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oice
生活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當旅行碰上創作 兩個女孩如是說

林芳宜 ╳ 鄒永珊

一個與陌生人一道搭火車的故事,成了旅居德國自由藝術創作者鄒永珊的小說題材,寫成了《鐵道共乘旅遊手冊》。但這趟旅程並未在文字書寫完成後停靠終點站,而將由作曲家林芳宜接續,以充滿聲音的文字為藍本重新創作,在「新點子樂展」中演出。 想邀他們一起聊天,但一個在柏林、一個在台北,面對面的機會等於零。所幸即時交談的工具,可以讓我們在白天與黑夜,短短幾個鐘頭的交錯時間,用飛快的打字速度代替言語。雖然看不到對方的表情,但突然覺得在電腦前,大夥兒都顯得自在。不必注意穿著打扮、可以使用表情符號、遇到問題可以在對方打完字前找資料,「已讀」、「打字中」的訊息,讓我們知道對方在思考、在回答、在等待 談到旅行,不管是什麼年紀,總會回到小女孩般的愉悅,所以我們的問答也爭先恐後地交錯其中。聊著竟發現,兩人就算不寫作也要塗鴉,就算冒險也要旅行!一個將從文字寫出音符,一個預計從聲音創作文字,兩個愛做夢的女孩在地球的兩端同時上線,在聊天室裡集合。

文字|李秋玫
第261期 / 2014年09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從「女人家」到「女人—家」

高雄市立美術館邁入廿周年,藉由策展梳理台灣當代藝術的發展進程,一九九○年代曾為主流議題之一的「女性藝術」,也成了主題之一。高美館策劃「女人家:以亞洲女性藝術之名」特展,集結六十位亞洲女性藝術家的平面、立體、裝置、錄像等作品,重新詮釋從傳統「女人家」到當代「女人家」的流轉歷程。

文字|吳垠慧
第261期 / 2014年09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聽音樂會時,和大家一起正確地拍手吧!

你知道怎麼在音樂會中正確地拍手嗎?日本指揮家茂木大輔的《拍手的規則》,透過情境的引領,告訴讀者「為什麼要拍手」、「如何拍手」及「什麼時候拍手」。關於為什麼拍手,茂木還結合心理學理論,分析欣賞者對於表演情境的心理意象,讓人有運用讀心術看穿音樂會中拍手這件事的趣味。

文字|桑慧芬
第261期 / 2014年09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幫你打好包 荒島絕不寂寞

如果你只能帶八張唱片和一件沒有實際用途的奢侈品,你會帶什麼?這套「荒島百選」,幫樂迷把重要的古典樂經典錄音蒐羅打包,內含交響曲、協奏曲、管絃樂曲、器樂曲、室內樂曲、藝術歌曲及宗教歌曲、歌劇詠歎調七個章節,都是獲得唱片大獎、評鑑最優的版本,帶著上路,就算在荒島,相信也不會寂寞!

文字|李秋玫
第261期 / 2014年09月號
無限卡福利廣告圖片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何曉玫 身體引領 自在混搭

採訪這天,我們穿過大片正在興建中的工地,暑氣蒸鬱,何曉玫笑著招呼我們走進位於竹圍的樓中樓住處,大片落地窗讓視線走得極遠,淡水風風火火的興建工程尚未遮擋住透藍的天空,「當初就是為了這面景色才住進這裡的!」 「喝 咖啡嗎?」她問,就如同大多台北人的習慣,何曉玫的一天幾乎都從咖啡開始。「過去喝咖啡是為了提神,現在反而是享受,咖啡能讓我放鬆。」自從家中有了一台 吳素君大力推薦的專業咖啡機後,她就很少進咖啡館了,「而且我喝咖啡很不符合『規定』,我愛加蜂蜜,雖然會蓋掉咖啡的味道,但我就是喜歡蜂蜜的香氣。」她 聳聳肩,笑著說。 咖啡的品味如她創作的取向,「混搭」是何曉玫編舞的一貫特質,她一系列取材自台灣現象與次文化圖騰的作品,眾聲喧嘩,色澤鮮明,「妳知道,台灣的文化不斷地蛻變,沒有固定的面貌。」至今年入圍台新藝術獎的《親愛的》則是完全的歐美風情,不留一絲在地痕跡。 因為不固定,沒有自限母土的邊界,所以有足夠的空隙,讓知性介入、穿越、碰撞、疊加不同的可能性。端著一杯冒著混合香氣的咖啡,中生代編舞家何曉玫從身體出發,輕巧地帶著我們穿越生活中所鑲嵌的工作、創作,與日常的每個細瑣,且散發微光的片刻。

文字|張慧慧
第260期 / 2014年08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鏡頭之下 劇場無所不在

表演藝術記錄攝影師許斌

一幀幀粗樸的黑白排練現場照片,讓戲背後的戲,呼之欲出這就是資深表演藝術攝影師許斌的功力。相較於台前的光鮮亮麗,許斌看到的是更多背後的故事,他說:「一般拍劇照求的是美,要好看;排練場的影像,求的是三個真真誠、真情、真實。」透過鏡頭,他在排練場看見的是「生活」,是每個人的「生命狀態」,這是觀眾看演出時無法看見的。

文字|吳思鋒
第260期 / 2014年08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荒蕪家園的有情天

