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cus
話題

Dan Daw(右)與周書毅(左)。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直擊2022杜塞道夫國際舞蹈博覽會2 澳洲藝術家Dan Daw ╳ 台灣舞蹈家周書毅

當我們討論「平等」,「差異」能提供什麼視角?

2022年的德國杜塞道夫國際舞蹈博覽會正在啟動新的轉型,從甫上任的聯合藝術總監及策展團隊暨評審名單上可明顯察覺到,歐陸未來的表演藝術策展乃至藝術節規畫的趨勢與關注點。其中,在台灣討論度也日益提升的「平權」與「共融」議題,在本屆博覽會中更被強調。不僅僅是更多的身障藝術家參與在其中,展現了身體的多元樣貌與需求,展會在空間動線、人事或節目規劃中,都能感受與往年不同的策展策略。 自2020年起擔任杜塞道夫國際舞蹈博覽會聯合策展人的藝術家Dan Daw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他以身障者、酷兒、舞蹈工作者等身分,承擔決定資源分配與對象的策展人職責的工作目標很明確:將身障人士的需求與身體經驗帶入此舞蹈展會,並讓身障藝術家們在提升能見度的同時,也擁有合理且自在的工作場域。「有時候,只因為我在這個策展人的位置上(擁有話語權),他們能更安心地來演出,不用擔心重複遇到一樣的困難。」節目的時程安排,無障礙動線等基本需求,還須考慮空間場域變換與過多的訊息(文字、圖像、聲音、影像),都可能造成特定觀眾群的負擔,必須細心篩選。「在參與的過程,要能感覺到隨時能慢下來,或者離開,並且無須感到抱歉的。」其中必須不斷互相提醒的重點在於:「要建立能夠好好呼吸的時間與空間。」 那麼,該如何具體地創造一個場域,讓身障與非身障的舞蹈工作者,乃至所有不同身體╱心理特質的參與者,都能無障礙地自在共處、分享甚至共同創作?如何達到深度的對話與互相理解?又如何確實落實在執行面上?而具備怎麼樣身分、身體及視角的人,適合來規劃這個場域的遊戲規則?透過近年同樣關注相關議題,也擔任「2022臺灣舞蹈平台」策展人暨衛武營駐地藝術家的周書毅與Dan Daw的對話,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解答。

文字|陳成婷
官網限定報導  2022/11/04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直擊2022杜塞道夫國際舞蹈博覽會3 德國《TANZ》總編輯觀察特稿

台灣X加拿大原住民圓桌聚會現場反思(上)

在台北和溫哥華中間有9,568公里的汪洋。對於逃離中國國安法的上千名香港人來說,溫哥華是他們理想的目的地。我從西方的視角來看,太平洋並非一開始就被視為一座橋梁。西方的世界將台北,以及台灣,看作是遙遠的東方的一部分;它也將溫哥華,也就是加拿大,視為同樣遙遠的西方。也許這樣的看法是不正確的,尤其當我們能在德國的杜塞道夫及其國際舞蹈大會中見證到兩大文化的相識:其中一個,西方世界憂心地認為正面臨著來自中國的威脅;另一個,則是被視為有潛力處理去殖民化、性別差距及來自南方的民主國家等議題的榜樣。 在歐洲為中心的地圖之左,加拿大是一個清楚知道殖民在其社會中所留下裂痕的批判者;而在世界地圖的右側則是台灣,儘管在劍拔弩張的氣氛下,別無選擇地向內靠攏這似乎是能修補社會中任何裂痕的方法。 我一直到了舞蹈博覽會時,才得以卸下上述觀看視角,看見加拿大與台灣皆是在原住民土地上所建立起的國家。在博覽會中,台灣以來自島嶼南端的屏東縣、距離前工業大城高雄有段距離的蒂摩爾古薪舞集的演出開啟序幕,他們由群山簇擁著的河邊小村山地門而來。舞者們交叉著雙臂,牽起彼此的手後圍成圈,唱著歌,跳起四步舞。舞步十分簡單,就像是台灣的獨立製作人許慈茵低聲跟我說的:「他們傳承部落的舞,部落中不論年紀,所有族人都會一同唱歌跳舞。」在這次的場合裡,與族人們一起唱歌跳舞的是前來德國的北萊茵-西發利亞邦參與國際舞蹈博覽會的訪客們。 原住民舞團穿著代代相傳的傳統服飾,邊吟唱,邊展開了跳舞的圓圈。編舞家巴魯.瑪迪霖並不擔心西方賓客會趁這次邀請「挪用」台灣的原住民舞蹈,他與國際博覽會的賓客們展開了一段名為「斜坡上的Zemiyan四步舞」的對話。蒂摩爾古薪舞集所追求的並非原住民的舞蹈原型,人們來到這裡逛著、尋找著現代舞的蹤跡,而瑪迪霖與其舞團以《去排灣》一舞來滿足觀眾的渴望。對於排灣族的原住民來說,他們並不願意獨留在昔日的傳統模式裡。 台灣與加拿大在國際舞蹈博覽會裡,可以說是榮譽貴賓的角色。他們在兩年前受當時的博覽會總監耶尼克(Dieter Jaenicke)邀約參與,但博覽會因為疫情而並未如期舉行。在所有建立於原住民土地上的國家中,日本在某種程度上應該要被提及,但在這之上,澳洲、美國及較少人知道的斯堪地納維亞半島、俄羅斯和南非都是由原住民

