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cus
話題

差事劇團2018 年度製作《范天寒和他的弟兄們》在客家運動30周年之際,以劇場表現召喚客家工農革命的共同記憶。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等待行動的劇場

一九九○年代民眾戲劇回顧

劇場,能改變世界嗎?或許留下的是問號。但,以對話推進民眾性美學的劇場,卻像查巴達民族解放陣線所展現的革命哲學一般,從來是馬雅神話中,日神與夜神在交替行動時,所展開的發問。日日夜夜邊發問、邊共同創造宇宙的運行,留下的一句話語便是:「從未抵達,從未放棄。」我常用這兩句話來形容,介於「民眾性」與「美學性」之間的亞洲民眾劇場。

文字|鍾喬
第312期 / 2018年12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台南就是「甜」? 歷史、空間與表演的未竟之業

「2018望南藝評年度論壇」側記

臺南市文化局為培力南方藝術「新評種」而成立的「望南藝評」全年度計畫,今年在九月八、九日舉行了年度論壇,以城市、空間、環境,及評論人之生態概說作為討論重心,談辯表演藝術形塑城市文化的當代意義,並藉著觀察人、創作者、觀眾之三方對談,梳理台南當前表演藝術脈絡。

文字|簡韋樵
第312期 / 2018年12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古典交響樂團的行銷革命

專訪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公關行銷總監彼得.麥瑟

在古典音樂式微、觀眾老化與流失危機迫切的現在,古典樂團如何找到、維持、培養自己的觀眾,可說是各大樂團都非常重視的課題。即將在十一月再度訪台的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也在行銷與推廣上著力甚深,其中的重要功臣就是該團公關行銷總監彼得.麥瑟,透過他的分享,我們可以知道他如何為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打造品牌、建立年輕形象,並不遺餘力地以各種方式「挖」出潛在的未來觀眾。

文字|吳孟珊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等待,物件的生命與無意之間的驚奇

郭貝爾創作方法與教學

作曲家郭貝爾今年初自基森大學退休之後,方開始展開德國之外的藝術教學工作坊,這次在越南的音樂舞蹈營,他選出舞蹈與音樂藝術家共十七名,從即興展開創作教學。此工作坊重點在於舞蹈與音樂兩個藝術領域的合作,進而人與物件共同即興創作,郭貝爾表示,這個工作坊的關鍵詞是驚奇與無意之間的成果,亦即在即興發展中,他在意表演者從無意中發掘的動態與組成畫面,產生未曾發現的「意外」。

文字|陳元棠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假如梯田、草原和冰川會唱歌

用音樂保護自然 來自三大洲的壯舉

在人類文明的侵蝕下,自然環境的崩壞危機,已是世界各國相當重視的課題,而作為藝術家,如何透過自己所長,來保護這瀕危的大自然?在菲律賓呂宋島伊富高省梯田區舉辦的作曲比賽、綠色和平組織與義大利鋼琴家盧多維克.艾奧迪聯手在冰川上浮冰演出的音樂、美國蒙大拿州蒂皮特坡地藝術中心天人合一的藝術展演讓我們看到如何以音樂喚起世人關注自然,進而愛惜自然。

文字|唐若甫
第310期 / 2018年10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系列之一

面對現況焦慮 面對歷史記憶

關於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與得獎作品

總結二○一七年的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作品,第十六屆的台新藝術獎選出了三項大獎,並於六月二日舉行頒獎典禮。這次的年度大獎是由龔卓軍領軍的策展團隊策劃的《近未來的交陪》奪得,視覺藝術類大獎由藝術家姚瑞中的個展《巨神連線》拿下,布拉瑞揚舞團《無,或就以沈醉為名》則獲得表演藝術類大獎。決選評審劉守曜指出,此屆作品大體呈現兩個面向:一是對於現況的焦慮,二是企圖解決與過去(歷史)相關的記憶。

