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ople
人物

謝明諺(右)與廖偉棠
跨界對談

謝明諺X廖偉棠

一面,和另一面──音樂與詩作的對話

即興演出,最美的時刻就在於未知。沒有預設的安排在剎那間擊出的電光火石,充滿了能量,卻也難以複製。可喜的是,今年5月,由爵士薩克斯風手謝明諺領軍下,以詩人鴻鴻2020年所出版的《爵士詩選》詩作為基底,重現了樂手與詩人在台北詩歌節、南國漫讀節及人權藝術生活節等演出的絢爛,錄製在《爵士詩靈魂夜》專輯中,以黑膠的模式將聲音立體化。 作為聽眾的我們,聽得見成果,卻更好奇於過程。因為樂手謝明諺感受到文字的無限空間,參與本輯製作的詩人廖偉棠則表白:「鍵盤就是我的樂器」。抽象與具象的兩端,就像唱片的一體兩面。音樂與詩作如何競合?樂手與詩人如是說。

文字|李秋玫
第348期 / 2022年09月號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憶恩師永義

因曾師之故,我才深刻體認: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學業是一時的,但「老師」是一輩子的! 從學術的正統關係來看,我不是曾師指導門生,但引領我入門探究戲曲學海,能以開闊思考、投身熱愛志業、讓「堅持本心,鍥而不捨」成為無悔的生命信念,恩師永義是一路提攜我、照拂我、影響我至深的人!。 與曾師初識在1996年,當時我擔任國光劇團演出組助理研究員,因為負責《鄭成功與臺灣》的演練製作行政,與他有頻繁接觸。我從國外取得碩士回台任職後,一直想在專業上持續進修,然從小學京劇,自知學術根柢不足,苦無求教對象;得識曾師之時,我正準備撰寫在職升等論文,於是鼓起勇氣,請他指導。 曾師一口答應,唯一要求,是必須「真正」上他的課。於是,我開始每週到台大文學院的「戲曲史專題」曾師課堂上旁聽,風雨無阻,前後長達4年。曾師優秀門生太多,求教者眾,我基礎薄弱,聽講特別認真,也勇於發問,頗得老師嘉許。囿於學術訓練,文學素養有限,1999年仍勉力以「戲曲表演的假定性品格」論文為題,獲晉升副研究員。曾師對我的思維很肯定,特意在台大課堂上讓我為戲曲博碩士生演講,不僅對我是莫大鼓舞,也建立我對學術研究的信心。而後,在他鼓勵下,我錄取中央大學戲曲組博士班。繁重的行政工作中要兼顧課業,身心備極困乏,所幸一直與曾師保持學習討論。他知我做事專注、執行力強,一再叮囑讀書的方法步驟、必須持之以恆、不可一曝十寒,前功盡棄。他為我訂下3年為期、寫出博士論文的目標(雖然我還是因忙碌公務用了4年半才拿到學位)。曾師腹笥開闊,學問見識淵博深廣,他讚賞我以「戲曲表演功法」為研究觀點,而我每篇論文,從課堂習作到參加學術研討會發表,都有他的提點。