文字|安德.魏瑟曼、魏宇靜
官網限定報導  2022/11/04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直擊2022杜塞道夫國際舞蹈博覽會3 德國《TANZ》總編輯觀察特稿

台灣X加拿大原住民圓桌聚會現場反思(下)

重新定義自己,也創造與外在世界的連結 在這個廣大的圓圈裡,還有許多人。他們屬於不反對「現代舞」一詞,但又希望能在被視為遺失的歷史裡,重新定義自己文化的人們。像是艾佛倫.帕米拉坎(Efren Pamilacan Jr.),他是一位菲律賓人,居住在南澳洲庫林王國(Kulin Nation)裡屬於烏倫杰里族(Wurundjeri Woi Wurrung)和伯納翁族(Bunurong peoples)的土地上。 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舞蹈創作家聚集於此,他們都被民族主義者和拓墾者奪走了自己的文化,也都在現代的文化背景裡長大成人。人們也自然而然認為,這些藝術家會踏上尋找部分或全然迷失的自我認同的路程。 但對TAI身體劇場(直譯為:「看,身體劇場」)的瓦旦.督喜來說並非如此。相反地,這位來自台灣東岸花蓮縣的太魯閣族編舞家尋覓的是合作,與外在世界的連結、接觸。比如和印尼艾可舞團(EkosDance Company)的艾可.蘇布利陽托(Eko Supriyanto)合作的雙舞作《AriAri & Ita》。 其中,瓦旦.督喜作品《Ita》靈感來自於噹嘟樂。噹嘟以搖擺的四四拍演奏,是印尼殖民歷史中的卓越音樂,在有葡萄牙色彩的格朗章曲調上刷上了憂愁的哀悼,伴隨著印尼稱為裁彭甘的舞蹈,以及談論著愛情、痛苦和日常生活的歌詞,噹嘟早被視為流行樂,也被在自己國家之外、遠赴台灣討生活的印尼人視為民族樂。瓦旦.督喜對那些住在台灣的印尼社群非常感興趣。他從關注的「腳譜」入舞,這也是他稱呼舞蹈中踱步基礎的名字。他將之拆解開、專注其中,如同他在2017年從織布的動作中,研發並使用在《月球上的織流》。 透過藝術創作,去除歷史雜質 瓦旦.督喜也說自己著迷於「手勢的故事」。不只是在台灣傳承自祖先的舞蹈,包括太平洋區域從印度到夏威夷的所有原住民舞蹈,手勢是舞蹈中傳遞故事的工具,時常被嚴格地彙編成典,也時常充斥著對外人來說難以解讀的神話般的意義。基於長者奠下的基礎,人們可以把手勢蒐集並歸類,做成目錄後像植物標本一樣收藏。但人們也能觀察手勢,仔細的辨別,暫時不去探究其所隱含的意義,而是專注在欣賞動作的形成、變化時的速度、手指的雜技、手勢和舞者們的身體與

文字|安德.魏瑟曼、魏宇靜
官網限定報導  2022/11/04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愛國東小聚場」講座記錄

從劇場到影視的跨界打怪指南(上)

