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oice
生活

PAR表演藝術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回想《徵婚啟事》

文本多次被改編,也經常被問,「 你怎麼看改編的文本?」 我的看法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一旦我答應了授權,我便做好心裡準備,徵婚這件事就是戲劇,需要兩個 人共同演出,就算當年徵婚,我也沒預測它有什麼結局,而影視改編一定不會按照我的寫法走,因為徵婚這個行為本身便是一場表演,一場實驗自己的可能,即興的成分很高。

文字|陳玉慧
第264期 / 2014年12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約書亞.沙發兒 在花蓮夜市裡透視人心

今年稍早,約書亞.沙發兒(Joshua Sofaer)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導了一齣極富盛名的神劇,巴赫的《馬太受難曲》。這齣經典傳統、眾人耳熟能詳的聖樂,曾被許多知名的作曲家重新編曲,甚至另填新詞;它也曾被搬上大銀幕,猶記得梅爾.吉勃遜的《耶穌受難記》在當時的影壇和猶太族群中造成褒貶各半的回響。 這麼樣的一齣神劇落到約書亞的手上,被雕塑成前所未見的新穎面貌。他徹底解構,大刀闊斧把宗教和福音的橋段全部砍掉,只著重於人性情感的組成:痛苦、撫慰、內疚、愛。他在歌者上台前,透過投影,在近乎空無一物的舞台上撥出歌者與樂手切身的告白:嬰兒的誕生、父母的分離、親人的死亡,在觀眾面前一一上映。只因為安插這幾段影片,當熟悉的旋律響起,被召喚而生的情感迥然於過往。 在英國倫敦的科學博物館裡,約書亞透過展覽,重新包裝「垃圾」。他邀請到訪觀眾去認識博物館的訪客、員工、包商和展覽所耗費的垃圾,透過每日蒐集、分類、拍攝和記錄,直到一個月後再將垃圾處理的每個階段以展覽的方式呈現,明確地傳遞給參展觀眾一件人人都心知肚明卻又常常遺忘的事實垃圾並不會消失。 台灣花蓮的夜市中,有個攤位不賣牛排烤肉或任何小吃,它賣的是由約書亞擔任藝術總監,八位藝術家穿戴著便宜手作道具輪番上陣表演的戲劇,價格當然也很夜市。一連五夜,演戲的人,看戲的人,在旁圍觀的路人,不論知不知情都湊成了一齣戲。 約書亞.沙發兒就是這麼樣一位藝術創作者,憑藉洞悉人心的眼和纖銳慧黠的思路,顛覆傳統,遊戲人生。

文字|方凱平
第264期 / 2014年12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保持好奇不設限 因地制宜創造風格

舞台設計李柏霖

保持好奇而非驟下定論,先了解導演對劇本的想法,再試圖具象化彼此腦中的畫面,「我喜歡所有設計聚在一起開會,大家一起討論如何把劇本視覺甚至聽覺化,從幾張電腦抓下來的參考素材、筆記本上的手稿,最後成為模型的過程。」從前期溝通到有足夠信心動手畫圖,必須不斷去挖、去問導演到底想要什麼,「他可能講的很抽象,但你非得問出方向不可,因為把一切具體視覺化是舞台設計的責任。」李柏霖說。

文字|陶維均
第264期 / 2014年12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看見失落的老台灣

於國立台灣美術館展出、由影像工作者簡永彬策劃的「看見的時代:影會時期的影像追尋(1940s~1970s)」,呈現一百卅五人、近五百件攝影作品,除了少數外界熟悉的專業攝影,更多是地域性或業餘攝影家,他們擁有質量俱佳的攝影作品,卻因長期不被重視而顯得陌生。透過這些精采的照片,也讓我們看見了台灣攝影史失落的一部分。

文字|吳垠慧
第264期 / 2014年12月號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台灣為什麼沒有國際新聞?