文字|張育華
官網限定報導  2022/10/19
藝號人物 People 日本影劇女神

松隆子 在演員之路上,珍惜每次的相遇

如果請日劇迷列舉20部喜歡的作品,想必會出現《長假》、《戀愛世代》、《HERO》等經典名作,或是《四重奏》、《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個前夫》等話題作品;請教電影迷近年來喜歡的日本電影,其中也應該會有《告白》、《東京小屋》、《來了》等口碑作品。若是提起2017年NHK晨間劇《笑天家》(わろてんか)的主題曲〈明天從何處開始〉(明日はどこから),日劇迷對溫柔療癒的歌聲應該還留有印象,但若是提起迪士尼動畫《冰雪奇緣》(Frozen)的日文版主題曲《Let It Go》,想必會喚醒許多人憶起這首當年在網路上掀起許多二創版本的熱門歌曲。 這些作品的共通點,就是主演或主唱者都是松隆子。綜觀日本影視圈,影視歌三棲的明星演員,除了亞洲天王木村拓哉之外,就只有氣質女星松隆子能與之匹敵了。 出生歌舞伎名門,顯赫家世亦是壓力 出生於1977年的松隆子,本名為藤間隆子,生於歌舞伎世家「高麗屋」。 父親為第二代松本白鸚,當前歌舞伎界地位排名第三的演員,從年輕時便橫跨歌舞伎、舞台劇、音樂劇、電視、電影等,被視為實力堅強的老牌演員,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兄長為第十代松本幸四郎,不但是歌舞伎界中堅分子,在影視界出道時便因俊帥的外型主演多部電視劇,成為日本家喻戶曉的實力派演員。17歲的姪子為第八代市川染五郎,以冶豔的相貌與貴公子氣質,成為日本當前最有話題討論度的美少年。姊姊松本紀保不但是舞台製作人,也是日本舞踊的表演者與舞台劇及影視演員,姊夫為老牌實力派演員川原和久,丈夫為知名吉他手佐橋佳幸。 高麗屋興起於江戶時代中期,為擁有超過300年歷史的歌舞伎世家,在歌舞伎界為排名第三的名門(註1)。如此星光熠熠的家庭,雖然顯赫卻也是一種壓力,松隆子曾在訪談中說過,從小她稱呼自己的父親為「幸四郎先生(2018年才襲名改為松本白鸚)」,而不是一般人稱呼的「歐多桑」,因為職業的關係,父親從來沒有參加過她的運動會,忙於打理歌舞伎家業的母親也從來沒有為她做過一次便當,如果自己不是演員的話,大概很難在這樣的家庭中生存下來。 松隆子從小便多才多藝,16歲時因為身上「歌舞伎名門出身」的標籤,使她一度

文字|沈亮慧
官網限定報導  2022/10/18
職人的圖鑑

讀譜員:讓音樂與影像落在同一脈動中

你一定看過那種影片鏡頭原來聚焦某個畫面,但螢幕外有了風吹草動,於是迅速橫掃找到目標,不料事情已經結束,只好又掃回來,卻連原本發生的也沒看到由此,我們知道有計畫的拍攝極為重要,尤其是音樂會錄影,如何不發生激昂的小提琴獨奏樂段配到沒有動作的長笛家身上,靠的就是縝密的安排。在這之中,要讓團隊所有人確認音樂走到哪裡?「讀譜員」,是個不容忽視的角色。

文字|李秋玫
第348期 / 2022年09月號
焦點人物 混沌→入世→入魂→成仙,然後……

盛鑑 命運使然,隨心追尋

要怎麼定義盛鑑這位演員? 他是京劇演員,國光劇校第3期科班出身,工生行,師承張鳴福、胡少安、周正榮、葉蓬、裴艷玲、馬少良等。他是影視演員,曾參與徐克、張嘉佳、姜瑞智等導演作品,並以《龍門飛甲》獲第3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新人。他是現代劇場演員,是《水滸傳What Is Man?》的林沖與《紅樓夢What Is Sex?》的賈寶玉。 曾被導演說左臉是「狠角色」、右臉適合「愛情戲」風格不大相同的盛鑑,此時轉向正臉,略帶輕鬆又肯定地說:「這些都是機緣,我沒有刻意去計畫要這樣做。」接著用星座來解釋:「我這個人是隨遇而安的水瓶座,在哪個地方就會變成那個形狀。」如同水一樣,從京劇演員到影視、劇場演員,轉變角色與形象,尚未固定,卻始終明白自己的屬性與本質。 如今的盛鑑,再次回到自己劇校畢業後的原點國光劇團。不過,與1995年初加入國光劇團的10年職業劇團生涯不同,也與離開國光劇團後,數度合作又再加入、離開的心態不同;始終在不同容器/環境裡找尋答案的盛鑑,即將邁入自己創作生命的下一個階段? 命運,推著他回來 「還是命運的安排。」盛鑑說著這次回到國光劇團專職,然後即將演出《優伶天子》。 他認為有3個原因,主因是疫情,然後是兩岸政治環境,最後是自己的孩子出生。其實在回到國光劇團之前,盛鑑剛與中國經紀公司簽下一紙8年合約,卻因疫情造成多數安排無法履行;曾想著帶著孩子、跟著戲約四處跑,認為孩子這個因素還是最可控的,只是疫情與政治卻讓他無能為力。最後與飄蕩上海10餘年、做電影美術的妻子商量後,覺得是時候「定下來了」。 說也巧合,國光劇團團長張育華早在2018年先對盛鑑遞出邀請:「團裡面也需要你回來了。」然後接下來的新版《快雪時晴》、2020年開始擔任客席演員,終於在各種不可控的機緣巧合下,讓盛鑑決定放棄與對岸的高價合約,於今年重新回到國光劇團。他說出自己的執著與坦然:「我覺得人生不是只看錢,要看你要做什麼事情。」也笑得燦爛:「而且老朋友都在這兒。」 盛鑑這一路的選擇看似被命運推動,卻是紮紮實實依循本心。他認為自己當年之所以要「暫別」傳統戲曲,是想去找個答案關於京劇的「包袱