詹傑 ╳ 王小棣 ╳ 徐華謙

「愛國東小聚場」是位於愛國東路的國家兩廳院為表演藝術工作者所打造的聚會時光,由兩廳院駐館藝術家規畫主題,分享專業知識、劇場脈動,希望能給予彼此靈感,甚至醞釀合作的可能。 近年來,IP產業興起,透過改編,故事以不同型態轉生,為此,第一次的聚會,由將於年底卸任駐館藝術家的金鐘編劇詹傑,特別邀請到跨越兩造的王小棣導演,及北藝大電影創作系的徐華謙老師,分別自編劇、導演與表演者的不同角度,談IP、聊改編,開誠布公地分享來自業界的第一手經驗。藉此創造更多交流機會,提供給有志於劇場、影視產業創作者一份「跨界打怪」心法。 演員的裝備與武器 詹傑(以下簡稱詹):在活動開始前,我們向大家蒐集了許多問題,這次大概有30多題都在問:「究竟劇場表演跟影視表演有什麼差別?」可不可以請華謙老師幫我們解答? 徐華謙(以下簡稱徐):我大學時讀戲劇系,現在任教電影系,負責教授學生將來成為「鏡頭」前面的演員。回頭來看,我自己有很多機會在劇場中實踐專業,也參與過影視作品,兩種媒介理應不相牴觸。我看了許多人的發問,可能大家對於「不同媒介裡如何展現自己的專業」這件事情困惑了,但其實只是媒介有所不同。如果我們回到這項專業的本質,我認為與其聚焦專業如何表現,不如好好思考媒介到底有什麼不同?劇場是一個固定的空間,觀眾跟你的物理距離是固定的;影視是可移動的鏡頭跟剪接的景框,鏡頭一跳,很可能就是你的特寫。兩者的物理距離傳達是有差的,所以你一但意識到媒介本質的不同,表演自然就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作為演員,你可能長期在劇場空間表演,習慣了固定的物理距離投射,也可能習慣在鏡頭前做可以辨識的情緒改變,但如此一來,可能便誤會了表演本質上某一些內心的情感流動;兩種媒介看起來好像很不同,但事實上裡面一定有一條貫穿在各種不同媒介通用的相同本質。千萬不要被這些不同之處先困惑了,我們先去找到一樣的地方在哪裡?只要你從那一個一樣的地方出發,你便有機會進可攻、退可守,攻去哪裡?攻去世界各地;退到哪裡?退到你自己的生存或生活。 詹:演員真的是不容易的工作,我對於演員這個職業始終充滿好奇。植劇場第一屆招收24個

文字|李鴻駿
官網限定報導  2022/11/01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愛國東小聚場」講座記錄

從劇場到影視的跨界打怪指南(下)

詹傑 ╳ 王小棣 ╳ 徐華謙

編劇、演員生存大不易 詹:有許多人問到生計的問題。我以前家裡並不富有,當我讀研究所時,我已經很務實地尋找更多收入。除了編劇,其實我也做過非常多奇怪的職業,比方說,我在公共電視當了3年、共30多集《藝文大道》的節目企劃製作,從撰寫腳本、剪片、邀請來賓到現場執行等等,一集大概一萬多酬勞,儘管薪水不多,但優點在於,只要製作人答應什麼人都可以邀請。所以我找過周遊、陳湘琪,還有胡德夫一眾老師上節目,這個過程讓我有更多機會接觸社會形形色色的人,同時對於創作跟生計的權衡,有了更務實的體認。 幾年過去了,編劇這一行在台灣還是非常辛苦的,我回學校演講,時常告訴學弟妹:「你不一定要為藝術犧牲,能吃得飽最重要。」當你沒吃飽,便不太容易有再探索的可能當然,很多學弟妹也往電視圈發展,這是很好的挑戰。也有人問:「怎麼選擇商業或者創作?」這對我而言並非直接的分野,即便是商業製作,無論案子資金多寡,都必須找到感到快樂的平衡點。 徐:劇場生存不容易,無論你想做導演、編劇還是演員,都會面臨身體上很大的難關。我自己算是幸運,除了小時候當過餐廳的服務生之外,這輩子只做過老師與演員的工作。 儘管如此,我仍經歷過一段不好受的日子。研究所之後,我便不再跟父母拿錢,當時英國唸書的姐姐決定留下,陪(當時還不是的)姐夫攻讀博士,我爸非常生氣,於是斷絕金援,姐姐只得向我求助拜託!我是一個不跟家裡拿錢、苦苦的研究生,結果每個月得開始煩惱姊姊的生計問題。 記憶猶新,我每個月要寄6萬塊給她。儘管演戲存了一點錢,但在每個月固定的大筆支出,我近百萬的存款就全部沒有了。那時候我正在寫論文,根本沒有任何工作機會,日子窘迫的時候,我一度假裝穿了襯衫,然後問室友「我看起來像上班族嗎?」我已經沒有存款了,假如論文也沒有寫出來,那麽有朝一日我真的會變成上班族。 後來我想到自己還有一個存錢筒,至少能夠再撐一些時間。我當時住在光武工專附近一條約45度的大斜坡,那天日子風和日麗,我拿上存錢筒走下山,結果不小心手滑,存錢筒掉到地上,銅板錢幣嘩拉嘩拉地沿著斜坡滾下去。 在追逐那些