台灣是一個不被國際社會承認的國家,一向置身於國際社會之外已久,對國際社會的參與度低落,所以也就逐漸對國際事務冷漠以對。而且在中國的阻撓之下,台灣能發聲及能見的管道真的不多,任何台灣駐外記者都能深刻感受到台灣在國際社會的無能為力,以及國名名稱的混淆。但不管如何,我都要問:為什麼台灣沒有國際新聞?期待更多有志之士加入這個領域,因為這不是一個行業,在全球化的腳步加快的今天,閱聽國際新聞應該是一種生活態度。

文字|陳玉慧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馬照琪 小丑醫生上學記

從法國賈克.樂寇(Jacques Lecoq)國際戲劇學校學成歸國的馬照琪(馬馬),二○○五年創立了「沙丁龐客」劇團。 劇團LOGO,暴著一口尖牙的沙丁魚,有點嚴肅,又有點好笑。但語出法文Saltimbanque的沙丁龐客,和魚沒多大關係,意思是:街頭藝人、街頭賣藝者、小丑、江湖騙子。 馬馬扮起小丑,推出創團作《在世界的房間》,故事靈感來自法國小說《最後十二天的生命之旅》,該是旭日東昇的年輕生命,卻因重病即將提早畫下休止符,小女孩在病房用錄音機錄下面對死亡的孤單、恐懼、絕望的心情 那個舞台上早逝的生命一直活在馬馬的心裡,她明白:這不只是小說或戲劇裡的虛幻故事,生活中每天都在真實地上演。馬馬在賈克.樂寇求學時,不少從事小丑表演的學長姐,另一個身分是「小丑醫生」,他們是法國小丑醫生組織「微笑醫生協會」(Le Rire Mdecin)一員,每周固定到醫院為病童、家長、醫護人員表演,以紅鼻子、白臉取代白袍,用歡笑代替打針吃藥,是另類的醫生。 創團九年,一直在創作,一直在表演,一直為了票房在打拚當生活變成固定模式,周而復始,馬馬突然覺得自己空了。在台灣,沒有小丑專業課程可以進修,沒有可以切磋的對象,那個對小丑表演充滿理想的自己,好像快被現實壓垮,她決定放緩腳步,到巴黎進修「小丑醫生課程」。 「推開一個病房,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四月,馬馬飛往巴黎,當踏進微笑醫生協會,和小丑醫生們走入醫院表演,她的人生也意外開啟了一扇窗:「我在最需要陽光的時候,遇到最溫暖的人。病痛,讓我看到人性的高貴。」 九月底,馬馬帶著在巴黎充電五個多月的滿滿能量回台,醞釀多年想在台灣推動的「小丑醫生」計畫,即將啟動。

文字|李玉玲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讓劇場空間不斷改變 使「抽象」更清楚

跨足舞台設計的視覺藝術家吳季璁

本身是視覺藝術家的吳季聰,這幾年因為常常與劇場合作舞台設計,而被表演藝術圈與觀眾所熟知;更因為他獨到的舞台空間創意,改造了劇場的觀看風景,頻頻令人驚豔,甚至得到二○一三年世界劇場設計展的入圍肯定。聊起自己以藝術家身分參與劇場,吳季璁不斷思考自身定位,他認為,「面對劇場空間的特質,我的任務,就是要將那些不可見的抽象概念實體化,賦予其深刻的視覺意象。」

文字|詹傑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一把銳利的解剖刀是怎麼製成的?

麥可.漢內克這位擅長呈現「當代暴力」的奧地利導演,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為何可以用如此冷斂的鏡頭,呈現令人無法直視的暴力?在訪談錄《漢內克談漢內克》中,他和善而不失率直地從童年生活一路談到已完成的廿四部影視作品,讓影迷知道麥可.漢內克這把銳利的解剖刀,是如何練成。

文字|鄒欣寧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廿世紀的權威 詮釋廿世紀的經典

身為廿世紀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布列茲另一個最令人注目的身分就是縱橫國際樂壇的指揮家,忠於作曲家在樂譜上傳達的意念,也是他身為一個作曲家兼指揮家的堅持。在樂界,他以詮釋廿世紀經典聞名,而這套錄音全集,收藏了布列茲廿世紀經典的經典詮釋,對於想要認識廿世紀具代表性作曲家作品的愛樂者,布列茲令人豁然開朗的演繹,相信會是一個最佳的入門寶典。

