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cus
話題

史蒂芬.望(中)所建構的信任環境,讓每個演員都能如他所要求:在安全中冒險,走在心的鋼索上、藉由心而飛翔。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從「心」開始 尋回表演的趣味與尊嚴

史蒂芬.望「心之體操」工作坊側記

二○一八年底,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與香港「流白之間」合作,邀請葛氏第一代傳人史蒂芬.望來台開設「心之體操」工作坊,不僅回應莫比斯長期關注的表演者內在心理與身體連結的實踐,亦著重在探索葛氏方法對於演員的表演影響之可能。如何藉由身體訓練打開內心覺察的平行宇宙,是參與者在這次工作坊裡的最大功課,那不是我們熟悉以為的、葛氏訓練對身體的操練,而是如何去打開與覺察、去意識每一個選擇。而在過程中,史蒂芬.望更時時以溫柔的提醒,讓你發現只要允許自己,便能發生得如此精采。

文字|黃馨儀
第315期 / 2019年03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時時「非.日常」 處處是「舞台」?

2019澳門城市藝穗節駐節評論之省視

二○○九年起改名的「澳門城市藝穗節」強調「城市」與「藝穗」的關係,標舉「全城大舞台」主題,讓表演在城市中各種非傳統劇場空間發生,今年的第十八屆更以「非.日常」為題,意圖引領觀眾突破平常的定格和框架,發現日常以外的不尋常。擔任駐節評論的台灣評論人楊美英發現,在這樣的設定下,「空間意識」格外重要,譬如如何敏銳察覺並建立表演與場地的物理性關係,發展與空間同步呼吸的表演節奏或動線,甚至將空間功能或意義的延展,聯結至日常與非日常的翻轉。

文字|楊美英
第315期 / 2019年03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打造平台接軌國際 音樂扎根永不嫌晚

「國際大師鋼琴藝術節」三年觀察

從自身在國際參賽的經驗出發,鋼琴家嚴俊傑從二○一七年開始,連續三年舉辦大師鋼琴音樂節,邀請國內外名師共聚一堂,為音樂學子開設大師班與名家講座,並舉辦音樂會,讓學員能夠深度與名師交流學習,也搭起他們走上國際的橋梁。這樣的音樂節活動,為鋼琴界注入新生命,並給予許多國內對未來茫然、或空有才華卻無力向外拓展的學生一個邁向世界的新方向。

文字|李秋玫
第313期 / 2019年01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亞洲播種 如何繼續繁花盛開?

側觀茱莉亞學院在天津

聞名國際的音樂人才溫床紐約茱莉亞學院,將在中國天津市成其第一個海外分校,預計今年開辦大學前先修班,明年正式推出碩士課程。音樂一流學院在亞洲開辦,當然是著眼於資源、人才,及聆賞與學習西洋古典樂人口的亞洲化或中國化,而在堅持師資水準之外,如何積極吸引亞洲各國尖端學生,以保有茱莉亞學院之國際化音樂繁花盛開的美名,或許正是下一步的挑戰。

文字|陳政廷
第313期 / 2019年01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從宛如劇場的城市 到代表城市的劇場

洛桑維蒂劇院藝術總監波迪耶的經營策略

應國家兩廳院之邀,曾任亞維儂藝術節藝術總監,現任瑞士洛桑維蒂劇院藝術總監的文森.波迪耶,於十月中來台分享他多年經營藝術文化機構的經驗與策略。無論是藝術節規劃或劇院營運,波迪耶認為都應該放手一搏、勇於嘗試。他協助藝術家完成夢想,也挖掘深具潛力的創作者。而劇院必須跟上時代的腳步,才能突顯出表演藝術的當代性、前衛感,及多向發展的無限潛能。

文字|王世偉
第312期 / 2018年12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以舞蹈書寫一座城市

香港後殖民感性與黎海寧舞蹈言說

一九九○年代後,黎海寧的作品敏銳捕捉香港處於殖民與後殖民的時空之間,人們身心的焦慮不安,及身分認同不斷轉換的過程中漂泊游移的主體位置。這些集體的經驗,不僅常是她作品的主題和內容,更成為她舞蹈思考的路徑與編舞的策略。她的舞作總以多重敘事的脈絡,純熟援引文學、音樂、繪畫等跨領域的元素,交織成異常豐富的舞蹈文本,深刻地映現出她作為女性創作者,處於中、西文化及不同殖民勢力間的複雜發聲位置。