文字|李鴻駿
官網限定報導  2022/11/01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大功「畢」成 差強人意(上)

亞維儂藝術節藝術總監歐利維耶.畢的畢業成績單

歐利維耶.畢(Olivier Py)於2022年7月底正式卸任亞維儂藝術節總監儘管挺過層出不窮的批評、與政客斡旋的角力、疫情衝擊被迫取消和縮編的危機,畢領導之下的亞維儂藝術節並未開創新局,甚至得到褒貶不一的評價。近10年來,被譽為國際劇場創作先鋒的亞維儂藝術節究竟發生了何種變化?

文字|王世偉
官網限定報導  2022/10/23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大功「畢」成 差強人意(下)

亞維儂藝術節藝術總監歐利維耶.畢的畢業成績單

歐利維耶.畢(Olivier Py)於2022年7月底正式卸任亞維儂藝術節總監儘管挺過層出不窮的批評、與政客斡旋的角力、疫情衝擊被迫取消和縮編的危機,畢領導之下的亞維儂藝術節並未開創新局,甚至得到褒貶不一的評價。近10年來,被譽為國際劇場創作先鋒的亞維儂藝術節究竟發生了何種變化?

文字|王世偉
官網限定報導  2022/10/23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齊聚蒙特婁 全球馬戲人的交流盛會

加拿大「2022當代馬戲國際展會」參與側記

過去兩年因疫情之故僅舉辦數位展會、線上論壇和工作坊的「當代馬戲國際展會」(March international de cirque contemporain,MICC),是在全球當代馬戲社群中備受矚目的展會之一,於2022年7月11至14日終於重返實體聚會。 由加拿大國家馬戲藝術中心(TOHU)主辦,每年7月登場,為期4天的國際展會,年年吸引超過來自全球五大洲、數百位的馬戲從業人員,從製作人、場館經營者、節目策辦人、創作者、團隊、經紀人到國家藝術協會(Arts Council)等專業人士齊聚一堂。 筆者因先前策劃過衛武營馬戲平台及推動國際交流合作,因此受到主辦單位邀請,自2020年起擔任該展會亞洲、澳洲與大洋洲工作小組(MICC Working Group - Asia/Australia/Oceania)的共同召集人,與澳洲群藝製作公司(Cluster Arts)總製作人Kate Malone於兩年疫情期間,於小組內推動區域合作與發展相關討論。今年主辦單位特別邀請各個工作小組召集人參與實體展會,終能見到澳洲召集人本尊,並全程觀察此展會的相關規劃與實踐。 健全當代馬戲產業鏈 兼顧觀光與城市行銷 加拿大為全球面積第二大國家,被視為全球第三大法語城市的蒙特婁,位於該國境內法語區魁北克省,該市擁有約428萬的人口,海納全球五大洲的移民、文化相當多元豐富,不僅為該省會最大的城市,也是該國支持當代馬戲的先驅,舉世聞名的太陽馬戲團(Cirque du soleil)便落腳於此。 除了上述經營規模龐大的團隊外,設立在該市、中型規模的馬戲團,尚有台灣民眾熟悉的團隊,如七手指馬戲特技劇場(Les 7 doigts de la main)、幻光馬戲團(Cirque loize)、馬戲機器(Machine de cirque)等,此外還有多個活躍在該市的小型團隊及獨立表演者,若要稱該市為「世界馬戲之都」一點也都不為過。離蒙特婁車程近300公里的魁北克市,亦有知名的馬戲團隊翻轉工廠(Flipfabrique)設立於此。 「當代馬戲國際展會」以北美洲為基地,初衷以創作、展演和串連北美洲