文字|吳岳霖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9/24
焦點人物

楊偉新:紀錄觀點,嘗試拼湊世界的平行與複雜

第11屆美國紀錄片與動畫影展(AmDocs)於今年暮春舉行,《舞徑》從200多部影片脫穎而出,摘下國際紀錄片長片評審團獎,上月亦入選韓國EBS國際紀錄片影展,本月將上台灣院線。這是導演楊偉新的首部紀錄長片,回溯、探問古典芭蕾在台灣的發展歷程。這位新銳導演想說的,是舞蹈,也不只是舞蹈的故事。

文字|張慧慧
第348期 / 2022年09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編劇

王健任 雜學家的編劇整理術

動漫、歷史、經典文本、新聞事件等化作創作內容,多樣取材而未見規律的套路;雖是嚎哮排演的御用編劇,也與不同劇團發展劇本;無厘頭且天馬行空的情節與對話,往往讓人掉入他所設下的語言漩渦,不只是笑鬧而已他是王健任,可以說是近年最多產的劇場編劇。 與其替王健任定義,他其實用「編劇」這個身分替自己編寫無法定義的身分與生命經驗,如同一場屬於編劇的整理術,有條有理地分配每個位置。 抉擇人生的「刪去法」 高雄出生的王健任,大學之後才正式接觸劇場,作為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系的第1屆學生,是思考過後的誤打誤撞。他說:「我是用刪去法。」社會組的他將沒興趣的文、法、商三個組別刪去後,首選是大眾傳播,但在考試分數的限制與國立大學的選擇下,最初以為「劇場藝術系」跟大眾傳播是差不多的。生性靦腆、甚至在鏡頭前顯得尷尬的他,笑說自己其實是以「表演」畢業,但也說:「我基本上算是個沒有什麼專長、也不突出的的學生,不管是表演,或是做藝術行政相關,我覺得我好像都蠻邊緣的。」不過在大四那年,當時於該系任教的導演呂柏伸開設編劇課程,那個學期王健任因改編卡繆小說《異鄉人》而獲得稱讚,竟成為他晚來的啟蒙。 畢業後的王健任,做過劇團行政、公家機關的職務代理、台北當代藝術館的藝術行政等,而藝術行政也是任職時間最長的正職工作,不過他意識到這份需要與藝術家溝通、與團隊協調、擔任主持人而必須站到前面的工作,並不適合自己的個性。之後去北藝大唸劇本創作研究所,也是另一種刪去法,自己有興趣也可能相對有能力,就去試試看同時,也是王健任給自己一次「能不能真的成為編劇」的機會。 相較之下喜歡躲在幕後寫劇本的他,說在當藝術行政那段時間裡一直在想的是:「要一直做『過得去』的事情就好,還是做一個可以相對做得不錯(但可能有挑戰性)的事情?」那時候還曾對同事說過一句現實感十足的玩笑:「我覺得真的不能把喜歡的事情當成工作,所以我們才在這邊。」所以剛開始去北藝大唸書,也不過是想做點自己相對喜歡的事情,而不把它視為工作。但王健任此時噗哧一笑說,編劇卻成為現在的工作了。 與其說是當年給自己「能不能真的成為編劇」的挑戰成功,王健任也相信是因緣巧合。在北藝大唸書、同時

文字|吳岳霖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8/22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
跨界對談 李宗軒X黃世雄

在異質與同質間摩擦實驗火花

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X拉縴人男聲合唱團

馬戲與合唱,是追求各自極致的藝術,馬戲是肢體,合唱則是聲音。無論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簡稱FOCA)、或拉縴人男聲合唱團(簡稱拉縴人),在追求極致的同時,也都各自帶著人們的刻板印象,突圍創新;於是,讓他們一起合作能否跨越彼此疆界? 兩個團隊的媒合,然後創作《達文西的notebook》,既是因緣巧合,亦是有意湊合,源於此作的創作顧問余岱融。他在加入FOCA前就有合唱經驗,並與拉縴人的黃世雄相熟,於是兩團踏進各自不熟悉的演出空間,觀看彼此創作,在異質性裡驚見同質性。從2019年開始企劃,並與導演王嘉明一同發展,進行觀察、拆解與重新組合,在即將於8月演出的前夕,仍舊未知。 未知也好。本次跨界對談就讓FOCA藝術總監李宗軒,與拉縴人營運長黃世雄,從馬戲與合唱的已知裡開始做未知的筆記!