文字|陳茂康
第307期 / 2018年07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系列之二

找到自己的切入點 是當代創作者最重要的課題

訪日本TPAM橫濱國際表演藝術會議總監丸岡廣美

現為TPAM橫濱國際表演藝術會議總監的丸岡廣美,這些年來致力於亞洲當代藝術交流,抱持著「別再單打獨鬥」之信念開創網絡平台,不只推動合作演出,更期許自身成為創意激盪發想之萌生處。今年受邀擔任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國際評審,雖在頒獎夜所舉辦的「國際決審會客室」(註1)與香港導演鄧樹榮擔任主講,但內容多聚焦於其在TPAM的工作。透過講座前的短暫對談,得以一窺此次參與台新獎評選的過程、對入圍作品的看法,以及近年投身跨國藝術交流的分享。

文字|白斐嵐
第307期 / 2018年07月號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觀念與實戰經驗分享 為青少年打造戲劇空間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青少年劇場」國際論壇側記

兩廳院以國際論壇「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青少年劇場」,作為今年新點子劇展「心之秘密青春就是半成品」系列活動壓軸;延續三檔演出積累之人氣與環境討論聲量,邀集國內外第一線藝文人士、台灣政務代表與學界三方,聚焦「青少年劇場」的現狀、過去發展與未來可能,共同探討在此細緻分齡下的群體,於劇場所能經驗的各種可能與未來性。

文字|齊義維、陳茂康
第307期 / 2018年07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一位當代音樂家的養成

卡內基音樂廳威爾音樂中心總監莎拉.強森談「美國國家青年管絃樂團」計畫

七月下旬將在指揮麥可.提森.湯瑪斯帶領下訪台的「美國國家青年管弦樂團」,是紐約卡內基音樂廳威爾音樂中心所主導的培植計畫,趁此機會,本刊專訪威爾音樂中心總監莎拉.強森,介紹這個以全美國學子為招募對象的音樂學習計畫,在他們的規劃中,學員不止學習音樂,甚至有肢體與口語表達課程,也透過國際巡演,認識不同的文化與社會。

文字|吳毓庭
第307期 / 2018年07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多焦點的回探與思索 未停歇之眾聲喧嘩

「臺灣當代劇場發展軌跡四十年論壇」側記

於五月三、四兩日,假台北華山文創特區舉辦的「臺灣當代劇場發展軌跡四十年論壇」,透過對史論、空間、生態、編導、表演、身體、媒材等面向提出專文與討論,讓研究者、觀看者、創作者等從各自的身分出發進行討論與對話,建構過去、解讀當代,其間種種的激辯與扞格,呼應著台灣社會歷來爭論不斷的氛圍,也呼應著台灣當代劇場四十年以來的眾聲喧嘩

文字|吳岳霖、吳政翰
第306期 / 2018年06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誰是典範?如何轉移? 當代劇場史討論再起

記「蘭陵40之後——台灣戲劇/劇場(史)研究再開」討論會

「臺灣當代劇場發展軌跡四十年論壇」之後,由表演藝術評論台主辦的「蘭陵40之後──台灣戲劇╱劇場(史)研究再展開」討論會,針對前述論壇所引發的關於台灣劇場史觀點與論述等爭議,再續討論,包含前述論壇的論文發表人、場邊觀察者、現場參與者各抒看法,熱烈辯論之間,台灣劇場研究在眾人背影裡,仍留下許多問題等待研究與解答。

文字|張敦智
第306期 / 2018年06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現代劇院蜂擁而起 蓬勃亂局中愈趨專業

中國演藝生態觀察(三)劇場與劇場管理

中國目前有大小新舊不一的近兩千兩百個劇場撐起整個演藝市場,這些專業劇場絕大部分屬於政府所有,也視劇場為公共文化設施,但遊戲規則不一樣。因二○一一年至一五年的「十二五」中定文化大發展為主調,推波助瀾,各地政府為求政績,大劇院的興建只能用爭先恐後來形容。中國劇場業態的特質是大、亂、變化快、進步快,這幾年隨著現代大型劇院的陸續建成使用及與國際接觸愈來愈密切,劇場管理走向專業化是可預期的。

文字|徐昭宇
第306期 / 2018年06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歐洲劇場研究與資料中心考察記(四)