文字|張欣怡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9/23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兩廳院35th 特輯—檔案的力量 「平行劇場:軌跡與重影的廳院35」雙策展人

汪俊彥X周伶芝

讓檔案成為美學和政治的重新提問(上)

由汪俊彥、周伶芝策展的「平行劇場:軌跡與重影的廳院35」,以戲劇院地下層、鄰近表演藝術圖書館的廢棄車道為主要展出空間,將於10月展出。兩位策展人從兩廳院35年累積的檔案之中汲取關鍵字,成為展間命題的設定,包括:「經典定義」、「自由、情感、世界的身體辯證關係」、「邊界、他者、歷史實驗與製造」、「城市景觀、新自由、戰爭、域外」等,他們透過這些關鍵字檢視35年來,在兩廳院這個國家機構帶領下的台灣表演藝術,意圖展現及彰顯的特質、樣貌與流變。 除了兩廳院舊有檔案庫,兩位策展人還從《PAR表演藝術》雜誌、舞團、劇團等外部借調資料,無形中擴大廳院的記憶庫,藉由文件、影像、聲音等展品的鋪陳,不僅提供了觀者重新閱讀歷史檔案的路徑,更期待著能為當代表演藝術創作者開啟不同的視野,並於未來提出回應的可能性。

文字|吳垠慧
第348期 / 2022年09月號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兩廳院35th 特輯—檔案的力量 「平行劇場:軌跡與重影的廳院35」雙策展人

汪俊彥X周伶芝

讓檔案成為美學和政治的重新提問(下)

由汪俊彥、周伶芝策展的「平行劇場:軌跡與重影的廳院35」,以戲劇院地下層、鄰近表演藝術圖書館的廢棄車道為主要展出空間,將於10月展出。兩位策展人從兩廳院35年累積的檔案之中汲取關鍵字,成為展間命題的設定,包括:「經典定義」、「自由、情感、世界的身體辯證關係」、「邊界、他者、歷史實驗與製造」、「城市景觀、新自由、戰爭、域外」等,他們透過這些關鍵字檢視35年來,在兩廳院這個國家機構帶領下的台灣表演藝術,意圖展現及彰顯的特質、樣貌與流變。 除了兩廳院舊有檔案庫,兩位策展人還從《PAR表演藝術》雜誌、舞團、劇團等外部借調資料,無形中擴大廳院的記憶庫,藉由文件、影像、聲音等展品的鋪陳,不僅提供了觀者重新閱讀歷史檔案的路徑,更期待著能為當代表演藝術創作者開啟不同的視野,並於未來提出回應的可能性。

文字|吳垠慧
第348期 / 2022年09月號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沒有頭銜、無論資歷,平等才是對話的開始

兩廳院「青銀共創分享會」側記

兩廳院近年大力推廣「人人的劇場」,期待讓廳院建築在既有的精采上,開拓更加多元多姿的活力與魅力。繼「共融劇場」之後,2022年首度擴大舉辦「青銀共創」計畫,邀請舞蹈、戲劇、聲音、書寫與社創領域的職人專家,透過不輕鬆的報名程序,募集一批對於世代溝通有感的青銀學員,展開密集工作。活動在7月30、31日兩日對外開放的「青銀共創分享會」上總結回顧,並邀請各領域講師進行經驗分享與傳承,同時也跨海邀請日本 OiBokkeShi「老いと演劇」創辦人菅原直樹、蘇格蘭巴羅蘭德芭蕾舞團創辦人Natasha Gilmore 遠距暢談混齡創作經驗,兩日分享會氣氛熱絡,提問踴躍,大家在會後最想知道的是,這樣的計畫未來還能不能繼續推動下去?

