到最溫暖的人。病痛,讓我看到人性的高貴。」 九月底,馬馬帶著在巴黎充電五個多月的滿滿能量回台,醞釀多年想在台灣推動的「小丑醫生」計畫,即將啟動。
本身是視覺藝術家的吳季聰,這幾年因為常常與劇場合作舞台設計,而被表演藝術圈與觀眾所熟知;更因為他獨到的舞台空間創意,改造了劇場的觀看風景,頻頻令人驚豔,甚至得到二○一三年世界劇場設計展的入圍肯定。聊起自己以藝術家身分參與劇場,吳季璁不斷思考自身定位,他認為,「面對劇場空間的特質,我的任務,就是要將那些不可見的抽象概念實體化,賦予其深刻的視覺意象。」
身為「中國畫現代化」先驅者之一的劉國松,在傳統水墨技法之外另闢蹊徑,讓水墨畫不再只拘泥於文人規矩,開創多種新技法打造出現代水墨的嶄新視野。在台北歷史博物館的回顧展「革命.復興」共展出逾百幅畫作,規模浩大,完整呈現劉國松畢生創作脈絡。
一年一度的金馬盛會又將登場,來自世界各地的超過兩百部影片中,也有不少主題或人物與表演藝術相關,如讓我們看到廿世紀傳奇芭蕾伶娜的《芭蕾繆斯傳奇》,李思源將父親李國修劇作搬上銀幕的《極光之愛》,改編自經典舞台劇的《酣歌暢愛》、《時下暴力》、《愛德華二世》
麥可.漢內克這位擅長呈現「當代暴力」的奧地利導演,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為何可以用如此冷斂的鏡頭,呈現令人無法直視的暴力?在訪談錄《漢內克談漢內克》中,他和善而不失率直地從童年生活一路談到已完成的廿四部影視作品,讓影迷知道麥可.漢內克這把銳利的解剖刀,是如何練成。
身為廿世紀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布列茲另一個最令人注目的身分就是縱橫國際樂壇的指揮家,忠於作曲家在樂譜上傳達的意念,也是他身為一個作曲家兼指揮家的堅持。在樂界,他以詮釋廿世紀經典聞名,而這套錄音全集,收藏了布列茲廿世紀經典的經典詮釋,對於想要認識廿世紀具代表性作曲家作品的愛樂者,布列茲令人豁然開朗的演繹,相信會是一個最佳的入門寶典。
關於和紐瑞耶夫的往事,姬蘭至今提到時,仍會哽咽。她說她那時年少,頑固又不經事,而紐瑞耶夫也不好相處,紐瑞耶夫選她合跳時,她並不是很有信心,但是紐瑞耶夫發掘了她的才華,和他合舞,讓她知道如何投入情感,紐瑞耶夫無論何時,眼睛總是深情地注視著她,使她無所遁逃。
攝影:陳長志 時間:二○一四年五月八日 地點:台北國家戲劇院舞台
秋老虎發威,燠熱的台北午後,蒸騰的熱氣讓人眼皮沉重。推開廖瓊枝歌仔戲文教基金會大門,萎靡的神經被一聲聲的悽悽慘慘給喚醒。 「念念不忘袂吃睏,為伊英台失神魂,全身無力站袂穩,三頓粥飯無愛吞」《山伯英台》梁山伯病中的唱詞,愛情無望的悲嘆,酸到人的骨子裡。 這聲音出自歌仔戲界最會哭的女人、「第一苦旦」廖瓊枝。為了九月下旬在北投舉辦的「台灣月琴民謠祭」最後一場活動,正在練唱,雖然,角色身分由旦角轉為生角,招牌的哭腔催淚依舊。 二○○九年,廖瓊枝以《陶侃賢母》封箱演出,揮別歌仔戲舞台。五年來,可沒過著閒適的退休生活,七十九高齡的她,每天開著車奔波趕場,教學、演講、開會、為學生排戲、整理劇本;十月,兩廳院國際劇場藝術節,更首度跨入小劇場,參與法國編導法布里斯.度比(Fabrice Dupuy)劇作《殘酷日誌》演出。 即使日前下車時不慎踩空,左腳腳掌裂開,腳上還穿著厚重的護具,行走不便,廖瓊枝咬著牙,一跛一跛趕場,大家心疼不已,要廖瓊枝休息一陣子,她卻說,從小阿媽就教誨:「答應別人的事,就親像頭殼斬落來。」瞻前顧後,肩上的擔子一個都不肯放下。 廖瓊枝的後輩學生都清楚,廖老師個性倔強,總是委屈求全,承受不了時,躲在角落哭一哭,眼淚擦乾,繼續做下去。 廖瓊枝笑說,她對自己也不太了解,踢到鐵板,被人誤會,就想為什麼還要做,不如退出藝界。但哭一哭發洩一下情緒,事情過了,又想找事來做。 「我從一個無依無靠的孤女,如今受到大家的肯定,這不是金錢買得到的。這呢多歲還能為社會服務,人生的路愈走愈甜,趁著身體還能動,要為歌仔戲多做點事。」
因為從小接受教會音樂薰陶、與堅實的基督信仰,駱維道牧師從在台南神學院就讀時,就萌生了要創作台灣式聖歌的念頭。他將原住民音樂、台灣民謠等元素編採入樂,打造「黃人靈歌」,他說:「我要做的跟別人不一樣,就是上帝透過台灣人的藝術來表達『基督的道也能進入黃人身體』,在台灣表達這樣的藝術。」