文字|陳雅萍
第312期 / 2018年12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等待行動的劇場

一九九○年代民眾戲劇回顧

劇場,能改變世界嗎?或許留下的是問號。但,以對話推進民眾性美學的劇場,卻像查巴達民族解放陣線所展現的革命哲學一般,從來是馬雅神話中,日神與夜神在交替行動時,所展開的發問。日日夜夜邊發問、邊共同創造宇宙的運行,留下的一句話語便是:「從未抵達,從未放棄。」我常用這兩句話來形容,介於「民眾性」與「美學性」之間的亞洲民眾劇場。

文字|鍾喬
第312期 / 2018年12月號
無限卡福利廣告圖片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台南就是「甜」? 歷史、空間與表演的未竟之業

「2018望南藝評年度論壇」側記

臺南市文化局為培力南方藝術「新評種」而成立的「望南藝評」全年度計畫,今年在九月八、九日舉行了年度論壇,以城市、空間、環境,及評論人之生態概說作為討論重心,談辯表演藝術形塑城市文化的當代意義,並藉著觀察人、創作者、觀眾之三方對談,梳理台南當前表演藝術脈絡。

文字|簡韋樵
第312期 / 2018年12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古典交響樂團的行銷革命

專訪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公關行銷總監彼得.麥瑟

在古典音樂式微、觀眾老化與流失危機迫切的現在,古典樂團如何找到、維持、培養自己的觀眾,可說是各大樂團都非常重視的課題。即將在十一月再度訪台的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也在行銷與推廣上著力甚深,其中的重要功臣就是該團公關行銷總監彼得.麥瑟,透過他的分享,我們可以知道他如何為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打造品牌、建立年輕形象,並不遺餘力地以各種方式「挖」出潛在的未來觀眾。

文字|吳孟珊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等待,物件的生命與無意之間的驚奇

郭貝爾創作方法與教學

作曲家郭貝爾今年初自基森大學退休之後,方開始展開德國之外的藝術教學工作坊,這次在越南的音樂舞蹈營,他選出舞蹈與音樂藝術家共十七名,從即興展開創作教學。此工作坊重點在於舞蹈與音樂兩個藝術領域的合作,進而人與物件共同即興創作,郭貝爾表示,這個工作坊的關鍵詞是驚奇與無意之間的成果,亦即在即興發展中,他在意表演者從無意中發掘的動態與組成畫面,產生未曾發現的「意外」。

文字|陳元棠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假如梯田、草原和冰川會唱歌

用音樂保護自然 來自三大洲的壯舉

在人類文明的侵蝕下,自然環境的崩壞危機,已是世界各國相當重視的課題,而作為藝術家,如何透過自己所長,來保護這瀕危的大自然?在菲律賓呂宋島伊富高省梯田區舉辦的作曲比賽、綠色和平組織與義大利鋼琴家盧多維克.艾奧迪聯手在冰川上浮冰演出的音樂、美國蒙大拿州蒂皮特坡地藝術中心天人合一的藝術展演讓我們看到如何以音樂喚起世人關注自然,進而愛惜自然。

文字|唐若甫
第310期 / 2018年10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系列之一

面對現況焦慮 面對歷史記憶

關於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與得獎作品

總結二○一七年的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作品,第十六屆的台新藝術獎選出了三項大獎,並於六月二日舉行頒獎典禮。這次的年度大獎是由龔卓軍領軍的策展團隊策劃的《近未來的交陪》奪得,視覺藝術類大獎由藝術家姚瑞中的個展《巨神連線》拿下,布拉瑞揚舞團《無,或就以沈醉為名》則獲得表演藝術類大獎。決選評審劉守曜指出,此屆作品大體呈現兩個面向:一是對於現況的焦慮,二是企圖解決與過去(歷史)相關的記憶。