文字|齊義維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8/17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第20屆台新藝術獎 年度大獎與表演藝術獎

小劇場獨角戲奪兩大獎 反省自身也傳承美學

第20屆台新藝術獎已於7月2日揭曉頒發。20年來該獎項產生逾60位得主,唯今年很特別,第一次得獎的人力飛行劇團,分別以獨立創作的《感傷旅行》,以及與身體氣象館共同創作的《王子.哈姆雷特》,包辦年度大獎及表演藝術獎、兩部作品演出場地都在承載小劇場夢想起飛的牯嶺街小劇場、都是獨角戲、都是由資深表演藝術攝影家許斌肩負平面攝影、都是由牯嶺街小劇場館長姚立群擔任製作人。 誠實面對也自我開創 獨角戲提供反省機會 「獨角戲可貴之處在於不管是導演或演員,可以不依賴別人、不受別人支配下,告訴你是誰、你的存在是什麼。」王墨林強調,反省很重要,但在台灣要冷靜下來思考,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幸好獨角戲提供了一個反省的機會。「就是完全回到自身,面對自己,反省自己,而這個反省不必是公開性、社會性的,我們的精神實屬密室,這個反省可以在祕室進行,一重一重打開。」 為了讓獨角戲演員明白「自我」到底是什麼,王墨林要求演員書寫劇本。「獨角戲演員在舞台上自言自語,說一連串的台詞,唯有自己寫劇本,才能清楚他所說出的每一句話究竟在講什麼。」此次楊奇殷在王墨林要求下寫給自己、給眾人的《王子.哈姆雷特》劇本,修了至少40次。 除了要求演員必須「誠實」面對自己,王墨林也要求演員具有自我開創的能力。「獨角戲演員處在一個人的狀態下,他沒有對手戲,講話或者不講話,都是表演,他要解決很多問題,譬如跟觀眾的關係:觀眾看他這件事是存在的嗎?或者他不管觀眾看他這件事?或者他跟劇場空間的關係?如何把這個小小劇場空間放大想像,成為你自己的精神世界?諸如這種變化的能力很重要。」 傳承美學技藝 讓微觀走向宏觀的觀察 「我這年紀,差不多就這樣了!」王墨林把自己說得淡然。他看著身旁的楊奇殷說,「他們需要舞台需要空間發展。做獨角戲很好的感覺就是,可以把我40、50年來的身體美學技藝傳承下去。」 「我就是要讓年輕人站在前面,但是他一點準備都沒有,不明究裡的人會想『這個演員怎麼得獎的啊』!」王墨林說的是頒獎典禮那天。聚光燈打在舞台上代表領獎的導演黎煥雄及演員楊奇殷身上,來賓眼神全投向激動情緒哽咽的兩人;而炫目鎂光沒照到的,舞台下,王墨林,原本一雙瞇瞇眼,此時瞇成了一

文字|陳淑英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7/14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第20屆台新藝術獎 頒獎典禮現場直擊

第20屆台新藝術獎 小劇場成大贏家

第20屆台新藝術獎於7月2日揭曉得獎名單,並舉行頒獎典禮。人力飛行劇團堪稱大贏家,不僅以獨立創作《感傷旅行(kanshooryokoo):當你前往南方我漫長的憂鬱變成一座用遺忘構成的西伯利亞》勇奪「年度大獎」,同時以與身體氣象館共同製作的《王子.哈姆雷特》,抱回「表演藝術獎」;而影像與新媒體藝術家李亦凡則以作品《不好意思⋯請問一下這個怎麼打開》拿下「視覺藝術獎」。

文字|陳淑英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7/06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第59屆柏林戲劇盛會(Theatertreffen)現場報導

後疫情時代,「我們」還需要劇場嗎?

編按:2022年5月,德語劇壇的年度盛事柏林戲劇盛會(以下簡稱盛會)再度以實體展開。兩篇自柏林傳回的現場報導,除了帶我們深入了解,後疫情時代歐陸關注的劇場話題。另外,透過專訪即將卸任的總監伊馮娜.巴登霍爾(Yvonne Bdenhlzer),充分認識盛會這11年來如何帶動劇場討論,使其成長為如今國際化、推動女性平權的劇場重要指標。

文字|王顥燁
第347期 / 2022年07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第59屆柏林戲劇盛會(Theatertreffen)現場報導 從35歲到46歲,11年來推動變革的努力不懈