「不收集」的資料中心 協助支援的專業平台

比利時Het Firmament專業支援中心

不同於其他劇場資料中心收集保存實體或數位資料的方式,位於比利時布魯塞爾東北方的古老小城梅赫倫的專業支援中心Het Firmament的有趣和獨特之處,卻是其「不收集」的原則,充滿著創意與能動性。Het Firmament為團隊提供專業的意見、可行而合適的方案等,培養其以專業的心態整存其資料和檔案,各自在「去中心化」、卻又「人人有責」的情況下,為演藝文化遺產的保存作出共同的承擔。

文字|陳國慧
第306期 / 2018年06月號
廳院迷福利廣告圖片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易北愛樂廳 從燙手山芋變身觀光磁鐵

延宕十年終落成的德國漢堡市新地標

用十年的光陰、八億六千六百萬歐元打造出的德國漢堡易北愛樂廳,之前因工程嚴重延宕與建造預算持續暴漲,可說成為德國人眼中的笑話,但終於在去年一月開幕的它,第一年就交出漂亮成績單:一百四十萬歐元的盈餘,每日一萬七千人次的造訪,讓漢堡的觀光人數激增,因此也被媒體稱為「觀光磁鐵」。是如何的經營讓笑話變佳話?品質的堅持、用心的節目規劃、不遺餘力的推廣教育,都是易北愛樂廳打造成功光芒的必勝之道。

文字|吳孟珊
第305期 / 2018年05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歐洲劇場研究與資料中心考察記(三)

冷冷倉庫中的溫暖守護

探訪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劇場研究中心(續)

阿姆斯特丹劇場研究中心的藏品於二○一七年初遷入大學特藏倉庫內,收納了超過一萬六千幅設計手稿、一萬六千本表演藝術書籍、七千五百個錄影資料、兩萬八千個錄音資料、十四萬張照片、五百個設計模型、四千件戲服和接近一千八百個不同類型的木偶。在這個這個新建成的倉庫中,在恆溫、防火和抗霉各方面都有要求,讓藏品在專業的環境下保存。

文字|陳國慧
第305期 / 2018年05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理想很豐滿 現實很骨感

中國演藝生態觀察(二)關於補助與審批

台灣因為有相對自由的創作環境,能夠讓創作者暢快地表達自己所想表達的,中國因為審批制度的屏障,創作普遍偏於保守,原創作品的豐富程度遠不及台灣,台灣作品的創意和多樣形式確實是很大的優勢,而且就內容而言,合適到中國演出且能夠通過審批的節目還是相當多的,在中國龐大的演藝市場裡,其實大有機會。

文字|徐昭宇
第305期 / 2018年05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打開票房百寶盒 揭密表演市場大數據

近三年(2014-2016)兩廳院網路售票客群與消費行為分析

卅多年來,兩廳院的售票系統資料庫中累積了過去台灣表演藝術族群的購票軌跡,這次所提供的消費分析集中在兩廳院售票系統網路購票的客群,其餘售票系統或以其他方式購票的觀眾則不在此限。透過近三年的數據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市場的趨勢變化、各類演出的票房狀態,從而描繪出各類型觀眾的面貌

文字|呂弘暉
第304期 / 2018年04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不一樣的月光

中國演藝生態觀察(一)

面對台灣表演藝術的市場過小與演出週期過短的問題,將同為華文地區的中國大陸作為未來的市場,是可能解套的方法。但中國的演藝產業是一個極端複雜的領域,因為它是從野蠻生長到秩序歸整的一個過程,可以給我們不少啟發。本文作者長期旅居中國,觀察當地演藝生態,希望能透過系列文章,為台灣劇場創作者打開一扇認識中國表演藝術環境的窗。

文字|徐昭宇
第304期 / 2018年04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以一顆強壯的心 為作品創造合適的世界

舞台設計大師彼得.帕布斯對談側記

趁著碧娜.鮑許烏帕塔舞蹈劇場帶著《康乃馨》再度訪台,舞台設計大師彼得.帕布斯也應邀與台灣的觀眾面對面,與本地藝術家吳季璁與舞台設計廖音喬分享交流創作經驗。長期與德國名導彼得.查德克及碧娜.鮑許合作,面對這兩位喜愛在排練場上探尋未知的創作者,帕布斯笑說,「你需要有顆強壯的心,也要對自己非常有耐心,得有定力繼續等、繼續找。」