文字|吳岳霖
第347期 / 2022年07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導演

宋厚寬 孤獨的國王與他的屠龍劍

宋厚寬有兩次求神問卜的經驗。 一次是與妻子到關渡宮求天上聖母,尋問求子,結果得了一隻上上籤,不久後他們迎接雙胞胎女兒到來,那支籤如今還貼在家門口。 另一次則是更早以前,他在北藝大戲劇系面臨選組的兩難,對劇本創作和導演都感興趣的他,最後以塔羅牌指點迷津:「我記得劇本創作抽到的牌是太陽,導演的則是國王,兩個看起來都很不錯,我就問對方哪個會賺比較多錢?」宋厚寬印象很深,最後得出結論的原因與金錢無關,「對方告訴我:太陽的話會過得很快樂,另一張則是孤獨的國王。」 他選擇那張代表導演的國王。 幾年以後,宋厚寬成立臺北海鷗劇場,導演範疇從現代劇場橫跨傳統劇作,過程中也時常擔綱劇本創作,這幾年來雖有可靠的夥伴同行,但團中仍無人專職。說到底,至今依舊是他一人單打獨鬥。 他時常想起那次塔羅占卜,好像自己選擇的不是導演,而是「孤獨」這條路。或是清楚自己的個性,雖然偶爾也會欣羨一群朋友建立團隊的氛圍,但如今無固定成員、無固定工作地點,使他相對不必耗神於團隊營運或人事開銷,更能專注於導演工作。宋厚寬形容孤獨是一種代價,為了獲得導演過程中的成就感,他甘願承受。 漂亮地回答個笨問題 自2014年參與國光劇團的《賣鬼狂想》開始,觀眾漸漸發現這位新生代導演不僅擁有一流的故事節奏,還不愛為自己劃分界線,難被定義。曾與京劇、歌仔戲、布袋戲等專業團隊共事的他坦言:「真正難的不是專業知識,而是每個劇種行內的潛規則,例如傳統布袋戲的做法,通常不排戲,演出當週才進去;也曾經有過歌仔戲班只給我兩週的時間,希望我編排兩小時的戲。」但他明白,那些極度緊縮的時間,全來自長年專業訓練的結果,「他們真的只要背好台詞,一上台就活了。」 如何撐過前幾年的陣痛期,宋厚寬先給了第一條線索:提出「笨問題」的勇氣。 他承認,站在傳統面前,自己耗費數年習得的現代藝術背景,「完全就是門外漢,一進去就嚇死我了。」雖是如此,導演的身分推使他勇敢發問,「因為我在戲曲上的資歷一定沒有他們多,最開始能做的就是求教。我不怕問笨問題,而他們也總是可以漂亮地回答我。」 宋厚寬也順勢將過去嚴肅的自己卸下,大方展露自己私下風趣可愛的一面。「大學剛畢業那陣子,導戲

文字|郝妮爾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7/27
少年往事

在夢中

編舞家林麗珍的年少回憶

林麗珍「成名」得很早。早於她被歐洲文化藝術電台ARTE選為世界最具代表性的8位編舞家(2002)之前;也早於她站在台灣電影新浪潮前緣,跟導演虞戡平、柯一正等合作拍電影,掀起MV歌舞風潮之前;更早於1970年代,在長安國中執教的5年間被封為「五冠王」,年年獲「全省國中現代舞」比賽首獎,並挾此聲勢在1978年的國父紀念館舉辦首次舞展「不要忘記你的雨傘」,兩場演出共5,200人滿座,為她贏得「台灣舞蹈界編舞奇才」美譽之前。 那是基隆的巷口傳說。林家有個古靈精怪的小女孩,年年號召街頭巷尾孩子向她學舞,組「巷子劇團」導戲,讓同伴披著臭棉被,畫票售票、搭台演戲,「我有這個魅力,很誠懇,」她笑著加重語氣,「能讓大家相信:這件事情是真的。」