專訪藝術總監伊馮娜.巴登霍爾

從1964年便開始的柏林戲劇盛會(以下簡稱盛會),近年來不僅在國際聲量大增,也成為德國劇場推動女性平權重要的指標。能讓這近60年的組織運轉出全新面貌,因應時代發展作出改變,擔任總監的伊馮娜.巴登霍爾功不可沒。 她在2012年接下總監職位,11年間推動許多變革讓難民議題被重視、推動身障劇場、爭取入選作品的女性保障名額、劇本市集開放全球徵件,及推動氣候友善措施並資助生態永續發展論壇(Forum of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儘管外界對於這些決策不全然支持,甚至批評發生得太晚(註1),這兩年還不幸地碰上疫情攪局,她從未放棄藉由策劃盛會各種活動來鬆動德語劇場的父權結構。長期致力推動劇場性別平權的努力,也讓她在2020年獲頒「柏林傑出女性獎」(Berlin Womens Prize)的肯定。 以團隊合作的精神在10年間開花結果 在一個長期由父權掌控的劇場體制下,作為女性領導者處境更加艱難。巴登霍爾回想當年接下總監職位時,不像今日,女性領導者難以獲得培訓相關資源。所幸,一路上她深受前輩們賞識和鼓舞,包含前柏林藝術節(Berliner Festspiele)總監托瑪斯.奧伯倫德(Thomas Oberender)以及前盛會總監、2020年出任德意志劇院首位女性總監的伊麗絲.勞芬伯格(Iris Laufenberg)。奧伯倫德更曾清楚地告訴她,「這是適合你的職位」,給了她莫大無比的勇氣。 巴登霍爾先是在2005年開始擔任劇本市集藝術總監(Head of Stckmarkt),2009-2010年期間擔任德國中部威斯巴登雙年展策展人。當奧伯倫德在2012年赴任柏林藝術節總監時,就立刻延攬她擔任盛會總監,看中的就是她關注國際視野的能力,也認為她能夠延續盛會往國際拓展的方向。 盛會早於1980年起,在歌德文化協會的協助下,便陸續將「國際論壇」(Internaitonal Forum)擴展至全球,每年邀請35位年輕劇場工作者來到柏林進行交流。2003年開始,劇本市集開放歐洲徵件,2012年的盛會已經逐漸從圍牆倒塌前東西德交流作品的平台,轉變為國際年輕劇場工作者間的聚會場域。在奧伯倫德擔任盛

文字|王顥燁
第347期 / 2022年07月號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民營表演空間新地標—萬座曉劇場 日光,終於灑落在劇場的此刻(上)

從修繕到開幕的「萬座曉劇場」

「日光,無所分別。」是這個成立於2006年的劇團「曉劇場」的開場白,似乎正呼應著團名的「曉」破曉。從在台北士林成團,到已於萬華扎根10餘年;也從士林的3層公寓,到和平西路三段巷弄裡的地下室、華江老公寓,然後是龍山文創基地B2與糖廍文化園區。曉劇場除發展面向社會議題的創作,如《穢土天堂三部曲》、《焦土》等,也改編張曼娟、黃春明、三島由紀夫、宮部美幸等作家經典,並落實與萬華在地的連結,開設社區戲劇班,發表系列作品,和南海發展中心進行身心障礙者戲劇課程。曉劇場現正進行中的下一步是,多數劇團長年以來的夢想擁有一座劇場。

文字|吳岳霖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6/03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民營表演空間新地標—萬座曉劇場 日光,終於灑落在劇場的此刻(下)

從修繕到開幕的「萬座曉劇場」

反覆的溝通來回,與差點說出口的放棄 「劇場使用」與「文化資產」兩種專業交會後,彼此延伸出來的問題,往往不一定能找到交集,甚至絆著彼此的步伐。例如曉劇場核心成員葉育伶也提到,過程中曾有文資委員將整個園區的古蹟建物都拿出來討論,但曉劇場所承租的只有B棟,她苦笑說:「古蹟作為一個整體,怎麼可以單棟討論?這個問題,文資委員覺得很荒謬,但我們也覺得很荒謬。」

文字|吳岳霖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6/03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台上揮棒者的奠基工程

記香港中樂團第2屆「國際中樂指揮高峰論壇」

在交響樂團的演奏中,指揮是一位最特別的人物。他是唯一一位不帶樂器的表演者,卻能背對著觀眾,統領樂團的表情速度,激發潛能,讓匯流的音色在各種手勢的引導中蜿蜒暢行。指揮獨特的魔力,在歷史的淬煉下已臻成熟。然而要以相同的模式掌握國樂交響曲,卻仍存在諸多問題。幸而在香港中樂團的高度重視下,以不同角度培育指揮專業,從2011年開始創辦「國際中樂指揮大賽」,歷經2014年、2017年的3屆賽事後,已培育出多位指揮菁英,在香港、台灣、甚至美國等地嶄露頭角。此外,更於2011年舉行首屆「國際中樂指揮高峰論壇」,以多重面向研討中樂指揮的發展與溝通合作討論。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6/01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疫情之下看藝情