文字|陳茂康
第307期 / 2018年07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系列之二

找到自己的切入點 是當代創作者最重要的課題

訪日本TPAM橫濱國際表演藝術會議總監丸岡廣美

現為TPAM橫濱國際表演藝術會議總監的丸岡廣美,這些年來致力於亞洲當代藝術交流,抱持著「別再單打獨鬥」之信念開創網絡平台,不只推動合作演出,更期許自身成為創意激盪發想之萌生處。今年受邀擔任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國際評審,雖在頒獎夜所舉辦的「國際決審會客室」(註1)與香港導演鄧樹榮擔任主講,但內容多聚焦於其在TPAM的工作。透過講座前的短暫對談,得以一窺此次參與台新獎評選的過程、對入圍作品的看法,以及近年投身跨國藝術交流的分享。

文字|白斐嵐
第307期 / 2018年07月號
PAR訂閱方案廣告圖片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觀念與實戰經驗分享 為青少年打造戲劇空間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青少年劇場」國際論壇側記

兩廳院以國際論壇「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青少年劇場」,作為今年新點子劇展「心之秘密青春就是半成品」系列活動壓軸;延續三檔演出積累之人氣與環境討論聲量,邀集國內外第一線藝文人士、台灣政務代表與學界三方,聚焦「青少年劇場」的現狀、過去發展與未來可能,共同探討在此細緻分齡下的群體,於劇場所能經驗的各種可能與未來性。

文字|齊義維、陳茂康
第307期 / 2018年07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一位當代音樂家的養成

卡內基音樂廳威爾音樂中心總監莎拉.強森談「美國國家青年管絃樂團」計畫

七月下旬將在指揮麥可.提森.湯瑪斯帶領下訪台的「美國國家青年管弦樂團」,是紐約卡內基音樂廳威爾音樂中心所主導的培植計畫,趁此機會,本刊專訪威爾音樂中心總監莎拉.強森,介紹這個以全美國學子為招募對象的音樂學習計畫,在他們的規劃中,學員不止學習音樂,甚至有肢體與口語表達課程,也透過國際巡演,認識不同的文化與社會。

文字|吳毓庭
第307期 / 2018年07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多焦點的回探與思索 未停歇之眾聲喧嘩

「臺灣當代劇場發展軌跡四十年論壇」側記

於五月三、四兩日,假台北華山文創特區舉辦的「臺灣當代劇場發展軌跡四十年論壇」,透過對史論、空間、生態、編導、表演、身體、媒材等面向提出專文與討論,讓研究者、觀看者、創作者等從各自的身分出發進行討論與對話,建構過去、解讀當代,其間種種的激辯與扞格,呼應著台灣社會歷來爭論不斷的氛圍,也呼應著台灣當代劇場四十年以來的眾聲喧嘩

文字|吳岳霖、吳政翰
第306期 / 2018年06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誰是典範?如何轉移? 當代劇場史討論再起

記「蘭陵40之後——台灣戲劇/劇場(史)研究再開」討論會

「臺灣當代劇場發展軌跡四十年論壇」之後,由表演藝術評論台主辦的「蘭陵40之後──台灣戲劇╱劇場(史)研究再展開」討論會,針對前述論壇所引發的關於台灣劇場史觀點與論述等爭議,再續討論,包含前述論壇的論文發表人、場邊觀察者、現場參與者各抒看法,熱烈辯論之間,台灣劇場研究在眾人背影裡,仍留下許多問題等待研究與解答。

文字|張敦智
第306期 / 2018年06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現代劇院蜂擁而起 蓬勃亂局中愈趨專業

中國演藝生態觀察(三)劇場與劇場管理

中國目前有大小新舊不一的近兩千兩百個劇場撐起整個演藝市場,這些專業劇場絕大部分屬於政府所有,也視劇場為公共文化設施,但遊戲規則不一樣。因二○一一年至一五年的「十二五」中定文化大發展為主調,推波助瀾,各地政府為求政績,大劇院的興建只能用爭先恐後來形容。中國劇場業態的特質是大、亂、變化快、進步快,這幾年隨著現代大型劇院的陸續建成使用及與國際接觸愈來愈密切,劇場管理走向專業化是可預期的。

文字|徐昭宇
第306期 / 2018年06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歐洲劇場研究與資料中心考察記(四)