文字|張慧慧
第347期 / 2022年07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導演

林羣翊 留下來,守護一方幸福

接近午夜,林羣翊才結束那天的排練。 成為導演,其實是意外,但也不意外。過去所學以表演、舞蹈為主的他,曾思考作為演員,「不過,我喜歡管理、掌握一切的感覺。」也或許是指導教授杜思慧的那句「你適合擔任導演。」影響了他,才覺察自己對掌握作品整體呈現充滿興趣或許在無常的人生中,能夠掌握住某些事物可說是種補償,抑或是成就,如作為8年級前段班的他,繼續創作與經營劇團,也籌備著咖啡廳開幕,斜槓地拿捏著自己所愛的人生樣貌。

文字|林立雄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7/16
焦點人物

黃宇琳:用跨越劇種的生命力重塑表演

黃宇琳以高超蹺功,配合優美唱腔與精緻身段,被譽為「京劇小天后」;近年在因緣際會下與歌仔戲接觸,不僅替其注入活水,也重塑自己的表演。即將於7月以〈癡夢〉與〈活捉〉組成「黃宇琳專場」,除展現自己整理跨界經驗後的「回到京劇」,同時是對京劇演員擁有代表作的肯定,替40歲出頭的她立下演藝生命的座標。

文字|吳岳霖
第347期 / 2022年07月號
PAR表演藝術年鑑廣告圖片
跨界對談 林正宗X林宜瑾

從地方民俗提取創作的身體

馬戲導演林正宗的台味馬戲《手路》在3月底木柵忠順廟前剛轟轟烈烈落幕,編舞家林宜瑾接續在4月底返鄉於雲林西螺福興宮廣場演出《吃土》。兩人是「松菸Lab新主藝」計畫前後屆的學姊弟,認識已久,儘管分據馬戲、舞蹈的創作領域,然而活用身體、轉譯傳統的創作脈絡與成果都是有目共睹。我們邀請兩位創作者分享走入廟埕、傳統文化田野的心路歷程,看原生文化如何回應他們人生不同階段的困惑,層層翻轉他們在體制規訓中的世界觀。

文字|Stella Tsai
第346期 / 2022年05月號
焦點人物

三個人:以當代思維,重塑傳統音樂感官體驗

既能合體演出,團員也可各自發揮個人特質,為國內多數音樂團體的發展模式。若說能持續保持創新、翻轉傳統思維及挑戰現代音樂,則非當代音樂團體「三個人」莫屬。6月,他們即將推出的《催化效應融.共感》以音樂與影像、舞蹈共感對話,將長期發展的3條軸線創作理念匯聚呈現,跨域激盪出精采火花。

文字|張瑋珊
第346期 / 2022年05月號
少年往事 毋通封我天王

歌仔戲小生陳昭香的年少回憶

「我其實莫名奇妙被封『天王』,頭殼就『王』(註1)。這是一種罪,做什麼都會被注意。不要封號更好!我要人家盡情欣賞,我要認真把最好的呈現給大家。」訪談的最後,被譽為「天王小生」的陳昭香說,有別於她在舞台上高亢洪亮的嗓音,這句話說得溫柔,玩笑話裡帶著無比的堅定與謙和。 身為明華園第3代的陳昭香,笑稱自己是2.5代,因為爸媽早婚,自己與最小的叔叔陳勝順不過差了兩歲。從小與叔叔們一起長大,說自己根本不怕爸媽,只怕叔叔們,「他們說一,我不能說二」陳昭香這麼說。但是,她在歌仔戲生涯裡的際遇也有叔叔們的一路牽成,從內、外台歌仔戲,到現代劇場,從明華園的戲台邊唱到當家小生,再成為明華園天字戲劇團的天王小生。 她仍舊是陳昭香。我們以為的「天王」,只是個最愛歌仔戲的人。

文字|吳岳霖
第346期 / 2022年05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巴黎歌劇院新任合唱團總監