2021年OPENTIX與兩廳院售票系統數據觀察

COVID-19疫情迄今已逾兩年,對全球表演藝術產業皆造成重大影響。紐約百老匯迄今仍因確診案例而有程度不一的停演事宜(註1),學界亦有針對疫情下之觀眾心理與產業影響之研究(註2)。本文僅就OPENTIX與兩廳院售票系統之數據觀察,提出台灣表演藝術產業在疫情下之狀況分析。

文字|高竹嵐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5/19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透過音樂 讓歐洲更認識台灣

郭芝苑作品 首度在愛爾蘭發聲

早期,西洋古典音樂雖是透過傳教士作為媒介進入台灣,但真正開始落地生根,則是在19世紀中期之後。日治時期,藉由日本人引入西化音樂教育,為藝術風氣奠基,也影響愛樂者赴日求學。在台灣接觸近代西洋古典音樂之初,前輩作曲家郭芝苑就以其廣泛多元的創作扮演了重要角色,成為當時代表人物之一。經過了一個多世紀後,古典音樂在台灣已有相當卓越的成果,不但有優秀的音樂家在海外爭光,樂團也屢屢在巡演中獲得極高評價。此時,該是由台灣反向發聲、讓世界聽見自我特質的時候了。只不過,如何傳遞?又該傳遞什麼?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5/06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反映時代的冰上美學(上)

從2022冬季奧運看花式滑冰凝鍊的藝術百態

20世紀上半,奧運會曾有過建築、文學、音樂、繪畫、雕塑等文藝競技項目,斯特拉溫斯基曾擔任奧運評審,江文也以《台灣舞曲》代表日本參賽獲獎。1990前後,「雪上芭蕾」一度幾乎成為奧運競賽項目,然而長久以來與藝術關係最深的奧運項目,或許要屬結合了音樂、舞蹈、設計、敘事等的花式滑冰(以下簡稱花滑)了。 奧運競技透過世界各國電視直播,許多人享受著4年一度的花滑欣賞經驗。在音樂、華服、青春麗影交錯之間,這屆北京冬奧的花滑競賽,不但在人類身體極限上繼續追求更高、更快、更強的突破,藝術層面也有不落俗套的創新。不少作品未屈從通俗的大眾審美取向,詮釋時代的新視覺,反映出當代美學與社會觀點,呈現更兼容多樣的面貌,帶來比表象的華麗更加深刻的共鳴。

文字|邱馨慧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4/01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反映時代的冰上美學(下)

從2022冬季奧運看花式滑冰凝鍊的藝術百態

20世紀上半,奧運會曾有過建築、文學、音樂、繪畫、雕塑等文藝競技項目,斯特拉溫斯基曾擔任奧運評審,江文也以《台灣舞曲》代表日本參賽獲獎。1990前後,「雪上芭蕾」一度幾乎成為奧運競賽項目,然而長久以來與藝術關係最深的奧運項目,或許要屬結合了音樂、舞蹈、設計、敘事等的花式滑冰(以下簡稱花滑)了。 奧運競技透過世界各國電視直播,許多人享受著4年一度的花滑欣賞經驗。在音樂、華服、青春麗影交錯之間,這屆北京冬奧的花滑競賽,不但在人類身體極限上繼續追求更高、更快、更強的突破,藝術層面也有不落俗套的創新。不少作品未屈從通俗的大眾審美取向,詮釋時代的新視覺,反映出當代美學與社會觀點,呈現更兼容多樣的面貌,帶來比表象的華麗更加深刻的共鳴。

文字|邱馨慧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4/01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你的人生,誰來給予意義?

「好哲凳」系列講座:魯蛇的人生有意義嗎?

2021年末,回望過去一年發生的各式的喜怒哀樂,這些事件將會在生命歷程裡留下什麼印記?對人類史會造成什麼樣的意義?是否有意無意間種下了某些因,又或在此收穫了某些成果?兩廳院「好哲凳」系列講座在年終時刻,以「魯蛇的人生有意義嗎?」為題,帶領廳院青一起激盪與討論人生的意義與前行的方向。

文字|齊義維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