在追尋文化主體性的一九九○年代,藝術家紛紛挖掘在地與庶民文化元素來展現創作,黃步青即是當時南部的代表人物之一。近期他在台北當代藝術館推出個展「門外家園:荒蕪的邊緣」,展出卅四件複合媒材及裝置作品,回顧一九九○年代至今的創作脈絡。透過從大海、生活周遭找到的現成物,黃步青呈現對幼年時光的緬懷、對亡妻的思念,及對生命的體悟。

文字|吳垠慧
第260期 / 2014年08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東西融會 身心合一

史坦尼斯拉夫斯基所建立的表演體系對西方寫實表演影響深遠,而傳承於此的徒子徒孫也從各自的實踐中開啟出延伸的新見解。將與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合作推出《九面芙烈達》的導演菲利普.薩睿立,即以《身心合一:後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跨文化演技》一書,將史坦尼體系「跨文化」地與亞洲的身體訓練結合。

文字|謝東寧
第260期 / 2014年08月號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魏廣晧 分享最愛的爵士

記得第一次採訪他,是在一所國中,剛上完爵士樂合奏課,黑板上除了五線譜與和弦之外,還有學生畫的漫畫頭像,旁白寫著:「哈囉,我是魏廣晧!」下課時間大家嘻嘻哈哈,學生跟他沒大沒小。 也沒錯,算算年紀,他跟所教的大學生才只有差十歲。而且,聊音樂本來就沒有什麼大小之分,上課是老師,下課一樣是老師,有什麼疑難雜症,找老師就對了! 回台灣八年,第一屆帶的大學生都已經出國回來,展開他們的事業;而他自己也從爵士小號手的身分出發,教學、錄音、品牌代言人、策展音樂會、辦音樂營還跨界跟舞蹈、書法,甚至傳統鼓板樂合作。 好會扯喔!他笑著說:「是啊,我小時候還是扯鈴全國冠軍!」也許從小就不喜歡制式化,所以可以接受任何值得嘗試的事物。「我不是從小在音樂班,乖乖在冷氣房練琴,有人把我打扮得好好的上台、演完就走,而且現在的環境也不容許這樣。」因此他向前衝,把許多好玩的事情拉進爵士樂來,也向後拉,讓大批同好跟著一起投入這園地。 因為一起打拚,台灣漸漸地出現爵士音樂營、音樂節,不但欣賞人口增加,也終於有大學願意開始將爵士樂納入以古典為主流的音樂系中。這當然不是一個人不斷告訴大家「很重要」就可以完成,而是一點一滴的累積,讓大家了解爵士樂的「被需要」。他想的,只是要「用爵士樂來為台灣做點事情」,並且認真地把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做好而已。 他說他看過一句話:「當你覺得這件事情是對的時候,全世界都會幫你。」 好像真的是這樣。

文字|李秋玫
第259期 / 2014年07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音」中有戲 戲中生「樂」

音樂創作者王榆鈞

大學就讀戲劇系,王榆鈞並不以成為演員或導演為職志,但她把劇場的觀念納入音樂創作,以音樂的方式參與劇場,以音樂構成劇場畫面,「有許多朋友覺得我的音樂很有畫面感,雖然我無法真正看見他們眼中所見,但這也觸發了我對戲劇和音樂連結的想像。」長時間以音樂創作者的角色參與劇場,王榆鈞期望自己的音樂中也能有「戲」,進而讓戲中也有「音樂」。

文字|李欣恬
第259期 / 2014年07月號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請把耳朵借給我 聽那些歌那些人

如果說馬世芳在二○○六年交出的《地下鄉愁藍調》是他的青春事件簿,從自我輻射至社會,那麼《耳朵借我》無疑是一面從外部收整的鏡子。李宗盛說得極好,「流行音樂是反映一個時代最清晰的東西之一。」而我們將耳朵借給馬世芳,也確實聽見了一個時代,動人的、挫折的、芬芳的、憤怒的,都是我們曾經經歷過的。

文字|張慧慧
第259期 / 2014年07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歡慶世足 玩出巴西、拉丁音樂新風味

巴西世足賽令全球球迷熱血沸騰,透過電視轉播,能零時差同步瘋世足。當關上電視後,若還不過癮,何不繼續感受既能熱力四射、也能浪漫輕柔的巴西、拉丁音樂呢?為了歡慶本屆巴西世足賽,許多音樂家紛紛使出渾身解數,以各自的拿手絕活,賦予巴西、拉丁音樂新意,除了深厚的古典音樂底子之外,更展現出高超的跨界功力,呈現令人驚豔且多樣的音樂風貌。

文字|張偉明
第259期 / 2014年07月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精選書摘:《遺憾先生遺憾的包裹掉進遺憾的海—黎煥雄劇場文字作品集》

編按: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出版之《遺憾先生遺憾的包裹掉進遺憾的海黎煥雄劇場文字作品集》一書,將於今年年七月出版。該書集結台灣中生代劇場導演黎煥雄自一九八六年參與劇場編導工作以來,發表或未曾發表的的詩、散文、劇本、小說等文字創作,以及多部劇場作品的私房筆記。 全書透過書信往返的形式,揭露他長期以來對於劇場創作的藝術思索。下文即摘錄自書中兩封來自好友的回信。

文字|黎煥雄
第259期 / 2014年07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