蔡明亮的電影《郊遊》,不上電影院線,直接選在美術館「展出」,因為美術館是他思考電影藝術的另一個起點。在北師美術館舉行的「來美術館郊遊─蔡明亮大展」中,有完整版每日定時播放,也有拆成片段的短片,在美術館內的牆面和角落播放,讓觀者自由自在觀看,二樓展場更以來自自然的枯枝散葉布置出廢墟劇場的情境,影像兀自在廢墟中閃爍
原本的紀錄片雙年展,從今年起改為每年舉辦,讓大家年年都可看到秀異的國內外紀錄片作品。今年參展影片中也有幾部與表演藝術相關之作,如陳芯宜的《行者》、李凝的《膠帶》、黃明川的《一個女藝術家之死》等,展現藝術家的人生與創作。
認為自己是「無可救藥的禪子」,林谷芳參禪悟禪,「禪者」之稱名實相符。新作《諸相非相畫禪(二)》延續前作從畫中談禪,畫的好壞不是重點,最主要的是以一個禪家的角度,提出畫中相關的公案,也就是「以畫說禪」。
歌劇女神卡拉絲去世卅七年了,可是她的魅力好像宇宙的星辰一樣,似乎永遠不會減損她的璀璨。○七年發行的《卡拉絲錄音室作品大全集1949-1969》,最近推出復刻版,引發老卡迷與新生代卡迷一陣騷動。女神天賜之聲穿越時空而來,難道這就是「永恆」?
有時我會問,在日常生活中我是否該誠實地表現我的情感?因為,直接誠實說出自己的想法,會被人認為沒修養或情緒化,而一個情緒化的人會引起相當負面的社會觀感,這裡便說明許多人的情感為什麼受到壓抑。我覺得我們的社會其實要求的是感情表達的疏離或迴避,人們從來不應該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乃至於隱暪不說可能都是好的。
時間:二○一三年十二月三日 地點:台北 微遠虎山
一個與陌生人一道搭火車的故事,成了旅居德國自由藝術創作者鄒永珊的小說題材,寫成了《鐵道共乘旅遊手冊》。但這趟旅程並未在文字書寫完成後停靠終點站,而將由作曲家林芳宜接續,以充滿聲音的文字為藍本重新創作,在「新點子樂展」中演出。 想邀他們一起聊天,但一個在柏林、一個在台北,面對面的機會等於零。所幸即時交談的工具,可以讓我們在白天與黑夜,短短幾個鐘頭的交錯時間,用飛快的打字速度代替言語。雖然看不到對方的表情,但突然覺得在電腦前,大夥兒都顯得自在。不必注意穿著打扮、可以使用表情符號、遇到問題可以在對方打完字前找資料,「已讀」、「打字中」的訊息,讓我們知道對方在思考、在回答、在等待 談到旅行,不管是什麼年紀,總會回到小女孩般的愉悅,所以我們的問答也爭先恐後地交錯其中。聊著竟發現,兩人就算不寫作也要塗鴉,就算冒險也要旅行!一個將從文字寫出音符,一個預計從聲音創作文字,兩個愛做夢的女孩在地球的兩端同時上線,在聊天室裡集合。
高雄市立美術館邁入廿周年,藉由策展梳理台灣當代藝術的發展進程,一九九○年代曾為主流議題之一的「女性藝術」,也成了主題之一。高美館策劃「女人家:以亞洲女性藝術之名」特展,集結六十位亞洲女性藝術家的平面、立體、裝置、錄像等作品,重新詮釋從傳統「女人家」到當代「女人家」的流轉歷程。
即將於九月中旬上場的「新北市電影節」,由劇場、電影導演鴻鴻策展,挖掘出不少電影中的劇場切片,或是跨兩領域導演的精采作品,讓影迷在影片中體驗劇場創作者的浮生片羽。
你知道怎麼在音樂會中正確地拍手嗎?日本指揮家茂木大輔的《拍手的規則》,透過情境的引領,告訴讀者「為什麼要拍手」、「如何拍手」及「什麼時候拍手」。關於為什麼拍手,茂木還結合心理學理論,分析欣賞者對於表演情境的心理意象,讓人有運用讀心術看穿音樂會中拍手這件事的趣味。
如果你只能帶八張唱片和一件沒有實際用途的奢侈品,你會帶什麼?這套「荒島百選」,幫樂迷把重要的古典樂經典錄音蒐羅打包,內含交響曲、協奏曲、管絃樂曲、器樂曲、室內樂曲、藝術歌曲及宗教歌曲、歌劇詠歎調七個章節,都是獲得唱片大獎、評鑑最優的版本,帶著上路,就算在荒島,相信也不會寂寞!
傑普以一個又一個派對,以一段又一段的譫言妄語,試圖訴說他為何不再寫作,他一直沒說出來,這便是故事;生活便是如此,年輕時都在浪費生命,而老來只剩下空虛。福樓拜曾想寫一本有關虛無之書,他沒寫出來,傑普又急什麼?尋找絕美,其實便是尋找死亡。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