文字|吳孟軒
第304期 / 2018年04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評論的已知、無知與未知

訪羅馬尼亞劇評人柯迪維.薩尤

二月份,國際劇評人協會台灣分會與香港分會合作,邀請羅馬尼亞籍劇評人、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總會副秘書長柯迪維.薩尤來台,舉辦為期三日的劇評人講座與工作坊。趁此機會,本刊特地安排專訪,請薩尤一談他對劇場評論的思考:評論人與觀眾的不同何在?在自媒體當道的時代,評論人如何讓專業得到重視?

文字|白斐嵐
第304期 / 2018年04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歐洲劇場研究與資料中心考察記(二)

政策轉彎下縮減規模 低度運作線上蒐整資料

探訪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劇場研究中心

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劇場研究中心成立於一九二五年,最早是從三位個人收藏家的藏品開始的。但自從數年前文化部人事替換後連政策也轉變,劇場研究中心也自二○一三年起「關門大吉」,所有藏品已由阿姆斯特丹大學接管,同時縮減為一個只有三位全職員工的特藏部門。中心目前處於低度運作狀態,但仍維持協助出版戲劇年鑑和更新線上荷蘭劇場百科全書,藉由與「表演藝術媒體」宣傳平台合作蒐集各種製作資料。

文字|陳國慧
第304期 / 2018年04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歐洲劇場研究與資料中心考察記(一)

整理活用資料 扎根歷史奠基未來

探訪捷克布拉格的藝術與劇場研究中心

捷克布拉格的藝術與劇場研究中心與文獻庫目前是歐洲最大的劇場圖書館和資料館之一,藏品豐富;館藏以幾個範疇為核心:包含中心持續地整理當地專業劇團和劇院的製作資料和文獻,在捷克出版的劇場相關文章、表演藝術相關照片,還有舞台設計的相關資料等。透過外展、研究等將生硬的資料活化運用,上述資料成為文化的積累,成為未來劇場發展的資本。

文字|陳國慧
第303期 / 2018年03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關於非洲的兩場讀劇與一次座談

記香港世界文化藝術節2017

對台灣人來說,非洲無疑是個陌生的大陸,當地的文化現況,對台灣觀眾來說也顯然是陌生的。香港「世界文化藝術節2017」在去年十一月份舉行,以「躍動非洲」為主題,帶來許多當代非洲的各類表演,而應國際劇評人協會香港分會之邀訪港的劇評人郭亮廷,在此期間觀賞演出並參與相關讀劇與座談活動,則透過本文記述了他的現場觀察與藉此機會認知到的非洲表演現況。

文字|郭亮廷
第302期 / 2018年02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緩行製作」產生的劇場政治力

專訪鳳凰劇院總監侯馬瑞克.杜勒葉

鳳凰劇院去年底與國家兩廳院簽訂了為期四年(2018-2022)的「開動計畫」(Kaidong Project),兩場館將進行節目交換、共同製作及駐館藝術家駐村創作與發表等交流,雙方以「陪伴並支持年輕藝術家發展其最具開創性的藝術計畫」為理念,共同發展台法國際交流共構平台,為近年台灣國際連結案例中一大創舉。藉此機會,本刊特地專訪鳳凰劇院的杜勒葉總監,請他一談其劇場理念與連結民眾的經驗,及對青年藝術家的培育。

文字|王世偉
第302期 / 2018年02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介入真實 省思創作

側記鳳凰劇院「選個真實片段,再輾轉相傳」工作坊

應法國鳳凰劇院之邀,兩廳院駐館藝術家Baboo與編舞家劉彥成在去年底參加了該劇院舉辦的「選個真實片段,再輾轉相傳」工作坊。工作坊由創作組織「友善製作」兩名創作者和兩位行為藝術家策劃,以法國哲學家莫杭的論述為基礎,帶領學員探究創作思想的流轉及集體腦力激盪的成果。藉由取材自真實的元素,此次工作坊透過共同的討論與分享,讓創作者了解自己的思考路徑。

文字|王世偉
第302期 / 2018年0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