「不收集」的資料中心 協助支援的專業平台

比利時Het Firmament專業支援中心

不同於其他劇場資料中心收集保存實體或數位資料的方式,位於比利時布魯塞爾東北方的古老小城梅赫倫的專業支援中心Het Firmament的有趣和獨特之處,卻是其「不收集」的原則,充滿著創意與能動性。Het Firmament為團隊提供專業的意見、可行而合適的方案等,培養其以專業的心態整存其資料和檔案,各自在「去中心化」、卻又「人人有責」的情況下,為演藝文化遺產的保存作出共同的承擔。

文字|陳國慧
第306期 / 2018年06月號
表藝年鑑廣告圖片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易北愛樂廳 從燙手山芋變身觀光磁鐵

延宕十年終落成的德國漢堡市新地標

用十年的光陰、八億六千六百萬歐元打造出的德國漢堡易北愛樂廳,之前因工程嚴重延宕與建造預算持續暴漲,可說成為德國人眼中的笑話,但終於在去年一月開幕的它,第一年就交出漂亮成績單:一百四十萬歐元的盈餘,每日一萬七千人次的造訪,讓漢堡的觀光人數激增,因此也被媒體稱為「觀光磁鐵」。是如何的經營讓笑話變佳話?品質的堅持、用心的節目規劃、不遺餘力的推廣教育,都是易北愛樂廳打造成功光芒的必勝之道。

文字|吳孟珊
第305期 / 2018年05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歐洲劇場研究與資料中心考察記(三)

冷冷倉庫中的溫暖守護

探訪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劇場研究中心(續)

阿姆斯特丹劇場研究中心的藏品於二○一七年初遷入大學特藏倉庫內,收納了超過一萬六千幅設計手稿、一萬六千本表演藝術書籍、七千五百個錄影資料、兩萬八千個錄音資料、十四萬張照片、五百個設計模型、四千件戲服和接近一千八百個不同類型的木偶。在這個這個新建成的倉庫中,在恆溫、防火和抗霉各方面都有要求,讓藏品在專業的環境下保存。

文字|陳國慧
第305期 / 2018年05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理想很豐滿 現實很骨感

中國演藝生態觀察(二)關於補助與審批

台灣因為有相對自由的創作環境,能夠讓創作者暢快地表達自己所想表達的,中國因為審批制度的屏障,創作普遍偏於保守,原創作品的豐富程度遠不及台灣,台灣作品的創意和多樣形式確實是很大的優勢,而且就內容而言,合適到中國演出且能夠通過審批的節目還是相當多的,在中國龐大的演藝市場裡,其實大有機會。

文字|徐昭宇
第305期 / 2018年05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打開票房百寶盒 揭密表演市場大數據

近三年(2014-2016)兩廳院網路售票客群與消費行為分析

卅多年來,兩廳院的售票系統資料庫中累積了過去台灣表演藝術族群的購票軌跡,這次所提供的消費分析集中在兩廳院售票系統網路購票的客群,其餘售票系統或以其他方式購票的觀眾則不在此限。透過近三年的數據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市場的趨勢變化、各類演出的票房狀態,從而描繪出各類型觀眾的面貌

文字|呂弘暉
第304期 / 2018年04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不一樣的月光

中國演藝生態觀察(一)

面對台灣表演藝術的市場過小與演出週期過短的問題,將同為華文地區的中國大陸作為未來的市場,是可能解套的方法。但中國的演藝產業是一個極端複雜的領域,因為它是從野蠻生長到秩序歸整的一個過程,可以給我們不少啟發。本文作者長期旅居中國,觀察當地演藝生態,希望能透過系列文章,為台灣劇場創作者打開一扇認識中國表演藝術環境的窗。

文字|徐昭宇
第304期 / 2018年04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以一顆強壯的心 為作品創造合適的世界

舞台設計大師彼得.帕布斯對談側記

趁著碧娜.鮑許烏帕塔舞蹈劇場帶著《康乃馨》再度訪台,舞台設計大師彼得.帕布斯也應邀與台灣的觀眾面對面,與本地藝術家吳季璁與舞台設計廖音喬分享交流創作經驗。長期與德國名導彼得.查德克及碧娜.鮑許合作,面對這兩位喜愛在排練場上探尋未知的創作者,帕布斯笑說,「你需要有顆強壯的心,也要對自己非常有耐心,得有定力繼續等、繼續找。」

文字|吳孟軒
第304期 / 2018年0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