文字|吳孟珊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廖瓊枝 拭淚之後繼續挑戰

秋老虎發威,燠熱的台北午後,蒸騰的熱氣讓人眼皮沉重。推開廖瓊枝歌仔戲文教基金會大門,萎靡的神經被一聲聲的悽悽慘慘給喚醒。 「念念不忘袂吃睏,為伊英台失神魂,全身無力站袂穩,三頓粥飯無愛吞」《山伯英台》梁山伯病中的唱詞,愛情無望的悲嘆,酸到人的骨子裡。 這聲音出自歌仔戲界最會哭的女人、「第一苦旦」廖瓊枝。為了九月下旬在北投舉辦的「台灣月琴民謠祭」最後一場活動,正在練唱,雖然,角色身分由旦角轉為生角,招牌的哭腔催淚依舊。 二○○九年,廖瓊枝以《陶侃賢母》封箱演出,揮別歌仔戲舞台。五年來,可沒過著閒適的退休生活,七十九高齡的她,每天開著車奔波趕場,教學、演講、開會、為學生排戲、整理劇本;十月,兩廳院國際劇場藝術節,更首度跨入小劇場,參與法國編導法布里斯.度比(Fabrice Dupuy)劇作《殘酷日誌》演出。 即使日前下車時不慎踩空,左腳腳掌裂開,腳上還穿著厚重的護具,行走不便,廖瓊枝咬著牙,一跛一跛趕場,大家心疼不已,要廖瓊枝休息一陣子,她卻說,從小阿媽就教誨:「答應別人的事,就親像頭殼斬落來。」瞻前顧後,肩上的擔子一個都不肯放下。 廖瓊枝的後輩學生都清楚,廖老師個性倔強,總是委屈求全,承受不了時,躲在角落哭一哭,眼淚擦乾,繼續做下去。 廖瓊枝笑說,她對自己也不太了解,踢到鐵板,被人誤會,就想為什麼還要做,不如退出藝界。但哭一哭發洩一下情緒,事情過了,又想找事來做。 「我從一個無依無靠的孤女,如今受到大家的肯定,這不是金錢買得到的。這呢多歲還能為社會服務,人生的路愈走愈甜,趁著身體還能動,要為歌仔戲多做點事。」

文字|李玉玲
第262期 / 2014年10月號
表藝年鑑廣告圖片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黃人靈歌」創作者

駱維道 自比「乞丐」傳播音樂之道

因為從小接受教會音樂薰陶、與堅實的基督信仰,駱維道牧師從在台南神學院就讀時,就萌生了要創作台灣式聖歌的念頭。他將原住民音樂、台灣民謠等元素編採入樂,打造「黃人靈歌」,他說:「我要做的跟別人不一樣,就是上帝透過台灣人的藝術來表達『基督的道也能進入黃人身體』,在台灣表達這樣的藝術。」

文字|盧文雅
第262期 / 2014年10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在美術館,與蔡明亮一起郊遊

蔡明亮的電影《郊遊》,不上電影院線,直接選在美術館「展出」,因為美術館是他思考電影藝術的另一個起點。在北師美術館舉行的「來美術館郊遊─蔡明亮大展」中,有完整版每日定時播放,也有拆成片段的短片,在美術館內的牆面和角落播放,讓觀者自由自在觀看,二樓展場更以來自自然的枯枝散葉布置出廢墟劇場的情境,影像兀自在廢墟中閃爍

文字|吳垠慧
第262期 / 2014年10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說真話

有時我會問,在日常生活中我是否該誠實地表現我的情感?因為,直接誠實說出自己的想法,會被人認為沒修養或情緒化,而一個情緒化的人會引起相當負面的社會觀感,這裡便說明許多人的情感為什麼受到壓抑。我覺得我們的社會其實要求的是感情表達的疏離或迴避,人們從來不應該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乃至於隱暪不說可能都是好的。

文字|陳玉慧
第261期 / 2014年0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