吳淨蓮 今日花都的明日詠唱

去年(2021)4月宣布接下法國巴黎歌劇院合唱團指揮,來自台灣的音樂家吳淨蓮,一夕之間在歐洲樂壇成為矚目新星。 自大學時期獲留學獎學金負笈歐洲,吳淨蓮至今已經旅居歐洲30餘載,在法國、瑞士、荷蘭等國知名歌劇院都有多年工作經驗。在前往巴黎前,吳淨蓮是阿姆斯特丹荷蘭國家歌劇院的合唱團指揮,7年來不僅帶領該團隊贏得全球最優秀合唱團殊榮,也在國際舞台上建立了聲望。如今遊歷了一圈又再回最初求學之處法國,且是為了加入這個歐洲編制最完整、合唱團團員超過百人的巴黎歌劇院,雖有硬體裝備的支持,但相伴而來的責任與壓力也不容小覷。

文字|林穎宣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4/27
焦點人物 台灣版《群像》排練指導

劉奕伶:抹除界線,成為橋梁

COVID-19在這兩年席捲全球,至今方興未艾,也帶動了一波表演藝術生產模式的轉型。無論是基於永續劇場、節能減碳的考量,或是受疫情所迫,近年有愈來愈多的創作者採取遠端排練的方式,進行排練或演出,特別是在國際巡演方面,創作者們無不研發出精密的模組,並邀請當地的排練指導加入製作,以適應新世界的運作方式,如澳洲編舞家史蒂芬妮.雷克(Stephanie Lake)的《群像》(Colossus)與台灣排練指導劉奕伶的跨國合作關係。

文字|張慧慧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4/18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作曲家

鄭伊里 開啟藝術的觸覺與視野 打破場域界線

她用聲響、用肢體、用科技,將音樂的時間性轉化為立體的劇場藝術,用自己的語彙詮釋時間的概念,營造了具有觸感的空間感知。鄭伊里在台灣接受完整的音樂教育,獲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作曲碩士之後,再以紮實的作曲技巧為基礎,探詢、思辨、實驗、延伸,用音樂建構藝術的複領域。

文字|劉馬利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4/17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演員

郭耀仁 接受自己,在表演裡溫柔發光

攤開故事工廠歷年來的宣傳海報,在演員名單中必定有著這麼一個名字郭耀仁。曾經1個月的4個週末裡,他都跟著故事工廠登台,大多數時間雖扮演綠葉,但總能讓觀眾記得他的角色。其實,表演最初不在他的規劃,反而更像表演找上門來,自己也沒有放棄。近20年下來,在舞台上活過不同人生,戲外則將這些收穫與養分分享給表演課上的學生。此刻,郭耀仁已經能在表演上安身立命。

文字|田育志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4/16
藝號人物 People

琵琶樂人鍾玉鳳 出走回原點

雖然抱著琵琶把世界走透了,鍾玉鳳作為音樂人,是超越琵琶演奏家的存在,她內在的戰鬥歷程,也遠比外在的行腳足跡更曠遠,更磨人,音樂生涯的前20年,她在現代國樂的訓練系統下習得紮實的好功夫,務必將手上的每顆音符、每道樂句,打磨得光潔完美,那時的鍾玉鳳不知是否想過,自己在接下來的10多年間,將帶著這國樂現代化的先鋒樂器,走出一條不同的路。

文字|李時安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4/09
焦點人物

王榆鈞:在無數次的搖晃中,雕塑想成為的自己

繼《青春不朽》(2020)記錄了「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中雕塑家黃土水《少女》胸像修復過程之後,這個創作團隊在2021年因「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再度聚首,這回則以《甘露水》記錄了消失63年後重見天日的黃土水同名作品的曲折身世。片中,以一首〈暝尾的祈禱〉輕巧卻令人驚豔地,悠悠唱過台灣史中那段「搖搖、幌幌」的時光的溫暖女聲是王榆鈞。

文字|張慧慧
第345期 / 2022年03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劇場工作者

洪健藏 直面恐懼,把自己安放在舞台上

耕耘劇場10多年,你我或許都在舞台上看過洪健藏的身影,有時他是操偶師,有時他是《解憂雜貨店》裡的魚店音樂人余克岡、是《十殿》裡的警察忠明、是《Re/turn》裡的市議員湯境澤。一番對談下來,從小喜歡動手做東西、又喜歡上台的洪健藏,忽然恍然大悟:「原來我想做物件劇場都是有跡可循的!」更特別的是,這次在物件劇場《THE浮浪貢OF龍興46》裡,他不演別人了。

文字|田育志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4/05